《華嚴經》,賢首國師教我們五止六觀,那就是戒。五止第一個離緣。境界為緣,不能攀緣,隨緣不攀緣,攀緣跟那個緣就結上了,那個東西是六道輪迴的果報,善緣三善道,惡緣三惡道。要離緣,不受境界影響,如果受境界影響趕快走。
第二個絕欲,絕是斷絕,欲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七情五欲要把它斷掉。第三個,用現在話說,海賢老和尚常說自然的好,什麼感應稀奇別求它,離它遠遠的,一切都是自然的好,法爾如是。第四個無念。第五個非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念,念佛人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看到的、聽到的統統不要放在心上,你的心沒有受染汙,你的心沒有障礙,你的心清淨,你的心平等,清淨平等就照見,那跟佛菩薩一樣境界,照見。我們現在不是照見,我們現在黏上了,眼見色,眼跟色黏上了,心就被染汙了;耳聞聲,被音聲黏住了。
六根脫離不了六塵,被六塵汙染、被六塵障礙,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善業的力量大,三善道受報;惡的力量大,三惡道受報,搞這個東西去了。所以這五止是戒。
六觀是看法,佛怎麼看這個世界,菩薩怎麼看這個世界。菩薩看這個世界,萬法皆空,真空觀,這個觀比什麼都重要,這個觀能見性。真空不空,它遇到緣現相,現什麼?現萬有,能生萬法,萬法是妙有。妙有是什麼?有而非有,不是真的。
妙有裡包括佛法,佛法也是相,佛法也是妙有,所以佛教給我們,我們用佛法,心上不要被它染汙,你要有執著,佛法染汙你;你要有分別,佛法會障礙你。所以馬鳴菩薩《起信論》上教給我們學佛怎麼學?不要執著言說相,看經文不要執著文字相。
文字是言語的符號,我們要用它,不受它的害,執著就受它的害了,分別也受它的害了,要用平常心去看待,平是平等心,常是清淨心,去學佛。不要執著名字相,名字是佛為教學方便而假立的,正是老子所說的「名可名,非常名」,名字不是真的,是人給它命名的。
不執著心緣相,心緣,你聽了之後、你讀了之後,想到它這什麼意思,它沒意思。我們都有個毛病,讀了會想它的意思,不是它的意思,我們的意思,被它引出來了,這就是凡夫。佛菩薩心裡空的,如如不動,怎麼引也引不出來。我們別人一勾引,你看歡喜,馬上就笑了;不歡喜,臉上臉色又掛出來了。這是什麼?這是你隨著外頭境界轉,都不許可。
所以讀經,讀經目的在哪裡?把妄想讀掉。不讀經打妄想;讀經,心專注在經文上,妄想慢慢就離開了,用意在此地,我們去研究經裡意思不就又打妄想了嗎?所以佛告訴我們經沒有意思,你要用它的話,它有無量義。
這個我們明暸,你看一部經自古到今,古人給它做註解,大概《金剛經》的註解最多,有幾百種註解,那就是幾百種的意思。我們都可以參考,統統不能執著,執著就上當了,就錯了。
《起信論》這三個方法妙絕了,離言說相,包括離文字相;離名字相,名詞術語;離心緣相,只是去讀它,根本不要想它什麼意思。有時候意思自己出來了,這可以,這感應,也不必去把它記下來,用不著。心愈清淨,這個現象愈多,清淨心生智慧,佛經會把你智慧引發出來。六道凡夫,會把你煩惱引發出來。
可見得,同樣讀的一部經書、一部論,每個人感受不相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隨著你的心清淨、平等的程度反應不一樣。它有無量義,所以愈讀愈歡喜,天天有悟處,天天看到不同的,這樣你才會對於經典佩服得五體投地。世間的典籍做不到,佛法它做到,大小乘經典都這樣的,這妙不可言。所以法無礙。
第三「辭無礙辯」,辭是言辭,「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故」。佛法講堂這個演講,從前李老師常說這叫大講堂。
這「大」是什麼意思?跟一般學校不一樣,學校講堂的聽眾,學生程度整齊的,小學講堂、中學講堂、大學,它整齊的,你好講。大講堂是什麼?這裡面的聽眾程度不整齊,有小學的、有中學的、有大學的,你要講到個個人都聽懂,個個人都歡喜,這可不是容易事情。
對小學要淺說,對那些真正在做功夫的要深說,所以淺深搭配得非常巧妙,深處有淺,淺處有深,這就不容易,佛門的高僧大德都有這一套。是不是他學來的?不是的,學不來的,學只能學一個方圓,不能學到巧妙,巧妙是你的性德,性德是真誠心流出來的,真誠與性德感應;沒有真誠,與性德不感應,與阿賴耶感應。
這是佛法所說的讚嘆如來說法,能令眾生個個都能理解,都能生歡喜心,都能得真實受用,我們講的是心靈上的感應。
第四「樂說」,樂是喜歡、愛好,喜歡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這是演。他看了之後,他有疑問來向你請教,你能夠把它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讓他真的聽懂了,他有感受了,他想學了,這叫樂說。「謂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根性不相同,說法確實不是一個容易事情。
我們講了一生,從來不敢說為人演說,不敢。什麼樣心態?做學生的心態,下面聽眾都是我的監學,都是我的老師,我在這裡做學習心得報告,抱這種心態。為什麼?按照古人的標準,我們今天上不了講臺,古人標準是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才能升座講經,你才能著述經論,這都是我們做不到的。
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學佛,聽老師講經,從來沒有一個念頭,我要上講臺。我從埔裡懺雲法師的茅蓬,離開之後到臺中親近老師,老師收留了。剛好臺中蓮社成立一個經學班,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開班教學才一個月。
臺中的班,一個星期上一次課,三個小時,每個星期上一次課,所以一個月大概我是四次沒聽到,前面四次。第五次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去看看,我不敢,老師說你去看看,我說好,我跟老師一塊去看。上課的時候我坐在最後一排,我看老師他教學。
我看到一個老太太,老居士林看治,我記得我那一年三十一歲,林看治大概六十出頭,她的孫女都在小學當教員。林看治六十多歲,我們同學年齡最大的,程度小學畢業,我看到她這樣子,我的膽子就大起來了。再一觀察,同學當中一半以上小學畢業,初中畢業的有幾個,不多,大學畢業的沒有,只有朱斐居士他念過大學,念過一年就休學了,李老師的經學班,程度就是這樣的程度。
用的方法是很笨拙的方法,就是復講,老師怎麼講的,你上臺就照他那個樣子講,不準增加,不準自己意思摻進去,漏掉沒有關係,不可以再增加,最好是能做到不增不減,用這個方法。老師告訴我,這個方法是自古以來世世代代相傳的。古時候沒有開班教學的,講經的法師怎麼培養出來的?聽經,復講。
學講經的法師,都坐在講堂第一排正當中,跟老師面對面。你聽這一座經,到第二天,你把老師這一個小時這一堂課,跟老師一模一樣把它講出來。長時間的薰修就行了,他就能上臺講。這樣復講的方式,我們的心裡很踏實,不會把經講錯,錯是什麼?老師講錯,他負責任,我們不負責任;我們不依照他的方法去講,講錯了我們自己要負責任。
方法是很笨拙,但是效果非常顯著。我在那個班上我是旁聽生,因為我最後去的,排列的順序是按先後,我的名字在最後,要排到我的時候大概要等兩年,二、三年之後才能排到我,所以我是旁聽生。我的長處是記憶力好,我聽老師講一遍,一個星期之內,我上臺去講可以講到九成,不會低過九成。
這是學講經的好材料,記憶力好、理解力好,他講的我都能聽懂。老師叫學生,叫他們上臺講經,一次是兩個人,實際上兩個人都是復講,表面上看上去是一個講國語,一個講臺語,好像有翻譯的,其實他們的講稿是完全相同的。我在班上我有這個長處,就是記憶力好、理解力好,老師教一個,我在旁邊全學會了,我上臺肯定比他講得好,信心十足。
在沒有出家之前,十五個月我學了十三部經,十三部經我都能講,而且都講得很好。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白聖法師他在十普寺辦了個三藏學院,我在那裡教一門課。我臺中學的十三部經,在三藏學院裡頭,一個學期只能教一部,他三年畢業,六個學期我教了六部經,還有七部沒用上。
我這個心裡頭對於佛學院就真的很感慨,我在臺中一個月學一部,你看十五個月我學十三樣東西,在佛學院三年、六年都學不出來。所以星雲法師邀請我去教學,佛光山剛剛開闢,辦了一個東方佛教學院,請我去當教務主任,我在那裡住了十個月,跟他意見不合,我不贊成佛學院,我說這個東西勞民傷財,教不出來。
他那個時候也有六個老師,我們三個出家人,還有三個在家居士,唐一玄居士、方倫居士,還有一個教梵唄的,也是一位在家居士,出家他一個、我一個、會性法師,我們三個人。
我那個時候給他建議,他學生有一百三十多人,三個人一組,可以分成將近有四十個組的樣子,一組專攻一部經,期限十年,十年之後,這四十多個小組打對摺,就有二十多位法師出來,他們講經絕不在我之下,十年之後,佛光山這些講經的法師出來,佛光普照全球。他不答應,不能接受,他說這樣不像學校。
我說學校培養不了學生,私塾能培養學生。他不能接受我的,我也不願意接受他的,我就離開了。今年,前兩個月,我在臺南住了幾天,有朋友告訴我,星雲法師現在感到後悔。正好那個時候,四十四年前,我們兩個同年,那時候四十四歲,現在八十八歲,回想四十四年前,那個時候我們要是密切合作,他把我抓住,我一生在佛光山教學,培養不少講經法師。
緣不成熟,非常可惜。第二次的緣分就在新加坡,我們辦短期實驗班,辦了五屆,一屆三個月,專學一部經,辦得很成功,一屆就學一部經,學生個個都能講。我們那個時候希望這個辦成功,我們有信心,我們就正式成立一個佛學院。也是緣不成熟,我也離開新加坡到這邊來了。
這邊來了我勸大家,我們的光碟留下來的很多,同學們如果一個人專學一部,十年決定有成就,這十年過去。問題出在哪裡?出在貪多嚼不爛,不能專攻,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這就不行。一定要發心做專家,不要做通家,學觀世音就學《普門品》,我一生就專講《普門品》。
中國大陸有幾千個縣市,每一個縣市講一遍,講一圈回來人都老了,一百多歲了。講《普門品》的就是觀世音菩薩,講《彌陀經》的就是阿彌陀佛。一個地方講經不要超過一個月,講完再換地方,一個地方一個地方講,自己決定往生淨土。無論哪一部經一門深入,自己都把它回歸淨土。
淨土法門廣大,你看看「三輩往生」最後一段,慈舟大師判的一心三輩,那是什麼?學大乘的人,甚至於學其他宗教的人都可以,只要你功夫成片,有這個能量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
同學們一定要曉得,我在臺中學經是一門深入,同時學兩部經老師不答應的。我那一共三十多部小部經,我是聽老師講的,我一聽就會。可是我主修的是《楞嚴》,老師講一遍,我也講一遍,他星期三講,我星期四晚上復講。我的聽眾六個人,三年如一日,我在這裡扎的根,《楞嚴》扎的根。
《華嚴》我聽一卷,聽老師講一卷,第一卷,第一卷聽了之後,後面我統統能講得下去,所以是一經通一切經通。專太重要了!我學《楞嚴》的時候,那個三年專在《楞嚴》上。不專不行,一定要專。
接著看下面,「上表諸大士契於聖智」,這是根,聖智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得無礙之辯才,善應根機,廣宣妙辯,故曰:得佛辯才」。下面,「《甄解》復進一解曰:若依根本教,但說一字,亦為得佛辯才,傳如來如實言故。
不但此菩薩爾,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讚揚佛慧功德,開化十方有緣而已」,《甄解》裡頭這段話意思很深。現在時間到了,正好它說到這裡,說一個字也能得佛辯才,也能大徹大悟。海賢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真正是非常難得,他就一句阿彌陀佛,就在這一句佛號上。老師有法眼、有慧眼,能認識人。
什麼樣的人是當機的?老實、聽話、真幹,這種人就是當機的人,他要遇到高人傳他一個法,肯定要不了幾年他就成就。沒有成熟的人他心是動的,他興趣是多方面的,他不知道在這個根本的德行上紮根,一昧想廣學多聞,這變成障礙了,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真正深入一門,小部經很容易,自己一看就懂了,那是接引大眾的,喜歡什麼我就給你講什麼,有個十幾、二十部的基礎,這小部就沒有障礙了。但是大經是根柢,一定要在大經上下功夫,然後才能夠貫通。
要解行相應,學了要把它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自己真得受用,教人人家相信,人家不會懷疑。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