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為本,是耳熟能詳的教育「名言」。而教師要讓學生真正「站立」在課堂中央,讀懂學生是根本前提。
讀懂學生的天然稟性,「不要以為自己教了,學生就會學」。學生坐在教室裡,就一定在學嗎?許多時候,教師只是在激情地教,但學生並沒有真正學進去。教師首先要明白學生想學什麼、能夠學什麼,目標太難或太簡單,過程太死板或太無趣,都無法調動學生的情感與思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學。因此,教師的作用是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能夠有目標、有興趣、有動力地學習。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創設多種活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衡量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則。
讀懂學生的已有經驗,「不要以為學生學了,他就會懂」。學生在學習時,往往需要一個順應、同化的過程。課堂上,教師要靜下來思考:教學目標距離學生的現有水平有多遠?給時間讓學生思考、分析了嗎?練習、消化了嗎?有些課堂,學生還沒來得及學習、交流,教師就急切地給出結論或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樣的學習是膚淺的。「學習金字塔」告訴我們,「聽講」類的學習是低效的,而「小組討論、實際演練,教授他人」才是有效的學習,後者正是因為延長了學習的過程、融入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才真正促進了學生的理解與消化。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慢下來,不要急於將結論告訴學生,真正的獲得是主動求知而非被動告知。教師的作用就是搭建學習的支架,讓學生會學。語文素養的提升,是一個「學—習—悟」的螺旋上升過程,融入已有經驗的學習,是避免虛假學習的核心原則。
讀懂學生的真實需求,「不要以為學生懂了,他就會用」。語文學習,理解是為了運用,運用又可以促進更深層次的理解。從理解到運用到底有多遠?似懂非懂之時,不能運用;沒有平臺之際,無須運用;缺少方法之練,不會運用。教師的作用在於聚焦需求,讓學生能用。以學生的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以發展語用能力為價值取向,設計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親歷親練,通過「言—意—言」的反覆循環達成語感、情感、美感三位一體,這種教學就是言意共生的閱讀教學。真正的運用有三個衡量指標:深度思考、全局理解、靈活運用。可以說,「學以致用」是學生的需求,「言意共生」是課堂的境界。
基於兒童經驗,關注兒童視角,探索兒童世界,是優秀教師的必備品質。有時,我們不能迴避應試,但可以巧妙地換種方式面對應試;我們不能逃避分數,但不可以眼中只有分數。在教學過程中,當教師站在學生立場,師生就是一個學習共同體,這樣的「教」才能促進學生真正的「學」。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兒童的特點,樹立「少即是多」的理念,提倡「極簡」教學,簡單清爽的線條、簡明得體的語言、簡要管用的點撥,促進學生的自我建構,形成終身學習的關鍵能力。
教師要為學生的一生服務,「教」就是為了「學」,讀懂學生就是讀懂了課堂的密碼,讓學生樂於學習、學會學習、學以致用,讓學習真實發生,才能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必備品格。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棠湖外國語學校語文特級教師)
《中國教師報》2019年03月0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