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形成覆蓋全市所有高校60餘門「一校一特色」系列課程,並陸續以精品在線課程形式服務全國師生,甚至部分課程已向留學生開放。
上觀新聞報導 「如何做好思政老師?總書記提了6條要求。」「怎樣上好思政課程?總書記講了8個統一。」從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高級講師陳果,到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高級教師陳明青,這兩位都姓陳的女老師昨天(18日)作為滬上學校的發言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可以說,總書記給我們上了一堂兩小時的『思政課』,真是大大增加了底氣、提升了士氣。」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在復旦大學採用跨校直播互動,全國各地9萬餘名學子在線選課聽講。
「金課」離不開各科良師
「蒙以養正,聖功也。」陳果特別援引了總書記在會上的又一次用典。這句話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自《周易》。在陳果看來,就是如何在教育中使人能夠「誠意正心」。她告訴記者,「立德樹人是我們根本任務,那麼教師自己就要立德為先,方能以德服人。」
如今,此話落實到思政課,其質量關鍵取決於教師。網上人稱「思修女神」的青年教師陳果,因講授思政理論必修課之一《思想道德修養》而成名。同樣來自復旦馬院的高國希教授也在座談會現場,對於總書記提出理論課教師要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家,他認為:「這是非常高的要求。」高質量的思政課,有術、有學、有道,政治性、思想性、專業性連接一起,學術含量不亞於任何一門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
復旦大學李冉教授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程
眼下,滬上「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的首創成功,離不開「金課」,離不開良師。「中國系列」不僅讓網紅老師主講,也請書記校長、院士專家走上講臺,還吸引了校外政府官員、企事業單位的行業名人為課程當綱,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熔爐」,很多大學生直言就是衝著上課老師來選課的,直言「每次聽課都要提前很久入場,不然只能站在過道上。」
上海大學顧駿教授和顧曉英教授共同主講《大國方略》課程
從復旦「治國理政」到上大「大國方略」,以及「中國智慧」「中國道路」「錦繡中國」「法治中國」「大國安全」「綠色中國」「健康中國」「體育強國」「信用中國」「奉獻中國」……它們立足各校辦學特色和優勢學科,牢牢把握時代發展主題,切中學生關切的現實問題,已形成覆蓋全市所有高校60餘門「一校一特色」系列課程,並陸續以精品在線課程形式服務全國師生,甚至部分課程已向留學生開放。
上海交通大學劉西拉教授為學生講授《讀懂中國》課程
「大中小」少不了一體化
作為一名從教21年的政治課老師,陳明青目前從華師大一附中所在的虹口區流動到遠郊支教,在浦東國際機場旁邊的江鎮中學帶教畢業班。全校高三隻有兩個班,近半學生都選考了政治,她感到高興,更感到責任。
東華大學黨委書記朱民教授開講《錦繡中國》
在京座談中,陳明青清楚記下,總書記先後至少3次表達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領域的「大中小一體化」。「不能讓學生變老,而要讓自己變年輕。」陳老師精神振奮地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鑄魂育人、立德樹人,每個學段都有「責任田」,都有「一段渠」,同時又要從小到大、一以貫之。「高中教學上承初中、下接大學,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應當大中小學一體化設計,扣好人生一顆顆重要的扣子……」
上海建橋學院黨委書記江彥橋在雷鋒講堂作第一講「弘揚雷鋒精神 踐行青春使命夢想」
陳明青既「瞻前」,也「顧後」,並受益於此。去年12月4日「國家憲法日」之際,她和滬上大學、初中、小學思政課的同行一起,圍繞「憲法與美好生活」主題進行集體備課,組織教學觀摩,突出各學段教學重點,「小學講規則意識、初中講法律觀念、高中講憲法內容、大學講法治精神」。同樣讓陳老師興奮的是,上海高考綜合改革調整「指揮棒」,將社會實踐情況納入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校內外合力育人、開門辦思政的力度越來越大,「綜評」正向上遊延展。
面向社會大眾的「奮鬥吧,我和我的國!」音頻思政課首講在中共一大會址舉行
在上海,中小學「學科德育」與高校「課程思政」越發相通相融、同向同行。記者從上海市教衛黨委、市教委了解到,上海高校的「中國系列」品牌課程正逐步向中小學延伸,成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亮點。通過在全市大中小學各學段開設「中國系列」,力求及時將黨的創新理論以及黨和國家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面臨的歷史性機遇,轉化為適合各個學段特點的課程體系,厚植於學生腦海與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