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日舉辦的復旦基礎教育論壇上,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等專家批判了社會及教育界某些人的功利化心態,認為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德性培養和責任感的培育。楊玉良批評現在的學生急功近利,總希望找秘訣、走捷徑,而老師「四處吃請,誇誇其談」。(《人民日報》9月20日報導)
《人民日報》為文章取了一個生動的題目:《教育≠成功學》,可教育的功利化卻已然成了不爭的事實。現在的教育,大多已是謀生獲利的手段,學生如此,教師自然也不例外。學生讀書的目的,大多是為了獲得專業的技能,方便以後找工作,教師教書也只是一門職業,教給學生知識以獲得報酬,閒暇之餘,出書講座的也不少。
這無可厚非,只好都做好了自己本職工作,就不該受到太多的詬病。關鍵的是,越來越多的教師只是把教書看做一門穩定的職業,大把的時間和精力,根本不是花在教書上,而是用在了「走穴」講座、申報科研課題上,因為能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
與中學階段評價教師不同,大學階段評價教師的權利,多半並不掌握在學生手中。而是掌握在一些空洞的學術論文機構。我們見慣了這樣的景象,赫赫有名的教授,其實是不大教課的,基本是在做科研搞研究,即使教課,也多半是草草了事。累死累活奮鬥在第一線,往往是那些極力想爬上副教授的講師,幹的是最累的活,得到卻是最低的報酬。
自然不會有人無知到邀請不知名的講師去講座,還給以豐厚的報酬。能拋頭露面的做講座的,大多是有資歷有學術名望的教授。唯有這樣,才能吸引人去聽,才能體現大學的大師之多。「四處吃請,誇誇其談」,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真正的隱憂是瀰漫在校園的功利與浮躁之氣。
教師的心態浮躁,與整體不純的學術氛圍有關,也和工作比重與工資報酬之間的落差密不可分。潛藏在教師身上的這種心態,有意無意之間總會流露出來。原本,整個社會對學生功利思想的灌輸就已夠多了,再加上大學「最後的淨土」也提前淪為一個「小社會」,雙管齊下,功利化的收到的自然是奇效。簡而言之,教師的浮躁,帶給學生的負面影響,加速了學生的功利化思想形成,而成批功利的學生,反過來又加深教師的浮躁,就像一個可逆的化學反應一樣,兩者互相影響著,不斷走向深淵。
教師與學生也有無奈。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來的課題,時常不能獲得通過,別人請客吃飯送禮後,抄抄謄謄的論文也可以獲獎,在這種環境下,學術操守專業素養從何談起,只會是誰當真誰笨蛋。學生也一樣,好不容易畢業,想找個好點的工作還得千託人萬找關係,學的不一定派得上用場,要用的又很多沒學過,既然如此,為何不從一開頭就學習適應功利的社會呢?現實總是逼迫人低頭,理想與信念只好暫時先放一邊了,可真正等到想要撿起來的時候,可能早已蕩然無存了。
正是如此,如何使得那些腳踏實地的人,能真正仰望到星空,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他們還乾淨的信仰著,也只有證明這種信仰是值得信仰的,才能真正的掃卻空氣中瀰漫的浮躁與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