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首次探測到的引力波為黑洞碰撞產生,而這可能涉及宇宙中14%的大質量恆星
圖解:雙黑洞和引力波示意圖。圖源:原文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黑洞會形成、甚至相撞。他亦預言了相撞會產生引力波。但這有多常發生?我們又可以推算這涉及多少恆星嗎?
範德堡大學的物理學家嘗試在最新的研究中,找出其中的答案。
在2015年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首次探測到引力波後,他們就引領全球步入了天文學的新時代。那些引力波源自約13億年前兩個大質量黑洞的碰撞。這再一次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是對的。
圖解:LIGO(位於在美國華盛頓州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圖源: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從兩個黑洞的第一次碰撞開始,LIGO公布了偵測到的另外四十多個黑洞碰撞,併名其為「雙黑洞事件」。其中10項已被確認。首次發現黑洞碰撞的確是件令人興奮的事,但這種感覺漸漸減退。現在,天體物理學家們提出了不少疑問:
圖解:2015年探測引力波的過程,當中包含了兩個確認的信號。十月探測到的的太弱所以並不肯定。圖源:LIGO
圖解:LIGO探測到的其他由黑洞碰撞而發出的引力波。圖源:LIGO
「研究員已然可以從理論上解釋雙黑洞的形成與存在,但它們的前身,即恆星,仍是一個謎。」——範德堡大學的首席作者卡蘭·賈尼
卡蘭·賈尼是範德堡大學中專門研究黑洞的天體物理學家。他亦是LIGO裡有份參與首次檢測到引力波的科學家,並以這個項目成為了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的共同獲獎者。
這項在《天文物理期刊通訊》發表的新研究名為「LIGO黑洞的全球恆星預算」,合著者是哈佛大學天文系主任亞伯拉罕·勒布。
百年前,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測了黑洞會併合、並釋出引力波。至今,LIGO已探測到不少的雙黑洞事件。兩條問題就此浮現:恆星演化過程是如何產生這些大質量(>30 太陽質量)黑洞的?在宇宙的壽命中,兩個黑洞是如何靠近到可以融合的?
圖解:兩個黑洞靠近、盤旋、併合的繪圖。圖源:LIGO
「研究員已然可以從理論上解釋雙黑洞的形成與存在,但它們的前身,即恆星,仍是一個謎。 」範德堡大學天體物理學家、研究的首席作家卡蘭·賈尼說。 「透過這個項目,我們以現有的天體物理學觀測結果,對相撞的黑洞進行了一系列鑑識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建立了一個基本限制、或者叫預算。它可以告訴我們宇宙中從一開始就註定以黑洞形式相撞的恆星比例。」
LIGO所探測到的首個雙黑洞引力波只維持了0.2秒,但碰撞中釋放的能量是宇宙中所有可觀測恆星之和的50多倍。每一個黑洞大約是30個太陽質量。
LIGO有黑洞併合的相關記載。研究員依靠著這些數據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去完成他們的研究。他們以LIGO的記錄,創建了宇宙時空資源在任何一點的清單。如範德堡大學的新聞稿所說,「他們接著就列出了能解釋雙黑洞過程中每一步的限制:如宇宙中可用恆星的數目、每一顆恆星演化為黑洞的過程、以及這些黑洞碰撞後的探測——在幾億年後才被LIGO以碰撞釋出引力波的方式接收到。
「從現有的觀測數據推算,宇宙中約14%的大質量恆星註定要以黑洞的形式碰撞。」——範德堡大學的首席作者卡蘭·賈尼
研究團隊所得出的數字是14%,但這個數字有一些條件。它只能應用於大於30太陽質量的黑洞、還有黑洞間的距離需與它們前身星的直徑相若。
圖解:大質量恆星示意圖。圖源:SciTechDaily
自然,這項研究有很多細節。它解釋,宇宙中有一個「質量預算」限制了可以演化成大於30太陽質量的黑洞的恆星數量。那些作者希望釐清前身星質量和黑洞的關係。但因為恆星的金屬度和它形成的時期都要被計算在內,這個關係並不簡單。
「從現有的觀測數據推算,宇宙中約14%的恆星註定要以黑洞的形態碰撞。這就是大自然驚人的效率。 」卡蘭·賈尼說。「在我們這個框架之上添加的限制,應該可以幫助研究員追蹤黑洞的歷史、拆解千古之謎和解鎖更多稀奇古怪的場景。」
FY: Rochelle Leung
作者:Evan Gough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