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14%的大質量恆星註定要以黑洞的形式碰撞

2020-09-14 天文在線

2015年首次探測到的引力波為黑洞碰撞產生,而這可能涉及宇宙中14%的大質量恆星

圖解:雙黑洞和引力波示意圖。圖源:原文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黑洞會形成、甚至相撞。他亦預言了相撞會產生引力波。但這有多常發生?我們又可以推算這涉及多少恆星嗎?

範德堡大學的物理學家嘗試在最新的研究中,找出其中的答案。

在2015年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首次探測到引力波後,他們就引領全球步入了天文學的新時代。那些引力波源自約13億年前兩個大質量黑洞的碰撞。這再一次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是對的。

圖解:LIGO(位於在美國華盛頓州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圖源: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從兩個黑洞的第一次碰撞開始,LIGO公布了偵測到的另外四十多個黑洞碰撞,併名其為「雙黑洞事件」。其中10項已被確認。首次發現黑洞碰撞的確是件令人興奮的事,但這種感覺漸漸減退。現在,天體物理學家們提出了不少疑問:

圖解:2015年探測引力波的過程,當中包含了兩個確認的信號。十月探測到的的太弱所以並不肯定。圖源:LIGO

圖解:LIGO探測到的其他由黑洞碰撞而發出的引力波。圖源:LIGO

「研究員已然可以從理論上解釋雙黑洞的形成與存在,但它們的前身,即恆星,仍是一個謎。」——範德堡大學的首席作者卡蘭·賈尼

卡蘭·賈尼是範德堡大學中專門研究黑洞的天體物理學家。他亦是LIGO裡有份參與首次檢測到引力波的科學家,並以這個項目成為了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的共同獲獎者。

這項在《天文物理期刊通訊》發表的新研究名為「LIGO黑洞的全球恆星預算」,合著者是哈佛大學天文系主任亞伯拉罕·勒布。

百年前,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測了黑洞會併合、並釋出引力波。至今,LIGO已探測到不少的雙黑洞事件。兩條問題就此浮現:恆星演化過程是如何產生這些大質量(>30 太陽質量)黑洞的?在宇宙的壽命中,兩個黑洞是如何靠近到可以融合的?

圖解:兩個黑洞靠近、盤旋、併合的繪圖。圖源:LIGO

「研究員已然可以從理論上解釋雙黑洞的形成與存在,但它們的前身,即恆星,仍是一個謎。 」範德堡大學天體物理學家、研究的首席作家卡蘭·賈尼說。 「透過這個項目,我們以現有的天體物理學觀測結果,對相撞的黑洞進行了一系列鑑識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建立了一個基本限制、或者叫預算。它可以告訴我們宇宙中從一開始就註定以黑洞形式相撞的恆星比例。」

LIGO所探測到的首個雙黑洞引力波只維持了0.2秒,但碰撞中釋放的能量是宇宙中所有可觀測恆星之和的50多倍。每一個黑洞大約是30個太陽質量。

LIGO有黑洞併合的相關記載。研究員依靠著這些數據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去完成他們的研究。他們以LIGO的記錄,創建了宇宙時空資源在任何一點的清單。如範德堡大學的新聞稿所說,「他們接著就列出了能解釋雙黑洞過程中每一步的限制:如宇宙中可用恆星的數目、每一顆恆星演化為黑洞的過程、以及這些黑洞碰撞後的探測——在幾億年後才被LIGO以碰撞釋出引力波的方式接收到。

「從現有的觀測數據推算,宇宙中約14%的大質量恆星註定要以黑洞的形式碰撞。」——範德堡大學的首席作者卡蘭·賈尼

研究團隊所得出的數字是14%,但這個數字有一些條件。它只能應用於大於30太陽質量的黑洞、還有黑洞間的距離需與它們前身星的直徑相若。

圖解:大質量恆星示意圖。圖源:SciTechDaily

自然,這項研究有很多細節。它解釋,宇宙中有一個「質量預算」限制了可以演化成大於30太陽質量的黑洞的恆星數量。那些作者希望釐清前身星質量和黑洞的關係。但因為恆星的金屬度和它形成的時期都要被計算在內,這個關係並不簡單。

「從現有的觀測數據推算,宇宙中約14%的恆星註定要以黑洞的形態碰撞。這就是大自然驚人的效率。 」卡蘭·賈尼說。「在我們這個框架之上添加的限制,應該可以幫助研究員追蹤黑洞的歷史、拆解千古之謎和解鎖更多稀奇古怪的場景。」

FY: Rochelle Leung

作者:Evan Gough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發現宇宙中14%的大質量恆星,註定會變成黑洞!看來數量很多啊
    "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 自2015年引力波天文學取得突破以來,科學家們已經能夠探測到十幾對距離較近的雙星黑洞,然而,科學家們仍在爭論這些黑洞中有多少是以恆星的方式誕生,以及它們如何能夠足夠近地接近,在宇宙中發生碰撞產生引力波
  • 有多少恆星碰撞形成黑洞?答案來了
    2月3日,據外媒報導,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他們發現了一種有前途的新方法,有助於未來科學家解釋恆星的潛在種群,並檢驗整個宇宙歷史上所有碰撞黑洞的形成理論。自2015年引力波天文學取得突破以來,科學家們已經能夠通過引力相互碰撞,探測到十多對位置非常接近的雙黑洞。
  • 利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天體物理學家計算多少恆星會向黑洞碰撞
    信貸:LIGO /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索諾瑪州(Aurore Simonnet)自從突破引力波天文學早在2015年,科學家已經能夠檢測十幾雙密切位於黑holes-known作為二進位黑色上的巨大漏洞,他們互相碰撞,由於重力。 然而,科學家們仍在爭論多少這些黑洞是天生的明星,以及他們如何能夠得到足夠接近宇宙的生命周期內發生碰撞。
  • 宇宙最大質量黑洞秘密:在噴流中恆星形成
    據國外媒體報導大多數星系中央都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那裡密度極高,質量能達到太陽的數十億倍。近日,科學家發現,恆星可以在超大質量黑洞的猛烈「狂風」中形成。研究者稱,這一發現將幫助我們理解星系演化的過程。
  • 宇宙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誕生於暗物質,而不是大質量恆星坍塌?
    形成一個大質量黑洞需要在一個物質高度聚集的罕見區域。研究人員在分析了超級計算機對早期宇宙演化的模擬後得出了這個結論。這些模擬揭示了10個只包含氣體雲的暗物質暈,儘管它們的質量如此之大,本應成為恆星的搖籃。研究人員隨後對其中兩個光暈進行了額外的模擬,每個光環大約有2400光年寬,以便更詳細地了解宇宙誕生後2.7億年可能發生了什麼。
  • 恆星黑洞的質量都很小,那宇宙中660億太陽質量黑洞是咋來的?
    那麼宇宙誕生後這麼短的時間內,這些數十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是咋來的?要知道目前的恆星級別黑洞,也就幾十個太陽質量。就算它們使勁合併,也不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形成超大質量黑洞。這一切都要追溯到恆星的天體物理學。
  • 很多恆星質量比黑洞都要大,黑洞一毛不拔!為什麼恆星還能發光?
    一、為什麼我們難以直接發現黑洞?黑洞不發光,因此在黑暗背景下的宇宙中是難以通過光學望遠鏡直接發現的,那麼我們是怎麼發現黑洞的呢?但過了黑洞的視界之後,黑洞除了引力和傳說中的霍金輻射以外,就不會再輻射任何其它信號了!二、很多星的質量都遠超黑洞,為什麼黑洞不發光,而恆星依然發光呢?其實比黑洞質量大的恆星有很多,在銀河系中比如海山二,它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0-150倍!在大麥哲倫星系蜘蛛星雲中的R136a1,則是已知恆星中質量最高的,大約是太陽的256倍!
  • 黑洞形成的兩種方式,一種由恆星形成,另一種質量巨大與宇宙同齡
    黑洞是一種可怕的天體,引力強到連秒速30萬公裡的光都逃脫不了,然而黑洞又是宇宙中很常見的天體,天文學家們認為僅僅銀河系中就有數百萬個。黑洞按其形成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宇宙形成時候產生的原初黑洞(原生黑洞),星系中心的大質量黑洞通常都是這樣形成的, 這類黑洞誕生於宇宙之初物質和能量的高密度區域,在宇宙形成的幾秒鐘時間內就出現了,所以說與宇宙同齡;另一種就是恆星級黑洞了,所謂「星球形成的黑洞」就是指的這種方式形成的黑洞。
  • LIGO探測到兩大黑洞碰撞:形成「不可能質量」黑洞,是太陽142倍
    Buonanno, and the SXS Collaboration70億年前,兩個大黑洞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新黑洞。這是迄今為止在太空中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碰撞,而在碰撞中形成的新黑洞也是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事實上,因為太大了,物理學家根本不確定它是否存在。
  • LIGO探測到兩大黑洞碰撞:形成「不可能質量」黑洞,是太陽142倍
    Buonanno, and the SXS Collaboration70億年前,兩個大黑洞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新黑洞。這是迄今為止在太空中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碰撞,而在碰撞中形成的新黑洞也是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事實上,因為太大了,物理學家根本不確定它是否存在。
  • 黑洞裡面是什麼?宇宙中最大的黑洞超大質量形成之謎
    黑洞所有的質量都處於其中心一個無窮的小點上,我們叫它「奇點」。宇宙黑洞裡面是什麼  黑洞大多是宇宙裡面的恆星壽終正寢的地方,如果要比喻的話,黑洞是一個墳場也是一個垃圾回收站。所以在黑洞裡面是什麼,簡單的理解來說是宇宙剩餘的能量或被黑洞吞噬的天體,比如:被壓縮的光,被擠壓的星球。
  • 宇宙大碰撞將提前到來,地球或從銀河系中徹底消失
    此前的研究表明,仙女座星系正衝向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宇宙中的驚天大碰撞將在大約新的計算表明,大麥哲倫星系的暗物質是此前預計的兩倍,這意味著它無法擺脫銀河系的引力,最終將減速並轉向我們,一場宇宙級的大碰撞註定無可避免。
  • 超大質量黑洞的「嘔吐物」中竟有恆星誕生?
    黑洞不僅僅是令所有物質消失的可怕天體—他們同樣也十分「噁心」。這些龐然大物有一種奇怪的傾向—就是噴射出一些看似在超乎尋常的密集質量下被撕碎的物質。這些活動仍然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現象之一。
  • 宇宙碰撞,可能揭示大質量恆星是如何形成的
    科研人員目睹了一個罕見的天文學現象:在273萬光年之外的三角星系,梅西埃33中誕生了大質量恆星。在兩個巨大的碰撞氣體雲的中心,大約有10顆質量是太陽質量數十倍的年輕恆星。他們的發現表明,這樣的雲-雲碰撞是在附近宇宙中產生巨大恆星的主要途徑,這有助於回答長期以來關於大恆星是如何形成的問題。
  • 有史以來質量最低的黑洞!中子星碰撞產生了一個微型黑洞
    令人難以置信的引力波事件給了我們碰撞中子星和碰撞中子星的圖片,這是一個天文上的禮物。看起來它給了我們另一項新的研究——有史以來質量最低的黑洞。高質量合併產生的引力波在物體真正碰撞之前就開始了,所以當2017年8月GW170817發出信號時,世界各地所有可用的望遠鏡都轉向觀測1.3億光年之外發生的事情。
  • 宇宙深處傳來信號,兩個黑洞發生了碰撞,合併在一起
    在宇宙中,除了存在恆星、行星等天體以外,還有一些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物質,如黑洞等。我們之所以肉眼看不到黑洞,是因為黑洞的質量非常大,所以它的引力非常大,連光都沒法逃脫它的引力,因此我們沒法直接看到它的樣子。不過,在藉助先進觀測設備的情況下,黑洞最終還是「現原形」了。
  • 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
    但是,黑洞也有不同的類型,比如,由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已知最大恆星質量黑洞LB-1,便是一種不同於中等質量恆星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的恆星質量黑洞。而在所有大型星系中心,都普遍存在的超大質量黑洞,其平均密度則要比其他類型黑洞低得多,甚至可以低於我們地球上的空氣密度。原因並不複雜,一個黑洞的施瓦西半徑值和自身的質量成正比,但它的密度卻跟自身的體積成反比關係。
  • 揭秘宇宙黑洞的一生,恆星到底是如何演化,進而形成黑洞的!
    揭秘宇宙黑洞的一生,恆星到底是如何演化,進而形成黑洞的!關於黑洞來說,構成方式包括巨型恆星演化方式、黑洞兼併等等。那我們今天討論下晚期恆星是如何形成黑洞的。當一顆大質量恆星演化成一顆紅巨星時,恆星內部的聚變反應在鐵核停止,不會發生新的聚變。沒有能量的釋放,就不會有向外的輻射壓力,引力會佔上風,導致恆星急劇向內收縮。當外部物質向內收縮並接近鐵核時,速度甚至可能接近光速,但鐵核非常堅固堅硬,就像一堵牆,以幾乎相同的速度將物質彈回。
  • 超質量黑洞來源之謎被揭開,日本科學家:它是宇宙中的瘋狂吞噬者
    ;第三種是我們最熟悉的恆星黑洞,它的形成則是大質量的恆星內部坍縮而形成的。為何超大質量黑洞很難研究?科學家認為,超大質量黑洞最少也有100萬個太陽那麼大,如果說它是由一顆大質量的恆星形成的,以科學家目前對宇宙的觀測,已知最大的恆星質量僅有太陽的260倍左右那麼大,而且通過演算,宇宙中不可能存在那麼大質量的恆星。
  • 宇宙大爆炸後,最初期形成的黑洞還是恆星?
    大爆炸後3億年,宇宙在「黑暗時代」裡形成了第一代恆星、星系、黑洞。計算機模擬可以向我們展示宇宙在這一時期中充滿疑問和遐想的波瀾壯闊的過程。我們的宇宙始於130多億年前的「大爆炸」。大爆炸之後的數億年裡,恆星、星系等發光的天體尚不存在,這個時期被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