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恆星質量比黑洞都要大,黑洞一毛不拔!為什麼恆星還能發光?

2020-10-18 星辰大海種花家

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是2800光年外的麒麟座V616,我們能觀測到它完全得益於它有一顆0.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因為黑洞的引力擾動對這顆恆星的運行以及光譜都發生了變化,從而可以計算出這顆黑暗天體的質量高達太陽的9-13倍,而高於奧本海默極限的天體成了距離地球最近的候選黑洞之一!

一、為什麼我們難以直接發現黑洞?

黑洞不發光,因此在黑暗背景下的宇宙中是難以通過光學望遠鏡直接發現的,那麼我們是怎麼發現黑洞的呢?

1、對伴星的引力擾動

2、伴星的光譜引力紅移

3、引力透鏡

4、通過吸積盤的超強X射線源

而通過異常X射線源是發現黑洞的主要途徑!但這有一個問題,黑洞不是不發光麼,怎麼又能通過X射線源來發現黑洞的蹤跡?

錢德拉硬X射線望遠鏡發現銀心附近眾多的X射線源,因為這是黑洞的吸積盤所發出,因為物質在掉落黑洞前會被極度壓縮加熱後的輻射,或者稱之為「最後的吶喊」也不為過!但過了黑洞的視界之後,黑洞除了引力和傳說中的霍金輻射以外,就不會再輻射任何其它信號了!

二、很多星的質量都遠超黑洞,為什麼黑洞不發光,而恆星依然發光呢?

其實比黑洞質量大的恆星有很多,在銀河系中比如海山二,它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0-150倍!在大麥哲倫星系蜘蛛星雲中的R136a1,則是已知恆星中質量最高的,大約是太陽的256倍!當然R136星團中個個都是巨無霸,比如R136a2約為太陽的179倍,R136a3約為太陽的180倍!蜘蛛星雲看來是一片福地,恆星質量都極高!這些恆星無疑都遠超很多黑洞,比如上文的麒麟座V616,為太陽質量的9-13倍!天鵝座X-1則為太陽的8.7倍,跟這些恆星比起來,黑洞就是一個小弟弟!那麼為什麼黑洞連光都無法逃脫,恆星則整體無所事事的發光發熱呢?

也許我在這裡必須得引入一個環繞速度的概念!

環繞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當物體環繞天體運行速度夠高時,圓周運動產生的「離心力」與該物體與受到的引力平衡,那麼此時它將一直環繞天體而不至於掉落!但此時它也無法逃逸,必須擁有更高的速度!兩者的關係是

G為萬有引力常數

M為天體質量(非物體質量)

r為天體半徑

這幾個參數中G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的情況下天體的質量M與半徑有一個變化範圍:

恆星質量範圍:0.08-256倍太陽質量(R136a1為例)

恆星的半徑範圍:0.1-1708太陽直徑

而一個在主序星狀態的恆星的半徑與質量大致呈一個正比,因此我們可以計算出恆星的環繞速度總是一個並不是特別大的正整數值:

太陽的環繞速度:436.6KM/S

天狼星的環繞速度:479.4千米/S

R136a1的環繞速度:1174.1KM/S

可見在主序星階段的恆星的環繞速度和質量基本成比例提升,但即使是質量最高的R136a1,也只有1174千米/S而已,而光每秒接近30萬千米,因此從表面逃逸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那麼黑洞呢?其環繞速度是多少?

要計算黑洞的環繞速度,必須要了解一個史瓦希半徑的概念!

史瓦希半徑:任何有質量物體的一個臨界半徑值,只要該物體坍縮至這個尺寸下,那麼將無可避免的坍縮成黑洞!

其實眼見的朋友就已經發現了,這是以光速為逃逸速度計算的一個物體的半徑!也就是第二宇宙速度公式的一個變換!在這個半徑上,環繞速度為光速!太陽的史瓦希半徑為2.952千米!地球的史瓦希半徑約為9毫米!只要天體坍縮到這個尺寸時,再強大的光都無法逃逸,但在史瓦希半徑以外,逃逸速度小於光速!

當然在說明黑洞環繞速度時說的都是在史瓦希半徑處的環繞速度,因為黑洞並不是一個有實體尺寸的天體,它的奇點直徑無限小,因此無論是從環繞速度還是逃逸速度計算,你會發現速度都是無窮大,因此沒有任何已知物質可以從黑洞的史瓦希半徑內逃逸!

也可以簡單的理解成,在這個問題中,質量很關鍵,因為只有大於奧本海默極限(3.2倍太陽)以上的天體才可能坍縮為黑洞,但它的尺寸更關鍵!這是讓光能否逃離的絕對參考值!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的恆星質量比一些黑洞還大,光還能逃出這顆恆星呢?
    確實是這樣,有的恆星非常的大,例如Ra136a1恆星,它的質量是太陽的265倍,而目前發現的質量最小的黑洞,其質量只有太陽的3.8倍。:整個銀河系的質量比絕大多數黑洞都要大得多,為什麼光還能逃得出去呢?
  • 恆星能夠發光,但宇宙中最亮的光卻不是恆星發出的,而是黑洞
    在宇宙中,恆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天體,僅銀河系之中就有數千億顆恆星,而每一顆恆星都會給一定的區域帶來光與熱,太陽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因為太陽的光和熱,地球才能夠如此生機盎然。宇宙中大部分的光亮都來自於恆星,但宇宙中已知的最亮的光卻並不是由恆星所發出的,而是來自一個黑洞,也就是已知宇宙中最大的黑洞TON618。黑洞是什麼?黑洞會發光嗎?它是怎麼來的?
  • 恆星黑洞的質量都很小,那宇宙中660億太陽質量黑洞是咋來的?
    我們甚至能看到宇宙發出的第一縷光線、第一批恆星、第一批星系。當我們觀察這些最遙遠的天體時,我們發現其中一些星系其核心有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往往有太陽質量的數十億倍!那麼宇宙誕生後這麼短的時間內,這些數十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是咋來的?要知道目前的恆星級別黑洞,也就幾十個太陽質量。就算它們使勁合併,也不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形成超大質量黑洞。
  • 宇宙最大質量黑洞秘密:在噴流中恆星形成
    據國外媒體報導大多數星系中央都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那裡密度極高,質量能達到太陽的數十億倍。近日,科學家發現,恆星可以在超大質量黑洞的猛烈「狂風」中形成。研究者稱,這一發現將幫助我們理解星系演化的過程。
  • 宇宙中14%的大質量恆星註定要以黑洞的形式碰撞
    2015年首次探測到的引力波為黑洞碰撞產生,而這可能涉及宇宙中14%的大質量恆星 那些引力波源自約13億年前兩個大質量黑洞的碰撞。這再一次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是對的。 百年前,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測了黑洞會併合、並釋出引力波。至今,LIGO已探測到不少的雙黑洞事件。兩條問題就此浮現:恆星演化過程是如何產生這些大質量(>30 太陽質量)黑洞的?在宇宙的壽命中,兩個黑洞是如何靠近到可以融合的?
  • 恆星都是會發光的天體嗎?並非如此!恆星可分6類,有2種不會發光
    我們都知道恆星是宇宙中會發熱發光的天體,那麼像黑洞這樣的不發光的天體,還是不是恆星呢?且聽我為大家道來。要說黑洞是不是恆星,必須得先解釋一下,到底什麼樣的天體才能成為恆星,它實為物質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球形的能發光發熱的巨型等離子體,比如我們的太陽就是這樣的天體,然而實際上這樣的解釋並不全面,這樣的解釋指的其實是恆星的主序星階段。
  • 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
    但是,黑洞也有不同的類型,比如,由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已知最大恆星質量黑洞LB-1,便是一種不同於中等質量恆星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的恆星質量黑洞。而在所有大型星系中心,都普遍存在的超大質量黑洞,其平均密度則要比其他類型黑洞低得多,甚至可以低於我們地球上的空氣密度。原因並不複雜,一個黑洞的施瓦西半徑值和自身的質量成正比,但它的密度卻跟自身的體積成反比關係。
  • 恆星R136a1的質量比一些黑洞還高,為什麼光還能逃逸出來?
    逃逸速度公式黑洞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導致任何物質進入黑洞後都無法逃離(霍金輻射除外),我們可以根據動能公式和萬有引力公式,來計算天體逃逸速度公式:引力場勢能公式:E(r)=∫(GMm/r^2)dr=-GMm/r,以無窮遠處為零勢能;能量守恆:mv^2/2=0-E(r);r取天體半徑時,得到逃逸速度公式:v=√(2GM/R);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天體的逃逸速度,與天體的質量和半徑都有關,就算天體的質量再大
  •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要研究黑洞?
    在宇宙中有很多神秘的現象,科學家們也一直想要去找到答案,雖然人類現在看似科學技術非常發達,但其實對宇宙來說還是不值一提的。說到宇宙中最神秘的,很多人腦子裡應該都是黑洞的景象。之前,人類只知道宇宙中存在著行星、恆星、星系,而關於黑洞是什麼,人類是不知道的,自從在宇宙中發現黑洞的存在,人類就特別感興趣,當我們了解黑洞之後,就感覺黑洞是神秘而又吸引人的。
  • 超大質量黑洞如何吞噬恆星?你將看到整個過程
    這些碎片會形成吸積盤,緩慢墜入黑洞,這一過程發出的輻射就像恆星的「臨終哭泣」,會使先前休眠的黑洞暫時變得比星系中的所有恆星都要亮,成為宇宙中最明亮的焰火。撰文 S·布拉德利·岑科(S·Bradley Cenko)尼爾·格雷爾斯(Neil Gehrels)翻譯 董燕婷?
  • 恆星肚子裡生成黑洞 黑洞從內部吃掉恆星
    超超新星不是指一個明星有多紅而是天文學家對一種星球的命名。質量為太陽質量8~25倍的恆星會因引力坍縮而最終發生超新星爆發,遺留下一顆中子星。研究表明,如果是質量更大的恆星,它們則會以形成黑洞而終結其一生。這種形成黑洞的爆發是宇宙中規模最大的超新星爆發,叫做「超超新星」(hypernova)。
  • 大小黑洞都很多,唯有中等質量黑洞很稀有,是何緣故?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總之很多很多,僅銀河系中恆星的數量就在1000億顆到4000億顆之間。生活在僅有一顆恆星的太陽系之中,我們很容易誤會恆星是一種稀有的天體,但實際上在銀河系中,如太陽一般的恆星要以千億來進行計算,而宇宙中如銀河系一般的星系,保守估計也要有數萬億個,所以宇宙中恆星的數量真的是太多了。
  • 大小黑洞都很多,唯有中等質量黑洞很稀有,是何緣故?
    黑洞具有神秘色彩,卻並不稀有,因為恆星級的黑洞大多是由恆星演化而成的,而恆星在宇宙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天體,正是因為有了大量恆星的存在,氫以上的元素才能夠形成並遍布於整個宇宙,鐵以下的元素通過恆星的聚變過程形成,而鐵以上的元素則在恆星晚年的超新星爆發過程中形成。宇宙中到底有多少恆星呢?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總之很多很多,僅銀河系中恆星的數量就在1000億顆到4000億顆之間。
  • 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
    據新華社合肥11月29日電 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據介紹,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在每個星系中幾乎每10萬年才發生1次,概率為十萬分之一。
  • 恆星在繞著超大質量黑洞「畫花瓣」
    如今在一百多年之後,天文學家發現的環繞在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 A* (Sagittarius A*,一個非常光亮且緻密的射電波源)身邊的一顆恆星(S2)存在相似的特徵。這一觀測結果提供了新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正確的證據,同時還進一步驗證了人馬座 A* 應是一個比太陽質量要大上 400 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
  • 黑洞吞噬光、恆星、中子星,黑洞中心是什麼?
    黑洞吞噬恆星宇宙中有無數的星系,黑洞吞噬恆星的事件時有發生,只是從前人類很難觀察到完整過程。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這類事件經常被發現。例如,2015年末,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報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觀察到了由一個距太陽系約3億光年的超級黑洞吞噬恆星的整個過程,這個黑洞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億倍。
  • 超大質量黑洞的「嘔吐物」中竟有恆星誕生?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的觀測把這些超大質量黑洞描繪成一群會「隨地亂吐」(噴射物質)的黑幫「頭頭」,正如同他們的「小弟」(小型黑洞)所做的一樣。但這一系列的混亂過後可能會導致新的恆星的誕生。
  • 宇宙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誕生於暗物質,而不是大質量恆星坍塌?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喬治亞理工學院相對論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副教授約翰懷斯(John Wise)在一份聲明中說:博科園-科學科普: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機制,它能激發大質量黑洞的形成,尤其是暗物質暈的形成
  • 我國科學家發現雙黑洞同食恆星現象,可從中研究巨型黑洞成長機制
    憑藉無與倫比的強大引力,黑洞在宇宙中可謂是橫行無忌,凡是它所遇到的天體,都難逃被吞噬的命運,即便是大如恆星也是如此。在遙遠的宇宙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黑洞一起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被認為是人類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爭食」一顆恆星的奇觀。相關研究論文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的最終結果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科學家給出了答案我們經常說的恆星就是宇宙中的一種天體,我們都知道太陽就是一顆質量很大的恆星,恆星和行星的區別就在於,恆星是能夠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而行星卻不能自己發光發熱,如果當一個恆星的能量消耗完時,它們處於內部核變的時期結束以後,不同質量的恆星將演化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是黑洞,不過還有一種星體,就是黑矮星,恆星身上都會發光發熱,但是他們的質量差別卻是很大,而且不同質量的恆星各自的特性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