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處於星系宜居帶的位置是誕生生命的關鍵條件

2020-10-12 太空生物學

【作者:餘生】

如果要去尋找一個外星文明存在的證據,目前最有效的手段是觀察宜居的星球大氣裡面有沒有氧分子,更確切的說有沒有足夠多的氧分子,前提是以地球上生命的形式所需要的氧氣作為判決依據。對於更加遙遠的恆星系統搜索外星文明可能存在的證據,目前藉助的是 「電磁輻射」:一種是:「無線電監測」,另一種是:「紅外監測」。

「無線電監測」


假設我們是外星文明,我們要和周圍的其他鄰居進行通信交流,就必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電磁波範圍,這個電磁波的範圍應該具有以下的特點:

1.在整個星系裡面甚至在整個宇宙空間裡面都是可以自由傳輸的。

2.具有比較低的背景噪音。

科學家在進行射電觀測的時候發現有兩條譜線恰好滿足這些條件,這兩條譜線其中一條是中性氫原子產生的21釐米譜線,21釐米指的是它的波長,另外一條譜線是羥基分子所產生的18釐米譜線,1個氫原子和1個羥基分子結合起來就是1個水分子,水分子其實就是生命形成的一個必要條件。

無論是21釐米的譜線還是18釐米的譜線,它們都具有一個特點——在整個的射電連續譜的背景上面,它們恰好處於一個背景噪音比較低的區間。

無論是來自於恆星自身的射電輻射,還是來自於星系的背景輻射,它們都避開了在20釐米左右波長的區間,這就使得它們容易被檢測到。另一方面,氫原子和羥基分子在銀河系裡面是廣泛存在的,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想要和外星文明進行通信,氫原子的21釐米譜線和羥基分子的18釐米譜線是兩條最佳的通訊聯繫的方式。

圖解:H/氫原子的21釐米譜線,OH/羥基分子的18釐米譜線

21釐米譜線是如何產生的?

「氫原子」是由一個質子加上一個電子構成的,電子在繞著原子核也就是質子做軌道運動,但是同時電子還在自旋,電子自旋的方向可以和質子軌道運動方向是一致的,也可以是相反的,在這兩個不同的狀態下,氫原子的能級是不一樣的。

如果它們之間發生躍遷就會導致光子的產生或者是吸收,這個光子的波長就是21釐米,當然這種自發的兩個能級之間的躍遷是非常難發生的,對一個氫原子來講1,000萬年才發生一次,所以概率特別低,但是在銀河系裡面氫原子的數量太多了,這就使得能級之間的躍遷變得很頻繁。

圖解:能級之間的躍遷

「紅外監測」

這個方法起源於一個假設,這個假設叫做「戴森球」,是由英國的一位天文學家戴森提出來的,如果有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它們如果想要得到大量的能量,或許它們會採取在恆星周圍建造一個裝置,這個裝置是用來吸收恆星所發出來的能量,今天的地球也在吸收太陽光,但是地球上所得到太陽光的能量僅僅是太陽總光度的1/22億,所以這個效率是非常低的,如果這個文明可能在恆星周圍建設了這麼一個裝置的話,就可以高效地利用太陽光。

而另一方面,那麼這個包裹恆星的裝置受到加熱之後,自身的溫度會升高同時也會產生紅外輻射,所以看到某些恆星有特別異常的紅外輻射,或許就是由高度發達的外星文明建造的,在射電監測的過程裡面,科學家在選擇候選天體的時候,也往往先去選擇那些在紅外波段看上去有異常現象的恆星。

既然外星文明似乎是在銀河系裡面是普遍存在的,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它們?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做做一點簡單的解釋,首先從外星文明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從它們的角度來看可能有兩種原因:

第1原因:它們不願意和其他文明接觸,並不是所有的外星文明都願意和相鄰的文明進行通信交流。

在《三體》小說裡面作者提出了兩條法則,第一條法則叫做宇宙裡面的總能量是守恆的,第二條是生存永遠是第一位的,所在外星文明了解到這些法則之後,它們或許就不願意暴露自己的蹤跡,這可能是第1個原因。

第2原因:它們做不到與其它文明交流,一方面和技術有關係,另一方面也可能跟文明本身有關係。

技術:我們搜索外星文明用了氫原子的21釐米譜線,用了紅外監測的辦法,但是歸根結底我們都是利用電子波段的輻射來進行搜尋的,但是我們並不清楚外星文明已經進化到什麼樣的程度了,或許它們早就不用這些過時的、落後的方法和工具了。

舉例說明:

如果在30年前,人們普遍地利用書信的方式進行通信,在那個時候你有沒有可能想像到通過手機進行相互的聯絡呢?

文明本身的關係:一個外星文明它所能夠存在的時間,或許遠遠沒有達到100萬年,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它消失了,所以當我們去探測它們的時候,它們可能早就已經不存在了或者是其它原因。

「餘生」總結:恆星處於星系宜居帶的位置是誕生生命的關鍵條件

地球上的生命是獨特的,這給我們對於宇宙的認識帶來了一定的衝擊,因為地球是一個普通的具有代表性的星球,但是科學家對這樣的回答沒有十足的把握。在地球上形成生命所需的條件是十分苛刻的,不單止要求行星要處於宜居帶內,而且要求恆星也要處於宜居帶內,恆星的宜居帶是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的:

第一個:在距離星系核心的空間區域裡面必須有足夠多的恆心,並且這些恆星容易具有巖石行星。

第二個:在這些行星上形成的生命,有比較少的機會受到外來的威脅。

第三個:在距離星系中心不同半徑的地方,恆星形成演化的物理過程是不一樣的。

隨著從星系的中心到邊緣,按照這個趨勢的變化的話,那麼恆星的形成率是在下降的,這意味著越靠近星系的核心恆星形成的越快,越遠形成就越慢,從這個角度來講恆星系統更可能出現在半徑比較小的區域,另一方面如果說恆星形成比較快的話,那麼它的演化會導致更多的重元素會流失到周圍的星際空間裡面去,所以它會使得巖石行星更容易形成,所以它也更趨向於使得生命偏向於靠近星系的核心,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如果一個行星系統離星系的核心太近的話,那麼星系核的超大質量黑洞的吸積過程、活動過程所產生的高能輻射會對行星產生不利的影響。另一方面如果行星系統處於一個恆星高度密集的區域,附近發生的超新星爆發也會傷害到生命,從很簡單的超新星能量爆發的數量就可以估計出來,如果在太陽附近30光年的地方出現了一顆超新星,那麼整個地球上的生命都會被摧毀掉,所以行星系統又不能夠離星系核心太近。

第四個:行星系統的軌道運動與旋臂的運動是否是同步的。

太陽系在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做軌道運動,運動的角速度比旋臂的角速度要稍高一些,所以未來太陽系會進入到一條旋臂裡面去,如果發生了這樣的情況,對生命會有很大的影響。

因為旋臂是恆星和星際物質比較集中的區域,當太陽系位於一條旋臂之內,那麼在我們周圍的氣體和塵埃的數量就會大大的增加,因此地球得到太陽輻射的強度就會減弱。

對於以上幾個不同因素的綜合發現,在銀河系裡面宜居帶只是一個半徑在2.3~2.9萬光年的狹窄帶裡,在銀河系宜居帶裡面恆星的總數目和銀河系裡面恆星總數目兩者之比小於5%,也就是只有5%的恆星有可能具有宜居的可能性。

推薦閱讀

【作者:餘生】

【編輯:天體生物學·黃姤】

【旁述:太空生物學·黃媂】

相關焦點

  • 雙星系統宜居帶更大 或有宇宙生命誕生的條件
    雙星系統宜居帶更大 或有宇宙生命誕生的條件 2014年06月11日 17:38 來源:科技訊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據國外媒體報導,根據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低質量的雙星系統可能是最佳的選擇
  • 這個星系很可能存在生命,有7顆「超級地球」,其中3顆在宜居帶
    銀河系中這個星系很可能存在生命,7顆超級地球,有3顆在宜居帶宇宙中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非常多,宇宙中的恆星數量難以計數的多,銀河系都有幾千億的恆星,更不用說整個宇宙了,宇宙中連銀河這樣的星系都有無數個。現在科學家們為了尋找到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生命,一直在對系外行星進行尋找和觀測,而現在的技術手段有限難以觀測到很遠,不過科學家們發現一個非常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星系,其擁有多達7顆行星。科學家們在尋找外星生命以證明人類在宇宙中並不孤單的同時,也是在尋找人類未來能夠移民的最佳星球,像太陽系這樣擁有眾多行星的星系比較少見,也可能是受限於目前的觀星技術不足。
  • 每顆恆星都有宜居帶,其中的行星都有生命存在嗎?還要看行星條件
    每一顆恆星幾乎都有屬於它的行星宜居帶,因為恆星都是可以發光發熱的星體,那麼在它周圍黃道面上一定的區域中,行星的表面溫度將會處於液態水可以存在的狀態,這一片區域就屬於恆星的宜居帶。恆星周圍常有行星位於恆星的宜居帶中,這樣的行星也通常會被叫做宜居帶行星,比如在我們太陽系,地球和火星就位於太陽的宜居帶中。我們地球上有著萬萬千千的生命物種,其首要的條件也是因為地球位於太陽的宜居帶中。但是火星卻不是這樣,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在火星上發現任何生命體,所以很顯然宜居帶行星也未必就一定宜居,它也很可能會是一顆毫無生機的星球。
  • 外媒解析宇宙生態規則:發現宜居星系並不容易
    但並不是其中任何地點都適合生命的存在和維繫的,很可能接近星系核的地區並不宜居。另一方面,這是因為來自星系中心及其鄰近地區的超級黑洞的輻射水平過高,阻止了複雜分子的發展。最好不要過度接近星系中心另一方面,這一地區的恆星密度很大,為群星間的意外碰撞創造了條件。
  • 沒有這5個產生智慧生命的條件,行星是無法出現生命的!
    科學家認為形成生命的條件是非常苛刻的,而產生高等智慧生命需要的條件就更為複雜,有人提出幾條關於地球上能產生智慧生命的幾個原因:一、太陽系的位置整個銀河系中是由數千億顆恆星構成的,而越靠近星系核心區域宇宙射線的輻射就越強,這種宇宙射線對於地球上的碳基生命體來說是非常不友好的
  • 生命的產生以星係為基本單元,地球是銀河系唯一的生命家園
    要知道,即便是最簡單的生命體也會比任何天體更複雜,形成的難度更大,更何況擁有約40萬億—60萬億個細胞的人體,而這些細胞的數量已經遠超過我們所在的星系乃至本星系群、本超星系團的天體數量了。因此,生命的誕生不可能僅僅是那顆行星或恆星系單純能做到,這需要基於一系列的概率極低的因子逐級疊加才能產生,而這些概率極低的因子需要通過巨多數量的恆星及行星,才能最終確立具有演化生命條件的天體。
  • 月球也是位於宜居帶的星球,為何卻沒有生命?原來它少了這些
    地球是我們已知宇宙中唯一擁有生命的星球,它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在漫長的46億年地球演變史中,生命已經誕生了至少30億年,而距離地球僅僅38萬公裡的月球卻是一片荒涼。如果按照位置來看,月球也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上,同時距離地球如此之近,那麼為什麼月球之上卻沒有任何生命存在呢?
  • 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宜居帶內,生命仍有存在的可能!
    近日,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上的宜居帶內有一顆行星,生命仍然有存在的可能!為什麼要用「仍然」兩個字呢?其實這個研究要從2016年說起。這一消息讓人興奮不已,因為這是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一顆巖石行星,距離僅4.23光年,它也在其恆星的宜居帶內運行。從那時起,人們進行了多項研究,以確定這顆行星是否真的能支持生命存在。不幸的是,到目前為止的大多數研究都表明,宜居性的可能性並不高。因為比鄰星的變異性,生命將很難在那裡存活。
  • 月球也在太陽系宜居帶中,為什麼沒有生命?
    然而在那顆蔚藍色的星球之上,卻有著其他天體上難以擁有的景色,那就是生命。地球是我們已知宇宙中唯一擁有著生命的星球,它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在漫長的四十六億年地球演化史中,生命已經誕生了至少三十億年。而距離地球僅僅三十八萬公裡的月球卻是一片荒涼。為什麼相隔如此之近的兩顆天體卻有著如此巨大的差異呢?
  • 處於「宜居帶」上行星或存在已滅絕的外星生物
    」的條件。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在宇宙極端環境中發現有系外行星的存在,最新研究認為,這些處於「宜居帶」上的行星在過去或也曾出現過生命跡象,不過即使真的如此,如今也早已滅絕。  已經發現的系外行星中,不排除有一些是圍繞白矮星或褐矮星運動的,白矮星、褐矮星雖然與太陽很不相同,但都能發光發熱,從理論上講,白矮星和褐矮星的周圍都具備形成「宜居帶」的條件,因此圍繞它們運行的行星具有適合生命存在條件的可能性較大。  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認發現了圍繞白矮星或褐矮星運行的類地行星,但這並不代表它們不存在。
  • 宜居帶不宜居的怪誕——系外行星處於其中,實則危機重重
    在所謂的「宜居帶」的地外行星可能並不安全,他們看似像是地球一樣的綠洲卻有可能崩潰。宜居帶的地外行星有著令人振奮的前景:這些行星處在一個與他們的恆星的距離適當的位置,這個距離可以使得他們保持水分,因此就可能存在生命。
  • 科學家推測星系最多有7顆類地行星,或存在生命
    集齊七龍珠可以召喚神龍,那要是一顆恆星湊齊7顆類地行星,是否可以召喚外星人?雖然人類尋找外星人數十年一無所獲,但科學家的熱情及動力不減半分。發表於《天文學雜誌》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只要太陽系裡沒有氣態巨行星,那麼在宜居帶可能就會有更多的類地行星。而外星人可能生活在擁有驚人數量類地行星的星系中。
  • 為什麼克卜勒452b適合人類宜居?科學家有什麼判斷標準?
    研究發現,克卜勒452b圍繞運轉的恆星與太陽非常相似,而克卜勒452b在星系中的位置,和地球一樣都處於星系宜居帶。 宜居星球模型 天文學家根據地球上的生態系統,提煉出了7個對於人類而言至關重要的環境因素,只要滿足這7個因素的天體,就有可能適宜人類居住。 恆星系位於星系的宜居地帶。以太陽係為例,太陽系內之所以可以誕生生命,和它在銀河系的位置有關。
  • 為什麼宇宙會誕生生命?生命誕生的根源在哪裡?答案你不會想到
    科技的快速發展,不僅讓人類文明走出地球開始探索宇宙,而且也開始探討宇宙生命的來歷。相信很多人都會好奇:為什麼宇宙會誕生生命,生命誕生的根源在哪裡?想要真正探討宇宙生命的根源和來歷,那必須要對宇宙有足夠的了解才行,現代科學認為宇宙來源於一次奇點大爆炸,大爆炸之後產生了無數星系,星雲和宇宙塵埃,這也是宇宙整體的框架組成。
  • 太陽系處於銀河系的什麼位置, 銀河系又處於宇宙中的什麼位置?
    ,還有很多其他的天體,比如說小行星,隕石,流星等等,不過太陽系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地球誕生了生命,而且還誕生了智慧生命人類,人類的誕生對於太陽系來說是很了不起的,因為目前人類還沒有在太陽系其它的星球發現有生命存在,那麼太陽系處於銀河系的什麼位置呢?
  • 宜居帶內的系外行星對生命來說可能會很危險
    在「宜居帶」內的外系行星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安全,並不是像地球一樣的綠洲。宜居帶內的外系行星有非常可觀的前景:這些行星與它們的母星有一段距離,在那裡可以維持液態水,因此也有可能維持生命。但是,美國萊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說,可居住性不僅僅需要判斷一個行星與其他行星的距離是否恰到好處,危險的太空天氣可能會使這些行星過於動蕩,無法維持生命體的存在。
  • 地球不一定最適合人類居住,科學家發現多顆「超宜居」行星
    地球誕生至今已有45億年,地球上有水、有氧氣、有大氣層,它處於太陽的宜居帶上,光照、氣溫、自轉速度、磁場強度剛好合適,加上在它的衛星月球的作用下,造就了適宜生命繁衍的生態環境,使這個藍色的星球裡奇蹟般地誕生了生命,進而又進化出了智慧生物:人類,然而,人間正道是滄桑,從宏觀上來說,地球上萬物賴以生存的太陽正在衰老
  • 在附近恆星的宜居帶上發現了地球大小的行星
    行星d與地球同等大小,位於該恆星的宜居帶上,每37天繞TOI-700運行一周。我的同事們希望我能利用恆星和行星已知的特性為恆星d建立一個氣候模型。行星b和c的大小分別為地球大小和迷你海王星大小。然而,它們的軌道離主星更近,接收到的星光是我們地球從太陽接收到的星光的5倍和2.6倍。作為對照,表面乾熱、溫度約為860華氏度的金星,接收到的太陽光是地球的兩倍。
  • 地球處於太陽的宜居帶並且誕生了生命,有著太多的巧合
    木星總共有79顆衛星,這些衛星圍繞木星運動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小星系,其中&34;上有非常多的火山,火山每刻都在噴發,巖漿以1千米每秒的速度向上噴射,整個星球就像不停地下著巖漿雨,這麼惡劣的條件肯定不會有生命存在
  • 迄今為止最精準的銀河系全貌圖公布,地球太幸運了,恰好在宜居帶
    ,外部條件也非常的重要,首先我們來看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這個位置恰當好處,不冷也不熱,太陽的溫度到達這裡,剛剛適合動植物們生長繁衍,而這個位置被科學家們稱之為宜居帶,從字面意思上就很好理解。除了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處於宜居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