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解析宇宙生態規則:發現宜居星系並不容易

2020-12-08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8月10日報導 西班牙《趣味》月刊6月號刊登《宇宙的生態規則》一文,作者為米格爾·安赫爾·薩巴代爾。全文如下:

今年年初,一顆新系外行星的存在得到確認。目前美國航天局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系外行星已經超過了一千顆。克卜勒望遠鏡2009年發射,任務就是尋找系外行星,此外,還有另外近4000個候選目標。很多天體生物學家認為,克卜勒望遠鏡的發現表明:正如英國生物化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克裡斯琴·德迪夫所說,生命是宇宙的主宰,至少行星的數量之多就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這是生命出現的首要條件。

考慮到宇宙中有數十億個星系,每個星系有上千億顆恆星,很難想像地球是唯一一個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其他星系中是有可能有生命存在的。然而事實是這樣嗎?實際上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先看看這些星系。並不是所有星系都適合生命存在的。在賽弗特星系這樣的活動星系,其星系核會發出能使行星「絕育」的高能輻射流。此外,尚不清楚一個星系的形態是如何影響到所包含的世界的宜居性的。已經明確的是,在低金屬豐度的星繫結構下是不可能出現我們所了解的生命形式的,橢圓星系就是這種情況。

但是假設我們找到了一個和銀河系類似的宜居星系。但並不是其中任何地點都適合生命的存在和維繫的,很可能接近星系核的地區並不宜居。另一方面,這是因為來自星系中心及其鄰近地區的超級黑洞的輻射水平過高,阻止了複雜分子的發展。

最好不要過度接近星系中心

另一方面,這一地區的恆星密度很大,為群星間的意外碰撞創造了條件。如果發生碰撞,行星的軌道會受到引力作用的強烈影響,可能會造成其表面的變化和嚴重的氣候變化。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也可能會甩出軌道,進入星際空間。

第三個需要注意的因素是在這些分布著諸多恆星的區域中,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某顆恆星的質量大到了會以超新星爆炸的形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在不到兩秒的時間內,這顆恆星坍塌並爆炸,其亮度超過了星系中所有恆星之和。這一災變可能會對距離在30光年以內的任何行星產生嚴重影響。所有這一切促使天體生物學家推斷,在星系核周圍可能存在一個半徑為1萬光年的貧瘠區域,而且不會是唯一一個不會有生命存在的區域。

距離中心地帶特別遙遠的區域似乎也不適合生物學實驗,因為碳、鎳、氮、鎂等重元素嚴重缺乏,而這些元素是形成巖石行星的基本要素。以螺旋星係為例,旋臂上的恆星數量遠多於旋臂之間的區域,太陽就屬於這樣一個星系,因此我們可能會遇到前面說過的星系核附近星體碰撞的問題,但規模要小得多。

銀河系旋臂上的來來回回

還要注意一個會使情況變得更為複雜的細節。由於恆星的軌道都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在某個時刻處於其中一條旋臂位置的恆星可能不會永遠呆在那兒。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情況,因為星系有較差自轉現象,也就是說,其中的星體並不是以同樣的速度圍繞星核運動的。這就意味著其中有些區域的轉速高於或低於旋臂,由於這種轉速差,我們可能會撞上定期進入旋臂,處於前面所說的高密度區域的星體。

在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恆星和旋臂的運轉速度取決於同星系核之間的距離。越接近核心,運轉速度越快。距離越遠,速度越慢。因此應該存在這樣一個區域:兩種速度相同,一顆恆星的行星系統就在那個區域,而且遠離旋臂,這是最適合生命存在的區域。當然,不能說在其他的地點就不可能出現生命。

生命是一個時間……和重元素的問題

我們現在已經對最適合生命出現的區域有了概念。那麼處於這樣一個區域的任何恆星都合適嗎?絕對不是。生物進化要求有足夠的時間讓複雜生命形成,因此我們需要關注的一個主要變量是這個天體還需要多長的時間。地球用了數十億時間才迎來第一批動物。

根據目前我們掌握的數據,一顆恆星至少需要存在50億年以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限制。問題是一顆恆星的壽命跟它的質量成反比,質量越大,越早消亡,因為燃料耗盡的速度越快。此外,質量大的恆星還有另一個不利條件:會產生更大量的紫外線輻射。如果沒有一個適當的天然屏障,這對生命來說就是致命的,可能從一開始就導致了行星的「不育」。

我們的候選恆星質量不能太大,但即便是質量較小的恆星也會存在問題。能夠接納生命的行星應該處於距離這顆恆星較近的軌道上。在這種情況下,會產生引力效應,引導行星做同步旋轉,並始終面向恆星,就像月亮和地球一樣。具有這種特性的世界並不是生命發展的最佳環境,因為一個半球始終冰凍,另一個半球卻是地獄般炎熱。如果考慮到銀河系95%的恆星質量小於太陽,可以說要在其中找到相似環境的機率並不像最初想像的那麼高。在我們尋找一個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宇宙環境時也許還應該剔除多星系統,因為涉及到行星軌道的穩定性。此外,還應該剔除重元素含量較少的類太陽恆星,因為在這些恆星的周圍是很難形成生命世界的。

位置:OK;體積:OK;水的存在:OK

綜上所述,克卜勒望遠鏡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是在適當的恆星周圍找到與地球相近的行星。在迄今為止發現的所有行星中只有10顆的體積與地球相近,也就是說小於地球體積的兩倍,而且位於所在星系中較為宜居的位置。這是另外一個重要問題。這顆恆星不僅要處於星系中的適當位置,而且星系中的行星與它們的太陽之間還要保持正確的距離。

一顆恆星的宜居帶過去可能是地獄

假設宇宙中的生命基礎是碳(這是一個合理的假設,因為它是打造DNA等複雜長分子的絕佳化學元素),那麼我們所擁有的最佳有機溶劑就是水。水不僅是最適合的,也是最豐富的,水是宇宙中最常見的由三個原子組成的分子。因此,如果生命需要有水才能出現並繁衍,而水在地球上三分之二的歷史都是在海洋中演變的,那麼能夠接納水的行星溫度就必須在允許水以液態形式長期存在的水平上。天體生物學家將具備這一條件的區域稱為恆星的「宜居帶」。

此外,恆星的亮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呈現出變化。例如40億年前的太陽亮度比現在低30%。這一現象導致宜居帶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從而成為生命出現的一個新障礙。理想的情況是世界自始至終都處於恆星的一個持續宜居帶上。顯然,這是一個非常狹窄的地帶。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天體生物學家詹姆斯·卡斯廷指出,太陽系中的這一地帶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0.95-1.15倍之間。哪顆行星正好處於這個地帶?只有地球,也很幸運。因為雖然我們有一顆與恆星的距離正確的巖石行星,但也許這還不夠。

不像火星那麼小,密度不同於金星

這樣的一顆行星有可能體積太小,就像火星一樣。如果是這樣,那麼行星的引力是無法使大氣層「貼著」行星的。雖然在一定時間內其密度足以容納生命,但終將消失。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金星。金星的質量足夠吸住大氣層,但表面溫度太高,足以使鉛融化。為什麼呢?一顆行星的表面溫度不僅取決於自身與恆星的距離,還取決於大氣層的構成和壓力。如果僅由雙原子分子構成,如氮或氧,則產生的溫室效應會很小,大部分抵達行星的輻射最終都會返回太空。但如果含有其他成分,如水蒸氣、二氧化碳或甲烷,則溫室效應將極為可觀。這一點為什麼如此重要呢?

看看地球就明白了。如果沒有水和二氧化碳的存在,那麼地球的平均溫度將在攝氏零下18度到零下24度之間。因此,如果沒有適當的天然溫室效應,地球上也是不可能有生命的。相反,金星就是全球變暖失控的完美例子。

我們需要一顆大月亮,地球稍微晃一晃

行星學家認為,氣溫升高導致金星的海洋蒸發(如果曾經有海洋的話),大氣中的水蒸氣增多。此外,表面的碳酸鹽層持續釋放二氧化碳。水蒸氣最終消失,因為陽光將之分解為氧和氫。與此同時,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逐漸升高。由於金星世界沒有一個將二氧化碳清除出大氣層的機制,氣溫就逐漸攀升至今天的攝氏462度。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阻止了類似情況發生在地球上?專家的答案是:板塊構造、大陸漂移和海底。

大氣中二氧化碳和雨水產生反應形成碳酸,並進入海底。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下降時,全球氣溫就會下降。但在板塊作用之下,二氧化碳又會通過火山運動重返大氣層。這一循環使我們的星球能夠保持攝氏18度的適宜平均氣溫,有利於生命存在。但不僅是這一點。似乎行星還必須保持地質上的活躍性以便形成強烈的磁場,足以保護我們免受宇宙射線的損害。如果沒有這個盾牌,DNA也就不會形成了。

在一顆行星中出現高級生命的最後一個可能的宇宙條件是,這顆行星要有一個相對較大的衛星,像月球一樣。如果沒有月亮,地軸的方向就不會穩定,會發生混亂的變化,從環境的角度來說將是災難性的。如果這一假設得到證實,那麼在系外行星上發現與地球生物類似的生命的可能性就更小了。(編譯/何冰)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相關焦點

  • 地球並不特殊!直徑20萬光年的銀河系,有多少宜居星球?
    種種證據都表明,太陽系目前只有地球存在生命,也只有地球是宜居星球。 但地球並不特殊 上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確認仙女座星系位於250萬光年後,人類才知道了除了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外,宇宙中還存在大量獨立於銀河系的星系。
  • 宇宙的「盡頭」,生與死的神秘規則,連星系和恆星都逃不過
    古往今來的哲人和聖賢皆是如此,他們不斷的悟出來生就是不斷地走向死亡的過程,似乎這就是宇宙的真理,或者稱之為規則。近來,天文學家對宇宙天體的觀察和研究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在趨向於宇宙「盡頭」的地方,環境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平淡無奇,而是存在苛刻的環境和條件。在那裡,就連宇宙「星系」都不能存活,它們一步步被剝離,停滯和死亡。
  • 恆星處於星系宜居帶的位置是誕生生命的關鍵條件
    無論是來自於恆星自身的射電輻射,還是來自於星系的背景輻射,它們都避開了在20釐米左右波長的區間,這就使得它們容易被檢測到。另一方面,氫原子和羥基分子在銀河系裡面是廣泛存在的,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想要和外星文明進行通信,氫原子的21釐米譜線和羥基分子的18釐米譜線是兩條最佳的通訊聯繫的方式。
  • 這個星系很可能存在生命,有7顆「超級地球」,其中3顆在宜居帶
    銀河系中這個星系很可能存在生命,7顆超級地球,有3顆在宜居帶宇宙中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非常多,宇宙中的恆星數量難以計數的多,銀河系都有幾千億的恆星,更不用說整個宇宙了,宇宙中連銀河這樣的星系都有無數個。現在科學家們為了尋找到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生命,一直在對系外行星進行尋找和觀測,而現在的技術手段有限難以觀測到很遠,不過科學家們發現一個非常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星系,其擁有多達7顆行星。科學家們在尋找外星生命以證明人類在宇宙中並不孤單的同時,也是在尋找人類未來能夠移民的最佳星球,像太陽系這樣擁有眾多行星的星系比較少見,也可能是受限於目前的觀星技術不足。
  • 太陽系外的宜居星球,距地球僅有4光年,我們何時才能前往?
    自從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走出地球開始探索宇宙的時候,向外星球移民的夢想就出現了。可能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否能夠向外星球移民並不重要,可是在科學家的心裡,人類的未來在宇宙,人類想要延續發展,成為更強大的文明,走向宇宙,殖民外星球是必然要走的一條路。
  • 美本科生發現宇宙中最緻密的星系,這裡有外星人嗎?
    原標題:美本科生發現宇宙中最緻密的星系,這裡有外星人嗎? 三體網訊(羅輯)美國聖何塞州立大學的大學生發現目前已知最緻密的星系,在浩瀚宇宙中,廣義上星係指無數的恆星系(包括恆星的自體)、塵埃(如星雲等)組成的運行系統。
  • 宇宙最古老的星系被發現!它刷新了紀錄,年齡直逼宇宙奇點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今人類已經可以探知到遙遠的宇宙深處,也不斷發現來自宇宙早期的古老星系,比方說曾經被認為最古老星系的CR7星系。 可能擁有第一代恆星的CR7星系 在2015年,通過哈勃望遠鏡等設備的聯合觀測,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來自於宇宙大爆炸
  • 趣知識;宇宙中有多少個星系、宇宙有多大及宇宙的構成等
    一,英國諾丁漢大學天文團隊認為:宇宙中至少有2萬億個星系,其中90%是人類觀測不到的,迄今為止使用人類最強大的望遠鏡,人類也只能看到極少數星系。(哈勃深空場中的遙遠宇宙;圖像中由7500次單獨攝像組成,包含265,000個星系。)
  • 地球不一定最適合人類居住,科學家發現多顆「超宜居」行星
    地球誕生至今已有45億年,地球上有水、有氧氣、有大氣層,它處於太陽的宜居帶上,光照、氣溫、自轉速度、磁場強度剛好合適,加上在它的衛星月球的作用下,造就了適宜生命繁衍的生態環境,使這個藍色的星球裡奇蹟般地誕生了生命,進而又進化出了智慧生物:人類,然而,人間正道是滄桑,從宏觀上來說,地球上萬物賴以生存的太陽正在衰老
  • 宜居星球陸續被發現,星球移民計劃或將實現
    逃離地球,前往那片未知的星域一探究竟,或是尋找第二顆宜居星球,拋開在地球上的一切,開展全新的生活,這是20世紀後期鬧得沸沸騰騰的星球移民計劃。在當時,星球移民是一個值得憧憬、帶著人類無限希望的詞語,然而到了今天,這似乎成了人類未來唯一尋求生存的途徑。
  • 也許我們並不孤獨!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星球:比地球更宜居
    當我們仰望星辰大海時,也許我們並不孤獨!我們其實沒有那麼獨特!美德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星球:比地球更宜居正是太多的未知,不斷撩撥著人類的好奇,去探索浩瀚宇宙背後無盡的奧秘。這些宜居行星通常是指, 在其恆星周圍正確的軌道區域 ,溫度適中,足以讓液態水在其表面存在, 而不會凍結或沸騰。
  • 我國天文學領域又添新成就,發現位於宜居帶的星球,就在隔壁星系
    直到現在,人類已經發現地球所處的宇宙,擁有無數的星系。在日心說的理論體系中,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以及太陽系中其他的天體,都圍繞著太陽做圓周運動。雖然目前美國NASA發射的旅行者1號還沒有飛出太陽系,但是人類已經放眼於太陽系以外的星系了。比鄰星,從它的字面意思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比鄰星是與我們相距最近的恆星,緊緊地與太陽系相鄰。
  • 金星上發現磷化氫,我們在宇宙裡並不孤單麼?
    今年2月份,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曼徹斯特大學和卡迪夫大學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位於智利ALMA陣列和夏威夷的麥克斯韋望遠鏡,在金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磷化氫,並且於9月14日的《很多人認為,在金星上發現生命跡象對人類的未來來說,可能是一件非常壞的事情,根據一種理論來說,如果我們還沒有看到外星人的話,這是因為他們很可能在進入其它星系之前就消失了。
  • 宇宙火環!天文學家發現110億光年外罕見環形星系
    中新網6月2日電 據外媒報導,一個由澳大利亞人領導的多國天文學家小組日前發現了一個以前不為人知的罕見環形星系。這一發現可能會改變人們對早期星系如何形成的認識,具有重大意義。據《自然天文學》介紹,這個名為R5519的「碰撞環形星系」距離我們108億光年,是迄今發現的首個早期宇宙中碰撞形成的環形星系。
  • 24顆「超宜居星球」被發現!比地球更完美,其上或已存在生命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宇宙中發現系外行星後,就開始尋找宇宙的宜居行星,因為從地球的演化來看,地球並不會永遠是人類的家園,終有一天,地球會資源枯竭,氣候環境也會變得不再宜居,而在那之前,人類需要為自己找到另一個新家園。
  • 「第二宇宙」:科學家無意間將樹葉放大一億倍,看見了宇宙和星系
    文/玉濁清「第二宇宙」:科學家無意間將樹葉放大一億倍,看見了宇宙和星系人類世世代代居住在地球之上,他們依賴地球存活,可以說地球養育人類世代,如今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地球資源一度面臨匱乏的境地因此很多人都將目光移到了外太空,他們想要尋找第二地球,只是,人們在探索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中,並未找到所謂的第二地球,而有些「第二地球」並不適宜人類居住,雖然它們與地球的生態環境或許存在著部分的相似,只是他們沒有地球如此之好的宜居環境,以目前人類的科技而言,連太陽系都未能徵服,更別說遙遠的宇宙了,人類想要移居外太空,在短時間內來說是一個非常難以到達的事情。
  • 宇宙中並不缺少存在水的星球,有水就代表著有生命存在嗎?
    可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沒有發現任何外星生命。可能很多人會說,那是因為宇宙中存在水的星球非常少。事實真是這樣嗎?當人類剛走出地球的時候,可能還會這麼認為,但是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探測範圍也越來越廣,探測設備也在不斷更新。科學家通過對宇宙的探索,發現水在宇宙並不是稀缺的存在,存在水的星球也不稀罕。
  • 天文學家發現了隱藏在宇宙深處的最古老的盤狀星系
    光花了大約125億年才能到達地球,這意味著圓盤是在宇宙大爆炸後大約15億年才形成的。 研究小組使用世界上最強大的望遠鏡之一-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研究了遙遠的,巨大的,被稱為類星體的黑洞發出的光線時,發現了這個星系。銀河在到達地球的途中吸收了一些光,表明它隱藏在太空的黑暗中。
  • 宇宙中的「普通物質」被發現,但它並不普通,沒有它宇宙不復存在
    據報導,前段時間,來自法國的科學家團隊,通過研究,發現宇宙中構成恆星、行星和星系的普通物質中,潛藏著40%的特殊物質,這些物質藏身於複雜的宇宙網之中,在宇宙中具有重要地位,這項研究也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
  • 科學家已經發現宇宙中十幾顆宜居星球
    宇宙的大部分空間對於生命來說是險惡之地,只有很少的地方能成為生命的綠洲。因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外星生命存在的證據,宇宙間的宜居帶是以地球生態系統為標準的。以地球為例:有科學家經過計算表明,如果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再遠1%,在地球演化史上將會出現一個不可逆轉的冰期,而如果距離再近5%,它也可能處於一個不可逆轉的溫室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