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星」所反映的是時空彎曲的極端表現,也是引力的終極形態

2020-10-06 天體生物學

【作者:黃姤】

天文學家在研究「黑洞」的過程中發現黑洞的性質其實跟其他天體相比是極其簡單的,黑洞雖然看上去非常的神秘,但是真正要去描述它的話,只需要了解三個物理量:

  • 第1個:黑洞的質量。
  • 第2個:黑洞的角動量
  • 第3個:黑洞所攜帶的電荷。

除了經上3點之外不需要任何的物理量,比如太陽最終變成一個黑洞的話,那麼它之前挾帶的密度、溫度、壓強、化學元素組成等等這些因素會全部消息,只需要質量、角動量和電荷描述就足夠了。

早在20世紀天文學家在討論大質量恆星終結的時候,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 一種觀點認為:大質量恆星死亡後的結局是有可能產生黑洞的,因為引力最終會佔據主導的地位。
  • 另一種觀點認為:恆星的坍縮不會產生黑洞。

「愛因斯坦」是屬於後一類觀點的支持者,當然不管理論怎麼喻言,答案都是要從觀測裡面去尋找存在與否的證據,這個證據就是「類星體·3C273」。

圖解:「類星體·3C273」


第1次發現了來自於太陽系外的射電信號

在20世紀30年代有一位叫做「央斯基」的天文學家在「貝爾實驗室」裡工作,他的任務是調試一架望遠鏡,這架望遠鏡在研究長距離的無線電進行通訊的時候出現噪音問題,央斯基利用這架無線電望遠鏡進行了全天的無線電信號分析,他發現無線電通訊的噪音有不同的起源 ,有些是來自於雷暴,但是有一種起源讓他覺得很困惑,因為這些噪音不是來自於地球上的,也不是地球附近的,而是來自於一個特別的區域,這個區域在銀河系的中心的位置,所以央斯基實際上當時第1次發現了來自於太陽系外的射電信號,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央斯基的工作沒有繼續進行下去。

圖解:央斯基利用這架無線電望遠鏡第1次發現了來自於太陽系外的射電信號

到了20世紀60年代,人們開始大規模地用射電望遠鏡去研究「河外天體」,其中有一顆非常著名的「類星體·3C273」,這顆類星體在射電波段的輻射非常強烈,在射電波段輻射的圖像裡它有一條非常長的噴流結構,當時的天文學家一直不知道這是一類什麼樣的天體,在光學圖像所展示的形態跟恆星沒有特別大的差別。

圖解:左為「類星體·3C273」射電波段輻射圖像,右為光學圖像

於是天文學家開始去觀察3C273的光譜,它的光譜也非常特別,在當時的實驗室光譜裡面找不到跟它對應的譜線,所以這就成了一個謎。直到有一天「施密特」突然發現3C273的光譜其實就是常見的氫原子的光譜,只不過這些光譜被整體地位移的一段距離,這個距離的位移量太大了,超出當時天文學家的想像達,位移量到了16%,正是因為這個巨大的位移量使得譜線完全偏離了它原來的位置,把這個位移量補償進去之後它就和平通常的氫原子的光譜就完全一樣了,所以利用「哈勃定律」施密特就可以根據譜線的位移量得到3C273的距離,這個距離達到了24億光年,因此這是一顆特別遙遠的天體,正因為距離太遠了,這就意味著它的光度是非常高的,達到了5萬億倍的太陽光度,因此類星體是離我們極其遙遠的一些河外星體。

圖解:「類星體·3C273」光譜

更加特別的是天文學家在監測3C273的時候,發現它的輻射強度是在變化的,3C273的輻射強度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這就意味著產生這個輻射的區域是在幾個光年內的,下面舉例說說3C273輻射源的來源區域的推斷。


推斷輻射源大小的的辦法

比如,某一個人在遠處對你歌唱,那麼你聽到她的歌聲只是她唱出來的歌聲延遲,但是如果有幾個人她們在同時歌唱,而這個時候由於每一個人跟你的距離是不一樣的,所以她們唱出來的旋律,儘管從她們本人來看是同一時間歌唱的,但是進入到你耳朵的時候,她們的歌聲很多會相互抵消,所以你聽到的其實是雜音了,聽不出來它裡面所包含的旋律,這個原因就是輻射源或者說聲源的大小所決定的。

3C273的光變與上面的例子類似,如果這個光源很小,那麼這個時候接受到的光變就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它原來光變信號的特徵。如果這個光源它本身的尺度很大,在它的每一點所發出來的光,由於具有不同的位相,所以在到達探測器的時候它們往往會發生相互抵消的效果,於是這種光變的特徵就難以表現出來了,這就是3C273所在的區域只限於幾個光年內。

3C273的總光度達到了5萬億倍的太陽光度,但是它的輻射區只有幾個光年,幾個光年在星系裡面是一個非常小尺寸,因為我們知道像銀河系它的尺度達到了10萬光年。

  • 什麼樣的機制才能在小區域裡面產生強烈的輻射?

引力勢能釋放是一種特別的渠道,並不像恆星坍縮那樣以近似自由落體的方式來釋放它的引力勢能,在中心天體周圍氣體做螺旋式的運動從而形成了一個盤狀的結構,這個結構稱為「吸積盤」,當氣體在盤裡面快速轉動的時候,它們之間會發生相互的摩擦,半徑越小速度越快摩擦就越強所以溫度就越高,這樣釋放出來的能量呢越高。

上面說到了3C273輻射區域只有幾個光年,所以能夠產生這麼高光度的天體只能是一個大質量的黑洞,因為只有一個大質量的黑洞才能夠滿足它的大小小於幾個光年,同時又能夠產生這麼強烈的輻射,因此人們對於黑洞的了解其實最早是從星系裡面大質量黑洞開始的。後來才有了更加直接的、更加可靠的證據,而這個證據其實在銀河系的中心就可以找到,在銀河系中心通過觀測恆星的運動,發現它們的運動其實受到一個力的支配,這個力所反映出來的質量達到了幾百萬倍太陽質量,而恆星運動的軌道非常小,與太陽系是相當的,如果在太陽系的大小的區域裡面集中了幾百萬倍太陽質量的物質的話,那麼它不可能是正常的恆星,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它是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這是目前為止在星系領域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存在最有力的證據。

如何尋找「黑洞」?

文章開端時講到天文學家在研究恆星演化的時候提出大質量的恆星演化坍縮的一種結局是形成黑洞,如果說這是對的話,那麼這些黑洞在哪呢?怎麼樣去找到它們呢?

  • 答案:通過雙星系統裡面利用黑洞對於伴星的影響來發現黑洞的蹤跡。

雖然黑洞本身是不發光的,但是它和伴星的相互引力作用會使得伴星在做軌道運動的時候產生譜線變化,上文提到的譜線周期性的紅移和藍移現象,在雙星系統裡面絕大部分都是由兩個正常恆星構成的,真正意義上由黑洞加上另外一顆恆星構成的雙星系統是非常少的。

在星系的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可以通過引力的方式來捕獲、吸積周圍的物質來產生輻射,在雙星系統裡面一個黑洞可以捕獲物質,這個物質是來自於它的伴星,物質在接近黑洞的時候伴星的一部分物質在黑洞的引力下流向了黑洞,並且在它周圍也形成了吸積盤,盤裡的物質會發生摩擦從而產生輻射,因為黑洞的大小用史瓦西半徑來表示,所以物質在接近黑洞的時候運動速度是非常高的,這就意味著它的溫度可以達到上億K,它所產生的輻射主要落在了X射線波段而不是在光線波段,尋找這些明亮的X射線源。

圖解:黑洞吸積伴星的物質

(黃姤)總結:揭開黑洞的面紗

到目前為止在銀河系裡面利用這種辦法探測的黑洞已經達到了幾十個,當然這只是在銀河系裡所有黑洞的冰山一角,但是它證明大質量恆星死亡導致的坍縮過程確實會形成黑洞,而黑洞通過它和伴星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它們表現為高能的輻射源。

圖解:銀河系裡發現的一些黑洞

在最近幾十年來,天文學家為了去研究黑洞以及跟黑洞相關的高能天體物理現象,發射了很多的空間衛星包括「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XMM牛頓天文臺」以及中國第1次發射的X射線望遠鏡「慧眼」。

除了在電磁波段去搜尋去研究黑洞之外,也有了一個新的方法就是引力波的探測,在2016年的2月,「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第1次探測到了兩個黑洞併合所產生的引力波,它們所產生的引力波信號本身就提供了黑洞的一些重要的信息,包括黑洞的質量和自轉。

目前在兩個不同的領域得到的黑洞質量的分布,通過X射線觀測得到的黑洞質量分布,它們主要在幾倍到十幾倍太陽質量之間,由引力波探測到的黑洞以及它們閉合之後形成的新黑洞,其中有一部分黑洞的質量達到了30倍、40倍、50倍甚至達到了70倍以上太陽質量,所以說引力波的探測其實也打開了研究黑洞的一新窗口,黑洞的研究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時空觀和宇宙觀,黑洞所反映的是時空彎曲的一種極端的表現,是引力的一種終極形式。

圖解:紫色是X射線觀測得到的黑洞,藍色是引力波探測到的黑洞

【作者:天體生物學·黃姤】

【編輯:太空生物學·黃媂】

【旁述:餘生】

我叫【黃姤】,創作有關(天體生物學領域.太空生物學領域.科學.科技.科研.科普)的文章,歡迎點讚.評論.轉發.關注互相學習。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任何物體都會由於引力而使得時空發生彎曲
    如果地球的地球的半徑只有大約1釐米,這個時候的逃逸速度將會達到30萬千米每秒,這個速度意味著它等於光速,也就是說對於一個1釐米大小具有地球質量的物體,「光」也沒有辦法從它表面逃逸,這就是米歇爾提出黑暗天體或者「暗星」這樣一類天體的來源。
  • 「暗星·物理學」演義
    如今我們所說的 「黑洞」,是相對論預言的天體,然而在19世紀末,歐洲的兩位學者就曾根據牛頓力學預言過黑洞的存在,不過他們當時沒有稱其為「黑洞」,只是討論過這種質量巨大發光很強、但是遠方觀測者又看不見的 「暗星」。
  • 彎曲時空,引力退散
    其實不一定,比如足球是由一塊一塊很小的、比較平的皮子縫起來的,但是縫起來之後,就形成了一個表面彎曲的、球形的足球。我們的空間也是這樣,我們考慮空間中每一點很小的具有不同運動狀態的體積元,把它們粘回來,我們發現最後的空間其實是彎曲空間。不均勻的引力場導致了空間的彎曲。其實彎曲的不只有空間,彎曲的是整個時空。
  • 時空彎曲與引力的關係
    根據上面的公式我們可以看出從整個方程式的意義:空間物質的能量-動量(T_uv)分布=空間的彎曲狀況(R_uv)。而(T_uv)所代表的是時空,是能量分布,使時空可以產生引力。所以時空彎曲是通過引力完成的,是引力作用使得時空空間的彎曲。
  • 「暗物質」——一個必須存在,卻又找不到的物質
    「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無論是普通物質還是「暗物質」,只要有質量就會使時空彎曲,一顆天體的質量越大,附近的時空彎曲程度就會越厲害,一顆遙遠的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星系後,引力所引起的時空彎曲就會使得光線發生彎折,如果觀測到了這些遙遠天體圖像的彎折就能夠計算星系的質量,這種計算方法所得出來的質量叫做——「引力質量」。
  • 「暗物質」只是一種假說,或許它不存在
    「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無論是普通物質還是「暗物質」,只要有質量就會使時空彎曲,一顆天體的質量越大,附近的時空彎曲程度就會越厲害,一顆遙遠的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星系後,引力所引起的時空彎曲就會使得光線發生彎折,如果觀測到了這些遙遠天體圖像的彎折就能夠計算星系的質量,這種計算方法所得出來的質量叫做——「引力質量」。
  • 既然相對論說明了引力是時空彎曲,為什麼還沒有把引力廢除?
    依照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質量會引起時空彎曲,這是萬有引力的本質。有人認為時空彎曲是引力的本質,引力就是假象,應該廢除引力。這是誤解了相對論,時空彎曲是本質,但是引力也不是假象。力是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引力完全符合力的定義,物質通過萬有引力互相吸引,就是相互作用的表現形式。
  • 在地球上,怎麼看不到引力產生的時空彎曲?
    同理光經過扭曲的時空,如果順著時空跑道拐彎,當光被我們的眼睛所接收時,反饋給我們的信息會發生偏差。就像下圖:筷子是真的彎了嗎?折射,導致光反饋的筷子的信息出現了偏差,所以筷子「折了」。如果光經過扭曲的時空也會,即可證明時空真的發生了扭曲。論證之前,我們先講明白原理。
  • 關於「引力」的終極探索
    愛因斯坦曾經一度試圖把萬有引力定律納入相對論的框架,幾經失敗後,他將狹義相對性原理推廣到廣義相對性,又利用在局部慣性系中萬有引力與慣性力等效的原理,建立了用彎曲時空的黎曼幾何描述引力的廣義相對論理論。廣義相對論認為引力是由空間——時間彎曲的幾何效應的畸變引起的,因而引力場影響時間和距離的測量。引力本質是時空彎曲效應。
  • 引力到底是什麼?是時空的彎曲還是引力子?
    四大作用才是宇宙的規則首先,「萬物的秩序規則」並不是只有引力說了算。畢竟,在宇宙中存在四種作用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引力。引力關於「引力」的解釋,歷來說法有很多,而且引力至今也是科學家在思考和研究的對象。我們可以先簡單描述一下引力的作用,如果從宇宙的大尺度上來看,引力是星系的粘合劑,如果沒有它們,宇宙中的物質會成一盤散沙。正是因為引力有趨勢物質相互靠近的作用。因此,它可以把宇宙中的一些距離相近的物質聚合到一起。大部分的星系就是由物質和暗物質提供的引力而聚集起來的。
  • 真的是時空彎曲產生引力嗎?
    導讀:真的是時空彎曲引力嗎?這個問題不值得懷疑嗎?我對此持懷疑態度。這是一種迷惑,是一種引力「假象」。所以說愛因斯坦建立了一個對的理論,卻解釋錯了,就是不能用時空彎曲解釋引力的成因!其實稱為愛因斯坦場方程更嚴謹,教科書也是這麼寫的,不會寫成引力場方程。你知道為什麼嗎?
  • 當今宇宙學的未解之謎:暗物質是星系保持完整形態的關鍵因素
    2015年中國發射了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這個衛星在解析度、在探測極限指標上都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平,它的目的是為了探測宇宙中的「暗物質粒子」所發出來的信號。如果仙女座星系所有的引力都是由星系裡的恆星所提供的,那麼在不同半徑的區域,仙女座星系裡面的物質轉動速度應該遵循恆星的分布距離所產生的引力,因此導致仙女座星系與銀河系的轉動曲線產生巨大的差別,所以要解釋觀察到的星系的轉動實現,就必須要有額外的引力,而這個額外的引力是來自於我們看不見的物質,並且提供的引力超過星系盤裡面恆星的引力,否則在那麼快的轉動速度下,星系就應該分崩離析了根本不可能保持一個完整的形態
  • 宇宙秩序規則:引力,到底是怎麼產生的?是時空彎曲還是引力子?
    當然我們現在知道水星進動問題是因為水星偏心率很高,近日點距離太陽很近時在太陽巨大質量導致彎曲時空中運行,它所經過的真正距離與遠日點是有差異的。廣義相對論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廣義相對論的話,那麼用「引力是時空的幾何」是最合適的,在這裡有一個很關鍵的名詞是時空,廣義相對論中認為時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空間的幾何變化同時會產生時間的變化。廣義相對論將宇宙時空這個不可分割的結構看成是一個彎曲的黎曼流形,可以用數學中的黎曼度量來定義這個空間的彎曲。
  • 時空彎曲產生引力改為引力使時空彎曲,能不能解釋相對論的問題?
    相對論真正的難點其實不在於數學複雜,而在於它不是憑直覺所能完全搞懂的。回到引力身上引力是什麼,人類從發明出哲學開始,已經思考論證了差不多2000年了。其中能拿到檯面上爭論,可以驗證對錯的,就是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引力之爭。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後,從「萬有」這個命名,大家應該可以理解到,引力不用管如何產生!上帝只需要在最初一刻推動一下天鍾即可。
  • 愛因斯坦指出牛頓錯誤,直言引力並不存在,只是「時空的彎曲」
    在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這本書中引力第一次問世,也是人類首次對太陽系內天體運動規律進行了描述,在這裡人類對於宇宙的種種假說都被推翻,牛頓指出了地球和月球之間的關係,也指出了太陽系內的行星都受到了太陽引力的影響。
  • 如果突然把天體挪走,時空還會保持彎曲的狀態嗎?
    彎曲時空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彎曲的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這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背後的基本原理,它第一次把引力現象與時空和相對論現象聯繫在一起。在宇宙的任何地方放置一個質量體,它周圍的時空將會彎曲。但是如果把這個質量體拿走,那是什麼導致了彎曲的時空快速恢復到原來未彎曲的狀態?為什麼時空不會保持彎曲的狀態?在愛因斯坦出現之前的幾百年裡,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最好的引力理論。
  • 引力是時空性質,不是由時空曲率產生的!
    正如約翰惠勒說的:「物體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告訴物體如何運動。」其話的深層寓意是物質引力使得時空彎曲,時空彎曲影響物質如何運動,而物質如何運動又可以影響物質質量,物質質量又影響引力。 這才是準確的「順序」。不是時空曲率直接使得引力產生,也不是時空曲率決定引力的大小。
  • 如果暗物質真的存在,那它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們這麼解釋
    儘管當時,愛因斯坦不可能預知到這個觀測值,但他知道這個的確很重要,還跟荷蘭天體物理學家威廉·德西特,共同發表一篇有關宇宙存在「看不見物質」的論文。德西特後來還被天文學界譽為「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理論先驅」。
  • 為什麼說廣義相對論肯定不是終極引力理論?
    經過10年的努力,愛因斯坦創立了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 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的本質其實是物質彎曲時空產生的幾何效應。時空本身是平直的,當有物體(或者能量)處於時空中時,時空的結構會被彎曲。在彎曲時空中,物體會沿著測地線運動,從而讓我們觀測到引力效應。
  • 時空彎曲是廣義相對論核心,理解了空間彎曲,如何理解時間彎曲?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為我們描述了一種不同於牛頓定律的新的引力觀,根據愛因斯坦的觀點,引力實際上就是空間和時間的彎曲。在牛頓的引力理論裡,太陽將地球限制在固定的軌道上,依靠的是一根「看不見的繩子」。似乎從太陽或者地球生出了一根隱形的「引力之繩」,將兩者拴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