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年,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值得注意的是,牛頓和蘋果的故事並不是引力的來源。牛頓本人從未提及過相關的故事,關於引力的研究並不是突發奇想,而是在漫長研究中誕生的理論。
在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這本書中引力第一次問世,也是人類首次對太陽系內天體運動規律進行了描述,在這裡人類對於宇宙的種種假說都被推翻,牛頓指出了地球和月球之間的關係,也指出了太陽系內的行星都受到了太陽引力的影響。
以牛頓的理論為基礎,當時的科學家建立起了經典力學的宇宙觀,但是在進入二十世紀後,以普朗克和愛因斯坦為首的一眾科學家,提出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打破了牛頓經典力學的宇宙觀。
直到今天,仍然有大部分的世界觀是建立在牛頓的經典力學之上,認為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不靠譜」,這樣的觀點並不錯誤也不正確,因為現代物理學相互矛盾,不能自圓其說,在描述宇宙的過程中有很多漏洞,存在一些現象無法解釋。
其實,對於現在的人類來說,沒有尋找到所謂的「大一統」理論是正常的,就像是弦理論一樣,目前人類無法證實,畢竟人類文明出現的時間很短很短,科學開始高速發展只有短短的數百年,面對宇宙幾乎無限的空間和138億年的歷史,我們的探索還遠遠不夠。
牛頓的理論對人類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因為時代的限制,偉人也會犯錯,就算是愛因斯坦和牛頓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也會因為自信和時代的限制,陷入理論的僵局中。
當然愛因斯坦和牛頓並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只不過愛因斯坦的一些觀點顛覆了牛頓力學的權威性。首先,「引力」在愛因斯坦看來,其實並不存在,所謂的引力是質量對時空的影響,並不是一種單純的力i,其實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引力的很多特徵並不符合我們熟知的力。
引力絲毫並不需要介質,並且引力似乎不會因為吸引某個物體後發生衰減,只是會根據距離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力。因此愛因斯坦在不斷研究後指出,引力並不是力,而是「時空塌陷」。
時間和空間,這兩個概念對於人類來說確實存在,卻又很難真正理解,畢竟我們都生活在空間中,經歷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卻無法對空間和時間造成任何的改變。人類只能改變物質和能量,並不能「憑空造物」。
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其實是一體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會說「時空」的原因,其實推動一切的並不是時間,而是能量的轉移和熱量的流逝,在宇宙大爆炸的瞬間,出現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也是因為宇宙大爆炸產生難以想像的高溫,讓一切開始運轉。
而引力的出現是人類唯一可以影響空間的可能性,任何存在質量的物體都有引力,只不過質量越高引力越大,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體都達不到要求,但是我們無時無刻都受到了地球引力的影響。
把概念轉換成愛因斯坦的「時空彎曲」可以更好的理解物體對時空的影響,每一個有質量的物體存在於時空中,並不是沒有任何影響,時空就像是一個柔軟又堅韌的膜,物體存在於時空中,會根據質量的不同把這層膜壓的塌陷下去,這就是引力的本質。
在我們肉眼無法觀察的空間中,時空其實是不斷彎曲塌陷的,我們收到地球引力的影響,也同樣受到太陽引力的影響,並且還有銀河系內部的黑洞引力的影響。
人類的視覺受到了光線的限制,如果某種物質不反射也不輻射光,我們就觀察不到這種物質和能量,奇怪的是在宇宙中這樣的物質和能量佔據了宇宙的大部分比例。有些人認為,人類肉眼不可見的暗物質其實對宇宙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是引力的介質,也可以是空間的構成。
在不遠的將來,或許也會出現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顛覆愛因斯坦的理論,帶領人類更加清晰的認知宇宙。科學永遠沒有盡頭,也擁有需要抱著懷疑的態度,人類才能在宇宙中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