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觀察到了行星的誕生

2020-09-17 天文在線

恆星周圍盤狀物的高解析度圖像揭示了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圖解:阿塔卡瑪望遠鏡觀測到的原行星盤,揭示了幼年太陽系的形成。這些由恆星誕生後留下的氣體和塵埃組成的盤狀物給予了行星形成的原材料。

圖源: ALMA (ESO, NAOJ and NRAO), S. Andrews et al. , N. Lira

艾爾瑪望遠鏡拍攝到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旋轉輪子,是恆星形成行星後留下的,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看到圍繞恆星的氣盤等細節。而恆星周圍的碎片圖可以推測幼年太陽系的形成,目前這個實驗包括作者參與的部分都還在進行中。

阿塔卡瑪望遠鏡誕生於2011年。它的出現讓天文學家們第一次近距離觀測到恆星周圍圓盤狀的塵埃及氣體。

圖解:ALMA望遠鏡

圖源:知乎專欄

這些所謂的圍繞恆星旋轉的氣體和灰塵的盤狀物給科學家們提供了恆星形成和發展的一些線索,而一些扭曲或塊狀特徵也可能預示著一個不能被觀測到的行星的存在。

未來幾年的新型望遠鏡技術會把對這種盤狀物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甚至有可能拍攝到盤狀物內行星的圖像。

圖解:早在2013年1月,建立在智利海拔5000米的安第斯山脈上的世界上最高的射電望遠鏡就曾捕捉到過新行星正在形成的一瞬間。照片中宇宙塵埃和氣體正在匯聚,即將形成新的行星。

圖源:中國網

圖解:原行星盤圖像

圖源:中國天文網

在我讀研的第一周,第一個科學研究項目是智利的新型大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陣列望遠鏡(ALMA)項目。這一開創性設施僅僅使用了數十個和普通音樂會上一樣的無線電天線,就能呈現出和單臺直徑約16千米寬的望遠鏡一樣清晰的視野。因為達到了這種極致的解析度,阿塔卡瑪望遠鏡就能比之前任何一臺望遠鏡在毫米和亞毫米波長的光線內看得更加深遠。我欣然地接受了這個機會並加入了它的其中一個項目----對盤狀塵埃以及在恆星周圍一個名為AU Mic的小瓦礫的研究 。我們的觀測對象是阿塔卡瑪望遠鏡發明之前從未觀測到的細節。塵埃和瓦礫聽起來並沒有那麼新奇有趣,但它們卻是製造行星的原料,並且,這次的觀測有機會讓我們看到行星形成的過程。

圖解:中德亞毫米波望遠鏡

圖源:中國科學院FAST重點實驗室

數據的傳輸還需要再花費一年。現代天文學常常是遠距離進行的:比起花一整晚在偏遠的山上觀測要好了不少。我們所有要做的僅僅是把程序輸入到電腦,然後電腦就會告訴望遠鏡什麼時間要觀測什麼對象。接著就是漫長的等待,耐心地(或者,更有可能是不耐煩地)等待觀測到的數據被整理完成。我無法忘記在我下載數據時對於結果是否達到預期的緊張不安,以及最終成型後,那張圖片出現在我的電腦屏幕時的震撼----那是一團無窮無盡卻又薄如蟬翼的光,在左側、中間、右側皆鑲嵌了一顆如白晝般透亮的光點。

圖解:宇根山天文臺

圖源:mihara-kankou.m

相關知識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英語: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縮寫為ALMA)位於智利北部阿塔卡瑪沙漠,是由電波望遠鏡構成的天文幹涉儀。因為具備「高海拔」和「空氣乾燥」兩絕佳條件,這對毫米和次毫米波長的觀測至關重要[1],陣列最終選擇設在5,000公尺的查南託高原上,附近還有拉諾德查南託天文臺(Llano de Chajnantor Observatory)和阿塔卡馬探路者實驗。

ALMA望遠鏡陣列有54座口徑寬12米的天線以及12座口徑7米的天線,總共是66座天線一起協同工作。每個天線個別收集來自太空的輻射,並將訊號聚焦在天線上的接收機上。然後,所有天線取得信號經由專用的「超級計算機」--相關器(correlator)處理,最後匯總在一起。66座ALMA天線可用不同的配置法排成陣列,天線間的距離變化多樣,最短可以是150公尺,最長可以到16公裡。若與過去的望遠鏡系統做比較,在毫米及次毫米波段上,ALMA能看到更暗的天體,同時能得到更高的影像解析度[2]。


作者: Meredith A. MacGregor

FY:yt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觀察到了行星的誕生
    恆星周圍盤狀物的高解析度圖像揭示了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圖解:阿塔卡瑪望遠鏡觀測到的原行星盤,揭示了幼年太陽系的形成。這些由恆星誕生後留下的氣體和塵埃組成的盤狀物給予了行星形成的原材料。圖源: ALMA (ESO, NAOJ and NRAO), S. Andrews et al. , N.
  • 天文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一顆行星的誕生
    由巴黎天文臺的Anthony Boccaletti領導的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可能是第一幅行星誕生的圖像。儘管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動力學仍不甚了解,但基本的公認機制是,行星是在年輕恆星周圍的氣體雲和塵埃雲中產生的。
  • 天文學家首次拍到行星誕生過程的清晰照片
    行星誕生過程的首個直接證據被發現。行星是從環繞恆星的塵埃盤中誕生的,在那裡,寒冷的氣體和塵埃會慢慢凝聚在一起變成行星。但是一直以來,天文學家都沒有直接看到過這一過程。幸運的一天終於來到。最近天文學家通過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在恆星「御夫座AB」周圍的塵埃盤中,直接看到了行星的誕生過程。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看到塵埃盤中的物質,是如何扭曲纏繞在一起,變成行星胚胎的。
  • 行星寶寶是如何誕生的?天文學家拍了一張「太空彩超」
    行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在最近發布的一項研究中,天文學家動用「地表最強地面望遠鏡」拍攝到了一張照片,可以很好地闡述這一過程。這顆被命名為PDS 70的行星距地球370光年,是一顆氣體行星,質量是木星的數倍。
  • 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行星誕生景象,重現46億年前地球誕生時刻
    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VLT天文望遠鏡,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一顆正在誕生的行星。,在旋臂上有一處明顯的扭曲,科學家分析,這個扭曲即將誕生行星,旋轉中心無疑將成為該系統的中心恆星。放到咱們熟悉的太陽系中,這顆行星距離中心的位置,大概和海王星到太陽的距離相當。
  • 人類首次觀察到行星誕生,專家解讀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圍繞御夫座AB星旋動的圓盤內出現「扭曲」,科學家認為那是行星正在形成的位置。新京報訊(記者 張璐)據外媒報導,國外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設在智利的望遠鏡,在距地球520光年的御夫座AB星附近,捕捉到行星的誕生過程。據悉,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直接捕捉到一顆行星誕生的過程。
  • 驚奇,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行星誕生於一個旋渦?
    驚奇,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行星誕生於一個旋渦?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太陽系有八大行星。行星誕生於吸積盤上,遵守「提丟斯-波德法則」。關於行星誕生的機理,主要有「核心吸積」理論、「引力不穩定性」理論和「旋渦」學說。核心吸積理論認為:在萬有引力作用下,星際的氫氣和氦氣雲互相撞擊,直到其核心的密度和溫度足夠燃燒起來,就誕生了恆星;其餘殘留物圍繞在恆星赤道面上形成一個薄的吸積盤。吸積盤內重元素的固體顆粒聚集到一起形成「星子」。「星子」吸引周圍的氫氣、氦氣和重元素,迅速聚積為氣體行星和固體行星。
  • 人類首次直接觀察到行星誕生過程|科技傳播熱度榜單TOP10
    2、人類首次直接觀察到行星誕生過程←入榜理由近日發表於《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的研究顯示,來自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的天文學家通過歐洲南方天文臺設在智利的甚大望遠鏡(VLT),捕捉到距離地球520光年的御夫座AB星中心出現扭曲的螺旋結構。天文學家表示這是行星在形成過程中試圖將氣體「踢出」而形成的,表明一個新的世界正在形成。
  • 天文學家首次在一顆類日恆星身邊同時拍到兩顆行星
    ,在一顆類日恆星(左上,經過技術遮擋)身邊同時拍到了兩顆行星。ESO天文學家首次通過直接成像法,在一顆類日恆星身邊同時拍到了兩顆行星。這個行星系統距離我們大約300光年,名為TYC 8998-760-1。它就像是我們太陽系早年的翻版。
  • 520光年外,正在「直播」行星誕生過程
    外媒稱,天文學家一直凝視著這個似乎是行星產房的地方,首次觀察到一顆正在誕生的行星。這顆行星處於一個由稠密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巨大圓盤內,環繞著一顆新形成的恆星。據路透社5月20日報導,研究人員20日說,這顆年輕的巨大行星圍繞著名為「御夫座AB星」的恆星形成。
  • 歐洲南方天文臺首次直接觀測到行星誕生:塵埃和氣體呈螺旋狀旋轉
    歐洲南方天文臺首次直接觀測到行星誕生:塵埃和氣體呈螺旋狀旋轉  Emma Chou • 2020-05-21 18:24:22 來源:前瞻網 E2936G0
  • 天文學家開發出新技術:可以闡明行星誕生的早期階段!
    為了研究一顆名為DS TUC Ab的非常年輕行星,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領導的一個團隊,包括六名卡內基天文學家-約翰娜·特斯克、莎倫·王、史蒂芬·謝克曼、保羅·巴特勒、傑夫·克蘭和伊恩·湯普森-開發了一種新的觀測建模工具,其研究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
  • 一個行星的誕生
    這個「扭曲」標誌著行星可能正在形成的位置(ESO/Boccaletti等人)。一顆行星誕生了天文學家在離地球520光年的AB Aurigae附近捕捉到一顆行星的驚人圖像,這顆行星形成在一個旋轉的氣體和塵埃盤的中心。這張照片是用智利甚大望遠鏡上的近紅外攝像機拍攝的。為了獲得更好的對比度,研究人員使用了「日冕儀」來阻擋恆星的光線。
  • 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見證行星誕生
    2020-07-22 23:32:18 來源: 天馬行文 舉報    近日,天文學家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
  • 發現330光年外,這種稀有分子在行星的誕生中,佔據重要地位!
    正是在這些原行星盤中誕生了年輕的行星,使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射電望遠鏡,研究人員能夠探測到一個極其微弱的信號,表明存在一種稀有形式的一氧化碳(13C17O)(被稱為同位素)。結果表明,原行星盤比之前認為的要重得多,或者說更「大」。領導這項研究的利茲大學博士研究員愛麗絲·布斯說:我們的新觀察表明,原行星盤中隱藏的質量比以前觀測結果多2到6倍。就行星系統在原行星盤中的誕生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如果它們含有更多的氣體,那麼它們就有更多的「建築材料」來形成更大的行星。
  • 歐洲南方天文臺捕捉到行星誕生(圖)
    日前,歐洲南方天文臺以驚人的方式拍攝到行星新生兒的誕生,它在智利的超大望遠鏡(VLT)捕獲了第一張PDS 70恆星周圍新生兒行星圖像。由德國海德堡馬克斯普朗克天文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領導的一個小組利用VLT的行星定位球儀來定位並拍攝了宇宙寶寶的肖像。圖片來源:歐洲南方天文臺     這顆行星是圖像中心右側的亮點。
  • 人類拍到行星誕生過程 距離地球520光年
    據最新一期《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報導,法國PSL大學的科研團隊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設在智利的超大天文望遠鏡(VLT),首次拍攝到遙遠星系中一顆行星誕生時由氣體和塵埃形成的巨大螺旋盤。項目負責人、巴黎天文臺的安託尼·博卡雷迪表示,天文學家觀測過無數地外行星,但並不知道行星究竟如何形成,只有觀測到像奧裡加星系這樣年輕的系統,才能真正了解行星的形成過程。
  • 發育階段的行星首次被科學家觀測到!
    在荷蘭萊頓天文臺的Jos de Boer的領導下,天文學家在恆星RX J1615周圍發現了一系列巨大的土星環。此外,按行星標準,該恆星系統正處於幼兒期,誕生的時間只有180萬年,而正在形成的行星反過來影響著該原始行星盤的形狀。
  • 美媒:天文學家觀測到疑似太陽系中最小的矮行星
    來源:經濟日報美媒稱,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高對比度系外行星研究儀器(SPHERE)發現,小行星健神星可以被歸類為矮行星。健神星是小行星帶中僅次於穀神星、灶神星和智神星的第四大天體。天文學家發現,健神星是球狀的,有可能取代穀神星,成為太陽系中最小的矮行星。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0月28日報導,作為小行星帶中的天體,健神星滿足了被歸類為矮行星的四項要求中的三項:繞太陽運行,不是衛星,而且與行星不同,它沒有清理軌道周圍區域。最後一項要求是,它的質量足以讓自身重力把它拉成一個大致的球形。
  • 「第九行星」要找到了?有天文學家出來唱反調
    ,「第九大行星」在大約400億到1400億英裡的距離圍繞著太陽運行。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今年早些時候科學家們提出了第九大行星存在可能證據,在橢圓軌道上一個具有海王星質量的行星,距離太陽比冥王星距太陽遠10倍。自那以後,天文學界對該行星是否最終存在於這樣遙遠的軌道上感到困惑。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CFA)天文學家的新研究探討了一些場景,發現它們中大多數軌道的存在概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