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拍到行星誕生過程 距離地球520光年

2020-08-28 探索歷史宇宙未解之謎

據最新一期《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報導,法國PSL大學的科研團隊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設在智利的超大天文望遠鏡(VLT),首次拍攝到遙遠星系中一顆行星誕生時由氣體和塵埃形成的巨大螺旋盤。

據報導,正在形成的行星位於距離地球520光年的奧裡加AB恆星系(AB Aurigae),氣體和塵埃圍繞中心處的恆星形成巨大的螺旋結構,距離恆星最近處相當於冥王星到太陽的距離。

項目負責人、巴黎天文臺的安託尼·博卡雷迪表示,天文學家觀測過無數地外行星,但並不知道行星究竟如何形成,只有觀測到像奧裡加星系這樣年輕的系統,才能真正了解行星的形成過程。

但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們一直無法對這些年輕原行星盤拍攝足夠清晰和深入的圖像,以找到標誌著一顆新生行星可能即將存在地方的「扭曲」。新圖像展示了圍繞AB Aurigae令人驚嘆的塵埃和氣體螺旋,該恆星系距離地球520光年,位於御夫座(Charioteer)。法國波爾多天體物理實驗室(LAB)伊曼紐爾·迪·福爾科(Emmanuel Di Folco)解釋說:這種類型的螺旋標誌著幼行星的存在,它們「踢」著氣體,在圓盤中以波浪的形式造成「擾動,有點像湖上船的尾跡」。

當行星圍繞中心恆星旋轉時,這種波就會形成螺旋臂。靠近新的AB Aurigae圖像中心非常明亮的黃色「扭曲」區域,和海王星與太陽的距離大致相同,是研究小組認為正在形成行星的擾動地點之一。幾年前利用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歐洲南方天文臺是其合作夥伴)對AB Aurigae系統進行的觀測,提供了圍繞恆星正在進行行星形成的第一個線索。在ALMA的圖像中,科學家們發現了靠近恆星的兩個氣體螺旋臂,它們位於圓盤的內部區域。

然後,天文學家團隊開始通過將位於智利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上的球面儀器,朝向這顆恆星來捕捉更清晰的照片,圖像是迄今為止獲得AB Aurigae系統最深、最清晰的圖像。藉助SPHERE強大的成像系統,天文學家可以看到來自微小塵埃顆粒的微弱光線和來自內盤的輻射。證實了ALMA最先探測到的螺旋臂的存在,還發現了另一個顯著的特徵,即「扭曲」,這表明圓盤中存在正在形成的行星。

行星形成的一些理論模型預計會出現扭曲,它對應於兩個螺旋線的連接-一個向內纏繞在行星軌道內,另一個向外擴展-在行星位置連接。它們允許來自圓盤的氣體和塵埃附著在正在形成的行星上,並使其「生長」。利用ALMA和SPERE尖端科技來研究太陽系外的世界,這些功能強大的望遠鏡將,使天文學家能夠獲得正在形成行星的更詳細視圖,應該能夠更直接、更精確地看到氣體動力學是如何促成行星形成的。

相關焦點

  • 520光年外,正在「直播」行星誕生過程
    外媒稱,天文學家一直凝視著這個似乎是行星產房的地方,首次觀察到一顆正在誕生的行星。這顆行星處於一個由稠密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巨大圓盤內,環繞著一顆新形成的恆星。據路透社5月20日報導,研究人員20日說,這顆年輕的巨大行星圍繞著名為「御夫座AB星」的恆星形成。
  • 天文學家首次拍到行星誕生過程的清晰照片
    行星誕生過程的首個直接證據被發現。ESO人類已經發現了幾千個系外行星行星是從環繞恆星的塵埃盤中誕生的,在那裡,寒冷的氣體和塵埃會慢慢凝聚在一起變成行星。但是一直以來,天文學家都沒有直接看到過這一過程。幸運的一天終於來到。最近天文學家通過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在恆星「御夫座AB」周圍的塵埃盤中,直接看到了行星的誕生過程。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看到塵埃盤中的物質,是如何扭曲纏繞在一起,變成行星胚胎的。
  • 人類首次觀察到行星誕生,專家解讀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圍繞御夫座AB星旋動的圓盤內出現「扭曲」,科學家認為那是行星正在形成的位置。新京報訊(記者 張璐)據外媒報導,國外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設在智利的望遠鏡,在距地球520光年的御夫座AB星附近,捕捉到行星的誕生過程。據悉,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直接捕捉到一顆行星誕生的過程。
  • 人類第一次拍到520光年處行星正在形成的罕見圖像
    然後星子誕生,吸收周圍物質不斷聚集在一起形成行星,清除軌道上的其它物質,大約幾千萬年到1億年,恆星系就初步形成了。雖然我們無法回到過去,親眼目睹太陽系和地球的形成,但宇宙中所有地方的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由於宇宙中有著很多很多的恆星系,這就意味著必然有些恆星系正在形成,通過觀察它們的變化,就能了解我們太陽系當初是如何誕生的。
  • 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行星誕生景象,重現46億年前地球誕生時刻
    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VLT天文望遠鏡,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一顆正在誕生的行星。這顆孕育的行星位於距離太陽系520光年的一個年輕恆星系統(AB Aurigae),在這個恆星系統裡,巨大的旋轉氣體圍繞中心旋轉,在旋臂上有一處明顯的扭曲,科學家分析,這個扭曲即將誕生行星,旋轉中心無疑將成為該系統的中心恆星。
  • 科學家首次拍到太陽系的「複製版」,距離地球只有300光年
    我們居住的太陽系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古老的行星系,目前已有將近46億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時間中,以前很多關於太陽系形成的線索都已經消失。 我們只能提出一些看起來合理的理論去解釋太陽系的形成,甚至是生命誕生的過程。但值得慶幸的是,在宇宙中、甚至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中還有大量的行星系統。
  • 科學家首次拍到太陽系的「複製版」,距離地球只有300光年
    我們居住的太陽系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古老的行星系,目前已有將近46億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時間中,以前很多關於太陽系形成的線索都已經消失。我們只能提出一些看起來合理的理論去解釋太陽系的形成,甚至是生命誕生的過程。但值得慶幸的是,在宇宙中、甚至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中還有大量的行星系統。
  • 天文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一顆行星的誕生
    雖然宇宙非常的龐大,但是人類並沒有放棄對宇宙的探索,神秘的宇宙時常勾起人類的好奇心,驅使人類不斷的一探究竟。由巴黎天文臺的Anthony Boccaletti領導的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可能是第一幅行星誕生的圖像。
  • 人類首次直接觀察到行星誕生過程|科技傳播熱度榜單TOP10
    2、人類首次直接觀察到行星誕生過程←入榜理由近日發表於《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的研究顯示,來自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的天文學家通過歐洲南方天文臺設在智利的甚大望遠鏡(VLT),捕捉到距離地球520光年的御夫座AB星中心出現扭曲的螺旋結構。天文學家表示這是行星在形成過程中試圖將氣體「踢出」而形成的,表明一個新的世界正在形成。
  • 距離地球8.6光年的天狼星系統中,有可能存在宜居行星嗎?
    宜居行星的基本條件隨著100多年來天文觀測和深空探測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對於太陽系內包括地外星系的探索領域也逐漸拓寬,很多距離地球較近的其它恆星系統逐漸映入了人們的眼帘,比如距離地球4.2光年的比鄰星、距離地球4.3光年的半人馬座南門二a星、距離地球6光年的巴納德星、距離地球8.6光年的天狼星等等,由於距離較近,科學家們應用天文望遠鏡比較容易能夠觀測到這些恆星系統中的天體基本運行情況
  • 距離地球600光年,有大氣和水資源,但人類只能望塵莫及
    地球已經誕生約46億年的時間了,在這期間,地球的環境也經歷了很多次演變,而生命等級也從最初的單細胞生物進化出了成千上萬的物種,其中也包含了擁有高級智慧的人類。但隨著人類不斷的繁衍生息,目前地球的人口數量已經接近75億,這意味著對地球最基本的資源需求也日益增加。
  • 距離地球600光年,有大氣和水資源,但人類只能望塵莫及
    但隨著人類不斷的繁衍生息,目前地球的人口數量已經接近75億,這意味著對地球最基本的資源需求也日益增加。人口數量的增加使得人類對地球的開採更加深入,而能源有限的地球也會在不斷的被開採過程中慢慢枯竭,這就使人類慢慢地把目光轉向了星際空間。
  • 美國NASA發行適宜人類生存的類地球行星 距離100光年之外
    相比浩瀚的宇宙,地球不過是滄海一粟,從古到今人類都在探索一個問題——地球之外還有與人類相似的文明存在嗎?現在我們能確定太陽系是沒可能有其他生物的,人類只能向著更遠的地方探索。美國NASA今天宣布發現了一顆與地球近似的行星,距離我們也不遠,只有100光年而已。
  • 發現了距離地球6光年的新超級行星,是否有適合人類生存的條件?
    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適合生命體的生存與繁殖?這個問題困擾著很多的科學家。為了滿足我們的生存需要,我們一直在不停歇地向地球開採資源。在工業革命後,人類的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也變得越來越成熟,所以我們對地球的開採似乎有點過度,導致地球環境受到各種各樣的破壞。
  • 人類目前最快的飛行器,飛到距離地球6光年的超級地球需要多久?
    在地面大型射電望遠鏡和環繞地球運行的太空望遠鏡觀測的基礎上,科學家們發現了越來越多有可能具備生命特徵的行星,那麼,如果這些發射升空的探測器,以最快的速度運行,能夠多久可以抵達到「超級地球」呢?截至目前,科學家們在銀河系中,發現了數量眾多的可能存在生命形式的「超級地球」,距離比較近的這裡列舉幾個:2019年,在長蛇座發現了GJ357d行星,質量約是地球的6倍,距離地球31光年;2014年,在天秤座發現了Gliese 581d行星,質量約是地球的3倍,距離地球20光年;2018年,在蛇夫座發現了巴納德b行星,質量約是地球的0.2倍,距離地球
  • 人類目前最快的飛行器,飛到距離地球6光年的超級地球需要多長時間?
    在地面大型射電望遠鏡和環繞地球運行的太空望遠鏡觀測的基礎上,科學家們發現了越來越多有可能具備生命特徵的行星,那麼,如果這些發射升空的探測器,以最快的速度運行,能夠多久可以抵達到「超級地球」呢?截至目前,科學家們在銀河系中,發現了數量眾多的可能存在生命形式的「超級地球」,距離比較近的這裡列舉幾個:2019年,在長蛇座發現了GJ357d行星,質量約是地球的6倍,距離地球31光年;2014年,在天秤座發現了Gliese 581d行星,質量約是地球的3倍,距離地球20光年;2018年,在蛇夫座發現了巴納德b行星,質量約是地球的0.2倍,距離地球
  • 美國宇航局發現可移居地球大小行星:距離地球僅100光年
    我們都知道,自從人類的科學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人們對地球上的自然資源需求也越來越大,也正是因為如此導致地球上的環境日益破壞,甚至有科學家預言地球在若干年後不再適合人類生存,而人類也必須尋找其他適合生存的星球,也正是因為如此,科學家一直在尋找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
  • 驚奇,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行星誕生於一個旋渦?
    驚奇,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行星誕生於一個旋渦?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太陽系有八大行星。行星誕生於吸積盤上,遵守「提丟斯-波德法則」。關於行星誕生的機理,主要有「核心吸積」理論、「引力不穩定性」理論和「旋渦」學說。核心吸積理論認為:在萬有引力作用下,星際的氫氣和氦氣雲互相撞擊,直到其核心的密度和溫度足夠燃燒起來,就誕生了恆星;其餘殘留物圍繞在恆星赤道面上形成一個薄的吸積盤。吸積盤內重元素的固體顆粒聚集到一起形成「星子」。「星子」吸引周圍的氫氣、氦氣和重元素,迅速聚積為氣體行星和固體行星。
  • 一光年能有多遠?可能適宜居住的行星距離地球僅4光年
    科學家們將目光盯在了系外類地行星(超級地球)上面了,假如我我們找到一顆能夠讓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我們或許就有了奮鬥的目標,否則,茫茫太空,我們真的不知該何去何從。科學家最先將目光盯準了克卜勒452b,經過詳細的觀測,科學家們發現這是一顆與地球極其相似的行星,甚至被稱為「地球的表哥」。這位表哥大概比地球大上10歲,是一位年長的老者,科學家們對它寄予厚望。但是這顆被寄予厚望的希望之星最終卻被無奈地放棄了。
  • 人類已知宇宙最大的行星,距離我們320光年,是地球的45萬倍
    宇宙對於我們來說都十分的熟悉,只要我們抬起頭就能看到它無邊無際,你知道人類已經發現宇宙最大的行星嗎?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對於行星科學家有著明確的定義,關鍵就是行星必須圍繞著恆星轉,其次就是要有足夠的質量使自己保持一個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