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博士生發SSCI期刊的經驗分享1

2020-12-05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作為一個Junior,我曾經無知的詢問過很多次CSSCI和SSCI的排名是如何對應的,比如如果把經濟研究放到SSCI中是一個大概什麼位置呢?所得到的答案出人意料的五花八門,一開始覺得糊裡糊塗的,不過後來才慢慢明白,這本就是一個不應該問的問題……

0.引子

筆者是一個在國外普通大學念書的博士生,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海歸。其實筆者也不知道留學生和"龜"這種動物掛上鉤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加之自己還未回國,因此還是把自己叫做留學生吧。一聽留學生談SSCI可能有的人會立馬覺得在國外念書發SSCI是一件很簡單的事,發是理所當然的,不發是不正常的。這些人可能經常聽見那些已經發了SSCI的人留學生眯著小眼睛很不屑的哼哼: 切,不就是發SSCI麼,很簡單哪!說這些話的人一般有兩種情況:① 他發的SSCI很爛;② 他在拿你解悶兒。

筆者曾經在剛開始讀博士的時候很認真地問過兩位恩師,博士論文在三星的SSCI期刊上的難度有多大(這裡三星指的是Keele排名,四星最高,比如AER QJE什麼的,三星其次比如RAND,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什麼的,二星再次 比如Applied EconomicsLetters 和China economic review什麼的,一星最低,當然了,期刊排名很多難免有差異,這裡只是說個大概,沒必要計較太深)兩位恩師的回答都是: 很不容易。據說國外經濟類的博士生最終能在SSCI期刊上面(不論什麼檔次的SSCI)發表文章的比率不到10%。所以請廣大的經濟博士生同袍們看這篇文章時一定要記住這一點: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發好的SSCI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有人可能說你在這兒嘚不嘚的介紹經驗說明你發了很多SSCI了唄?其實並不是這樣。我的經驗主要來源於我的恩師們,我的同事,同門師兄師姐和我自己。筆者的兩位恩師都是教授,都在世界五大經濟期刊發表過不同數量的文章。我剛才為了寫這篇文章特地看了一眼其中一位恩師單在AER 就發過不下五篇。師兄即將發一篇ECONOMETRICA,師姐也在好的期刊上發表了一些文章。我是算做同門中比較一般的,但即使如此筆者也給一個三星的SSCI期刊當過審稿人,而且很幸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第一篇論文已經在一個SSCI的期刊上發表 (據說五年平均的影響因子是1.7左右,實際上說實話我也不知道影響因子怎麼算的,只知道越高代表越好),第二篇文章正在遞交中。由於這不是所謂的還願貼也不是炫耀貼,因此具體發到哪裡不必詳述。寫以上這段文字的目的是為了說明一件事,本文雖然沒辦法保證你看過了以後就一定能馬上在SSCI上發表,但如果你看進去的話,可能會對經濟類的博士的研究和發表論文方面有一些正面的幫助。

閒言少敘,書歸正文。

1.導師篇

可能在看到上段的文字以後,一些會產生這樣一個感覺: 你和你師兄師姐的文章會發表的原因是因為你的導師好吧。事實上筆者很認同這一點,可以說如果我沒有遇到兩位恩師,我的博士經歷可能會完全不同。但是請諸位不要誤解,我說導師好會使文章發表的機率大一些,並不是簡單的因為你把導師的名字放在你論文上來震懾審稿人(事實上編輯們的心理素質是很好的,而作者和審稿人也是雙盲),而是由於好的導師會教給你很多有用的東西。我不知道廣大經濟博士同袍們多久見導師一次面,我三年裡是平均一周見一次的。當然見導師不是為了討論哪家館子的水煮魚味道正宗(這個可以留到課後討論),勤見導師的一大好處是你總會有壓力,這種壓力會不斷推動你在下次見導師前準備好嚮導師提新的問題,問題解決了你的進步就會快一些。導師關鍵在一個「導」字上面,導不是說幫你研究,而是解決你不懂的問題,當你走偏的時候導師要幫你扶正方向。舉個例子,做實證的時候用哪一種計量模型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比如如果觀測值不獨立就需要用Cluster來校正OLS的標準誤,如果是面板數據就要考慮是用random effect 還是fixed effect, 如果因變量有上下限就要考慮用Tobit模型,如果因變量離散且大於三個值就不能用logit 和probit而可以考慮用multinomial,如果觀測值很少很少可以試一下非參檢驗等等。這時候導師的幾句話就能使剛入門的博士生避免走很多的彎路。當然這裡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導師必須明白你提出問題的答案,或者至少能告訴你在哪裡可以找到答案。我建議各位博士生一定要最大程度地爭取與導師見面的機會。當然,你可能會問假如你的導師對你的研究漠不關心或者非常的忙根本沒空理你怎麼辦呢?沒關係,你還有另外一個導師——文獻。

2.立題篇

研究的課題應該怎麼找呢?首先說兩種錯誤的方式: 首先一個錯誤的方式是抱著頭自己想,頭髮都想掉了最後發現自己想出的問題爺爺輩兒的人都研究過了。說句實話,任何一個領域發展到今天,凡是你抱著頭能想出來的經濟問題基本上都能被前人研究了。第二個錯誤就是總想找一個很大的課題研究,整天琢磨著我要是能把股價預測出來就好了,這樣我買股票就發了財了,問他怎麼研究,除了甩別人聽不懂的名詞以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其實博士生要找研究課題最主要的方式是讀文獻。前人的研究是你的基礎,你必須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遠一些。前人的研究是A,你的研究是B,B是從A得來的,沒有A你不可能一下子蹦到B。

文獻怎麼讀?這其實是我剛讀博士的時候問得最多的問題。問導師,導師反問我: 你讀文獻的目的是什麼?一開始我覺得這是一句廢話,讀文獻不就是看看前人研究什麼了麼?後來才慢慢地理解了導師的深意。目的是一個很需要明確的東西,比如在最開始找研究課題的時候,讀文獻的目的一是看看前人的研究究竟包含哪些方面有沒有什麼漏洞,這時候就不用精讀所有的文章,只要把一個領域的經典文章細讀一下,其它的擴展了解個大概就可以了。導師讓我最初的做法是用文字寫下每一篇文章的研究課題是什麼,創新的地方在哪裡,結論是什麼,漏洞在哪。其實這裡面前三部分都還好說,最令我為難的是找出漏洞在哪。我讀碩士研究生的時候有一門課叫做"批判性思維",練的就是這個,最開始應用起來也不是很容易,不過後來越來越順利了,後來才知道導師其實是在訓練我把自己擺在審稿人的角度來看文章。幾周下來,腦子中對自己要研究的領域的研究成果已經差不多了解了,對這個領域中很熱但是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也了解個大概,這時候再找研究的課題就會簡單很多。當然,找課題並不是讀文獻的唯一目的,有時候你不知道寫作的框架,有時候你不知道數據應該用哪種計量模型分析,有時你不知道理論模型的假設,甚至有時候你不知道表格的格式,這些你都可以從文獻中找到,而這些時候由於你的目的不同,讀文獻側重的方面也不同。

3.論文篇

眾所周知,發表SSCI一定要用英文寫作。一些人說自己發表不了好的SSCI是由於英語不好的緣故,如果英語是母語的話我肯定能發SSCI。如果有人問我對這番言論的意見,說實話我也不知道英語是不是你發不出SSCI的主要原因。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最簡單的方法是拿你的一篇得意之作(哪怕花錢)找人翻譯一下,然後投一下好的SSCI就一目了然了,如果投中了的話說明英語是你的問題,如果投不中的話說明你的問題就不僅僅在英語上。有人問我英語不好怎麼辦?練啊!要麼你就找個英語好的翻譯當你的第二作者吧。我在這裡要說的寫論文主要不是英語方面,而是你論文的角度,換句話說,就是你論文的賣點在哪裡。就好比一個商人兜售自己的商品,角度對一篇論文來說至關重要。比如實證研究中很有可能你搜集的數據給你帶來的結果五花八門,甚至與你期望的相反。這個時候你文章中下結論的時候就要分外小心,找到一個有意思的角度然後看看數據是否符合。舉個例子,我師弟的一篇文章的原假設是: 人們對不確定風險下的樂透的期望值與上一輪樂透彩票的結果正相關,說白了就是你看到了別人中獎了以後就會覺得自己買彩票的中獎機率會大一些。結果他的數據結果卻正好和他的假設相反,人們對不確定風險下的樂透的期望值與上一輪樂透彩票的結果負相關!師弟一開始就慌了,頭髮都開叉了。不過幾次見導師以後,他最終在導師的幫助下找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角度,用"賭徒謬誤"解釋了他所發現的現象。所以說,沒有爛數據,只要你選對了一個角度,小心地得出結論,你的論文就很有可能增色不少,當然,你的數據一定要符合你選的角度,你不能明明數據不支持,你非要牽強的編一個故事,這樣做唬外行可以,內行一眼就看穿了。

4.潤色篇

終於在無數次撞牆打滾兒揪頭髮以後,論文完成了!那麼是不是可以遞交了呢?當然還不可以,首先找一個機構把你的論文變成工作論文(working paper),這樣做的一個目的是為了防止學術不端的人剽竊你的成果,或者很巧有人研究的與你撞車了,還有一個目的是讓別人能讀到或者引用你的文章。在變成工作論文以後,你要把你的論文發給你認為是這個領域的專家,資深的學者。發的目的不是讓別人讚揚你的論文如何如何的好,而是讓他們給你的論文挑毛病。同時,你要抓住一切機會去各種相關會議去演講(present)你的論文,學術演講(presentation)的目的一個是為了讓大家記住你,再一個是為了讓你的聽眾挑你論文的毛病。有的人做學術演講的時候生怕別人挑毛病,覺得很沒面子,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為什麼呢?因為在你把論文遞交給SSCI的期刊以後期刊編輯會找一到三個審稿人,這些審稿人會給你的文章大挑特挑毛病。如果毛病太多的話,編輯拒稿是一定的。與其如此,不如在審稿人看你文章之前就儘量把你論文中存在的問題,能修改的修改,不能修改的至少要用語言防禦一下,而修改和防禦的過程就是你文章潤色的過程。當潤色接近了尾聲,準備投稿吧。

5.投稿篇

向SSCI期刊投稿大多是在網上就可以完成的,投稿的時候一般要寫一封covering letter,wrod文檔一頁就行,簡單的說一下你希望貴期刊發表你的文章。投稿結果的可能性從好到壞分幾個等級:

第一個等級期刊直接邀你寫稿,寫完後發表。不過這種情形是可遇不可求的,Junior擁有這樣的機會不大;第二個等級是你向SSCI期刊投稿,期刊回復不需要修改就直接發表。這一般發生在letter類期刊,要麼接受,要麼拒絕。第三個等級是你向SSCI期刊投稿,期刊回復需要修改重新遞交,這個叫做R&R (revise and resubmit),修改重新遞交以後期刊發表。這個是發表成功可能性最大的結果。第四個等級同樣是R&R,但是重新遞交以後被拒。第五個等級是遞稿後發給審稿人,經審稿後被拒。最後一個等級是不發給審稿人,編輯直接拒。你千萬不要以為最後一個等級發生的概率很低,事實上如果你給一些非常好的期刊投稿,編輯是很有可能直接把你的文章否掉的,否掉的原因五花八門,可能是該期刊類似的文章太多了,可能是你寫的文章的結論不是非常有趣等等等等。如果非要說直接拒絕有什麼好處的話,唯一的好處就是處理的時間快,不會耽誤你很長的時間。

假如你通過了編輯這一關,那麼無論發表與否,至少你能有機會獲得審稿人的意見了。當然,獲得的審稿意見可能是2個"差評",在這種情況下編輯會禮貌的通知你另投別家吧(其實就是拒絕的意思),對於審稿人的意見你要認真讀的,因為SSCI期刊的審稿人一般都是你論文領域的行家,給出的意見多少會有些建設性意義。如果兩個審稿人都是"好評",或者兩個審稿人意見一好一壞,但是編輯這個時候認為可以再給你一次機會的話,那麼恭喜你,你獲得了修改重新遞交的機會了!

R&R(也就是修改重新遞交)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你在該期刊發表的概率大大的上升了。但是請諸君注意不要慶祝的太早,香檳什麼的就不要準備了,概率大大上升並不代表著一定會最終發表,獲得R&R最終被拒的情況也不在少數。審稿人和編輯提出的問題可能是非常難改動的,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認真地讀審稿意見的每一個字,推敲如何在重新遞交了以後能使審稿人和編輯滿意。修改之後要附上一個文字說明,羅列清楚針對審稿人和編輯的每一條意見你是如何做相應修改的。有人可能問,審稿人的每一條意見都要修改嗎?答案應該肯定的,筆者只見過兩位恩師中的一位有一次說審稿人的幾條意見不好,因此他決定不改,我當時覺得老頭子太狠了,後來那篇文章後來也發表了。而筆者和筆者的師兄姐們均未敢做出這種大膽的行為(當然,有膽兒大的同事這樣做不過後來被拒了)。因此筆者認為作為Junior還是按照意見改動的好。修改完成以後就重新遞交吧,這時候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聽天由命,假如幾周後你收到一封通知你你的文章被該期刊發表的郵件,恭喜你!大功告成了!此時你的pose應該是頭微仰呈45度角,眼角溼潤,如果嘴裡能叨念出一句座右銘什麼的就完美了……

6.尾聲

寫得很長,情節也不夠跌宕起伏,相信能看到這裡的人不會很多,不過假如有一個搞學術的新人在看到我的這篇文章有一些啟示的話,也算是筆者沒有白寫。

筆者曾見過很多學術上的牛人,有的太牛了甚至可以被稱之為犇人。與之聊天,發現牛人最大的特點一是基本功特別紮實,二是思維特別活躍。說實話搞好學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成為大牛天分的確是需要一些的,但是就在SSCI發表這一個小的方面來看,即使是一個悟性不是很高的人,假如他專心學術堅持不懈,除非永遠不嘗試,否則發表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只是很可惜,專心學術堅持不懈這八個字說來簡單,做到卻並不容易。尤其對像與我一樣的junior們來說,整天捧著文獻讀,坐在電腦前面踏踏實實寫論文著實是需要一些毅力。無論如何,年輕是劣勢,同樣也是資本,正如我的恩師對我說的那樣:你還年輕,假如你從現在開始一直專注一個領域,總有一天,你會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

相關焦點

  • 一位「土博士」的SSCI論文發表經驗!
    先說中文經歷,以表明一篇英文ssci論文比中文論文難多少!我那篇英文論文的完成過程就非常艱辛。文章動筆之前的調研工作歷時2年半,更之前對基本概念的辨析也花了1年。(關於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概念問題,我後面會細談)。
  • 論文發表的時候經常會看到SCI,SSCI,CSSCI具體是什麼意思?
    論文發表的時候經常會看到SCI,SSCI,CSSCI是什麼意思,sci,ssci與cssci之間有哪些區別?說到論文發表,大家還會經常看到一些業內的常見詞彙,比如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的什麼南核,北核,科技核心,另外除了這些還會有一些英文詞彙也是會經常見到的,這就是今天李編輯想跟大家繼續分享介紹的,什麼是SCI,SSCI,CSSCI,它們具體的含義是什麼,彼此之間又有哪些不同之處,下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 向世界分享「零死亡」救治經驗 「江蘇經驗」登上著名醫學期刊
    中國江蘇網3月24日訊 歐洲著名醫學期刊《重症監護年鑑》3月18日在線發表論文《重症關口前移是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的關鍵:江蘇經驗》。文章由江蘇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毅教授和江蘇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江蘇省人民醫院黃茂教授作為通訊作者,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孫駸博士作為第一作者,著名重症醫學專家、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邱海波教授指導。它向世界分享江蘇「零死亡」的救治經驗,希望能幫助更多國家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 復旦博士生分享自身科研經驗:4篇SCI,1篇A類期刊
    來源:復旦管院本碩博教育中心  李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統計系2016級博士生,獲復旦大學第十一屆「學術之星」特等獎,研究生期間發表SCI論文4篇、國內A類期刊論文
  • 規範使用SCI論文評價的幾點建議 + SSCI經典論文分享
    一、規範使用SCI論文評價的幾點建議 1.以高水平SCI期刊作為評價依據至於論文級別的權重,可採取1篇一區期刊視同兩篇2篇二區期刊,1篇二區期刊視同2篇三區期刊的做法。對於中文論文,可根據一定的規則參照對應。此外還應該兼顧課題、獎勵等其他指標,從而全面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這樣處理降低了代表作代表性差的誤差,也能適當降低同行評議的負面影響。
  • 「SSCI投稿經驗系列之五」經濟學的好期刊來了!
    應廣大粉絲的要求,梅小森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是SSCI期刊投稿經驗系列,適合有經濟學相關學科背景的同學和老師們投稿!如果你喜歡「SSCI投稿經驗系列」,歡迎留言評論,和梅小森互動,告訴我們你感興趣的期刊,我們會全力幫你一探究竟。
  • 中國科學院-愛思唯爾期刊收錄經驗分享及戰略合作交流會舉行
    為了進一步推動和深化中國科學院與愛思唯爾(ELSEVIER)的合作,加強雙方在知識服務與科技創新領域的交流和探討,11月12日,由愛思唯爾科學技術部主辦,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科學院-愛思唯爾期刊收錄經驗分享及戰略合作交流會在瀋陽舉行。
  • 論文online是不是就可以查到期刊號
    論文發表,可以國內期刊發表,也可以國際期刊發表,相對於國內期刊發表過程,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多了一個online過程,意思是在線發表,在錄用和見刊之間完成操作。那麼,論文online是不是就可以查到期刊號?
  • 市場營銷類核心期刊版面費用低,大學保研發表
    核心期刊網的「文章發表」團隊,不斷維持著與眾多期刊的「密切」關係,為廣大朋友發表文章解除了後顧之憂。與國內幾百家專業學術期刊合作,共同打造一個誠信快速發表正高文章的專業平臺,面向全國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和各高校教師、碩博士徵收學術文章。普刊的費用幾百塊錢幾千塊錢的都有,當然稿件的費用也不是很高的,也是要根據作者實際稿件來看。
  •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能源轉換研究所博士葉生發到蘭州化物所交流
    葉生發於2005年9月獲得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無機化學研究所博士學位,2005年11月至2009年7月於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無機化學研究所和波恩大學物理化學和理論化學研究所開展博士後研究。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任德國波恩大學物理化學和理論化學研究所課題組組長。2011年8月至今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無機化學研究所課題組組長。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J. Am.
  • 「SSCI期刊投稿經驗系列之三」體育老師的論文投到哪兒?
    上期「SSCI期刊投稿經驗系列」我們以《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澳大利亞國際媒體研究》)這本期刊為例,帶大家探秘了SSCI期刊投稿平臺,點擊這裡回顧上期內容。今天我們繼續來探索SSCI期刊的投稿之旅。
  • 為什麼SSCI難發?和大家交流一下SSCI論文發表的經驗
    筆者認為有兩大原因:(1)SSCI期刊主要涵蓋人文社科類;(2)SSCI對論文邏輯要求很高;(3)期刊數量較SCI少得多。其中第3點不必多說,能發表的地方少自然帶來發表困難。第1、2點要稍微多說一些,因為這涉及到我們如何調整自己,適應SSCI。
  • 一川大博士被華為以200萬年薪錄用!分享以下科研及論文寫作經驗
    8月8日,又一位博士畢業生劉大一恆入選了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劉大一恆入選西南地區首位入選華為「天才少年計劃」第一檔的學生,畢業起薪為200萬元。這位本碩博均就讀於川大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的「川三甲」,在研究生階段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10篇論文,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如TASLP、ACL等錄用和發表7篇論文、也曾擔任多個期刊會議審稿人,如CCF-B類期刊TNNLS等、成為2019年Natural Question全球長期公開競賽冠軍、獲得十餘項國家及省部級競賽獎項……生活中的劉大一恆 圖源:四川大學這次參選
  • 博士寫不出好論文?上海交大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來分享經驗了!
    為激勵博士研究生專注於高水平、創新性科學研究,鼓勵導師對博士研究生的悉心指導和精心培養,建立崇尚學術、勇於創新的氛圍和導向,進一步提高我校博士學位論文質量,上海交通大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特制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辦法。優博論文評選活動每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出博士學位授予數3%左右的論文入選校優博和提名論文,其中校優博論文不超過15篇。
  • 湖南省首屆醫學期刊經驗交流會舉行
    全省首屆醫學期刊經驗交流會在湘雅醫院舉行。紅網時刻11月21日訊(通訊員 劉驕)近日,由湖南省期刊協會主辦、湘雅醫學期刊社承辦的全省首屆醫學期刊經驗交流會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成功舉行。他表示,感謝省期刊協會及有關領導、專家對湘雅醫院及湘雅醫學期刊社的長期支持,「湘雅醫學期刊」品牌將逐步壯大,在集群化醫學期刊平臺建設上做出自己的特色,為「雙一流」建設和一流期刊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湘雅醫學期刊社社長曾蕾、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副主編彭敏寧、中國當代兒科雜誌主編楊於嘉、中國醫師雜誌編輯部主任駱蓉、數字中醫藥(英文)編輯部主任魯珊等作了中心發言。
  • 中國知網給全國碩士生和博士生發稿費了,速看有你嗎?
    在中國知網,有一份喊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領稿費的通知。學位論文領取稿酬通知通知具體如下:各位研究生:《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CDF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CMFD)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正式出版博碩士學位論文的國家級的連續電子期刊,由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負責編輯出版
  • 一年2篇SCI論文經驗分享:注意7個問題
    SCI論文的發表對於研究生,尤其博士,是必須的一種技能,也是一道難關。對於很多學術小白而言,如何創作和發表一篇SCI論文始終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有一個模糊的認識,並沒有意識到寫作其實也是有章可循的,正所謂大道無形,小道可走。本人有幸一年發表了2篇SCI論文,下面給出一些SCI論文寫作和發表的心得,希望能有所裨益。
  • 一文教你如何擇SCI/SSCI期刊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簡單分析下投票結果: 1 大家是通過什麼途徑找到自己的目標期刊的? 圖1.
  • 頂會Rebuttal經驗分享
    本文內容以筆者近期的幾篇論文投稿為例,分享論文學術論文投稿與返修(Rebuttal)的經驗。希望能夠給大家論文投稿和Rebuttal帶來一些幫助。       主要內容包括:       1. 介紹期刊、會議投稿和審稿流程 ;       2. 介紹論文Rebuttal常見問題和常用表達;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