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長待機的寒假加暑假,2020年9月,不少學子都坐上了返校的飛機。20歲的返校大學生李松(化名)坐車、坐飛機、坐車,循環了10個小時後,他的左腿腫得比右腿大一倍多,醫生診斷他是患上了下肢深靜脈血栓,而血栓如果脫落就可能導致肺栓塞引起死亡!近日,李鬆手術成功,他也是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血管外科接收的此類患者中最年輕的一位。國慶長假即將到來,很多人會外出旅行,醫生特意提醒大家提高警惕,嚴重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甚至可致人死亡。
半月板損傷加久坐
左腿腫如「大象腿」
20歲的李松是四川某高校大學生,家住北方的他9月15日乘汽車、轉機候機、坐飛機、到達成都共歷時十個小時。40多天前,他左腿半月板受傷,處於恢復期的他只能拄拐行走,這次返校之旅雖有家人陪伴也顯得異常艱難,所以他基本都坐著以減輕身體的不適。
抵達成都時已是16日凌晨。李松先找到一家酒店住下,可此時他才發現自己的左腿腫得像「大象腿」一般,比右腿足足粗了一倍多。左腿受傷以來,由於缺乏運動,他的左腿一直比右腿瘦弱一點。為減輕不適,他在腿下墊了一個枕頭便睡了,第二天起床後發現腫脹有所緩解,他便收拾回學校。
哪知這一路折騰後,左腿繼續腫脹。李松來到校醫院,校醫診斷是靜脈血栓可能性大,務必快點去大醫院。
血栓嚴重加血管細
不做手術可致死亡
9月16日下午六時許,李松在家人陪伴下趕到離學校最近的醫院,可該醫院未開設急診。兩人一籌莫展之際坐上一輛計程車,計程車司機向他推薦了距離學校較近的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確診為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典型的「經濟艙症候群」,必須手術治療。但是李松猶豫不決,他覺得自己年輕,沒那麼嚴重,說不定吃吃藥就能好。他最擔心的是手術會影響學習。
血管外科醫生張騫告訴他,經濟艙症候群其實就是在狹小空間內長時間保持坐位而導致的血栓形成,早發現、早治療十分關鍵,「血栓一旦脫落,很可能隨著血流到達肺動脈並在此形成血栓,非常容易引起肺栓塞,大面積的肺栓塞可能危及生命。」經過主管醫生和家人長時間的反覆溝通,李松終於同意了手術。
但是,李松沒理解的是,為什麼別人坐得久沒遭血栓,他卻遭了呢?醫生分析,血流淤滯、血管內皮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接受過足部手術或是足部骨折的病人本就更容易形成靜脈血栓,再加上他一坐就長達10小時以上,就更加劇了血栓的形成,李松就屬於此類。
更讓人意外的是,在手術時醫生發現,李松的血管本就先天畸形,這也是血栓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時李松突然想起,他1.75米以上的大高個,但手上的血管細到幾乎看不清,平常輸液護士都要削尖了眼睛去扎針。說到這兒,小夥子笑了,這次手術,醫生還為他擴張了血管,促進血液流通。
李松的家人感嘆,早知道這樣,就應該多給他揉揉腿,「早點知道這些就好了,現在說再多都是馬後炮了。希望其他人能引以為戒。」
國慶8天長假來了
謹防「經濟艙症候群」
除了李松這類「最近接受足部手術或是足部骨折的病人」,以下人群也是「經濟艙症候群」青睞的對象:過去有血栓病史的人;凝血功能異常的病人;下肢血管內壁曾經受傷的病人;孕婦或剛生產後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的人;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的病人;肥胖者以及吸菸者。
「經濟艙症候群」是披著「坐飛機」外衣的靜脈血栓在搗鬼。長途飛行中或飛行後常常會出現下肢腫脹、疼痛、麻木等下肢血栓形成的表現,甚至會出現肺栓塞所致的猝死。
國慶加中秋8天長假即將來臨,不少家庭有出行計劃,如何遠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血管外科醫生一言以蔽之,避免久坐是關鍵。
長時間飛行時,可以在座位上活動腳尖、腳指及膝蓋;也可以多喝水、增加起身上廁所的次數,從而有效增加四肢的活動機會;有條件的市民可提前穿醫用彈力襪,緩解下肢承受壓力;如果旅途中或旅途結束後出現下肢腫脹、疼痛的情況,應及時就醫,避免發生肺栓塞等嚴重併發症。
劉秋妍 魏蘶 本報記者 鄧曉洪
圖片由市五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