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名副教授爭1個教授名額 北京高校"職稱擁堵"

2020-12-05 新華網安徽頻道

30名副教授爭1個教授名額 北京高校"職稱擁堵"

2015-04-29 08:19:28 來源:  新華網

    (中國網事·銳話題)「職稱擁堵」晉升難 考核不合理盼調整

    ——北京高校青年教師心態錄

    新華網北京4月28日電 近日,記者走訪多位北京高校青年教師了解到,可望而不可即的職稱晉升、過度倚重科研論文的評價考核、教書育人全憑良心成為他們熱議的話題。然而,比起生活壓力,他們更怕的是沒有寬鬆公平的學術環境和合理的評價體系,期盼能從根本上解決科研教學體制機制上存在的問題。

    30名副教授爭一個教授名額 「職稱擁堵」嚴峻

    從過去的「博士畢業留校任教即是副教授」到如今的「講師晉升副高都十分困難」,高校青年教師人才梯隊建設正面臨嚴峻的「職稱擁堵」問題。

    清華大學某院系副教授王老師今年39歲,2010年評上副教授。他說,現在系裡一年只有一個評上教授的名額。30個副教授就爭這一個名額,而且每年還新增兩名副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程曉,也是39歲,6年前就被評為教授。他慶幸地說,從中科院遙感所博士畢業後,當了1年副研究員。這時,恰逢北師大剛剛成立這個研究院,正是缺人手的時候,於是2009年就提了教授。「我還是個『土博士』,放在現在,肯定是不行的。」

    北師大數學系的一名青年教師,8年前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畢業後進入北師大。據其同事介紹,他教書兢兢業業,就是論文發得少,至今仍是講師。

    「高校兩級分化現象很嚴重,位於底層的、剛博士畢業的教師,甚至無法有尊嚴地活著。」一位青年教師說,講師稅後一個月工資6000元,如學校提供住房還好些,若在外租房,房租就要佔三分之一以上。

    共青團北京市委的調查顯示,高校青年教師的壓力主要來自於職稱晉升困難、工作負擔重、教學科研經費不足。北京團市委副書記楊海濱介紹,以往從副高晉升正高很難,現在由講師晉升副高都十分困難,副高職稱成為青年教師職業生涯中的瓶頸。

相關焦點

  • 北京高校「職稱擁堵」:30名副教授爭1個教授名額
    共青團北京市委的調查顯示,高校青年教師的壓力主要來自於職稱晉升困難、工作負擔重、教學科研經費不足。  魯海濤  澎湃資料       新華網北京4月28日消息,近日,記者走訪多位北京高校青年教師了解到,可望而不可即的職稱晉升、過度倚重科研論文的評價考核、教書育人全憑良心成為他們熱議的話題。
  • 清北兩校與世界接軌,傑青僅是副教授,提升高校職稱評定標準!
    中國高校教授滿天飛近日,由於四川音樂學院三名女教授被曝光存在常年居住海外,卻利用高考招生期間就回來自稱「割麥子」,同時也讓「進川音要私下交錢的潛規則被曝光」,而且利用招生斂財已經20多年之久,川音三名教授在被紀檢監察機關帶走調查後,網友們也把目光發在這三名女教授的資歷上,年輕的聲樂系教授僅僅發表過
  • 高校廢除編制,高級職稱升級為PLUS版,西湖大學的標準是發展方向
    高校的編制已改革高校的副教授和教授在國內被稱為高級職稱,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高級職稱評價體系僅僅是簡單的數論文拼資歷,不看參評人的真實才能,只有指標數量夠,水平有限的人也可以輕易成為副教授和教授,尤其是在中國高等教育大擴招時期
  • 講師在大學裡屬於什麼層次,年齡大仍然沒有評上副教授的講師多嗎
    說到最令老師頭疼的一個問題,職稱一定是其中一個,大家見到比較多的是中小學老師抱怨職稱難評,尤其是高級職稱,因為名額很少,其實,大學裡雖然高級職稱名額多,但各類職稱比例同樣是有限制的,所以競爭同樣激烈或者說慘烈!
  • 985助理教授與二本教授哪個水平高?
    高校傳統職稱體系不斷向國際靠攏,造成中國高等教育崗位職稱體系混亂,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職稱體系仍需較長一段時間。高等教育崗位職稱體系主要有三種形式:1. 中國的舊職稱(準確說應該是崗位)體系;2.關於舊式職稱(崗位)體系,還涉及博導資格問題。二十多年前,我們高校的學術水平跟國外差距非常大,博導資格非常難獲得,在有博士點的學校,一般情況是:講師無招收研究生的資質;副教授,以及部分教授,可以是碩士生導師;教授中的能力最強的,可以是是博士生導師。通常二本都沒博士點,最高只能授碩士學位。但是,北大這種學校,在零幾年就開始出現副教授具有博導資格的情況了。
  • 科學網—職稱分類評審:一劑良方?
    正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和新政策下,湖北大學因「課講得好」被評為「魅力教師」的趙柏樹,終於走過17年副教授的漫長之路,得以在湖北省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會上評定為教授職稱。「實績」出色的同樣還有武漢輕工大學生物與製藥工程學院教師陳新,他是首批社會服務與推廣型教授中的一員。陳新與企業合作開發項目,通過將加工廢棄物轉化為高營養價值的飼料原料,在應用中新增產值1000多萬元。
  • 2018年67所內地高校招收澳門保送生 保送名額共958名
    據澳門媒體報導,「內地高校招收澳門保送生」計劃繼去年保送額增六成後,今年保送名額由九百三十名增至九百五十八名,保送院校增加十所達到六十七所,北京電影學院、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廣州美術學院等向澳門學生開放大門。
  • 職稱變革「步履不停」,「教學型教授」是門檻降低還是行業新風?
    教師職稱變革「步履不停」,評教授不看論文看教學是門檻降低還是行業新風?| 周四話題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這些年,教師職稱變革「步履不停」,尤其是在崗位聘用打破「終身制」的高校,任何關於職稱評審的「風吹草動」,都牽動著高校教師群體的心。對高校教師來說,做研究、寫論文、出成果是他們工作的「日常」,而這些通常直接影響他們的職稱晉升。文章、項目的數量、質量是否達標,輕則影響教師的職稱評審和工資收入,重則可能讓教師在聘期後離職或轉崗。
  • 三年一聘期,一年一審核,基礎科研博導陷入無招生名額的尷尬!
    ,因此中山大學很多教授沒有招生名額陷入有資金有項目但是沒有人的尷尬,這也是中山大學在教育部立軍令狀的重要原因之一,只希望打消教育部對研究生擴招帶來的高等教育質量的下降。這就涉及到名額分配的問題,目前國內頂尖高校的青年教師增量大,也讓各大高校對青年教師有更高的要求,例如: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已經率先實行「非升即走」的考核制度,想要獲得這兩所高校的終身教職,必須經過非常嚴格的考研,例如2020年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4名副教授當選國家傑出基金獲得者,如果換做其他高校,傑青級別的教授早已是二級教授,而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這些傑青級別的副教授都是經歷助理教授,準副教授,長聘副教授等考核後才獲得清華和北大的長聘崗位
  • 【熱點】山西47所高校今年自主評職稱,學術造假將「一票否決」
    8月27日,省人社廳公布高校職稱評審辦法。評審範圍具備高等學校教師資格並在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含民辦高校)任教的在聘(在崗)專業技術人員。評審權限2018年,27所高等學校自主開展高校教師正高級及以下職稱評審工作,20所高等學校自主開展高校教師副高級及以下職稱評審工作。
  • 助理教授,是個什麼崗?
    助理教授雖然名為教授,但聽上去卻並不怎麼高級。聽慣了舊職稱體系(講師-副教授-教授)的求職者們有此疑惑非常正常,助理教授作為新職稱體系中的崗位和國內高校正在推行的非升即走制度是緊密相連的。在主流發達國家,例如比如美國,就採用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AP)→副教授(AssociateProfessor)→教授(Full Professor)→講席教授(Chair Professor)的職稱體系。國外的助理教授雖然聽起來不高級,但無論是水平還是待遇都非常高。
  • 大學老師不寫論文都可以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增設「教學專長型教授」職稱崗位,評審過程不考核論文。3個月後,任教33年的蔣華松成功晉升教授,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本文圖片 「長江日報」微信號在普遍以論文作為高校職稱評審硬標準的環境下,蔣華松和南京林業大學受到的讚揚和質疑紛至沓來。其實,江西理工大2009年出臺過類似政策,南京理工大2016年也正式推出「不唯論文評職稱」的措施,媒體以「不寫論文也能評教授」為主題進行報導,引起廣泛範圍的驚嘆。
  • 這所「雙一流」高校新推人才計劃,7成入選者沒有「帽子」
    中國農業大學新推人才計劃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嚴格遴選標準中國農業大學適當擴大了領軍教授A類、領軍教授B類和青年新星A類的名額,全校共262人入選,入選教師人數佔全校教師約15%。打破「唯帽子」3名講席教授B類中,1人沒有人才「帽子」;52名領軍教授A類中,12人沒有長江學者、傑青等「帽子」,佔比23%。90名領軍教授B類中,60人沒有長江學者、傑青、四青人才「帽子」,佔比67%。68名青年新星A類和43名青年新星B類幾乎全部沒有人才「帽子」。
  • 兩部門擬出臺意見:高校職稱不能把論文等作為直接判斷依據
    二、主要內容深入貫徹高等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精神,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落實高校職稱評審自主權,圍繞健全制度體系、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機制,形成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評價科學、規範有序、競爭擇優的高校教師職稱制度。(一)健全制度體系1.創新崗位類別。
  • 西湖大學為國內高校立標杆,想評終身副教授,看在領域的重要性!
    如果拿著這樣的科研論文數據,白蕊可以在國內很多985高校直接拿到教授的職位,然而在西湖大學卻僅僅只能做博士後,那麼西湖大學的標杆有多高呢?西湖大學對於教授的評價體系是什麼呢?最近施一公在參加一場活動時,公開了西湖大學對於教授的標杆和評價體系! 領域的貢獻決定從施一公的講話來看,西湖大學對教授的評價標準簡單又不簡單!
  • 高校實驗員:「我的憔悴誰體會」
    比如,這周總共有16個班級要上實驗課,他就要上16個半天的班,「忙到中午休息和晚上的時間都得用上」。   被一竿子視作「閒人」,丟了尊嚴不說,被教授們看作是「勤務人員」,更讓人惱火。   劉雪斌是江蘇省一所高校輕工類實驗室的高級實驗師。
  • 廣東省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專任教師招聘公告(2020-2021年)
    1、薪酬  (1)博士,年薪13-17萬元(博士後可適當上浮);  (2)高級職稱,年薪18-34萬元。  2、博士人才引進費  (1)安家費:應屆博士(博士後)5-10萬元;非應屆有企業行業工作經歷或具有副教授(含助理教授)及以上職稱的5-20萬元。
  • 掛名專著 代發論文 「評職稱」中有「套路」
    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青椒」(青年教師)評職稱如同翻山,且一山更比一山高,以至於評職稱難成了不少高校「青椒」的心中之痛。為更快翻到山那邊以升職加薪,有人不惜鋌而走險抄起了小道,花錢掛名專著、代發論文等,滋生出種種亂象。這其中究竟有何貓兒膩?折射出哪些評職稱中的痛點?又該如何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