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事·銳話題)「職稱擁堵」晉升難 考核不合理盼調整
——北京高校青年教師心態錄
新華網北京4月28日電 近日,記者走訪多位北京高校青年教師了解到,可望而不可即的職稱晉升、過度倚重科研論文的評價考核、教書育人全憑良心成為他們熱議的話題。然而,比起生活壓力,他們更怕的是沒有寬鬆公平的學術環境和合理的評價體系,期盼能從根本上解決科研教學體制機制上存在的問題。
30名副教授爭一個教授名額 「職稱擁堵」嚴峻
從過去的「博士畢業留校任教即是副教授」到如今的「講師晉升副高都十分困難」,高校青年教師人才梯隊建設正面臨嚴峻的「職稱擁堵」問題。
清華大學某院系副教授王老師今年39歲,2010年評上副教授。他說,現在系裡一年只有一個評上教授的名額。30個副教授就爭這一個名額,而且每年還新增兩名副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程曉,也是39歲,6年前就被評為教授。他慶幸地說,從中科院遙感所博士畢業後,當了1年副研究員。這時,恰逢北師大剛剛成立這個研究院,正是缺人手的時候,於是2009年就提了教授。「我還是個『土博士』,放在現在,肯定是不行的。」
北師大數學系的一名青年教師,8年前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畢業後進入北師大。據其同事介紹,他教書兢兢業業,就是論文發得少,至今仍是講師。
「高校兩級分化現象很嚴重,位於底層的、剛博士畢業的教師,甚至無法有尊嚴地活著。」一位青年教師說,講師稅後一個月工資6000元,如學校提供住房還好些,若在外租房,房租就要佔三分之一以上。
共青團北京市委的調查顯示,高校青年教師的壓力主要來自於職稱晉升困難、工作負擔重、教學科研經費不足。北京團市委副書記楊海濱介紹,以往從副高晉升正高很難,現在由講師晉升副高都十分困難,副高職稱成為青年教師職業生涯中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