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軍令狀
「博士博士畢業生論文抽查率50%!」這是中山大學在教育部立的軍令狀,受到最近幾年清華大學優秀博士抄襲挪威科學家論文,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後翟天臨等事件的影響,教育部對於各大高校的畢業生要求標準提升,甚至每年專項撥款800萬經費來抽查各大高校的博士畢業生論文,因此對於各大高校擴招博士生的需求變得更加的謹慎,中山大學作為最近幾年發展迅猛的高校之一,從海外及全國各地招募來大量優秀的青年教師,然而由於教育部給中山大學的碩博士名額並沒有相應地擴大招生規模,因此中山大學很多教授沒有招生名額陷入有資金有項目但是沒有人的尷尬,這也是中山大學在教育部立軍令狀的重要原因之一,只希望打消教育部對研究生擴招帶來的高等教育質量的下降。
如何分大餅?標準數據來說話
研究生招生指標不夠怎麼辦?這就涉及到名額分配的問題,目前國內頂尖高校的青年教師增量大,也讓各大高校對青年教師有更高的要求,例如: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已經率先實行「非升即走」的考核制度,想要獲得這兩所高校的終身教職,必須經過非常嚴格的考研,例如2020年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4名副教授當選國家傑出基金獲得者,如果換做其他高校,傑青級別的教授早已是二級教授,而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這些傑青級別的副教授都是經歷助理教授,準副教授,長聘副教授等考核後才獲得清華和北大的長聘崗位,國內其他頂尖高校也有類似的考核標準,美名其曰:「3+3非升即走」的特聘研究員制度,也就是師資博士後崗位的換個說法,說過達不到考核要求,就會失去聘用機會,當然既然選擇這類頂尖高校,青年教師們就不怕接受挑戰,然而最害怕的是光有考核卻得不到任何的支持,就拿研究生名額為例,國內像中山大學這類青年人才高速增長,研究生規模多年卻保持不變的高校,青年教師們很難獲得招生指標,基本上在考核期內就屬於單打獨鬥,因此在國內「3+3」考核制最大的弊病就是政策性的支持。
一年一考核,基礎科研無人做
在目前高校研究生名額緊缺的情況下,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指標都採用一年一考核的方式,這就要求了高校教師們想要得到研究生招生名額,那麼就需要每年都保持高產出,不論是經費的申請和科技轉化還是科研論文的發表,其實變相鼓勵青年教師們遠離基礎科研項目,從而選擇「短」、「平」、「快」的科研項目,面對殘酷的「3+3」考核制度,以及研究生名額一年一考核的分配方式,其實也是很多青年教授想遠離高校的重要原因之一,南京大學副教授,擁有哈佛大學博士後優秀的科研工作經歷,最後卻選擇從南京大學跳槽至深圳的街道辦!
其實目前高校研究生名額不均衡,很多沒有科研實力和平臺的高校,研究生名額有很多,而一些頂尖985高校的教授們卻陷入有資金,有項目,卻沒有招生名額的尷尬,尤其是那些出科研成果和轉化非常慢的基礎科研學科,這些學科其實是目前中國最需要不強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