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編制已改革
高校的副教授和教授在國內被稱為高級職稱,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高級職稱評價體系僅僅是簡單的數論文拼資歷,不看參評人的真實才能,只有指標數量夠,水平有限的人也可以輕易成為副教授和教授,尤其是在中國高等教育大擴招時期,由於高端科研人才數量有限,普遍現象為只要博士畢業,工作年限夠了,高級職稱信手捏來,甚至有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畢業生破格提升教授的個例。隨著人才政策的加碼,大批海歸高端人才的回歸,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現如今,博士畢業想要進入高校都變得很難,然而由於歷史的延承,高校的高級職稱評價體系似乎並沒有發生多少變化,博士畢業的教師們很容易拿到高級職稱,這也與世界高校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國內的教授評價體系過於容易和簡單,其中主要原因是是高校目前還存在的編制的原因,隨著國內事業單位改革,目前高校的事業編制已經變得更有自主權,教師們成為高校的僱員,而不是國家的僱員,高校的事業編和崗位綁定,與人員無關!高校有權利對所謂事業編的人員進行自由解聘。
高級職稱的PLUS版
其實高校事業編制的改革,主要是為了高校提升人才結構層次做準備,國內高校想要成為世界一流高校,首先就需要消化掉歷史制度的遺留,目前只能採用一人一政策的制度來做高級職稱的區分,也被成為高級職稱PLUS版,也就是高校內教授間的收入水平差距拉大,不再是平均主義,高水平的教授會拿到較高的收入。相對於這類評價體系,還是會讓國內高校的教授平均水平拉低,而近日,西湖大學則給國內高校做榜樣,想要在西湖大學從講師和師資博士後直接獲得終身副教授的職位,不看論文篇數、引用率等目前高校普遍採用的方式,而是看參評人才領域內的重要性,想要做到世界一流高校,首先高校的人才隊伍必須達到領域內的一流水準!
評委國際化是趨勢
其實不僅僅是西湖大學,目前國內兩所頂級高校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也開始這樣的嘗試,2020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多名當選的副教授,他們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工作經歷顯示,他們獲得固定職位和高級職稱也非常的艱難,因此才會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在清華和北大僅是副教授的現象。然而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還需要改進,就像顏寧說的那樣,只有避開各種「師生」、「親屬」、「項目合作」、「商業合作」、「競爭」 等利害關係,採用目前國際名校教授評價體系,找國際小同行真實地對參評者的科研水平做純粹式的評價,這也是國內高校想要提升為世界一流高校的畢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