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職稱分類評審:一劑良方?

2020-12-02 科學網

 

圖片來源:光明網

不應該用同樣的標準要求所有的高校教師,高校與高校之間存在巨大差異,有研究型,也有應用型,不能一概而論。

高校的職能就是教學、科研、服務社會,與四種教師類型(教學為主、科研為主、教學科研並重、社會服務與推廣)形成了基本映照。

■本報記者 韓琨

一直以來,職稱評審都是壓在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身上的一座大山。要求多、細則繁雜,每年年末都有不少教師為此忙得焦頭爛額。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審相關制度也一直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為人們所詬病。

2014年底,湖北省首次在省內高校推行職稱分類評審,把教師分為教學為主、科研為主、教學科研並重、社會服務與推廣四種類型。改革措施甚為新鮮,也是對「重科研輕教學」等由來已久的問題作出的回應,近日經媒體報導後,引起人們熱議。

這種分類評審的改革有著怎樣的積極意義?這種措施又能否真的成為針對我國當前高校職稱評審的一劑良方、切實地解決所存在的問題呢?

「不唯論文,更重實績」

「拿我們化工來說吧,目前的SCI論文導向非常厲害,申請國家與省部項目及發表SCI論文的分值很高。高校目前的情況是:『不管白貓黑貓,發表SCI論文與申請到國家項目就是好貓』」。

「許多教師,都是想辦法寫SCI論文,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甚至不管是不是自己學科的研究領域,不管有沒有實際的理論與應用價值,不管有沒有系統性,甚至寫的文章是『東一榔頭西一棒』,論文的匯總表上的目錄就是『科學大全』。」

這是去年年底,南京林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教授林中祥在自己博客上寫下的一段話。年末的考核對於已經是教授的他來說,壓力並不大,他所記錄的卻是他親眼目睹的許多同事、同行的現實情況。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林中祥又一次表達了對目前高校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中「重量不重質」的無奈。

「因為質量與數量相比較為抽象,於是大家就不得不去拼數量了。」林中祥告訴記者,在許多職稱評審現場,每位申請者的發言時間往往只有5分鐘左右,「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要把自己取得的成就介紹清楚,難度太大,於是這種介紹往往只能是發表文章、項目成果的羅列。」

重科研,重在數量,而天平的另一端則是教學。近些年來,總有一些高校教師講課講得好,卻苦於科研達不到硬標準,無法晉升。對於這樣一群人來說,湖北省的做法無疑是他們所歡迎的。

據湖北省教育廳教師處處長童靜菊介紹,此次湖北所推行的高校職稱新評審標準「不唯論文更重實績」,「對科研論文數量要求降低,對教學為主型教師,重點考察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實績;對社會服務與推廣型教師,突出考察其科研項目成果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

正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和新政策下,湖北大學因「課講得好」被評為「魅力教師」的趙柏樹,終於走過17年副教授的漫長之路,得以在湖北省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會上評定為教授職稱。「實績」出色的同樣還有武漢輕工大學生物與製藥工程學院教師陳新,他是首批社會服務與推廣型教授中的一員。陳新與企業合作開發項目,通過將加工廢棄物轉化為高營養價值的飼料原料,在應用中新增產值1000多萬元。

不過,對於湖北省教育廳對高校教師作出的這種分類,也有人表達了一定的質疑。或者我們還可以提出另一個問題:對高校教師作出分類,這種分類本身是恰當的嗎?

分類背後值得深思

要回答關於高校教師的分類問題,應該先從高校教師的職能說起。那麼,高校教師的主要職能有哪些呢?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馬臻給記者的答覆是:「(1)上課;(2)指導本科生和研究生;(3)申請科研項目;(4)做科研;(5)其他校內服務和社會服務。」應該說,教學、科研無疑是高校教師最基礎的職能,而近些年來一些新聞及評論也多聚焦於這兩者孰輕孰重的爭論。

「科研是教學的基礎」,在採訪中,多位高校教師不約而同地向記者表達了這一觀點。他們都認為,教師本身對於科研有一定的基礎和把握,才有可能向學生提供有質量的教學,同時介紹新鮮、前沿的專業知識。對於教學來說,科研是「源頭活水」。對此,林中祥表達得相當直接:「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他們不可能單純埋頭講課,必須有一定科研基礎。」

「其實,湖北省對高校教師的分類,與高校的職能是相對應的。」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部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副教授楊中楷向記者分析道。高校的職能就是教學、科研、服務社會,與四種教師類型(教學為主、科研為主、教學科研並重、社會服務與推廣)形成了基本映照。

在馬臻看來,湖北省此次改革,「根據不同類型的特點分別進行要求,這是合理的,也有利於不同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現狀,走不同的發展路線。」

不過,楊中楷提出了自己的疑慮:「不建議分類分得這麼細緻,雖然也有教學科研並重的類型存在,但是劃分單一類型後,反而可能會對於教師日後的發展不利。」他強調道,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教師,都應該意識到科研的基礎性,以某一方面為主,減輕對論文方面的要求,決不意味著就可以撇開科研。

雖然對湖北省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點讚」,但馬臻也提出了一連串更進一步的追問:「不同類型教師的晉升名額如何分配?某些類型(例如傳統的科研為主、科研教學並重)教授的評選競爭是否會很激烈?不同類型教授的『含金量』是否一樣?會不會有些不搞科研的人『渾水摸魚』評為教授?如果那樣的話,教授稱號是否會貶值?」

「如果是純教學的老師,那麼以講師、高級講師的路徑發展比較好,這種設置可以參考現在的研究崗,比如副研究員、研究員,沒必要一定叫作副教授、教授。」林中祥也提出了對「教授」含金量的看法和建議。

這些問題一連串地拋出,看似有些激烈,但卻是在高校工作多年、了解實情者的必要追問。

應扭轉「計劃經濟」行政思維

「老實說,我做的科研很勉強,真的都是在應付。」某地方院校講師小夏(化名)這樣告訴記者。雖然並不在湖北省,但聽到這樣的職稱分類評審,她還是表達了自己的贊成,希望以後推廣開來,自己就可以從「科研」這座大山下解放出來。

小夏坦言,由於自己所在學校水平太低,自己和同事寫論文、發文章的行為完全是為了科研而科研。相反地,小夏的教學任務卻不少,自己也比較享受教學。雖然目前的職稱評審都要求大家做科研,但是,她苦笑道:「大概我們全校百分之九十的老師都屬於教學型。」

「我也明白自己水平有限,但是不寫也沒辦法,所以就製造出了所謂的學術垃圾。」小夏說,這樣的硬性要求大有「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勉力支撐」之感。

楊中楷也表示,對於所有的高校教師採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再加上很多高校現行的「非升即轉,非轉即走」等制度,的確令許多教師十分痛苦。他認為:「我們的確不應該用同樣的標準要求所有的高校教師,高校與高校之間存在巨大差異,有研究型,也有應用型,不能一概而論。」

「就像計劃經濟一樣,每年給院系固定的、有限的名額,哪怕符合晉升標準的人很多。」這是馬臻對當前職稱評審制度的觀感。這種「計劃經濟」最濃厚的色彩還在於行政性,也正是在這樣的行政管理之下,才會出現「評聘標準經常變來變去」的現象。

院系層次方面,同行評議能夠保證評審的合理性,卻也會陷入人事關係的糾紛。而當每個院系把推薦人選上報到學校一層的時候,大部分評審連「明白你在做什麼」都比較困難——評審者來自多個學科,要判斷非自己熟悉領域的申請者。於是,這就又回到了「重量不重質」的怪圈。

「我們的評審人沒有完全重視評審這件事,並沒有上升到以個人的學術誠信和名譽作為擔保的高度。」在林中祥看來,這也是目前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問題多多的原因之一,而歸根結底,問題還在於學術權力不及行政領導。他說:「即使是湖北省這次改革,也是教育廳的領導作決定,也是行政主導,本質沒有變。」

「應該設定一個需要達到的標準,達標了就上。這樣,每個人都有目標和奔頭,而不會出現和多位同事競爭一個名額而一直『排隊等待』的情況。」馬臻建議道。

《中國科學報》 (2015-02-12 第5版 大學周刊)

相關焦點

  • 鹽城一中學高級職稱評審申報材料大面積作假,老師:根源在評審制度
    鹽城一中學高級職稱評審申報材料大面積作假,老師:根源在評審制度 這樣的做法,對於那些認真憑本事評職稱的老師來說,是不公平的,應該嚴查。 今年的職稱評審中,就爆出了某中學教師評審材料大面積造假的事件,其面積之大令我們這些普通小老師為之大吃一驚。我們來看一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 江蘇某中學職稱評審材料大面積作假,撕開了職稱評審的遮羞布!
    今天看到一個與高級職稱評審相關的通報,著實讓人驚訝不已:江蘇鹽城市阜寧縣某初級中學2019年高級職稱評審申報材料被派駐的紀檢監察組查出大面積弄虛作假,共通報了該校15位參評高級職稱的教師所提供的虛假材料。
  • 職稱評審有新變化 「指揮棒」作用進一步顯現
    「各地結合地區實際,細化改革政策措施,增設新的評審專業,修訂具體評價標準條件,創新評價方式方法,惠及7300萬專業技術人才。」人社部專技司有關負責人說,從整體看,2019年以來,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積極深化改革,出臺了一大批針對性強、具有創新性的政策措施。一是進一步樹立重品德、重能力、重業績的評價導向。
  • 「無接觸」式評審 吉林省第七批中小學正高級教師職稱評審結束
    日前,吉林省第七批中小學正高級教師職稱評審結束。  2020年,中小學正高級教師評審堅持「六區分」「五傾斜」「五嚴控」三個原則,突出體現政策激勵、同類比較、點面覆蓋、結構均衡四個評審特點。  「評審方式主要採取省市縣分級、行政人員與一線人員分開、教學段分類、文理專業分科、思政課與小學科分評、中直學校教師和鄉鎮從教30年以上教師單獨認定。」
  • 職稱評審期刊發表怎麼分辨真假期刊?
    工程師評審需要發表論文,很多人職稱評審的時候選擇自己發表論文,但是職稱評審期刊發表怎麼分辨真假期刊這個問題一直解決不了,一旦發表錯了,個人影響是小,影響工程師評審是大。據WOSCI沃斯編輯小編獲悉:目前國內職稱評審期刊發表數量呈快速上升趨勢,無論是用於工程師評審要求的評職稱論文,還是說各類專家權威性的提升,國內期刊刊號並非出版印刷就完事了,我國對期刊刊號是非常嚴格的,這麼多年來都是保持「輪迴更替」,就是取締一個,才會審批一個新的,所以國內期刊總量基本沒有多大變化,但是近幾年的職稱評審數量增長導致職稱論文期刊發表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就是趁此機會,國內湧現了大量的野雞期刊甚至是利用職稱評審期刊發表論文的騙術來騙了好多人
  • ...局廣元市教育局關於印發《廣元市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辦法》的通知
    第五條 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實行分級管理。各級教師職稱評審按管理權限,由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教育行政部門分級組織實施。 第六條 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實行分工負責、相互配合。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制定職稱評審方案,做好評委會及學科組組建、專家抽選、申報材料審查等工作,並具體負責組織開展職稱評審。
  • 2021湖南省中級職稱評審重點及難點分析
    2021湖南省中級職稱評審重點及難點分析 許多建築行業的人都需要評職稱,有了職稱就可以升職加薪,就會有更好的保障!但是隨著政策流程的不斷改革,職稱評審標準越來越規範化,因此雖然每年的申報人數都是數以萬計,但是能通過的人數總是維持在一定比例,這也導致中級職稱評審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 中科院院士沈巖建議:取消各類職稱評審!教師職稱評聘該被取消嗎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沈巖建議取消各類職稱評審,弱化院士社會影響力。沈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沈巖代表說,建議教育部將博士學位管理下放到大學,取消大部分科技成果評比,取消各類職稱評審,弱化院士社會影響力。
  • 湖南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出臺新規 評職稱論文將重質量輕數量
    高校評職稱論文將重質量輕數量 我省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出臺新規: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外語、計算機不再是必備條件 華聲在線4月25日訊 我省高校教師評職稱有新規了。今天,省教育廳公布《湖南省深化高等學校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職稱(職務)評審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方案(試行)》(下稱《實施方案(試行)》),提出外語、計算機水平、繼續教育情況不作為申報職稱的必備條件。同時對論文、科研和發明專利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實行權重設置和加分上限設定。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一批醫療衛生人員高級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
    :一、申報評審人員第一批申報評審人員範圍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我省組派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六批醫療隊,以及支援塞爾維亞、伊拉克、馬來西亞、秘魯疫情防控工作的援外醫療隊中符合衛生系列高級職稱申報條件的隊員(以下簡稱隊員,也包括高校附屬醫院、廣州和深圳醫療機構以及自主評審單位派出的隊員)。
  • 四川省環境工程技術人員職稱申報評審基本條件(試行)
    北極星大氣網訊:日前,四川發布《四川省環境工程技術人員職稱申報評審基本條件(試行)》。離退休人員、公務員及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人員不得參加職稱評審。第三條 環境工程技術人員設員級、助理級、中級、副高級和正高級職稱,名稱依次為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和正高級工程師。第四條 環境工程職稱專業分4個子專業:環境工程、環境監測、環境科研、環境管理。(一)環境工程。
  • 職稱評審期刊之綜合刊OR專刊?
    職稱評審主要是各個行業的從業者的一種工作能力的認可,職稱晉升成功之後,不僅從專業水平上得到了認可,相應的福利待遇也會提高,因為對各行業人員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麼評職稱到底應該發什麼樣的期刊才是對的,綜合刊OR專刊?
  • 2019年職稱評審未過原因詳細解析,2020年職稱申報一定要注意
    大家好,我是豆腐網王老師,專注於南京工程師職稱評審政策解讀,關注我,讓您輕鬆面對職稱評審,少走彎路。今天給大家總結一下2019年南京職稱不通過的原因,並給出解析和對策,望往後申報的工程師們一定要謹慎起來,不要再次入坑。
  • 建築工程師,初中高級職稱評審條件細則
    一.怎麼取得職稱? 職稱可評可考,一般來說,具備職稱評定條件的人不用參加全國通考,可以直接評定職稱,與考試獲得的職稱具有同等效力,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等均與認可,並且可以將職稱評定檔案調入所在單位主管人事部門,全國通用。
  • 寧夏:加大職稱論文審查 相似度超40%不得通過評審
    新華社銀川4月13日電(記者艾福梅)記者13日從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獲悉,為進一步完善評審標準、創新評價方式、提升服務水平,寧夏探索推動職稱制度改革。在論文方面,降低數量、提高質量,加大職稱論文審查力度,相似度超過40%不得通過相關職稱評審。
  • 關於出版著作的幾點看法 職稱評審不可錯過(有實例)
    評職稱需要出版著作,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了。為什麼這幾年出版著作的人越來越多了,本篇文章就跟大家談談關於出版著作的幾點看法,僅供參加職稱評審的老師、作者們參考借鑑。前幾年,一提到職稱評審,少不了發表論文,但自從2019年出了熱點事件後,對論文的查重率要求和審核變得越來越嚴格了。
  • 職稱制度30年來重大改革 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幹什麼評什麼」 不同人才不同評價標準  為避免職稱評審時「一把尺子量到底」,本次職稱制度改革系統地將職稱評價標準歸結為品德、能力和業績三個方面,科學分類評價專業技術人才能力素質,對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業績權重,實現「幹什麼、評什麼」,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動力和積極性,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 桂林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關於開展2020年度全市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
    年度全市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組織落實(一)為開展好2020年度我市衛生系列高級職稱推薦評審工作,各縣(市、區)衛生健康局、各單位要認真學習領會衛生系列高級職稱申報評審有關文件精神,切實加強領導,周密組織,嚴格申報審議推薦程序,嚴把評定標準,按章辦事,做到規範、客觀、公正,全面做好本年度資格評審申報工作。
  • [分享]評審考試中級工程師資料下載
    這20省市已明確註冊消防工程師直接認定職稱!近年來,國家不斷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建立職業領域專業技術職業資格與職稱對應關係。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安排,《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 《規定》全文共44條,規範了職稱評審的基本程序,包括申報、審核、評審、公示、確認等。  明確了各地區、各部門以及用人單位等開展職稱評審,均應當組建職稱評審委員會。
  • ...健康委員會關於開展2019年度全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
    按照我省高級職稱評審工作總體安排,現將2019年度全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評審範圍參評人員範圍為陝西省行政區域內在職在崗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含非公有制單位),當年達到國家退休年齡的人員不參加評審,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不參加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