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職稱,是衡量專業技術人才能力和水平的標尺。記者近日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獲悉,2019年,人社部按照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工作部署,加快推進主體系列改革,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完成了工程、會計、經濟、自然科學研究、民航飛行技術、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農業、翻譯、文物博物等10個系列改革工作,累計出臺12個系列職稱改革意見。
「各地結合地區實際,細化改革政策措施,增設新的評審專業,修訂具體評價標準條件,創新評價方式方法,惠及7300萬專業技術人才。」人社部專技司有關負責人說,從整體看,2019年以來,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積極深化改革,出臺了一大批針對性強、具有創新性的政策措施。
一是進一步樹立重品德、重能力、重業績的評價導向。改革強調遵循人才成長規律,科學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道德、創新能力、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破除了專業技術人才成長的羈絆,更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二是進一步暢通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等制約,暢通了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渠道,使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才與公立機構專業技術人才在職稱評審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三是鼓勵更多優秀人才紮根基層。一系列針對性傾斜政策的出臺,引導專業技術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最大限度地激勵專業技術人才紮根基層、立足崗位、踏實做事、攀登奉獻,促進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
今年,人社部出臺面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職稱傾斜政策。在「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全面開展職稱「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對護士執業資格、執業藥師、社會工作者等職業資格單獨劃定合格標準,進一步提高職稱傾斜政策的針對性,為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職稱評定的內涵也在擴容。記者注意到,各地充分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引導人才流向急需之地。
比如,北京市聚焦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中心的首都定位,把做好新職業新群體人才的職稱評價服務工作,作為職稱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增設動漫遊戲、數字編輯、科學傳播、技術經紀等專業,拓展職稱評價專業領域,研究制定不同人群職稱分類評價標準,建立社會化評價機制,促進了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新職業群體人才隊伍建設。
浙江省針對塊狀經濟特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網際網路、機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人才評價需求,積極探索工程領域職稱社會化評價政革,由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或其他社會組織為主體進行評價,讓市場制定標準,用業績來說話,採取政府授權備案形式,條件標準成熟一個,授權一個。目前,浙江省已在特種設備、信息技術、機電工程、海港工程、蓄電池、爆破、塑料機械等行業得到成功實踐,構建了個人自主申報、業內公正評價、單位擇優使用、政府指導監督的社會化評審機制。
民營經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記者了解到,目前人社部正在研究制定進一步做好民營企業職稱評審工作的政策措施,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未來擬通過健全民營企業職稱評審機構、拓寬民營企業職稱申報渠道,完善以市場評價為導向的職稱評審標準、創新民營企業職稱評價方式等措施,充分激發和釋放民營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加快推進各系列改革任務,力爭2020年底前完成各系列職稱制度改革工作,基本形成設置合理、評價科學、管理規範、運轉協調、服務全面的職稱制度。」人社部專技司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