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變革「步履不停」,「教學型教授」是門檻降低還是行業新風?

2021-01-09 高校人才

教師職稱變革「步履不停」,評教授不看論文看教學是門檻降低還是行業新風?| 周四話題

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規定》全文共44條,明確了職稱評審的主體、規範了職稱評審的基本程序,包括申報、審核、評審、公示、確認等、優化職稱評審服務,建立職稱評價服務平臺、強化了事中事後監管,另外,《規定》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由職業的專業技術人才申報評審程序進行了明確,非公有制經濟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在職稱評審中享有同等待遇等。

這些年,教師職稱變革「步履不停」,尤其是在崗位聘用打破「終身制」的高校,任何關於職稱評審的「風吹草動」,都牽動著高校教師群體的心。對高校教師來說,做研究、寫論文、出成果是他們工作的「日常」,而這些通常直接影響他們的職稱晉升。文章、項目的數量、質量是否達標,輕則影響教師的職稱評審和工資收入,重則可能讓教師在聘期後離職或轉崗。

面對「非升即走」,不少年輕教師感到「亞歷山大」,職稱對青年老師來說就像是山,不僅要翻一座又一座,而且一山還比一山高,一起翻山越嶺的人數還不少,等最後最後翻過這一座座「大山」之後,在年齡上可能早已不能算是青年教師了。紛紛感嘆職稱晉升之路的艱難。

於是,前段時間,「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卻評上了教授——執教30年的南京林業大學老師蔣華松成為南林大校內『不發一篇論文』,憑藉『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的新聞一經曝出便引發高校學術界的一片熱議——被高校教師視為「救命稻草」的科研論文不再是競評教授的「必經之路」,這不免讓公眾產生誤解:大學教授的門檻是否已經不再高不可攀?

「大學中是否設置『教學型教授』這個問題,事實上已經爭論很多年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學中確實存在這樣一類人,他們對自己和對刊發論文的要求比較高。他們也在做研究,但是自認為自己所做的研究沒有什麼創新,所以不發論文。如果不給這類人一個存在的空間,那麼他們就不可能成為教授,這就使得大學的職稱評定乃至整個評價是片面的、不專業的。」他認為,這與大學本身在發展過程中的多樣性密切相關。教學型教授事實上是給有一定業務水平、將主要精力投入教學的部分大學教師打開了一個通道。

對此,多位高校教師普遍認同這一發展方向。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都海虹副教授表示,高校既是科研高地,又是培育人才重地。因此高校教師科研與教學向來並重。但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精力是有限的,老師們也是各有專長,分別用科研水平和教學水平不同的標準來衡量老師的工作成績更合理。避免了「唯論文、唯資歷、唯學歷」的現象。

也有教師認為:不發一篇論文就評上教授,這樣是否真的合理?廣州大學的劉老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出了不同觀點:「如果一個老師幾十年沒有評職稱,但同時一篇論文也沒有,其實也有點說不過去。」劉老師以自己的教學經驗為例說到:「有些教學的東西是可以把它總結成文章的,作為同行來說,如果從教幾十年都沒有一篇文章我會覺得有點過分。」他認為這是老師「對於文章在情緒上過度的排斥」,但從實際教學上來看,自己寫或是閱讀文章的一些觀點對於教學來說能夠有所幫助。

本文部分內容整理自麥可思研究、中國網、信息時報等

僅做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PS:如果您目前處於某種困惑狀態,或者有覺得值得探討的話題,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職稱分類評審:一劑良方?
    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審相關制度也一直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為人們所詬病。 2014年底,湖北省首次在省內高校推行職稱分類評審,把教師分為教學為主、科研為主、教學科研並重、社會服務與推廣四種類型。改革措施甚為新鮮,也是對「重科研輕教學」等由來已久的問題作出的回應,近日經媒體報導後,引起人們熱議。 這種分類評審的改革有著怎樣的積極意義?
  • 赫為科技在京啟動新風關愛行動 創新引領新風行業無孔安裝3.0時代...
    赫為科技在京啟動新風關愛行動 創新引領新風行業無孔安裝3.0時代
  • 從《步履不停》到《比海更深》,那隻飛舞的蝴蝶代表著什麼?
    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的兩部作品《步履不停》、《比海更深》中也大量運用了蝴蝶這個意向,它化成了已逝的丈夫、兒子、父親,但作者對它們的安排卻非常的含蓄,沒有透露出具體目的。我不禁對此產生好奇,為什麼這兩部作品都出現了「蝴蝶」呢?作者又借「蝴蝶」來表達什麼呢?
  • 大學教師評職稱主要看論文數量 教學水平被忽視
    復旦大學近期也表示:該校教師僅憑一兩篇代表作就可獲得教授參評資格。這兩條新聞給每年由職稱評定掀起的「論文大戰」打開一個缺口——論文評價,「貴精不貴多」。然而,也有人認為,獲得國際獎項只是特例,而「代表作」也是論文,這種方式並沒有打破人才選定的固有成見,收效如何不敢保證。大學教師能力如何衡量?有沒有更科學的方式?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 評職稱要論文但別「唯論文」
    市民論壇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策: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在廣東,部分高校的職稱評審改革,基本上都將教師職稱申報分為「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研究型」三類,但未完全取消對教學型教師論文數量的要求。南京林業大學蔣華松因為這一新政而評上教授,成為一個小小的標誌性事件。
  • 30名副教授爭1個教授名額 北京高校"職稱擁堵"
    30名副教授爭1個教授名額 北京高校"職稱擁堵"2015-04-29 08:19:28 來源:  新華網    (中國網事·銳話題)「職稱擁堵」晉升難 考核不合理盼調整    ——北京高校青年教師心態錄
  • 「夢之墨」開創液態金屬列印技術,大幅降低電子電路生產門檻
    其中,劉靜博士是清華大學教授與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曾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劉靜長期從事液態金屬、生物醫學工程與工程熱物理等領域交叉學科研究,尤其在液態金屬領域推動了其突破性應用,具有較大影響力。 CEO陳柏煒畢業於中科院,曾獲中國製冷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連續三年獲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科技成果轉化多個獎項。
  • 大學老師不寫論文都可以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增設「教學專長型教授」職稱崗位,評審過程不考核論文。3個月後,任教33年的蔣華松成功晉升教授,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如果按照論文標準評職稱,無法獲得更高職稱,不利於教師隊伍成長,一些老師也會因為現實的指揮棒作用,減少本職工作投入,去硬著頭皮拼論文。」2016年,南京理工大開始職稱評審制度改革,將職稱評審細分為四型六類,其中教學為主型教授、重大(工程)項目研究類教授和實驗系列教授,都是以其他評審標準代替論文標準。
  • 冬天用新風機會不會冷?新風系統會降低室內溫度嗎?
    很多人由於冬季的霧霾和寒冷的氣候,認為新風系統不適合在冬季使用,怕室外冷空氣進入室內。真的是這樣的嗎?實際上,冬季才是更需要新風系統的季節。
  • 北京高校「職稱擁堵」:30名副教授爭1個教授名額
    共青團北京市委的調查顯示,高校青年教師的壓力主要來自於職稱晉升困難、工作負擔重、教學科研經費不足。  魯海濤  澎湃資料       新華網北京4月28日消息,近日,記者走訪多位北京高校青年教師了解到,可望而不可即的職稱晉升、過度倚重科研論文的評價考核、教書育人全憑良心成為他們熱議的話題。
  • 職稱不再「唯論文」 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原標題:高校教師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餘篇SCI論文的網紅教授怎麼看?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日前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又一所雙一流高校:不唯論文和影響因子,創新性成果也可評教授!
    近年來,高校倡導「不唯論文和影響因子」評選教授的革新事跡也是屢見不鮮了:  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從教33年的蔣華松老師,就在去年7月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  在大學職稱評比中,最看重的是科研成果、論文數量等。但蔣華松此次「入圍」教授,並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全靠的是他平時課堂教學的表現和成績。
  • 步履不停,全力以赴——專訪國相資產佛山機構負責人熊雲霞
    在成功的路上,她目標明確、步履不停,成就更好的自己。2008年,身為全職太太的熊雲霞來到了人生的又一個選擇路口,敢闖敢試的性格讓她不甘止步,她想要實現更多的價值,便毅然選擇工作,終於,她進入一家建材公司上班。
  • 品牌推薦:嘉峪關教育教學職稱論文需要什麼級別的
    嘉峪關教育教學職稱論文需要什麼級別的  計算機論文發表小技巧:通過知網、維普、期刊VIP網等,檢索自己文章標題主要關鍵詞,看別人的計算機論文發表在什麼期刊,與期刊VIP網編輯溝通,可以更直接的獲得投稿期刊推薦。
  • 新形勢下專利代理行業的發展與變革
    原標題:新形勢下專利代理行業的發展與變革,身為IP人你必須了解! 編者按:新形勢下專利代理行業有哪些發展與變革?本文作者從保留行業準入限制、調整行業準入門檻兩方面進行了分析。
  • 一份中小學教師晉升中高級職稱賦分表,看出職稱與教學的關係……
    教師職稱有的一線教師說職稱跟課堂教學壓根就沒有半點關係!二、年限賦分:教學年限:教學工作年限,每年1分,累計不超過20分。任現職年限:聘任現專業技術職務年限,每年1分,累計不超過10分。取得職稱資格未聘年限,每年0.5分(學校自行掌握)。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20餘篇SCI的「網紅教授」鄭強有話說
    不得填寫人才帽子 | 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意見稿發布 這一意見一經發布,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也引發一些爭議。支持者表示,學生苦只會悶頭寫論文、講課爛到家的老師久矣,應當大力推廣這一舉措。反對者認為,教授應該具備較高的科研能力,不然可以評高級講師。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中國之聲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日前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
  • 老師沒論文 照樣可以評教授
    日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職稱評審結果公布,39年來全身心撲在教學一線的裴金萍晉升為教授。  作為一名教學為主型教師,裴金萍潛心教學,但科研項目及論文一直是她的短板,如果按照往年的職稱評審條件,是不夠申報資格條件的。  「本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是以副教授來畫句號的,沒想到在新政策下,我竟然評上了正高職稱。」
  • 兩部門擬出臺意見:高校職稱不能把論文等作為直接判斷依據
    保持高校教師現有崗位類別總體不變,一般設有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等崗位類型。適應新時代教師隊伍發展的需要,高校可根據自身發展實際,設置新的崗位類別。2.健全層級設置。高校教師職稱設置初級、中級、高級,其中高級分設副高級和正高級。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職稱名稱依次是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有條件的高校可探索實行教師職務聘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