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稱變革「步履不停」,評教授不看論文看教學是門檻降低還是行業新風?| 周四話題
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規定》全文共44條,明確了職稱評審的主體、規範了職稱評審的基本程序,包括申報、審核、評審、公示、確認等、優化職稱評審服務,建立職稱評價服務平臺、強化了事中事後監管,另外,《規定》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由職業的專業技術人才申報評審程序進行了明確,非公有制經濟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在職稱評審中享有同等待遇等。
這些年,教師職稱變革「步履不停」,尤其是在崗位聘用打破「終身制」的高校,任何關於職稱評審的「風吹草動」,都牽動著高校教師群體的心。對高校教師來說,做研究、寫論文、出成果是他們工作的「日常」,而這些通常直接影響他們的職稱晉升。文章、項目的數量、質量是否達標,輕則影響教師的職稱評審和工資收入,重則可能讓教師在聘期後離職或轉崗。
面對「非升即走」,不少年輕教師感到「亞歷山大」,職稱對青年老師來說就像是山,不僅要翻一座又一座,而且一山還比一山高,一起翻山越嶺的人數還不少,等最後最後翻過這一座座「大山」之後,在年齡上可能早已不能算是青年教師了。紛紛感嘆職稱晉升之路的艱難。
於是,前段時間,「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卻評上了教授——執教30年的南京林業大學老師蔣華松成為南林大校內『不發一篇論文』,憑藉『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的新聞一經曝出便引發高校學術界的一片熱議——被高校教師視為「救命稻草」的科研論文不再是競評教授的「必經之路」,這不免讓公眾產生誤解:大學教授的門檻是否已經不再高不可攀?
「大學中是否設置『教學型教授』這個問題,事實上已經爭論很多年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學中確實存在這樣一類人,他們對自己和對刊發論文的要求比較高。他們也在做研究,但是自認為自己所做的研究沒有什麼創新,所以不發論文。如果不給這類人一個存在的空間,那麼他們就不可能成為教授,這就使得大學的職稱評定乃至整個評價是片面的、不專業的。」他認為,這與大學本身在發展過程中的多樣性密切相關。教學型教授事實上是給有一定業務水平、將主要精力投入教學的部分大學教師打開了一個通道。
對此,多位高校教師普遍認同這一發展方向。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都海虹副教授表示,高校既是科研高地,又是培育人才重地。因此高校教師科研與教學向來並重。但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精力是有限的,老師們也是各有專長,分別用科研水平和教學水平不同的標準來衡量老師的工作成績更合理。避免了「唯論文、唯資歷、唯學歷」的現象。
也有教師認為:不發一篇論文就評上教授,這樣是否真的合理?廣州大學的劉老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出了不同觀點:「如果一個老師幾十年沒有評職稱,但同時一篇論文也沒有,其實也有點說不過去。」劉老師以自己的教學經驗為例說到:「有些教學的東西是可以把它總結成文章的,作為同行來說,如果從教幾十年都沒有一篇文章我會覺得有點過分。」他認為這是老師「對於文章在情緒上過度的排斥」,但從實際教學上來看,自己寫或是閱讀文章的一些觀點對於教學來說能夠有所幫助。
本文部分內容整理自麥可思研究、中國網、信息時報等
僅做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PS:如果您目前處於某種困惑狀態,或者有覺得值得探討的話題,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