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莊周夢蝶的故事廣為人知,其中「不知道是莊子做夢化作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為了莊周」這一問題即富含浪漫主義,又充滿對生命和死亡的探尋。
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也曾把這個故事寫在了詩裡,「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這首詩的解讀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李商隱借用這兩個典故,抒發對亡妻的思念,以及對過去年華的懷念和惋惜。
可見蝴蝶這一意向在中國文學上並不少見,它的出現往往讓人覺得即浪漫又神秘,忍不住想去探尋。
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的兩部作品《步履不停》、《比海更深》中也大量運用了蝴蝶這個意向,它化成了已逝的丈夫、兒子、父親,但作者對它們的安排卻非常的含蓄,沒有透露出具體目的。
我不禁對此產生好奇,為什麼這兩部作品都出現了「蝴蝶」呢?作者又借「蝴蝶」來表達什麼呢?下面就讓我們從書中情節入手,來探尋是枝裕和筆下那隻翩翩飛舞的蝴蝶吧!
01.當幼蟲化蝶,你看到了生命的絢爛,還是死亡的惶惶不安?
《步履不停》中的主人公良多,曾在年幼的時候養了一百多隻蝴蝶幼蟲,他每天給它們餵葉子,看著它們慢慢結成蛹,期待著它們化繭成蝶。終於到了化蝶的那一天,良多打開了水槽蓋子,但這些蝴蝶都呆呆地立在水槽中,根本不飛起來。良多莫名有些害怕,它敲了敲水槽,蝴蝶還是不動。
突然,一陣風吹過,隨著這陣風,蝴蝶好像突然接收到了指令一樣,全部展翅飛了起來。一百多隻蝴蝶從良多眼前飛過,拍打翅膀的巨大聲音給了他極大的震撼。蝴蝶飛走之後,良多看著一水槽的蟲蛹,突然恐懼到嘔吐。是的,他沒有從化蝶中看到新生,他看到的是蛹的死亡。
這段情節其實是作者是枝裕和的真實體驗,我們可以從每一個細節裡看出他本人對死亡的思考。
如果把化蝶看作蛹的死亡,那麼良多從幼蟲結成蛹的那一刻起,其實就已經意識到了:死亡是既定的結果,作為旁觀者,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發生,但又不知道它具體會什麼時候到來。
當幼蟲化作蝴蝶,良多意識到死亡已經臨近,他等待著蝴蝶飛起,就像等待著死亡到來的那一刻。所以這段短暫的時間,良多焦慮又惶恐。直到所有蝴蝶都飛出了水槽,蛹也就引來了真正的死亡,隨即作為旁觀者的良多明確感受到了近距離接觸死亡的恐懼,以及無法抵抗其發生的徒勞無助。
「化蝶」是良多第一次直觀的面對死亡,而他再次接觸死亡,就已經是父母過世的時候了。兩次旁觀死亡的經歷都讓他有相同的感受:迷茫而無助。
是枝裕和在書中寫這樣形容這種感受:「我當然知道,它們遲早有一天會走,但那也只是『遲早』,我還無法具體地想像失去父母到底是怎樣的狀況。」「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時候,我的人生已經往後翻了好幾頁,再也無法回頭挽救什麼。因為,那時,我已經失去了我的父母。」
《步履不停》中的良多和他的母親之間有很深的隔閡,母親在世的時候,他總是拒絕和她有更多的交流。但這一切都在母親去世之後消散了,留在良多心中的只有沒有珍惜過去的無奈和懊悔。
這同樣也是作者本人的悔恨。是枝裕和的母親在2005年的時候去世了,那個時候他正在拍攝《花之武士》,整天沉迷工作,無心顧家。母親的過世對他來說非常突然,雖然是枝裕和知道母親的身體不好,但是他一直覺得這一天不會來得那麼突然,他感覺他仍有足夠的時間去陪伴母親,也有足夠的能力和金錢去延緩母親的死亡。
但是時間不等人,是枝裕和非常懊悔沒有陪伴她走過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於是他拍攝了《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他的這兩部作品其實是獻給母親的告白以及告別。
回到作品本身,我們不難感受到,是枝裕和把他心裡的母親寫進了書裡,他在書中不斷穿插著蝴蝶的故事,試圖提醒著我們:即使我們不願意去面對,但我們所珍視的人總有一天會死亡。子欲養而親不待,雖然人人都懂這個道理,但大多數人卻還是要到失去之後才感到後悔和遺憾。
時間是個非常狡猾的東西,往往在你不察覺間溜走,而等你意識到的時候,也許已經無法挽回。唯有珍惜當下,珍惜每一個和親人在一起的日子,那麼等分離的那一刻到來的時候,我們才能平靜面對。
02.你有沒有那麼一瞬間,認為逝去的親人化作什麼生物來看你了?
「我總覺得人往生之後,會存在於萬物。我失去母親之後,反而認為母親存在在周遭的一切事物中,會在街頭擦肩而過,會在陌生人中發現她的身影。這樣想著,就慢慢超越了悲痛。」——是枝裕和。
在日本的神奈川縣,人們認為人死之後,會化成蝴蝶或者蜻蜓,如果家裡飛進了蝴蝶和蜻蜓,就是親人逝去的靈魂附在上面回來了。
《步履不停》中就有「蝴蝶飛入家中」的情景:一隻紋黃蝶飛入了家中,主人公良多的母親認為它是長子純平的化身,顫顫巍巍地追逐著它,但它總是從母親指尖飛走。父親斥責她胡鬧,誰料到這隻蝴蝶扇著翅膀,停到了純平的遺像上。這一瞬間,在場的每個人都產生了蝴蝶就是純平的微妙感覺。
純平死於意外,沒有任何一個人會預料到,他會以這樣的方式,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去世。對此最無法接受的就是母親。母親一遍一遍回憶純平,並且強行讓每個人都和他一起回憶,她甚至強迫那個被純平救起來的孩子每年都來祭拜,這都是因為她心裡有怨,她怨老天的不公,怨兒子不顧及生命去救一個一無是處的人,甚至怨所有在純平死後仍然能好好生活的人們,包括她自己。
我們已經討論過,是枝裕和筆下的蝴蝶象徵著死亡,以及活著的人對已逝親人的無法釋懷,這確實能解釋為什麼母親會把蝴蝶和純平聯繫在一起,那麼他為什麼會安排蝴蝶飛到家裡去呢?
是枝裕和在自傳《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中,對生與死有這樣的觀念:生與死是表裡一體的,死亡未必始於生命的終結。死去的人並不是就這樣離開了世間,而是從外部批判我們的生活,承擔著倫理規範的作用。
也就是說,是枝裕和認為純平雖然死亡了,但是他仍然站在旁觀者的視角在看著母親,看著她無法釋懷的後半生。是枝裕和安排一隻蝴蝶飛到家裡,就是希望藉助蝴蝶給母親帶來安慰,告訴她:「媽媽,我很好,你也一定要好好生活啊!」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母親和自己和解,讓她活得對得起死去的人,好好積極地擁抱生活。
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出,這裡的蝴蝶還代表著「對留下來的人的寬慰」。在中國蝴蝶也有類似的含義,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梁祝》。在這個故事中,梁山伯與祝英臺最終在墓前化為兩隻蝴蝶,互相陪伴著飛向遠方,讓原本悲劇結尾的故事增添了一絲希望。蝴蝶仿佛告訴人們:既然死亡無法避免,活著的人就請好好活著吧。
03.我期盼著蝴蝶的到來,一如我期盼著你
《比海更深》的書名取自書中母親所喜歡的一首歌:比海更深,比天更藍。我真的無法超過如此般地愛你。
母親在聽到這裡之後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她說:「活到這歲數,我還從來沒有感受過比海更深的愛。」為什麼母親從來沒有感受過比海更深的愛呢?那是因為她把這樣的愛都給了孩子啊!
在創作《步履不停》的時候,是枝裕和的身份是兒子,而在創作《比海更深》的時候,他已經有了女兒,成為了父親。在這部作品中,是枝裕和站在了「父母」的角度,重新闡述母子情,是以這部作品中的母親形象更為溫和,字裡行間中也充滿了長輩獨有的寬容和愛。
《比海更深》的主人公良多是一個年近五十,人生依然失敗的一塌糊塗的男人。但他的母親從未因此而責備他,她對孩子的愛一如既往,無關成就。
母親在窗臺養了一株橘樹,有一天,她發現一隻漂亮的青鳳蝶停在了橘樹上,母親感到非常開心,她認為這隻蝴蝶就是吃橘樹葉長大的,現在它回到了「家」。於是,母親開始日夜期盼蝴蝶的到來。
但作者卻告訴我們,這種蝴蝶是不吃橘樹葉的,它應該是在附近的雜木叢裡長大,只是因為休息才停在了橘樹上。可想而知,是母親把離婚後窮困潦倒,偶然回一次家的兒子和這隻蝴蝶重疊在了一起,這隻蝴蝶代表的是一位母親對孩子的愛和期盼。
世上的母親大多如此,她們不關心我們飛得高不高,只關心我們飛的累不累。是枝裕和的母親就一直為他的前途擔憂,哪怕在她病逝前,是枝裕和就已經有了不俗的成就,母親還總擔心他賺不到錢。
這讓我想起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他在《媽媽及生命的意義》中也提到過,即便母親不識字,也並不太明白她的兒子事業上的成就,但在她晚年的時候,總是把他寫的書放在身邊,一遍一遍的撫摸它們。
《比海更深》中,良多每次回母親家裡都是為了偷點什麼出去換錢,他急匆匆來又急匆匆走,而母親卻總是懇求他能多陪伴自己,哪怕只是一起吃個飯。母親難道對良多的所作所為一無所知嗎?怎麼可能呢,只是她一一寬容罷了。
就像母親總是望著窗戶,期盼那隻偶然才會停留的蝴蝶一樣,對於她來說,沒有什麼是比孩子在身邊這件事本身更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分離」是家庭中永恆的主題,當孩子長大、遠行、成家,每一步是孩子的成熟,也是母子的分離。這些分離不僅會讓年幼的孩子感到焦慮,也會讓父母感到難受。但這種分離焦慮其實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孩子能常回家看看。
就像那句歌裡唱的: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04.家庭:無法代替,卻很麻煩
在拍攝和創作這兩部作品的時候,是枝裕和是沒有追求方法論,也沒有帶得失心的。也因此他在拍攝它們之後,心情一直非常輕鬆愉快。
《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是時隔八年的姊妹篇,它們都是作者對「家庭」的思考和認知。是枝裕和認為,人們總是抱有「正因為是家人才不想讓他們知道」,「正因為是家人才無法理解」這樣的想法來和家人相處的,也因此現實家庭中才充滿了矛盾和悔恨。
愛著彼此,又傷害著彼此;無法代替,卻很麻煩。這是他眼中的家庭。
是枝裕和把這種感情放在了作品裡,也創作出一隻貫穿全文的蝴蝶。我們來一起總結一下,這兩部作品中的蝴蝶代表著「人們對親人終將逝去的無奈和恐懼」;代表著「既然死亡無可避免,活著的人一定要好好生活」的勸誡;代表著「無論輝煌還是失敗,你在我眼裡只是個未歸家的孩子」的期盼。
其實仔細想想,它代表的都是愛,是一個家庭中互相牽掛,又不夠坦誠的愛。如果說作者把什麼「意義」放在了作品中,大概就是:請坦誠地表達感情,珍惜當下的每一天,請好好的擁抱家人,熱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