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管當導管、地窖做冰箱……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完成了創新性研究成果

2020-12-08 荔枝網新聞

  談家楨是我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在談家楨的百歲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無悔地選擇,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生接續奮鬥,破譯生命的密碼。

  學科初創 戰火中日夜兼程

  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延年益壽,天下太平,談家楨親筆題寫的這十六個字,至今仍矗立在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樓前,這是他選擇遺傳學研究的一生追求。

  談家楨生於1909年,那時,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正飽受列強欺凌,被斥為「東亞病夫」。1934年,立志投身生命科學研究的談家楨,進入美國摩爾根實驗室進行博士深造,期間他發表論文10多篇,年僅28歲就已經在世界遺傳學屆嶄露頭角。

  博士畢業後,面對導師的挽留,談家楨毅然選擇返回祖國,成為浙江大學生物系的一名教授。在抗日戰爭中,他仍在爭分奪秒開展學科建設,在隨大學西遷的路上,邊走邊教學。

  祠堂的微光 點亮著未來

  在湄潭祠堂「實驗室」裡,談家楨帶領學生發現了瓢蟲鞘翅色斑變異的鑲嵌顯性遺傳現象。

  首次提出鑲嵌顯性遺傳,填補了人們對遺傳規律另一新的認知,至今仍被列為教科書的經典內容。而這樣創新性研究成果,竟是在連件像樣實驗器材都沒有的情況下完成的。

  貴州湄潭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 館長陰利君:做實驗沒有器材怎麼辦呢,他們用竹管來代替導管,把瓦盆作為蒸發皿,挖地窖來做為冰箱。

  戰火紛飛中,談家楨選擇了對知識的堅持,當年祠堂半夜裡那縷微弱的燈光,點亮了未來的中國生物領域,走出了多位生物學和遺傳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終生之計 在於樹人

  懷著對遺傳學的深厚感情,談家楨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第一個生命科學院,他一心要使中國的遺傳學走在世界前列,他的執著追求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學生的選擇。

  著名的遺傳學家金力的一次重大選擇,就源於談家楨。1994年,金力在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已經86歲高齡的談家楨坐著十幾個小時的長途飛機找到他,真誠地邀請他回國為遺傳學科發展做貢獻

  金力最終全職回到復旦大學,成為遺傳學的學科帶頭人。

  為了我國遺傳學發展,談家楨還不顧高齡,遠訪北美、歐洲各國,邀請知名科學家來華講學,並推薦大批中青年學術骨幹去國外訪問、進修和合作研究。

  在為復旦大學百年校慶致海內外校友的信中,談家楨寫道:「吾平生無所追求,終生之計,在於樹人」。

  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談先生在學生培養上面是不遺餘力的,他是從學科發展的方向,社會發展的需求角度來選擇應該做什麼,我們究竟怎麼布局,希望學生能夠超過他們。

  心繫家國 破譯"生命密碼"

  步入90高齡後,談家楨仍敏銳地注視著國內外遺傳學界的動態,他對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嚴重外流表示擔憂。在他的呼籲之下,我國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成立,這項研究得以大踏步前進、躋身於國際先進行列。

  而今,接力棒傳到金力手中,他正帶領團隊進行人類表型組研究,通過人類宏觀表型與分子表型間的關係,揭示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為精準醫學提供可能。

  

相關焦點

  • 堡壘之夜在一個神秘的地窖入口搜尋怎麼完成 地窖入口在哪裡
    堡壘之夜在一個神秘的地窖入口搜尋怎麼完成 地窖入口在哪裡 堡壘之夜第七賽季第八周的任務中,有一個是叫做在一個神秘的地窖入口搜尋,這個任務要怎麼完成,地窖入口位置在哪呢,我們來一起看下
  • 冰箱是誰發明的?我國古代就有了,愛因斯坦也申請過專利
    以前我們在農村的時候為了保存食物會挖一些地窖來儲存,或者為了在夏天吃上一口冰鎮西瓜,把其放在深井中冰鎮,但現在這些古老的方法已經被冰箱這一科技產物代替。今天就科普一下冰箱的發明過程,先從我們冰箱的起源說起。 冰箱的起源 早在公元1000年前,我們中國人就已經學會切割並儲存冰塊,放在地窖或者密封的房子裡,其製作的器具就有著名的銅冰鑑,一種用來冰鎮的器具。
  • 他站在華西醫院巨人的肩膀上,推動心臟瓣膜介入技術創新
    2002年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技術的問世,讓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看到了新的希望。 陳茂就是國內TAVI技術開展的先行者之一。2012年,他帶領團隊成功地開展了我國西部地區的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實現了不開胸也能給患者心臟換個「門」。「TAVI的出現,無疑給結構性心臟病患者帶來了福音。」陳茂欣慰地說道。
  • 專家談「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癌」:創新性很一般,早有研究
    7月17日,「武漢科協認可2名小學生研究成果」登上熱搜榜。 對此,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簡稱「武漢科協」)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回應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以通報為準。
  • 東北往事:東北的地窖
    我爹想了半天,明年,明年再不整地窖了,死活在院子裡起個廈子。1978年春天,我家最後一個地窖壽終正寢。早年,每到11月份我爹就要在前院挖一個地窖。院子5米多長,6米多寬,他靠老王阿姨家院牆用洋白灰下個4×3米的尺寸,脫了秋衣,只穿一件挎藍背心,掄起鎬頭開始刨土。
  • 萬蕊雪:青年科研者應有雄心壯志去做有創新性的研究
    來源:新華網思客5月24日至26日,2019浦江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本次論壇聚焦「科技創新新願景新未來」,深入探討未來科技領域的發展趨勢。 思客:請您為我們科普一下您研究的「剪接體結構研究」,它跟我們普通人之間有什麼關係?萬蕊雪:我經常被問這個問題,趁這個機會能把它說清楚,我覺得很榮幸。我所做的剪接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細胞過程,也就是叫RNA剪接過程的執行者。
  • 歷時15年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肉牛基礎研究獲多項創新性成果
    西部網訊(通訊員 李曉春)12月18日,中國農學會組織以中國科學院印遇龍院士為組長的7人專家組,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昝林森教授歷時15年主持完成的「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和程序進行了評價,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關中國黃牛遺傳多樣性與起源進化研究、犛牛
  • 又一所雙一流高校:不唯論文和影響因子,創新性成果也可評教授!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就有這樣一位博士正在經歷這樣的問題,許昌博士一直從事核物理的基礎理論前沿研究,但他並未被困住晉升成為教授的步伐。  在晉升教授的述職中, 他將重點放在了介紹自己的一個創新性工作上, 研究成果已於《中國物理快報》發表,而不是將科研工作的重心落在發表論文的層面上。
  • 爆破父權地窖《科洛弗道10號》
    只記得朋友說過還蠻好看的,科洛弗三個字挺熟悉的,其他完全沒有做功課,大概就是部有人被關在地窖中的懸疑片吧?不過還好沒有好好做功課,在觀影的過程中完全不知道劇情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啊!懸疑片的醍醐味就是享受如坐針氈,被緊張劇情壓得喘不快氣的快感,在這點上《科洛弗道10號》的表現不俗。我想從女主角從地窖醒來的那刻起,觀眾們一樣強制被電影導演逼上一個不知道該信任誰的平衡木上。
  • 量子冰箱、量子鑽石、量子音樂……這些「搞笑」研究是認真的嗎?
    就連IBM推出的世界首臺可商用量子計算機,也只是邁出了可商用的第一步,讓其從計算中心裡走到了陽光下,離實際用上還有很遠。不過,在研究量子科學的同時,也有科學家們搞出了一些有趣的研究成果,比如量子冰箱、量子鑽石、量子音樂……光聽名字都令人滿腦門問號。下面,就來看看這些看似「搞笑」的研究成果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吧。
  • 4000年前「冰箱」長啥樣?網友:麻子臉
    冰箱已經成為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用電器,它可以幫助儲藏食物,冷凍肉類,還可以冰鎮飲料、延長果蔬保存周期。然而電冰箱發展歷史不過一百多年,而最古老的「冰箱」你見過嗎?早在青銅時代,人們就已經使用「冰箱」來冷凍食物,這個「冰箱」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是「冰庫」,是考古學家們在英國的一個圓形屋遺址內發現的。
  • 英國百年孤兒院地窖挖出詭異收藏 未知生物標本分分鐘嚇住
    英國百年孤兒院地窖挖出詭異收藏 未知生物標本分分鐘嚇住時間:2017-02-16 12:52   來源:中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英國百年孤兒院地窖挖出詭異收藏 未知生物標本分分鐘嚇住 前陣子網上瘋傳的英國梅林神秘生物博物館的收藏,當中有許多未知生物的收藏,包括邪魔、吸血鬼、妖精、
  • 埋頭研究細菌致病機制 朱永群教授刻下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
    優秀研究成果和創造性的發現,得益於朱永群豐富的學科交叉背景。他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科技工作者,先後師從我國著名分子生物物理學家王大成院士和生物化學家邵峰院士,這兩位「領路人」為朱永群打開了探索生命科學世界的大門。  「我的知識接觸面廣,從多個角度看問題,發現的線索也多。這幫助我站上創新的高點。」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要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
    現在,家家戶戶都配有冰箱,冰箱是四季必備的電器,甚至有人說它是近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若無冰箱,食品不能冷藏保鮮,人們也無法方便地儲藏食品,給生活增添了不少麻煩。古時候就沒有冰箱了,人們用什麼來儲存食物呢?遠古時代也沒有五顏六色的冷飲和冰淇淋,他們在夏天該怎麼解暑?下面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吧。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海洋地質創新成果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海洋地質創新成果 2021-01-08 1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冰箱的3種食物,別為了節省而丟掉健康,這樣做肝臟會「感激」你
    家家戶戶都有冰箱,冰箱能夠幫助我們儲存食物,延長保質期。可是對於有的食物卻不能久放冰箱,因為會危害到我們的身體健康。尤其是這三種食物,別為了節省而丟掉我們的健康,這樣做的話,肝臟都會「感激」你的。
  • 如何改善醫用導管的親水性
    國內目前的醫用導管材料多為疏水性材料,如聚氯乙烯、矽橡膠等,它在給臨床診斷和治療過程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由於是疏水性材料,使用時會產生較大的摩擦阻力,容易造成血管、腔道組織損傷並引起其他的炎症,給病人帶來痛苦。
  • 深圳先進院-趙曉麗及合作者︱ACS Nano:形狀記憶多通道神經修復導管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知名期刊ACS Nano。王靜、熊浩為共同第一作者。仿生天然神經束的多通道神經導管能有效防止軸突分散、減少神經錯配,更加有利於神經功能的恢復。研究團隊提出在神經導管中引入溫度響應的形狀記憶聚合物,通過靜電紡絲技術製備雙層納米纖維膜。該研究可通過材料本身的形狀記憶特性在體溫下實現變形,從而快速構建多通道神經導管。同時,導管內壁具有引導神經突觸生長的取向纖維結構。
  • 我研究人員實現甲烷在室溫條件下直接催化轉化
    甲烷作為天然氣、頁巖氣、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擁有最穩定的烷烴分子結構,具有高度的四面體對稱性,極難在溫和的條件下對其活化。因此,甲烷的選擇活化和定向轉化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被稱為化學領域「聖杯」式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