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蕊雪:青年科研者應有雄心壯志去做有創新性的研究

2020-12-05 金融界

來源:新華網思客

5月24日至26日,2019浦江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本次論壇聚焦「科技創新新願景新未來」,深入探討未來科技領域的發展趨勢。在論壇上,思客專訪了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萬蕊雪,就什麼是剪接體結構研究、科學研究與諾貝爾獎的關係、當代青年科研人員的壓力等問題展開探討,以下為專訪內容:

萬蕊雪接受新華網思客專訪 陳振 攝

「剪接體結構研究」是什麼,它能否避免疾病發生?

思客:請您為我們科普一下您研究的「剪接體結構研究」,它跟我們普通人之間有什麼關係?

萬蕊雪:我經常被問這個問題,趁這個機會能把它說清楚,我覺得很榮幸。我所做的剪接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細胞過程,也就是叫RNA剪接過程的執行者。我們都知道,我們可以成長、可以跑、可以跳、可以思考,是因為我們活著。我們活著是因為我們的每一個細胞中都在不斷地進行一個過程,叫做基因表達,它的意思是儲存在DNA中的遺傳物質,經過中間一些過程變成蛋白質,由蛋白質再去執行具體的過程。

在真核細胞中,比如細菌這種生物比較獨特的一個步驟,一個處於中心位置的叫做RNA剪接過程,它的作用就是在真核細胞中獨特存在的,在編碼蛋白質的序列中它不會轉化成蛋白質的這些序列,給切掉,然後產生一條真正的去指導蛋白質合成的RNA分子,這個過程就是RNA剪接,這個過程的執行者就是剪接體,它是一個非常大的分子機器,由好幾種蛋白所組成,它需要把序列去掉,需要技術很複雜的動態組裝過程,所以揭示它的高解析度結構就很重要。我們需要知道它長成什麼樣子,我們就有可能知道它是怎麼工作的,就有可能知道它可能在什麼地方發生異常或者紊亂。這樣就可以有機會去揭示這個疾病的發病機理,也就會對治療它產生很好的作用。

事實上在RNA剪接的過程中,它的異常和剪接體的異常突變等等造成的紊亂確實是會導致疾病,因為它是非常基本的過程,在每個細胞裡都會發生。有研究表明,35%的人類遺傳紊亂會與RNA剪接過程的異常和剪接體的突變有直接的關係。

所以,我們的工作一方面是要通過解析它的結構去搞清楚這個過程,它的機理是什麼,另一方面就是通過知道它的機理是什麼,從而去搞清楚可能會導致什麼疾病,是怎麼導致的。

思客:剪接體結構的研究是不是有可能揭示許多基因疾病的源頭,從而避免基因類疾病發生?

萬蕊雪:RNA剪接的過程是RNA層面,並不是DNA層面。我們常常說的基因是DNA上面的序列。基因突變所導致的疾病我們常常會認為是遺傳疾病,但是基因突變如果它影響到了RNA剪接過程,那麼它這些疾病就應該是我們可以通過去了解剪接體催化RNA的過程來解釋。

但是在RNA層面上,可能是不能遺傳的,比如說剪接體有什麼突變,它會導致在剪接一個正常基因的時候,可能也會有錯誤。這不是基因疾病,但是也是一些重要的疾病。

科研設備以及科研經費對研究的成功有多大影響?

思客:清華大學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冷凍電鏡,這個設備對於您的研究有哪些幫助?您覺得科研設備以及科研經費的保障對於一個研究的成功有多大的影響?

萬蕊雪:我認為我所在的結構生物學領域在近年來對於冷凍電鏡的依賴性還是挺大的,因為冷凍電鏡技術有了非常大的突破。比如2013年左右,有這個突破之前,我們大多數想要了解蛋白的結構是通過X射線晶體顯現過程,我們也只是用於分子上相對比較小的,構相又比較穩定,又可以結晶的蛋白質分子。對於像剪接體這樣很動態、結構不那麼穩定的分子不可能結晶,我們就不能得到它的結構。所以在冷凍電鏡技術有了質的飛躍時,它成為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幫助我們來更快地解析這樣一個重要的大分子機器的高解析度結構。

當然我也不是說這個課題的進行要完全依賴於設備,因為設備是一個保障,並不是充分條件,一個課題的解析或者是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可能確實還是需要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說人的力量,經驗的力量,或者是早期的積累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概括一下地說,我認為設備和經費保障是一個課題能夠做出來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是一個保障

思客:有人說當下的青年學者壓力大、負擔重、收入低,您是如何看待這個現象的?

萬蕊雪:壓力大、負擔重、收入低,我覺得確實有這個問題,青年學者剛剛起步的科研生涯,壓力大是一定的。我現在還沒有開始獨立的科學研究,還是施老師實驗室的一員,對於這方面的壓力體會沒那麼深刻。但是我更多的壓力是來源於這個課題本身的壓力,是來源於這個課題在國際上高度的競爭性,還有我們想要更快地把它做出來的這種迫切性等等,這方面的壓力很大。

負擔重是剛剛開始獨立科學生涯的那些年輕教授們所面臨很大的問題,我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帶頭人,獨立實驗室的研究員。我也有考慮過這個問題,負擔確實也很重,因為要對自己的學生負責,要對所想要研究的方向有好的貢獻,要開始尋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這些問題都會給我們很大的負擔。

收入低可能也有,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不一定只是對於青年學者,但是青年學者可能因為剛剛開始,所以受到的支持會少一些,這也可能會存在。我希望大家能夠對青年學者,或者說是剛剛開啟科研生涯的這一些人有更加大的關注和支持。

博士畢業的這段時間,剛剛開始獨立科研工作的人,都會覺得那段時間是他們頭腦的黃金時刻,有最多的激情,有最大的雄心壯志想要去實現自己的科研夢想。但正恰巧是這樣一段時間,他們並沒有非常豐厚的成果去告訴大家,我能夠做更難的課題,能夠揭示更重要的科學問題,能夠做出改變世界的科學成果。我希望青年學者,可以具備這樣的素質,能夠具備雄心壯志去做一些很有創新性的東西,而不要為了快速出成果,而去做一些好像別人做出過早期成果的東西,也希望外界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萬蕊雪接受新華網思客專訪 陳振 攝

作為女性科研工作者,諾獎不是目標,期待水到渠成

思客:您剛才提到了對於未來的規劃,您對於未來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有沒有想過站在諾貝爾的領獎臺上?

萬蕊雪:要說一個科研人員沒有想過是不可能的,一定會想過,但是,我並沒有把這個當做一個目標。大家都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不想拿諾貝爾獎的科研工作者我覺得應該是不存在的,很多人在決定從事科研工作的時候都想過,我會不會有一天可以做出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我會不會有機會站在那樣的領獎臺上?當然有,但是我覺得這不是一個目標,而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作為一個科研人員,我們還是應該把重點關注在我們想要解釋什麼樣的問題,解決什麼樣的事情。

如果我們把這樣的信念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放在科學研究的目標上,可能獲得諾貝爾獎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但是如果我們只是把諾貝爾獎當成一個目標,那我們可能就會被熱點所左右。我會鞭策自己去尋找最有價值的問題,帶著這樣的問題去開始我的科研生涯,而不是把獲得諾貝爾獎作為一個目標。科研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一個科學家的成就其實是殊途同歸、水到渠成的過程。

思客:女學霸、未來女科學家、施一公的弟子、清華博士後、青年學者,這些標籤如果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哪一個?

萬蕊雪:我很希望能成為未來的女科學家,也希望能成為青年學者。但是,我目前認為自己還是一個在科研領域剛剛起步的科研工作者,或者說特殊一點的話,女性科研工作者,我認為自己是這樣的身份。

思客:那麼在您的領域,乃至整個科研領域,您覺得女科學家多嗎?女性在這個科研領域的地位是什麼?

萬蕊雪:我覺得可能會越來越多,但是現在可能還不夠多。我們今天去進行分享的青年代表們,好像女生並不多,應該只有兩位,比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但在我的同學以及以前的同學裡面,很多女性的科研工作是做得很好的,但慢慢的就越來越少。

女性在科研工作中有很多優勢,比較謹慎、細緻,考慮比較周全,比較善於跟人溝通、合作、交流等等。劣勢可能是她們需要承受比較大的社會壓力,比如婚姻問題、生育問題等等,大多數人會認為自己需要在家庭中承擔更多的義務,慢慢也就放棄了。但是,我覺得現在也有在慢慢變多,在國際會議上看到的女性科研工作者也挺多,希望她們都可以堅持下來。

對高考學子的建議:跟隨內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思客:您被很多人稱為女學霸,最近是高考臨近,您對於即將高考,或者即將走入大學校園的孩子們有什麼樣的建議?

萬蕊雪:我其實不是學霸,因為學霸無處不在,他們可能都去了TOP2的兩個大學,但是我並沒有考上,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學霸,因為學霸都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學得很好。

對於馬上要進行高考走入大學校園,尤其是對科學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們,大家一定要跟隨內心去選專業。雖然可能在進行選專業的時候會有很多人給建議,大家可以分析一下,這些建議是不是真的來自於這些行業的人?其實也並不是。就像大家對於科學研究的認識,對於基礎科研這個行業的認識可能會比較片面,有些人會覺得它有些枯燥,後面不好找工作,或者是需要一直讀到博士等等,這些其實是很片面的認識。他們在給建議說你去學這個專業,以後好找工作、輕鬆等等的,這些認識可能也是片面的。

我覺得跟隨內心會比較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把它當做你的事業,可能會讓你在工作的過程中比較快樂,而不是可能會後悔。

我很希望那些對於科學研究有興趣的人,畢竟大學還是一個非常輕鬆的環節,為什麼不試一試呢?為什麼那麼早的被外界所影響,被未來的就業所左右呢?

相關焦點

  • 青年科研工作者萬蕊雪:女性在科研工作中優勢很大
    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萬蕊雪在2019浦江創新論壇期間接受新華網採訪如此表示。在萬蕊雪看來,「女性普遍工作更為細緻,考慮問題也更為周全,而這些特質對於科研工作而言都十分重要。」  「隨著學科內外合作、交流變得越來越多,如何讓更多的同行以及非同行以及公眾,去理解這些基礎科學研究也越來越重要。」
  • 施一公弟子、清華90後萬蕊雪談青年學者如何迅速建立影響力
    那麼青年科學家該如何迅速在國際學術圈建立自己的影響力?針對這一問題,施一公弟子、清華大學90後博士後、2018年「青年科學家」得主萬蕊雪在5月24日於上海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科技創新青年造就者圓桌峰會上表示,國際知名期刊投稿時間長投稿困難這個問題確實存在,其本人在發表學術成果的時候也遇到過該問題。
  • 清華博士後萬蕊雪獲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新聞—科學網
    師從施一公,從一通電話開始 有一次,家裡親人患病,萬蕊雪聽說基因工程可能會是未來解決這些疾病的方法,這更加堅定了她學習生物學的決心,希望能夠做一個有用的人。 帶著對生物學「天馬行空的幻想」,萬蕊雪進入中山大學開始本科階段的學習,熱愛的動力支持著她,四年來腳踏實地,最終取得專業成績第一的優異成績。
  • 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萬蕊雪:願不斷突破人類認知極限
    瑞典當地時間12月13日晚上,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頒獎,清華大學博士後萬蕊雪因其在剪接體三維結構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勝出。你跟留過學的研究者有什麼差異嗎?萬蕊雪:我覺得存在這種看法是因為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國內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影響力沒有那麼大。
  • 清華博士後萬蕊雪獲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
    ,清華大學博士後萬蕊雪因其在剪接體三維結構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成為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勝出者,這是在中國本土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首獲該獎。 萬蕊雪是90後,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後來師從著名生命科學家施一公。博士二年級的時候,在施一公的帶領指導下,萬蕊雪開始和同學一起向結構生物學領域最難的課題之一剪接體「發起進攻」。「我當時才二年級,不知道是什麼讓施老師如此相信我,交給我這麼重要的課題,但這份信任對我有很大的鼓勵,讓我能夠放開膽子去做。」萬蕊雪說。而施一公曾直言:「這是我最想培養的學生。」
  • 90後科學家萬蕊雪:女性在科研工作中優勢很大
    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萬蕊雪在2019浦江創新論壇期間接受新華網採訪如此表示。在萬蕊雪看來,「女性普遍工作更為細緻,考慮問題也更為周全,而這些特質對於科研工作而言都十分重要。」「隨著學科內外合作、交流變得越來越多,如何讓更多的同行以及非同行以及公眾,去理解這些基礎科學研究也越來越重要。」
  • 90後博士後萬蕊雪:科研這場馬拉松 我會一直跑下去
    面對網絡上「女神學霸」的稱呼,萬蕊雪連連擺手,有些羞澀:「我只是在熱愛的事情上潛心鑽研。」萬蕊雪在微信上的個性籤名是「不忘初心」,她的初心就是從事基礎研究,因為「基礎研究可以不斷去突破人類認知極限,是應用和轉化的基礎。」 就像生物研究,一個小小的突破,就能給千千萬萬的人帶來根治疾病的希望。
  • 萬蕊雪:加深RNA剪接過程理解 助力遺傳疾病治療
    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萬蕊雪  新華網上海5月24日電(凌紀偉)2019浦江創新論壇·科技創新青年造就者圓桌峰會5月24日在上海召開。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萬蕊雪在主題分享中表示,加深對RNA剪接分子生物學事件的理解,有助於探索治療一些遺傳性疾病。  萬蕊雪介紹說,在生命科學領域,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遺傳物質如何經過中間一系列複雜的過程,成為可以執行生命的蛋白質。這個過程就叫基因表達,它是所有生命的基礎。
  • 學術創新獎|萬蕊雪:享受科研,享受生活
    結束了大學四年的學業,萬蕊雪帶著夢想來到施一公老師實驗室的剪接體相關蛋白結構研究課題組,開始系統的科學邏輯和思維的訓練。       2014年,萬蕊雪進入直博二年級,正趕上冷凍電鏡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結構生物學領域可能因此而發生重大變革。面對重要的研究機遇,導師施一公教授建議她做「剪接體結構與分子機理的研究」,她開始獨自承擔酵母剪接體提取的工作。
  • 九零後科學家萬蕊雪坦言:科研的馬拉松裡,對手是自己
    萬蕊雪僅僅28歲,但已經是清華大學醫學院的博士後。她是我們中國自己培養出來的博士,曾經在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中獲獎。而那一次的獎項中全球僅有四人,這是我們國家首次自己培養的博士榮獲此榮。她每天要和生物的大分子打交道,從事基礎生物學的研究。
  • 你嘗試的方式真的是美,萬蕊雪:90後科學家
    萬蕊雪被中國科協「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成為全國5名入選者中唯一一名年齡最小的在讀博士研究生。 萬蕊雪加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卓越學者「項目。 度則獲得「青年科學家獎「。 同年,萬蕊雪被《科學》雜誌評選為「最佳科學家」。萬蕊雪已成為冉冉升起技術新星。
  • 90後科學家萬蕊雪:科研的馬拉松裡,對手是自己
    站在「新青年 耀青春」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文藝晚會」的舞臺上,萬蕊雪這樣說。萬蕊雪是清華大學醫學院的博士後,是位年僅28歲的女生。她同時也是「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全球四位獲獎人之一,這是中國自己培養的博士首次獲此殊榮。她從事的是基礎生物學研究,每天要和生物大分子打交道。
  • 萬蕊雪:90後科學家、癌症挑戰者,對手是自己
    2018年「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同年,萬蕊雪被《科學》雜誌評為最佳科學家。萬蕊雪火了,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科技新星。2013年,23歲的萬蕊雪在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讀大四,即將面臨人生的十字路口。按部就班,從本科畢業後,萬蕊雪可以在清華大學就讀研究生。但這個女孩有更高的理想,去了追尋她更遠的夢。
  • 90後美女博士萬蕊雪,曾3年發5篇SCI論文,堅持在國內科研
    在2018年,她曾經獲得由《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是當年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優勝者。她就是萬蕊雪。當初,她為了能夠留在施一公團隊,從博一開始,就開始「拼命」,每天早8點到實驗室,次日凌晨才離開,高強度的搞研究,至少在實驗室工作14小時以上,幾乎是除了睡覺,日常都在實驗室度過。可以說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數月之後,萬蕊雪越來越優秀。
  • 90後美女博士萬蕊雪,曾3年發5篇SCI論文,堅持在國內科研
    在2018年,她曾經獲得由《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是當年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優勝者。 她就是萬蕊雪。令我們欣慰的是萬蕊雪是中國本土培養的博士,也曾是著名院士施一公的學生。
  • 這位美女青年科學家火了!師從施一公 又拿了個大獎
    《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揭曉,清華大學博士後萬蕊雪成為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勝出者。這是在中國本土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首獲該獎。她師從施一公,還要從一通電話說起……青年科學家!厲害了,這位清華姑娘!
  • 未來女科學家萬蕊雪:生命的奧秘和宇宙的奧秘,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再進一步,治療重大疾病,比如癌症、老年痴呆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也少不了他們的研究,你會不會更重視呢?這就是今天的講者萬蕊雪希望和大家分享的事情。萬蕊雪清華大學博士後2018年「青年科學家獎」得主我從中學開始就喜歡生物學,本科被錄取的專業是海洋生物學。但我自始至終還是希望能夠從事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