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思客
5月24日至26日,2019浦江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本次論壇聚焦「科技創新新願景新未來」,深入探討未來科技領域的發展趨勢。在論壇上,思客專訪了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萬蕊雪,就什麼是剪接體結構研究、科學研究與諾貝爾獎的關係、當代青年科研人員的壓力等問題展開探討,以下為專訪內容:
萬蕊雪接受新華網思客專訪 陳振 攝
「剪接體結構研究」是什麼,它能否避免疾病發生?
思客:請您為我們科普一下您研究的「剪接體結構研究」,它跟我們普通人之間有什麼關係?
萬蕊雪:我經常被問這個問題,趁這個機會能把它說清楚,我覺得很榮幸。我所做的剪接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細胞過程,也就是叫RNA剪接過程的執行者。我們都知道,我們可以成長、可以跑、可以跳、可以思考,是因為我們活著。我們活著是因為我們的每一個細胞中都在不斷地進行一個過程,叫做基因表達,它的意思是儲存在DNA中的遺傳物質,經過中間一些過程變成蛋白質,由蛋白質再去執行具體的過程。
在真核細胞中,比如細菌這種生物比較獨特的一個步驟,一個處於中心位置的叫做RNA剪接過程,它的作用就是在真核細胞中獨特存在的,在編碼蛋白質的序列中它不會轉化成蛋白質的這些序列,給切掉,然後產生一條真正的去指導蛋白質合成的RNA分子,這個過程就是RNA剪接,這個過程的執行者就是剪接體,它是一個非常大的分子機器,由好幾種蛋白所組成,它需要把序列去掉,需要技術很複雜的動態組裝過程,所以揭示它的高解析度結構就很重要。我們需要知道它長成什麼樣子,我們就有可能知道它是怎麼工作的,就有可能知道它可能在什麼地方發生異常或者紊亂。這樣就可以有機會去揭示這個疾病的發病機理,也就會對治療它產生很好的作用。
事實上在RNA剪接的過程中,它的異常和剪接體的異常突變等等造成的紊亂確實是會導致疾病,因為它是非常基本的過程,在每個細胞裡都會發生。有研究表明,35%的人類遺傳紊亂會與RNA剪接過程的異常和剪接體的突變有直接的關係。
所以,我們的工作一方面是要通過解析它的結構去搞清楚這個過程,它的機理是什麼,另一方面就是通過知道它的機理是什麼,從而去搞清楚可能會導致什麼疾病,是怎麼導致的。
思客:剪接體結構的研究是不是有可能揭示許多基因疾病的源頭,從而避免基因類疾病發生?
萬蕊雪:RNA剪接的過程是RNA層面,並不是DNA層面。我們常常說的基因是DNA上面的序列。基因突變所導致的疾病我們常常會認為是遺傳疾病,但是基因突變如果它影響到了RNA剪接過程,那麼它這些疾病就應該是我們可以通過去了解剪接體催化RNA的過程來解釋。
但是在RNA層面上,可能是不能遺傳的,比如說剪接體有什麼突變,它會導致在剪接一個正常基因的時候,可能也會有錯誤。這不是基因疾病,但是也是一些重要的疾病。
科研設備以及科研經費對研究的成功有多大影響?
思客:清華大學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冷凍電鏡,這個設備對於您的研究有哪些幫助?您覺得科研設備以及科研經費的保障對於一個研究的成功有多大的影響?
萬蕊雪:我認為我所在的結構生物學領域在近年來對於冷凍電鏡的依賴性還是挺大的,因為冷凍電鏡技術有了非常大的突破。比如2013年左右,有這個突破之前,我們大多數想要了解蛋白的結構是通過X射線晶體顯現過程,我們也只是用於分子上相對比較小的,構相又比較穩定,又可以結晶的蛋白質分子。對於像剪接體這樣很動態、結構不那麼穩定的分子不可能結晶,我們就不能得到它的結構。所以在冷凍電鏡技術有了質的飛躍時,它成為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幫助我們來更快地解析這樣一個重要的大分子機器的高解析度結構。
當然我也不是說這個課題的進行要完全依賴於設備,因為設備是一個保障,並不是充分條件,一個課題的解析或者是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可能確實還是需要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說人的力量,經驗的力量,或者是早期的積累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概括一下地說,我認為設備和經費保障是一個課題能夠做出來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是一個保障。
思客:有人說當下的青年學者壓力大、負擔重、收入低,您是如何看待這個現象的?
萬蕊雪:壓力大、負擔重、收入低,我覺得確實有這個問題,青年學者剛剛起步的科研生涯,壓力大是一定的。我現在還沒有開始獨立的科學研究,還是施老師實驗室的一員,對於這方面的壓力體會沒那麼深刻。但是我更多的壓力是來源於這個課題本身的壓力,是來源於這個課題在國際上高度的競爭性,還有我們想要更快地把它做出來的這種迫切性等等,這方面的壓力很大。
負擔重是剛剛開始獨立科學生涯的那些年輕教授們所面臨很大的問題,我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帶頭人,獨立實驗室的研究員。我也有考慮過這個問題,負擔確實也很重,因為要對自己的學生負責,要對所想要研究的方向有好的貢獻,要開始尋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這些問題都會給我們很大的負擔。
收入低可能也有,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不一定只是對於青年學者,但是青年學者可能因為剛剛開始,所以受到的支持會少一些,這也可能會存在。我希望大家能夠對青年學者,或者說是剛剛開啟科研生涯的這一些人有更加大的關注和支持。
博士畢業的這段時間,剛剛開始獨立科研工作的人,都會覺得那段時間是他們頭腦的黃金時刻,有最多的激情,有最大的雄心壯志想要去實現自己的科研夢想。但正恰巧是這樣一段時間,他們並沒有非常豐厚的成果去告訴大家,我能夠做更難的課題,能夠揭示更重要的科學問題,能夠做出改變世界的科學成果。我希望青年學者,可以具備這樣的素質,能夠具備雄心壯志去做一些很有創新性的東西,而不要為了快速出成果,而去做一些好像別人做出過早期成果的東西,也希望外界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萬蕊雪接受新華網思客專訪 陳振 攝
作為女性科研工作者,諾獎不是目標,期待水到渠成
思客:您剛才提到了對於未來的規劃,您對於未來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有沒有想過站在諾貝爾的領獎臺上?
萬蕊雪:要說一個科研人員沒有想過是不可能的,一定會想過,但是,我並沒有把這個當做一個目標。大家都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不想拿諾貝爾獎的科研工作者我覺得應該是不存在的,很多人在決定從事科研工作的時候都想過,我會不會有一天可以做出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我會不會有機會站在那樣的領獎臺上?當然有,但是我覺得這不是一個目標,而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作為一個科研人員,我們還是應該把重點關注在我們想要解釋什麼樣的問題,解決什麼樣的事情。
如果我們把這樣的信念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放在科學研究的目標上,可能獲得諾貝爾獎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但是如果我們只是把諾貝爾獎當成一個目標,那我們可能就會被熱點所左右。我會鞭策自己去尋找最有價值的問題,帶著這樣的問題去開始我的科研生涯,而不是把獲得諾貝爾獎作為一個目標。科研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一個科學家的成就其實是殊途同歸、水到渠成的過程。
思客:女學霸、未來女科學家、施一公的弟子、清華博士後、青年學者,這些標籤如果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哪一個?
萬蕊雪:我很希望能成為未來的女科學家,也希望能成為青年學者。但是,我目前認為自己還是一個在科研領域剛剛起步的科研工作者,或者說特殊一點的話,女性科研工作者,我認為自己是這樣的身份。
思客:那麼在您的領域,乃至整個科研領域,您覺得女科學家多嗎?女性在這個科研領域的地位是什麼?
萬蕊雪:我覺得可能會越來越多,但是現在可能還不夠多。我們今天去進行分享的青年代表們,好像女生並不多,應該只有兩位,比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但在我的同學以及以前的同學裡面,很多女性的科研工作是做得很好的,但慢慢的就越來越少。
女性在科研工作中有很多優勢,比較謹慎、細緻,考慮比較周全,比較善於跟人溝通、合作、交流等等。劣勢可能是她們需要承受比較大的社會壓力,比如婚姻問題、生育問題等等,大多數人會認為自己需要在家庭中承擔更多的義務,慢慢也就放棄了。但是,我覺得現在也有在慢慢變多,在國際會議上看到的女性科研工作者也挺多,希望她們都可以堅持下來。
對高考學子的建議:跟隨內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思客:您被很多人稱為女學霸,最近是高考臨近,您對於即將高考,或者即將走入大學校園的孩子們有什麼樣的建議?
萬蕊雪:我其實不是學霸,因為學霸無處不在,他們可能都去了TOP2的兩個大學,但是我並沒有考上,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學霸,因為學霸都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學得很好。
對於馬上要進行高考走入大學校園,尤其是對科學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們,大家一定要跟隨內心去選專業。雖然可能在進行選專業的時候會有很多人給建議,大家可以分析一下,這些建議是不是真的來自於這些行業的人?其實也並不是。就像大家對於科學研究的認識,對於基礎科研這個行業的認識可能會比較片面,有些人會覺得它有些枯燥,後面不好找工作,或者是需要一直讀到博士等等,這些其實是很片面的認識。他們在給建議說你去學這個專業,以後好找工作、輕鬆等等的,這些認識可能也是片面的。
我覺得跟隨內心會比較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把它當做你的事業,可能會讓你在工作的過程中比較快樂,而不是可能會後悔。
我很希望那些對於科學研究有興趣的人,畢竟大學還是一個非常輕鬆的環節,為什麼不試一試呢?為什麼那麼早的被外界所影響,被未來的就業所左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