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水塗層是通過一定方式將生物高分子有機地結合到導管表面形成的一個塗層,因具有高親水性而得名。親水塗層遇水後會被激活,變得十分潤滑。
國內目前的醫用導管材料多為疏水性材料,如聚氯乙烯、矽橡膠等,它在給臨床診斷和治療過程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由於是疏水性材料,使用時會產生較大的摩擦阻力,容易造成血管、腔道組織損傷並引起其他的炎症,給病人帶來痛苦。比如在臨床使用較多的導尿管,為了使其潤滑,通常是將潤滑油(如石蠟油、矽油等)塗覆在導管表面,但該處理方法並不能有效地提高導管的潤滑性,而且潤滑效果不可持續、不利於操作。通過表面改性可使材料本身在保持其本身的物理力學性能的同時,又具有所必需的表面性能,如潤滑性等。因此,對醫用導管表面進行潤滑改性就成為近年來人們研究的熱點。
高親水或高疏水的高分子材料表面在體液或組織液中的潤滑性都很好。但在臨床應用中,通常採用高親水的高分子材料,因為在與體液或組織液接觸的過程中,高親水的高分子材料的潤滑性比高疏水材料表面更優良,而且還能大大降低表面對細胞及蛋白質等的吸附。因而對醫用高分子材料進行表面親水改性,就成為潤滑改性的主要方式。
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非常關注醫用導管的表面生物相容性和潤滑性能,為此都做了大量研究。根據改性過程中塗層與材料表面的結合方式可分為物理改性、化學改性、等離子體改性、光接枝改性等。
當前多採用等離子體處理技術來改善醫用材料表面的親水性,但放置一段時間後材料表面的親水性會降低。化學接枝親水基團的方法雖然對醫用材料表面的親水性有所改善,但其工藝複雜,成本較高,給工業生產帶來困難。近幾年來,採用物理方法將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塗覆到導管表面形成親水塗層的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且效果良好。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是一種常見的水溶性高分子,長期的臨床試驗表明其無毒,且不參與人體代謝而具有生理惰性,同時還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當與水性液體接觸時,其本身帶有的親水基團會與水迅速結合溶脹,形成親水凝膠,表現出優良的潤滑性和生物相容性。
利用此特點,將 PVP溶液塗覆在疏水性表面的醫用導管上,會增加導管表面的親水潤滑性,遇水時會迅速在其表面形成一層潤滑薄膜且不易脫落,在臨床插管時具有超潤滑作用,實驗證明,其潤滑度是普通導管類產品表面的10~1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