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接觸角判斷疏水性?疏水性與親水性的區別

2021-01-15 薄膜材料前沿



本期關注: 如何通過接觸角判斷疏水性?疏水性與親水性的區別 

     一般塗層的疏水性主要是靠接觸角和吸水率來判斷的吧,想問下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比如說系列樣品中,接觸角最大的吸水率一定最小嗎?

下圖是通過測試的親水和疏水接觸角的結果,一般, 我們將小於60度的接觸角稱為親水接觸角,大於60度的接觸角稱為疏水接觸角。接觸角度越小,說明潤溼性好。

接觸角,小的,疏水性小親水強。吸水首要能被水潤溼,即有親水性,接觸角大親水性小,在其它條件不變時吸水越小一般是這樣的如果接觸角小,說明表面和水相容性好!反之,說明差毛細現象浸潤液體上升的高度是一定的,而不是一直往上升,毛細現象中液體上升、下降高度:h的正負表示上升或下降。

浸潤液體上升,接觸角為銳角;不浸潤液體下降,接觸較為鈍角。上升高度h=2*表面張力係數*cos接觸角。最近在nature上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玫瑰花瓣,其表面疏水性很強,但與水卻粘滯不滴落,其吸水性卻是強的。接觸角大小表徵的是初期疏水性,而吸水率表徵的是長期吸水情況!

吸水過程有三個階段:

1.水分進入材料,充滿其中的自由體積;接觸角很重要;

2.水分作為增塑劑,使聚合物分子鏈滑移,增加自由體積,增大吸水率;

3.材料中的極性基團和水形成氫鍵,發生不可逆反應,吸水率隨時間一直增加。

利用親水材料獲得超疏水表面實例:

研究小組報導利用模板擠壓道經,以親水性聚合物聚冊稀PVA為前驅物得到了超疏水性陣列納米纖維表面,以及利用親水性聚碳酸酯製備了縫合線疏水性納米柱模,其中,水在平滑有PC膜表面的接觸角分別為72.5和85.7.從而成功實現在利用傳統上的親水材料獲得超疏水表面。從而得到了在材料學上更為廣泛的應用。例如,在利用親水材料獲得超疏水表面方面,他們通過一步成膜法結合氣體誘導相分離的過程,製備了具有微米,納米複合結構的聚合物超疏水性薄膜。

氣相對固體表面浸潤性的影響

固體表面的浸潤性是由固-液-氣三相共同的,一直以來,人們對浸潤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固相或液相,而忽視了氣相的影響。近幾年,通過一些研究發現,氣體的組成,壓力等對界面的性質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來源:多妍妍520

排版:光學薄膜前沿


申明:本文部分數據、圖表或其他內容來源於網絡或其他公開資料,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或網站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版權歸屬 原作者、原出處所有。任何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否則產生的 一切後果將由您自己承擔.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光學薄膜前沿!

---

註:文章信息僅為提供讀者參考和分享交流而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20個工作日聯繫我們,我們將協調給予處理。




     光學薄膜前沿|減反射膜、AR+AF薄膜、高反膜、超疏水膜、光伏減反鍍膜溶液、光熱發電鍍膜溶膠、微晶玻璃、屏蔽鍍膜玻璃、各類高分子材料減反高透膜,PET減反膜、PC減反AR增透膜、 sol-gel 化學鍍膜先創者

想要了解最新光學薄膜的市場行情和貨源情況,

或有任何技術難題都可以與技術人員聯繫哦!

  光學膜https://www.opticsrd.com.cn

主營產品:光學功能薄膜,ARcoating

增透膜

           





相關焦點

  • 設計自清潔塗料的技術路線是親水性的好還是疏水性的好?
    一種觀點認為疏水性的表面比親水性的表面耐汙染性更好。理由是導致外用塗料汙染的主要原因是雨水挾帶著空氣中的塵埃落到塗膜表面,其中細小的汙染物粒子隨雨水通過塗膜上的孔隙進入到塗膜內部而造成汙染。同時塗膜由於遇水易軟化也使其更易吸附空氣中的汙染物。根據該種理論,開發出了具有荷葉效應的外牆自潔塗料。這種塗料是從仿生學的角度出發,使塗膜具有荷葉的表面結構,達到拒水保潔的目的。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進展
    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蘇以榮研究員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表面張力、接觸角、受力分析?——難搞的氣泡(2)
    上一期,研sir講到液路中氣泡的來源,以及如何從源頭上消除氣泡,本期繼續上一期的話題,繼續講一講難搞的氣泡。本期的主題是,為什麼管路粘附的氣泡這麼難去除。歡迎關注IVD開發者聯盟,聊天,交流,最重要的是,交個朋友,不要錢。談到氣泡,就要引入一些專業術語了:表面張力和接觸角。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獲進展
    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親水性與疏水性白炭黑區別,你知道嗎?
    (中國有機矽論壇:www.chinasilicon.net)親水性氣相白炭黑        親水性氣相白炭黑是通過揮發性氯矽烷在氫氧焰中水解而製得的。從化學角度看,這些鬆散的白色粉末由高純度的無定形白炭黑構成。親水性白炭黑可用水潤溼,並能在水中分散。
  • 【有機矽知識】 親水性與疏水性白炭黑區別
    親水性氣相白炭黑   親水性氣相白炭黑是通過揮發性氯矽烷在氫氧焰中水解而製得的。
  • 如何提高二氧化矽氣凝膠的力學性能和疏水性?
    但由於SiO2氣凝膠次級粒子之間的作用力較弱,使其存在強度低、韌性差的缺點,且其表分布基具有親水性,孔隙吸水後會導致隔熱性降低,純SiO2氣凝膠很難同時滿足力學性能、隔熱性能和疏水性的要求。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如何提高SiO2氣凝膠的力學性能和疏水性,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SiO2氣凝膠獨特的網絡結構及高孔隙率是其具有獨特性能的主要原因,也是其脆性大、強度低的主要原因。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發蛋白納米機器可控釋放疏水性抗腫瘤藥物...
  • 疏水性棘輪能夠固定分子複合物
    Thornton研究團隊發現,疏水性棘輪能夠固定分子複合物。該項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9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研究人員發現,一個疏水突變的棘輪能夠系統地盤繞分子複合物。通過將祖先蛋白質重建和生化分析應用於類固醇激素受體的進化,研究人員表明,保存了數億年的古老疏水性界面已經根深蒂固,因為該界面暴露於溶劑會降低蛋白質穩定性並導致聚集,即使界面對功能沒有可檢測到的貢獻。
  • 如何改善醫用導管的親水性
    親水塗層是通過一定方式將生物高分子有機地結合到導管表面形成的一個塗層,因具有高親水性而得名。親水塗層遇水後會被激活,變得十分潤滑。由於是疏水性材料,使用時會產生較大的摩擦阻力,容易造成血管、腔道組織損傷並引起其他的炎症,給病人帶來痛苦。比如在臨床使用較多的導尿管,為了使其潤滑,通常是將潤滑油(如石蠟油、矽油等)塗覆在導管表面,但該處理方法並不能有效地提高導管的潤滑性,而且潤滑效果不可持續、不利於操作。通過表面改性可使材料本身在保持其本身的物理力學性能的同時,又具有所必需的表面性能,如潤滑性等。
  • 德破解人厭槐葉萍「超級疏水性」奧秘
    德國波恩大學4日發表公報說,德國科研人員發現了人厭槐葉萍「超級疏水性」的奧秘。如果給船體刷上具有類似疏水性的仿生塗層,可大大降低船隻行進過程中與水的摩擦,從而節省燃油。 人厭槐葉萍是一種浮水性水生植物。這種植物極不易被水沾溼。把它浸入水中,再取出,上面掛的水珠馬上就會全部滴落。更準確地說,它在水下根本就沒有被真正浸溼。
  • 新型親水性碳納米纖維織物可實現超高的電容去離子性能
    雖然多孔碳已被廣泛用於電容去離子技術,但是由於疏水性微孔結構的可及表面積較低,導致其脫鹽能力不理想,這嚴重阻礙了其實際應用。本研究以均勻分散的二茂鐵作為成孔劑,通過靜電紡絲製備了具有大可及表面積的新型碳納米纖維織物。
  • 小儀器&大用途——接觸角測量儀
    °,解析度0.01°;2、表面、界面張力測試範圍:0.001~2000 mN/m,解析度0.001 mN/m;3、130萬超高清彩色相機(提升成像更清晰,提高測量精度,最高速度可達200幀/秒);4、各種接觸角:水接觸角、有機相接觸角、水下油接觸角、水下氣體接觸角;5、功能:測試動態和靜態
  • 如何實現織物的單向導溼?
    如何實現織物的單向導溼?
  • VOCs的親水性、疏水性
  • 氧化石墨烯塗層可改善植入材料親水性
    而疏水性會使細胞的結合及其壓力惡化,並增加機體聚合構架的分解期限。在現有提高疏水性的方法中,最有效的是進行等離子體處理,但幾天後,等離子體處理的效果就會變弱,幾周後就完全消失,從而使成活率變差。為了改善其性能,研究人員決定向等離子體處理表面覆蓋一層薄薄的氧化石墨烯鍍層。氧化石墨烯鍍層這種納米材料親水性高,而且親水性不隨時間流逝而退化。
  • 肽基組裝界面親疏水性調控研究取得進展
    肽、磷脂和蛋白等通過分子間作用能自組裝成各種有序結構,實現其重要的生物功能。精準調控生物分子組裝的動態過程,能有助於深入理解和認識進行各種生物活動的分子機制。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院重點實驗室李峻柏課題組對二肽分子組裝機理、短肽摺疊、結構和功能調控進行了長期系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