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實踐中砥礪青年創新人才
嫦娥四號探測器試驗隊成員在動員會上宣誓。資料圖片
【強國密碼】
太空飛行器研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不論是嫦娥三號探測器首次實現我國太空飛行器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還是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跡,抑或是天問一號承擔著艱巨使命飛往火星……每一個壯舉的背後,都凝聚著千千萬萬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更得益於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五院」)多年來對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的系統培育與精心培養。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根基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習近平總書記一語道破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從航天事業發展的歷程看,也正是堅定的理想信念鼓舞和支持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矢志不渝、接續奮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航天精神從無到有,由一個個鮮明具體的「精神坐標」,逐漸發展形成了一個不斷傳承創新的精神譜系,包括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新時代北鬥精神和探月精神等。航天精神譜系薪火相傳,賡續不斷。
五院獨具特色的是,將航天精神融入重大工程任務,融入技術攻關、管理優化、能力提升等各個環節,通過舉辦型號出徵儀式、進場動員會等,使航天精神落地生根。天問一號探測器試驗隊臨時黨委突出「融、新、實、細、嚴、慎」,創新設計了「技術+計劃+產保+技安+政工+防疫」4+2全方位流程管理模式,實現了精神鼓舞與型號任務的同頻共振。
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每一位航天人把個人理想熔鑄在航天強國建設的使命中,用實際行動詮釋航天精神的時代內涵。回顧天問一號探測器5年的研製歷程,團隊遇到過核心技術突破難的瓶頸,遇到過試驗環境異常惡劣的考驗。但大家堅持大膽創新、全力攻關,最終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
系統的培養體系是保障
中國航天事業能夠蒸蒸日上,航天人能夠快速成長成才,核心在於搭建了多維度、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為育新才,先培沃土。五院始終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堅持「人才強企」戰略,遵循「四個堅定不移」的人才建設方針,不斷深化「識才、用才、育才、留才」相關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涵養人盡其才、人盡其用、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
五院立足中國航天系統工程理念,充分發揮「系統總體+分系統專業」的組織體系優勢,探索並形成了適應國家重大專項工程的項目管理模式和成果,符合我國國情和重大科技工程要求,為新形勢下後續重大科技工程的組織實施提供了有效借鑑。通過重大工程任務的實施,凝聚和培養了一批年輕、優秀的工程技術、科學研究和工程管理人才,造就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業務素質過硬、富有創新精神、置身於世界科技前沿的科研隊伍,為我國航天工程和空間科學研究培養了中堅力量,為保持我國在航天高技術等前沿領域的優勢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撐。
橫向上,根據不同類型人才成長的不同階段強化源頭培養。以五院的龍頭單位總體設計部為例,通過技術人才「接力」計劃、管理人才「集訓」計劃、領軍人才「攀登」計劃、青年人才「尖峰」計劃,按照「隔級培養、一帶三」的方式,實施技術人才「接力棒」培養模式。針對「航天新人」舉辦虛擬衛星培訓就是一種很好的嘗試。新員工擔任「總設計師」「主任設計師」等職務,在協同設計培訓平臺上,設計一顆虛擬衛星,真實體驗衛星研製流程,快速建立衛星系統工程的概念。對於我們型號總指揮和總設計師,則搭建了「兩總上講臺」、《兩總工作指南》培訓等平臺,為我們提供了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
縱向上,五院研究提煉了骨幹、專才、將才、帥才到大家等不同層次航天科技人才的基本特徵、角色定位和成長規律,對於一些有潛力的科技人才苗子,根據每個人的特點,採取不同的培養方向。對於那些性格相對內向、甘於寂寞,同時對技術追求執著專注、精於鑽研的,鼓勵他們在專業上向縱深發展,成為更高層次的專家;對那些不僅具有較強專業能力,而且具有較強組織協調能力的骨幹,則重點向將才、帥才培養。
大膽的崗位歷練是關鍵
「擇優選拔年輕人,大膽起用年輕人,積極培養年輕人」,是航天重大工程團隊成功的重要秘訣。大膽吸納新人,起用年輕人,會讓隊伍的年齡層次更趨合理,專業技術整體水平更高,綜合能力更強,技術研究更有創新性。
我35歲時被破格任命為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38歲時任嫦娥三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在我們航天領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嫦娥二號當時的衛星總體技術負責人還不到30歲。通過合理的職業發展通道,以實際太空飛行器研製任務為平臺,通過3年至5年的時間,一批優秀的航天人才便能培養出來。
與「壓擔子」相匹配的,是構建高層次人才梯隊。通過推進領軍人才「攀登」計劃,構建覆蓋多年齡層次、多專業分布的領軍人才梯隊,制訂三年培養計劃。對於高層次領軍人才更是由「一人一策」增強為「一人一隊」支持保障。
老一輩航天人都很無私地幫助青年人成長。在每一項任務關鍵階段,葉培建院士都會詢問我有什麼問題和困難,並叮囑我一些注意事項。可以說,正是許多像葉培建院士這樣的「掌舵人」,利用他們豐富的經驗、淵博的知識,向青年人傳授工程實踐經驗,幫助其掌握分析和解決複雜技術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指導青年人才探索攻關路徑,創新研究思路。
在暢通的成長通道中,我們看到了未來的方向和脫穎而出的路徑;在重任的壓力下,我們感受到了無比的信任和無盡的動力;在老前輩無私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們收穫了寶貴的經驗和嚴謹的作風。我們隨著任務的成功而成熟,隨著夢想的實現而成長。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老一輩航天人帶領我們相繼圓了「兩彈一星」夢、載人飛天夢、探月夢,但未來更深邃的太空等著我們這一代去探索、去徵服。在祖國與人民的重託中,在組織的精心培養下,相信我輩及後來者們能夠擔當起實現航天強國夢的重任,湧現出更多的「大師」。
如今,我國的航天事業正處於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探索深空的步伐越來越快,航天強國的夢想也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將以實際行動弘揚航天精神,向著更遠的深空進發,為建設航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孫澤洲,系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
《光明日報》(2020年11月29日07版)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