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去了太陽系最大的隕石坑,目的地是如何選出的?

2020-11-26 新華社客戶端

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探測器將開展三大科學任務。

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記者喻菲、全曉書、胡喆)嫦娥四號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其降落地點在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撞擊坑,那麼這個著陸點是如何選擇出的?探月專家們對此做出了詳細解答。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說:「在論證嫦娥四號任務時,我們感覺應該給它賦予更強的生命力和功能,做一些有挑戰性的事情。」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說,當時大家想了很多,除了落到月球背面,也有專家考慮過讓它飛得更遠,在其他天體上著陸。但那樣探測器就需要有很大變化。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很多零部件與嫦娥三號一同設計生產,因而不能在設計上有太大變化。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後,大家選擇去月球背面。

圖為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展開太陽翼(示意圖)。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去月球背面比去正面風險增大了很多,崎嶇的地形給我們帶來必須面對的問題。但從技術發展角度來講,在月面更高精度的著陸是未來所需要的。比如以後我們要去月球南北極,那裡地形也很崎嶇,如果在永久光照區著陸,對著陸精度要求都很高。」孫澤洲說。

「如果我們未來要建設月球科研站,需要多組探測器在一個範圍內著陸,聯合構成更複雜的系統,這更是需要太空飛行器能高精度著陸。所以解決這次任務面臨的挑戰,可以為後續的深空探測和小行星探測打下基礎。」孫澤洲說。

他說:「我們希望未來具備全月球乃至於全太陽系的到達能力,有了這樣的能力也能更好地支持深空科學探測。」

專家確定去月球背面後,具體著陸區域的選擇還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

孫澤洲說,嫦娥三號的著陸區在北緯45度左右的虹灣地區,探測器是按照這一緯度的光照條件設計的熱控系統和太陽翼。而大部分繼承了嫦娥三號設計的嫦娥四號首選著陸區緯度也在40至50度之間。

「緯度上劃定範圍後,再考慮經度,是落在月球背面的正中間還是邊緣呢?由於要實現地球和月球背面的通信,中繼星『鵲橋』運行在地月第二拉格朗日點的Halo軌道上。它的全實時覆蓋區域集中在月球背面中心點左右幾十度的範圍。」孫澤洲說,「而且我們不希望探測器與中繼星通信的時候仰角太低,那樣有可能會受到周圍高山的影響。」

這樣,嫦娥四號的著陸區從經緯度上就基本限定下來了。

嫦娥四號探測器動力下降過程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1月3日攝)。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在這個大致範圍內,科學家們看中了艾特肯盆地,這個太陽系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擊坑,這裡蘊含著月球最早的信息,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比如是不是有水?對這裡的探測將對人類了解月球、地球、太陽系的演化提供第一手數據和線索。

而在艾特肯盆地這個直徑大約2500公裡,深13公裡的巨大撞擊坑內,還有一個直徑為180公裡的馮·卡門撞擊坑,其底部地勢相對平坦,能較好地保證著陸安全。

恰好與馮·卡門撞擊坑經度上相差約13度的地方,還有一個克雷蒂安撞擊坑,非常適合作為備選著陸區。假如嫦娥四號第一天在主選著陸區沒有成功著陸,第二天還可以著陸在備選著陸區。

除了科學上的意義,對馮·卡門撞擊坑的探測還有另一層意義,它是以20世紀匈牙利裔美國航天工程學家馮·卡門(1881年——1963年)命名的,他被譽為「航空航天時代的科學奇才」。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郭永懷都是他的親傳弟子。

五院嫦娥四號巡視器總體主任設計師申振榮說,去月球背面探測是中國為世界做出的貢獻。「雖然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嫦娥四號最終能探測到什麼,但是這一探測有可能會影響好幾代人。」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為什麼要去月球背面?
    作為月球背面最古老的撞擊坑之一,馮·卡門撞擊坑經過幾十億年的風化,在地形複雜的月球背面,是相對比較平坦的區域,利於嫦娥四號進行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同時,馮·卡門撞擊坑由於歷史悠久,也可能留存了月球形成、太陽系起源的痕跡,有很大的科學探測價值。
  • 嫦娥四號創造歷史 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12月8日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經過20多天環月飛行,縱覽了月球表面星羅棋布的環形山,領略了高山峽谷、層巒疊嶂,終於等到目的地南極-艾特肯盆地這個太陽系中最大、最深、最古老的隕石坑迎來曙光。1月3日,研製者們決定,是時候讓嫦娥四號去擁抱月球背面那片傷痕累累、隕坑遍布的陌生土地了。
  • 嫦娥四號科研成果:月球背面芬森隕石坑的地質年齡為35億年
    根據這一模型年齡,還估算了嫦娥四號著陸場的角礫石生長速率和芬森隕石坑內的隕石坑退化速度。嫦娥四號月球車一直在馮·卡門隕石坑(Von Kármán crater)的地面上穿越,並用配備的科學有效載荷進行了一系列現場測量。
  • 嫦娥四號最新發現,幫助揭示月球數十億年的演化史
    嫦娥四號與玉兔二號(圖片來源:中國國家航天局) 2019年1月,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坑著陸,成為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
  • 太陽系最大隕石坑易主,旅行者1號發現:木衛三隕坑達7800公裡
    天文學家對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和伽利略號探測器圖像數據進行了詳細的重新分析,以研究在木星衛星木衛三上發現的古代構造槽的方向和分布。15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結果,如果是這樣的話,該結構是迄今為止太陽系中發現影響最大的結構。
  • 太陽系最大隕石坑易主,旅行者1號發現:木衛三隕坑達7800公裡!
    天文學家對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和伽利略號探測器圖像數據進行了詳細的重新分析,以研究在木星衛星木衛三上發現的古代構造槽的方向和分布。研究發現,木衛三這些凹槽幾乎集中分布在衛星的整個表面。這種全球分布表明,這些凹槽實際上可能是覆蓋木衛三一個巨大隕石坑的一部分。
  • 嫦娥四號月球車命名「玉兔二號」,全球徵名活動中萬裡挑一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全球徵名活動揭曉,月球車命名為「玉兔二號」。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著陸器和巡視器(月球車)組合體發射升空,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 太陽系最大隕石坑易主,旅行者1號發現:木衛三隕坑達7800公裡
    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天文學家對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和伽利略號探測器圖像數據進行了詳細的重新分析,以研究在木星衛星木衛三上發現的古代構造槽的方向和分布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結束休眠,嫦娥四號如何探索月球背面?
    國家航天局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在5月17日3時25分和16日11時53分,結束了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18月晝工作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傳回首張月球背面清晰影像。嫦娥四號如何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結束休眠,嫦娥四號如何探索神秘的月球背面?
    國家航天局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在5月17日3時25分和16日11時53分,結束了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18月晝工作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傳回首張月球背面清晰影像。嫦娥四號如何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 嫦娥四號所處的區域,發現重力異常現象,月球上還有什麼秘密?
    嫦娥四號所處的區域,發現重力異常現象,月球上還有什麼秘密?人類總是對未知充滿了恐懼,因為對於未知的事物我們並不了解,我們也不知道它們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影響。現在航天領域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就是在不斷的恐懼探索當中不斷前進的。
  • 嫦娥四號附近發現2180萬億噸異物,月球背面究竟隱藏著什麼?
    月球背面幾乎全是環形山/隕石坑(97.5%),比正面多得多(69%),形成原因和目前的情況只有理論解釋,缺乏實地驗證;b. 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第二大超級隕石坑,早在1998年,NASA的月球勘探者號就發現這裡存在水冰,而且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情況;c. 嫦娥四號實際著陸地點位於該區域中部的馮·卡門環形山,它以錢學森的恩師的名字命名。
  • 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到底什麼水平
    月球背面幾乎全是環形山/隕石坑(97.5%),比正面多得多(69%),形成原因和目前的情況只有理論解釋,缺乏實地驗證;b. 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第二大超級隕石坑,早在1998年,NASA的月球勘探者號就發現這裡存在水冰,而且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情況;c.
  • 嫦娥帶你去瞧瞧——嫦娥四號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嫦娥帶你去瞧瞧——嫦娥四號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  新華社記者胡喆、謝佼、荊淮僑  千百年來,月亮一直是人類心中的夢想之境。思鄉的情懷、探索的欲望,都交織在一汪皎潔的白月光中。由於月球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相等,加上被地球潮汐鎖定,地球強大的引力讓月球總是一面朝向地球,所以人類在地球上只能憑肉眼看見月球的正面,背面則看不見。
  • 「嫦娥四號」將於12月8日凌晨在西昌發射升空!
    「嫦娥四號」小貼士 嫦娥四號衛星簡稱嫦娥四號,或稱「四號星」,是嫦娥繞月探月工程計劃中嫦娥系列的第四顆人造繞月探月衛星,主要任務是接著嫦娥三號著陸月球表面、繼續更深層次更加全面地科學探測月球地質、資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檔案資料。
  • 嫦娥四號在探索"秘境中的秘境"時,在月球的背面究竟看到什麼?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一、嫦娥四號在月球的背面看見了什麼?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這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但也折射出人類對登月的美好渴望以及對月球背面的猜測和遐想。嫦娥四號探測器在經歷了26天的太空飛行後,順利降落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內預定的著陸區。
  • 嫦娥四號探測器發現2100萬億噸異物
    而這一現狀被我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打破了,這是人類史上第一個成功登陸月背的探測器,本次登陸點位於月背的馮·卡門隕石坑,接近月球南極。為何會選擇馮·卡門隕石坑作為嫦娥四號的登陸地點呢?這是很有講究的,科學家們猜測,這個地方極有可能隱藏著關於太陽系形成的秘密。
  • 嫦娥四號發射成功!它將帶著勇氣,去往人類從未踏足過的地方
    由於被地球潮汐鎖定,月球背面的探測器無法和地球直接通訊。這也是之前美國和蘇聯數個月球著陸任務都安排在月球正面的一大原因。為了配合嫦娥四號挑戰月球背面,我國已在半年前(5月21日)預先發射了一枚通訊中繼衛星「鵲橋」,作為接下來的著陸器/月球車與地球進行通訊的「橋梁」。
  • 嫦娥四號著陸月球,十大看點告訴你到底有多牛!
    月球背面幾乎全是環形山/隕石坑(97.5%),比正面多得多(69%),形成原因和目前的情況只有理論解釋,缺乏實地驗證;b. 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第二大超級隕石坑,早在1998年,NASA的月球勘探者號就發現這裡存在水冰,而且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情況;c.
  • 嫦娥四號為什麼要去月球背面探索?原來那裡有著不一般的科研價值
    而這樣的願意被我國的嫦娥四號飛船在2018年底實現了,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國的航天技術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是近10年來,先後開啟了對月球的不斷探索研究。月球在華夏兒女的心裡有著不一樣的情懷,遠古時期美麗的嫦娥奔月傳說更是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