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最大隕石坑易主,旅行者1號發現:木衛三隕坑達7800公裡

2020-08-10 博科園

天文學家對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和伽利略號探測器圖像數據進行了詳細的重新分析,以研究在木星衛星木衛三上發現的古代構造槽的方向和分布。研究發現,木衛三這些凹槽幾乎集中分布在衛星的整個表面。這種全球分布表明,這些凹槽實際上可能是覆蓋木衛三一個巨大隕石坑的一部分。根據日本國家天文臺(NAOJ)使用「PC群集」進行的計算機模擬結果:

推測這個巨大隕石坑可能是一顆半徑為15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結果,如果是這樣的話,該結構是迄今為止太陽系中發現影響最大的結構。歐洲航天局的CYUE(木星冰月探測器)任務將於2022年發射,2029年抵達木星系統,旨在增加我們對包括木衛三在內的木星衛星了解。希望這次探測能證實這項研究成果,進一步推進我們對木星衛星形成和演化的認識。

研究背景

研究小組由神戶大學研究生院科學研究生院助理教授平田直幸和大津敬二教授,以及大島學院國立技術研究所副教授Suetsugu Ryo組成,其研究發表在《Icarus》期刊上。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分別在1979年和1980年近距離接近木衛三,拍攝了木衛三表面的詳細圖像。此外,伽利略號太空飛行器在1995年至2003年圍繞木星運行,獲得了大量木衛三圖像數據。木衛三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比冥王星和水星都大。

包括木衛三在內的木星衛星形成和演化與木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密切相關,進而與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也密切相關。因此,有各種正在進行和計劃中的太空飛行器任務來探索衛星系統,包括美國宇航局(NASA)正在進行的「朱諾號」任務,計劃在2030年左右對木星衛星木衛二進行詳細觀測的歐羅巴快艇,以及上述的CYUE任務。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證實木星衛星形成和演化的一個方面,並為這些太空飛行器任務做出貢獻。

研究小組重新分析了木衛三的圖像數據,特別是,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木衛三溝槽上,這是被認為是衛星上最古老的地表特徵構造槽。因此,研究小組假設,他們可以通過分析這些地質構造來重建木衛三的早期歷史。木衛三的表面分為黑暗地形和明亮地形,黑暗的地形非常古老,有許多殘存的隕石坑,以及凹槽的形成。明亮地形是相對較新的,幾乎沒有隕石坑。

研究成果

發現這兩種類型的地形排列不連貫,隨機分布在木衛三的整個區域。溝槽被認為是木衛三最古老的地質特徵,因為它們只在黑暗的地形上發現,後來在它們的頂部形成了許多撞擊坑。這項研究重新分析了這些溝槽在木衛三整個表面的分布,首次揭示了幾乎所有這些溝槽都圍繞著一個點同心排列。研究表明,這些溝槽在整個衛星上形成了巨大的同心圓環。

由此可以推測,在明亮地形區形成之前,木衛三的整個表面都覆蓋著一個巨大的多環撞擊坑。木星另一顆衛星卡利斯託的表面仍然有一個類似環形結構,被稱為瓦爾哈拉隕石坑。到目前為止,瓦爾哈拉隕石坑一直是太陽系中已發現的最大多環隕石坑,半徑約為1900公裡。然而,木衛三上的多環隕石坑沿著衛星表面測量的徑向範圍達7800公裡。研究進行了模擬,以估計形成這個巨大隕石坑的撞擊規模。

模擬使用日本國家天文臺(NAOJ)的「PC集群」進行,結果表明,一顆半徑為150公裡的小行星,以20公裡/秒的速度撞擊木衛三,就足以在衛星表面形成觀測到的結構,這樣的撞擊大約發生在40億年前。大範圍撞擊餘波留在木衛三表面的發現,這對衛星的形成過程和演化意義重大。例如,木星衛星卡利斯託與木衛三的大小大致相同,但人們認為它的內部結構並不是由差異化的層組成。另一方面,木衛三被認為是由巖石、鐵和冰組成的差異化的層狀結構。

形成這些不同的層需要大量熱量,有可能前面提到的大規模撞擊可能是這種熱量的來源。這項研究的發現,也將對計劃在未來幾十年進行的木衛三探索計劃具有實質性意義。旅行者號和伽利略號任務的圖像數據,只提供了衛星表面的部分視圖。未來的探索能夠通過對多環地層進行詳細研究,以及是否有任何其他大規模撞擊的遺蹟來確認或檢驗這項研究結果,這能加深對木衛三和木星其他衛星起源和演化的理解。

博科園|研究/來自:神戶大學

參考期刊《Icarus》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太陽系最大隕石坑易主,旅行者1號發現:木衛三隕坑達7800公裡!
    天文學家對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和伽利略號探測器圖像數據進行了詳細的重新分析,以研究在木星衛星木衛三上發現的古代構造槽的方向和分布。研究發現,木衛三這些凹槽幾乎集中分布在衛星的整個表面。這種全球分布表明,這些凹槽實際上可能是覆蓋木衛三一個巨大隕石坑的一部分。
  • 太陽系最大隕石坑易主,旅行者1號發現:木衛三隕坑達7800公裡
    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天文學家對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和伽利略號探測器圖像數據進行了詳細的重新分析,以研究在木星衛星木衛三上發現的古代構造槽的方向和分布
  • 7800公裡長,在7億公裡外發現迄今為止最大隕石坑,再次刷新紀錄
    太陽系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小星系」,運行著八大行星,還存在無數顆小行星,7億公裡外的木星是八大行星之首,不僅質量體積最大,而且衛星數量也是最多,截止到現在,我們一共在木星周圍發現了79顆衛星,其中質量最大衛星為木衛3,木衛3直徑約5262公裡,同時也是太陽系中質量最大衛星,沒有之一。
  • 直徑7800公裡的隕石坑可裝下整個印度洋:40億年來首次被人類發現
    木衛三上有個巨大的陰影區,旅行者1號、2號和伽利略探測器均有發現,其跨度可達到7800多公裡,足以容納下整個印度洋。哈勃觀察原創出品:【每日小科普】總第1302期近日,日本國家天文臺的科學家利用旅行者1號、2號和伽利略探測器的數據,對木衛三上最大的陰影區進行重建,發現覆蓋木衛三的陰影區原來是一個巨大的多環隕石坑。
  • 木衛三上直徑7800公裡的隕石坑形成原因查明:源於小行星撞擊
    木衛三上有個巨大的陰影區,旅行者1號、2號和伽利略探測器均有發現,其跨度可達到7800多公裡,足以容納下整個印度洋。哈勃觀察原創出品:【每日小科普】總第1302期近日,日本國家天文臺的科學家利用旅行者1號、2號和伽利略探測器的數據,對木衛三上最大的陰影區進行重建
  • 太陽系最大撞擊結構被發現,直徑7800公裡,在這顆衛星上
    不過,科學家最近發現了迄今為止殘留下來最巨大的撞擊結構,同樣來自於一次恐怖的撞擊。這個被撞擊的主角,不是地球或者木星這樣的行星,而是一顆衛星——木衛三。木衛三是太陽系最大的衛星,直徑達到了5262公裡。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最大隕石坑!大小足夠包裹整顆水星
    (圖片來源:加藤恆彥,日本國立天文臺四維數碼宇宙項目)木衛三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它甚至比冥王星和水星還要大。關於木衛三的誕生和演化的研究,既有助於了解木星衛星系的形成,又有助於了解太陽系的歷史。旅行者1號及2號探測器曾於1979年及1980年、伽利略探測器曾於1995至2003年間,分別接近木衛三並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從這些照片可以看出,木衛三的表面明暗相間,其中較暗區域的地質年齡較為古老,而較明亮區域的地質年齡則較為年輕。科學家認為,在暗色區域中有著如同皺紋一般的槽溝地形,這是木衛三最為古老的地形。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最大隕石坑!大小足夠包裹整顆水星!
    (圖片來源:加藤恆彥,日本國立天文臺四維數碼宇宙項目) 木衛三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它甚至比冥王星和水星還要大。關於木衛三的誕生和演化的研究,既有助於了解木星衛星系的形成,又有助於了解太陽系的歷史。旅行者1號及2號探測器曾於1979年及1980年、伽利略探測器曾於1995至2003年間,分別接近木衛三並拍攝了大量的照片。
  • 木衛三水含量可能比地球多30倍以上,有1條長達7800公裡的痕跡
    據探測數據顯示,木衛三地下約200,000米深處存在著一大片深海,深海深度可達1,000公裡,其含水率據估計已超過30倍,其中含有太陽系中液態水含量最高。看到這,也許有些朋友會有疑問,在這浩瀚的海洋裡,是否還存在生命?有沒有生命,目前尚不清楚,畢竟我們還沒有發現外星生命在這個天體上的跡象。
  • 木衛三含水量或是地球的30倍以上,有1條長達7800公裡的痕跡
    根據探測的數據,有科學家認為,在木衛三地下大約200千米深的區域有一個巨大的鹹水海洋,海洋深度可能超過1000公裡,其含水量估計達到我們地球贛水路的30倍以上,含有太陽系最多的液態水。在我們地球附近的月球表面,就存在無數個隕石坑,這些坑坑窪窪的撞擊坑,其實就是小天體碰撞產生的。類似的碰撞情況,在各大天體中也會存在。由於小天體的尺寸大小不一,所以撞擊坑的大小也不一樣,有一些撞擊坑可能很小,有一些撞擊坑可能很大。在我們太陽系中,主導的撞擊坑到底有多大呢?
  • 旅行者1號飛不出太陽系
    1977年9月5日旅行者1號升空,40年後,NASA官方公布旅行者1號進入星際介質,由於太空並不是真空,距離太陽約125億公裡以外的空間屬於星際介質,由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組成,廣泛分布氫分子、中性氫原子、游離氫,這些塵埃能有效阻止太陽風繼續向外太空擴散,所以科學家將太陽風能到達的範圍叫日球層,日球層以外就屬於星際空間了,目前旅行者1號傳回的信息顯示其已經檢測不到太陽風電荷,所以斷定已經飛出日球層
  • 旅行者1號品嘗太陽系外味道
    「目前,旅行者1號所處空間環境已經滿足前兩個條件,它所接收的宇宙射線比以往增加了2倍,所接收的太陽輻射的高能粒子卻只有以前的1%,但探測器的磁力計還未發現磁場方向的偏轉。」龐之浩說,「美國航空航天局之所以認為旅行者1號還沒有飛出太陽系就是因為這個條件還沒有滿足。但是旅行者1號確實已經到達太陽系的邊緣了。」就像我們兩個國家的國界上有界碑一樣,越過界碑就算出了國。
  • 旅行者1號2號已經飛出太陽系了嗎?太陽系有多大?
    截至2019年2月22日,旅行者1號距離地球約145個天文單位(220億公裡),相當於145倍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那它是否已經離開了太陽系範圍呢?我們得先弄清楚太陽繫到底有多大,太陽系的邊界到底在哪。
  • 旅行者1號快要飛出太陽系了?
    旅行者1號是由美國宇航局研製的一艘無人外太陽系空間探測器,重815千克,於1977年9月5日發射,截止到現在仍然正常運作。
  • 旅行者號:181億公裡行進後,終於走出太陽系,卻發現空間更密
    自從人類實現了自己的「飛天夢」之後,人們對於外太空的探索與追求也就不僅僅局限於能夠飛翔,離開地球只是人類探索外太空的第一步,同時自從2005年9月旅行者1號突破了太陽系最遙遠的外圍之後,人類正式開始了對於太陽系之外的星空探索,旅行者1號也成為了第一個走出太陽系的人造太空飛行器。
  • 旅行者號:走了181億公裡,終於擺脫太陽系束縛,卻發現空間更密
    1號突破了太陽系最遙遠的外圍之後,人類正式開始了對於太陽系之外的星空探索,旅行者1號也成為了第一個走出太陽系的人造太空飛行器。    旅行者1號突破太陽系的外圍整整耗時28年,可想而知,這個距離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人類在整個宇宙之間太過渺小了,其實還有一顆與旅行者1號同期發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飛行器,它的任務並不像1號那樣著急的突破太陽系的外圍,而是一點一點的邊探測邊前往太陽系外圍,如今41年過去了,旅行者2號也已經擺脫了太陽系的束縛,到達星際空間。
  • NASA正式宣布:旅行者號飛行181億公裡,在太陽系外發現神秘空間
    2005年9月,這是一個十分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這是人類首次開始對太陽系之外的星空進行探索,而美國的旅行者1號也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走出太陽系的人類科技。NASA正式宣布:旅行者號飛行181億公裡,在太陽系外發現神秘空間!
  • NASA公布照片:飛行181億公裡的旅行者號,太陽系外發現神秘空間
    2005年9月,美國發射的旅行者1號走出了太陽系,這也是人類科技當中第一個走出太陽系的,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NASA公布照片:飛行181億公裡的旅行者號,在太陽系外發現神秘空間。旅行者一號穿越了121.6個天文單位,相當於181億公裡成功抵達太陽系以外的地方,NASA發現了這片太陽系之外的星際空間與太陽系內部有很大的不同。而這跟原本科學家們的預期完全不一樣,因為旅行者一號目前所處的空間,根據科學家的計算,這是一個密度遠比太陽系要更大的星際空間。
  • 太陽系外有一堵「牆」,旅行者1號被什麼擋住了?
    遇到這種困境,人類退而求之放棄載人飛出太陽系,只能選擇發射深空探測器先去太陽系外探探路,因此人類在70年代相繼發射4個深空探測器,這4個深空探測器分別是先驅者10號、先驅者11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其中旅行者1號是這4個深空探測器中飛得最快、飛得最遠的深空探測器,從1977年3月發射升空開始,旅行者1號在太空中孤獨地飛行了40多年,飛行距離高達220億公裡,本來這個距離已經遠遠超過太陽系的舊邊界
  • 旅行者1號越飛越慢,太陽系深處有什麼力量在阻擋?
    迄今為止,43年前出發的旅行者1號是離開地球飛得最遠的太空飛船。旅行者1號正以17公裡/秒的速度在蛇夫座方向前進,目前距離太陽223億公裡,它發出的信號以光速傳回地球需要將近21小時的時間。旅行者1號飛入太陽系深處,去往前所未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