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徑7800公裡的隕石坑可裝下整個印度洋:40億年來首次被人類發現
在過去40億年內,這個陰影區保存較為良好,日本科學家近日發現木衛三的陰影區應該是一顆直徑150公裡小行星以每秒20公裡的速度撞擊形成的!該隕石坑形成的原因是劇烈撞擊,最大可一顆撞擊小行星直徑可達到150公裡,撞擊速度為每秒20公裡!
-
太陽系最大撞擊結構被發現,直徑7800公裡,在這顆衛星上
太陽系的主要行星都經歷過嚴重的撞擊,比如地球,就在6600萬年前被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導致了恐龍的滅絕。1994年,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上了木星,也讓我們親眼目睹了恐怖的宇宙災難。不過,由於地球表面有板塊運動和風化作用,所以很多撞擊坑都逐漸被抹平;木星是氣體巨星,濃厚大氣層和劇烈的風暴可以很快填滿撞擊區域,導致撞擊坑也消失不見。
-
7800公裡長,在7億公裡外發現迄今為止最大隕石坑,再次刷新紀錄
太陽系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小星系」,運行著八大行星,還存在無數顆小行星,7億公裡外的木星是八大行星之首,不僅質量體積最大,而且衛星數量也是最多,截止到現在,我們一共在木星周圍發現了79顆衛星,其中質量最大衛星為木衛3,木衛3直徑約5262公裡,同時也是太陽系中質量最大衛星,沒有之一。
-
太陽系最大隕石坑易主,旅行者1號發現:木衛三隕坑達7800公裡
15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結果,如果是這樣的話,該結構是迄今為止太陽系中發現影響最大的結構。木衛三的表面分為黑暗地形和明亮地形,黑暗的地形非常古老,有許多殘存的隕石坑,以及凹槽的形成。明亮地形是相對較新的,幾乎沒有隕石坑。研究成果發現這兩種類型的地形排列不連貫,隨機分布在木衛三的整個區域。
-
太陽系最大隕石坑易主,旅行者1號發現:木衛三隕坑達7800公裡!
推測這個巨大隕石坑可能是一顆半徑為15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結果,如果是這樣的話,該結構是迄今為止太陽系中發現影響最大的結構。木衛三的表面分為黑暗地形和明亮地形,黑暗的地形非常古老,有許多殘存的隕石坑,以及凹槽的形成。明亮地形是相對較新的,幾乎沒有隕石坑。 研究成果 發現這兩種類型的地形排列不連貫,隨機分布在木衛三的整個區域。
-
木衛三含水量或是地球的30倍以上,有1條長達7800公裡的痕跡
在我們地球附近的月球表面,就存在無數個隕石坑,這些坑坑窪窪的撞擊坑,其實就是小天體碰撞產生的。類似的碰撞情況,在各大天體中也會存在。由於小天體的尺寸大小不一,所以撞擊坑的大小也不一樣,有一些撞擊坑可能很小,有一些撞擊坑可能很大。在我們太陽系中,主導的撞擊坑到底有多大呢?
-
太陽系最大隕石坑易主,旅行者1號發現:木衛三隕坑達7800公裡
這種全球分布表明,這些凹槽實際上可能是覆蓋木衛三一個巨大隕石坑的一部分。根據日本國家天文臺(NAOJ)使用「PC群集」進行的計算機模擬結果:推測這個巨大隕石坑可能是一顆半徑為15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結果,如果是這樣的話,該結構是迄今為止太陽系中發現影響最大的結構。
-
木衛三水含量可能比地球多30倍以上,有1條長達7800公裡的痕跡
儘管木衛三是個衛星,但它的體積更大,比八大行星之一的「水星」還要大,不過,質量相對較小,只有水星的一半。尺寸大,質量小,也就意味著這個物體的密度並不大。因為木衛三主要由矽酸鹽巖石和冰塊組成,所以從密度來看,巖石和水的比例是相等的,也就是說,差不多一半是巖石結構,另一半是水(或水冰物質)。
-
世界上最大的隕石坑: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直徑達180公裡
萬有引力是宇宙中所有天體的相互作用力,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從而形成不同的天體系統,如太陽系、銀河系等。然而,宇宙中的天體之間由於相互吸引,經常會發生碰撞,大的如星系的碰撞融合,小的如隕石撞擊。雖然,這種隕石撞擊的現象並不常見,但是常年累月的積累,數量還是驚人的,我們看看月球表面就清楚了。
-
隕石坑形成後為什麼找不到隕石
隕石坑簡介隕石坑是行星、衛星、小行星或其它天體表面通過隕石撞擊而形成的環形的凹坑。直徑超過4公裡的隕石坑中心可能會形成中心錐。隕石坑內可能會因降雨等原因充水,形成撞擊湖。隕石坑形成的原因隕石是宇宙中最常見的物質之一,它由其它天體相互碰撞或爆炸而產生,以極高的速度在真空的宇宙中飛馳,繼續撞擊其它天體。形成了隕石坑。這些隕石在太陽系中大多數被質量較大的木星所吸引,因此,地球才躲過了許多災禍。部分隕石也在進入地球大氣過程中被燃燒殆盡變成粉末,只有很少一部分隕石能夠順利在地球著陸。
-
地球上十大小行星撞擊奇觀
Popigai CraterPopigai Crater是在3500萬年前由小行星撞擊創造的,受碰撞影響的區域約為100公裡,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地質公園,許多研究人員和地質學家都對研究這個隕石坑的形成感興趣。
-
月球上的隕石坑有的直徑很大,但為何深度較淺呢?
要解釋這個原因,還得從月球的形成過程談起。我們知道,形成隕石坑的原因,就是來自於隕石撞擊巖質星體表面時所釋放和轉化的巨大能量,一方面在直接衝擊下將星體表面的巖層撞穿,組成物質進一步就被壓實,另一方面在巖石阻力作用下,大量動能轉化為熱能,從而使撞擊區域的部分巖體發生熔化或者氣化。這兩種作用共同推動形成了隕石坑的形成。
-
為什麼火星大部分小行星撞擊的隕石坑都在南半球
截止到1月3日「天問一號」已經在軌飛行163天,飛行裡程突破4億公裡,距離火星還有830萬公裡。「天問一號」將於2021年2月抵達火星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著陸火星。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重約5噸,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著陸巡視器主要包括進入艙和火星探測車,火星探測車將在火星表面工作90個火星日。
-
科學家發現巨大隕石坑,或許與行星撞擊有關!
在我們無法探測的領域中,每天都會發生行星相撞的事件。在遙遠的恐龍時期,曾經就有一顆小行星光臨了地球,才使得恐龍時代落下帷幕。科學家在探索隕石的奧秘過程中,就發現過一個隕石坑,經過多方面的研究,科學家猜測,這個隕石坑也許就是恐龍滅絕的「罪魁禍首」。
-
恐龍滅絕於小行星撞擊?那顆小行星在哪裡?或許在這個大坑中!
文/全程科技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眾說紛紜,有較多支持者的假說有:小行星撞擊說、氣候變遷說、被子植物中毒說、酸雨說、物種鬥爭說、大陸漂移說、地磁變化說等等。其中最為權威的,支持人數最多的當屬小行星撞擊說。
-
6500萬年過去了,科學家是怎麼找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隕石坑的
萬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擊地球到底有多大威力,竟然能夠讓稱霸地球2億多年的恐龍在很短時間內滅絕。這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小行星最長距離10公裡)以40KM/秒 的速度撞擊地球,產生的威力相當於100萬億對TNT的當量,是廣島原子彈的10億倍。當時把地球撞出直徑180公裡的大隕石坑。
-
導致恐龍滅絕的那次小行星撞擊,產生的坑是在哪裡?
180公裡,深度為3公裡的大坑,我們叫它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此坑為世界第二大坑。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大坑是位於南非中部自由州省的弗裡德堡城,直徑竟然高達250-300公裡。,它是一顆行星在撞擊地球的時候,一部分的物質被大氣層所消耗掉,另外一部分摩擦產生的高溫與地球的物質產生了結合,則剩下的物質就被撞入地球的內部從而形成了隕石坑。
-
太陽系史上最小的矮行星被發現了!直徑勉強超過430公裡!
科學家宣布太陽系迄今為止最小的矮行星被發現了!在我們太陽系,除了行星外,還有一群特殊的天體,它們就是矮行星。矮行星區別於行星的特徵就是矮行星不會清除所在軌道上的其他天體,並且體積足夠小,不過有一個固定的界限。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最大隕石坑!大小足夠包裹整顆水星
關於木衛三的誕生和演化的研究,既有助於了解木星衛星系的形成,又有助於了解太陽系的歷史。旅行者1號及2號探測器曾於1979年及1980年、伽利略探測器曾於1995至2003年間,分別接近木衛三並拍攝了大量的照片。
-
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地球後,模擬核冬天在地球上發生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是一個在墨西哥猶加敦或稱尤卡坦半島發現的隕石坑撞擊遺蹟,曾經是地球最大的隕石坑。據推測,隕石坑整體略呈橢圓形,平均直徑約有180公裡;造成坑洞的隕石,直徑推測約有10公裡,撞擊後完全蒸發,釋出高達5.0×10^23焦耳的能量,相當於九十多萬億噸TNT炸藥,足以引發大海嘯、地震和火山爆發,並使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完全遮蓋陽光、改變全球氣候,造成核子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