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是一個在墨西哥猶加敦或稱尤卡坦半島發現的隕石坑撞擊遺蹟,曾經是地球最大的隕石坑。據推測,隕石坑整體略呈橢圓形,平均直徑約有180公裡;造成坑洞的隕石,直徑推測約有10公裡,撞擊後完全蒸發,釋出高達5.0×10^23焦耳的能量,相當於九十多萬億噸TNT炸藥,足以引發大海嘯、地震和火山爆發,並使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完全遮蓋陽光、改變全球氣候,造成核子冬天。
兩名研究人員,其中一名來自行星科學研究所,另一名來自帝國理工學院,他們創建了一個模擬系統,他們認為該系統顯示了在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塵埃是如何如此均勻地散布在整個地球上的。
在發表於《地理研究快報》(Geographical Research Letters)雜誌上的論文中,納塔莉亞·阿爾特米耶娃(Natalia Artemieva)和喬安娜·摩根(Joanna Morgan)描述了他們在研究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後所經歷的艱難過程,以及他們所了解到的情況。
當火山爆發時,火山灰在空氣中傳播,最終落到地面。越靠近火山的地方,火山灰和灰塵越密集,因為灰塵在空氣中遠離火山時就被驅散了。小行星撞擊地球時揚起的灰塵和碎片也應該如此——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如此。但是當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現在的尤卡坦半島附近的地面時,它激起的塵埃在整個地球上形成了一層均勻的外殼。這是如何發生的一直是個謎,直到現在。
為了找到答案,阿爾特米耶娃和摩根開始了一項歷時整整十年的研究任務。他們研究了小行星撞擊、大型火山爆發甚至爆炸,尋找類似的事件。但直到他們分析了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之後,他們才發現了他們之前的假設:撞擊可能會導致灰塵在一個非常廣泛的區域內水平傳播。更妙的是,整個情節發生在現代,允許記錄下來——也允許研究人員觀察整個過程的展開。
他們發現,灰塵能夠傳播的原因是,它一到達那裡,就使大氣變暖,從而形成了一個運輸系統。有了這一發現,研究人員回到實驗室,製作了一個模擬圖,顯示希克蘇魯伯撞擊產生的塵埃使大氣變暖。
就像在木星上發生的那樣,模擬顯示塵埃被水平地攜帶——以他們的情況來說,就是在它最終以均勻的數量落回地面之前,被帶遍了整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