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天問一號」|總師又雙叒是「南航造」!這一次的火星探測器也不例外

2020-07-24 揚眼

揚子晚報網7月23日訊(實習生 張紫略 記者 楊甜子)「天文一號」火星探測器,總師又是「南航造」!記者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了解到,南航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了此次火星探測器的總設計師。而中科院院士、南航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更是親歷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親手推動了中國衛星遙感、月球與深空探測及空間科學的快速發展。

葉培建院士:火星、木星、太陽系都是我們的目標

從我國第一代傳輸型偵察衛星、第一代長壽命實時傳輸對地觀測衛星,到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再到如今火星探測任務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堅守航天領域研究近50載,作為多個具有開創意義的空間探測器的總師、首席科學家,葉培建院士感慨萬千。去年4月,在南航舉行的嫦娥四號研製團隊校友思政公開課上,葉培建院士曾向師生們介紹了中國航天的宏偉藍圖。「我們還要到火星取樣返回,還要對木星進行探測,還將向太陽系邊際探測飛行。中國的航天強國夢,將為中國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關注「天問一號」|總師又雙叒是「南航造」!這一次的火星探測器也不例外

「對航天事業負責」成為葉培建一輩子都在努力的事,他說:「我們要研製和發射更多、更好、更高水平的衛星,服務中國,乃至全世界,中國的航天員將邁步月球和更遠的太空,探測火星、小行星和木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行星際探測,飛向更遠、更遠!」

南航88級校友擔任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

在本次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中,南航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院士擔任總指揮、南航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南航航天學院的火星信標項目團隊承接火星探測器信標裝置的研製工作……在中國航天領域,「南航人」持續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關注「天問一號」|總師又雙叒是「南航造」!這一次的火星探測器也不例外

在南航求學的經歷讓孫澤洲受益匪淺。「這是我至關重要的4年。老師們不僅給我們傳授知識,也教我們怎麼做人。」父母都在瀋陽飛機製造公司工作的他從小耳濡目染,一心嚮往探索宇宙空間的奧秘,並於1988年進入南航電子工程專業讀書。畢業後,他隨即進入航天科技集團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工作。2004年任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2008年任嫦娥三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後擔任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以及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

工作20多年間,他長期致力於深空探測領域研究和工程實踐,逐步成長為我國深空探測太空飛行器設計領域專家和學術帶頭人。此前,在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後,孫澤洲為南航學子寫下題詞:「嫦娥衛星開闢了我國深空探測的絢麗篇章,未來的課堂之路將充滿機遇與挑戰,同時也熱切地期盼著更多立志高遠、功底紮實的青年才俊,在此將青春揮灑。願更多的南航學子在祖國的高科技之巔建功立業。」

「天問一號」充滿「南航元素」

按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升空並進入地球同步軌道,而後進行大約7個月的飛行到達火星,最終在2021年5月著陸在火星赤道附近。國外在火星著陸任務之前都有環繞衛星在火星附近,而中國的火星著陸巡視器是環繞火星不久後,就要與環繞器分離並降落,這對於著陸後的火星車自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最核心、難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在著陸器進入火星大氣後降落傘減速的過程,這個過程只有一次機會。「認識一個新的事物就是試錯的過程,航天卻不會給你很多機會去試錯。」孫澤洲總師坦言。

記者了解到,此次火星探測器搭載的長徵五號系列火箭的研製工作中,除了總師之外,還有許多「南航元素」。負責長徵五號系列主體結構製造、總裝和測試的是天津航天長徵火箭製造有限公司,南航85級飛機設計專業校友孟凡新擔任該公司總經理。去年年底,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的成功復飛,南航郭萬林院士為代表的科研人員提供了「南航智慧」。

來源:揚子揚眼

相關焦點

  • 南航元素助力「天問一號」問天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記者了解到,「天問一號」項目背後,有不少江蘇科研力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承擔了火星應急信標裝置的研製任務,將搭載「天問一號」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院士是項目的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而南航19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
  • 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去火星的「徵程」中並不「寂寞」
    「天問一號」重達五噸,出於節省燃料和推力的角度,選擇了經濟的、最省燃料的橢圓軌道,以上六個階段,任何一個階段出現問題故障,都會「前功盡棄」,尤其是第三階段,火星捕獲段,只有一次機會,此階段「天問一號」距離地球2億公裡,通訊延時11分鐘,只能通過「天問一號」自主管理制動點火來完成,簡直難上加難;還有第五階段,離軌減速著陸階段,「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則開始著陸
  • 又雙叒近一步!天問一號飛行約 2.56億千米,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
    又雙叒近一步!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10月28日22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8臺25N發動機同時點火工作,順利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並在軌標定了25N發動機的實際性能。
  • 守護火星探測器著陸!「青島造」為「天問一號」核心環節助力
    這期節目上,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徐連龍作為嘉賓,講述了企業在「天問一號」中的兩大貢獻:提供著陸傘繩連接技術、研發並提供特種彈性繩索以用於著陸器耐衝擊試驗。這兩項工作都作用於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後安全著陸這一最核心環節。從這個角度說,海麗雅可謂是火星探測器安全著陸的「守衛者」。
  • 「胖五」再出徵「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託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據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最新消息,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這是人類航天史上的一次壯舉,是中國行星探測的首飛之戰,也是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徵五號首次應用性飛行。
  • 天問一號探測器完成深空機動 約4個月後與火星交會
    【天問一號探測器完成深空機動】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在航天專業術語中,為了減少飛行偏差,使探測器沿著正確的軌道飛行而進行的變軌控制稱為修正。
  • 與「光」同行的1分38秒,「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完成深空機動
    在北京飛行控制中心現場,研製人員在不斷計算著天問一號的通信時延,記者還看到了一個名詞叫「光行時」。什麼是光行時?它有什麼作用呢? 為什麼要顯示在屏幕中央?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型號總師 崔曉峰:對,它和地球的距離不斷越來越遠,所以這個光行時就越來越長。大的時延產生之後,實際上你看到的狀態,是若干時間以前的狀態。
  • 「天問一號」完美升空,印度人卻不樂意了:抄襲我們的火星探測器
    文/皓月相信前段時間「天問一號」完美升空的壯觀畫面,仍然會浮現在大家的腦海中。當時包括美國的NASA和歐洲航天局等多個知名機構紛紛表示祝賀。而且NASA的局長還連夜關注了天問一號的發射情況,可想而知,我國這款火星探測器有多大的影響。不過,印度人卻對此並不買單。一些印度人顯然是眼紅了,在網上發表評論,稱中國的「天問一號」是抄襲印度的「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的。
  • 與「光」同行的1分38秒「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完成深空機動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型號總師 崔曉峰:光行時就是探測器上的無線電信號傳輸到地球產生的延遲,這個是由距離產生的。用光速行駛1分38秒,是2940萬公裡左右,也是這一刻天問一號與地球的距離。在這個大廳裡的每一個人,都是看著這個數字從零一點一點增加,見證著天問一號走過的路。
  • 天問一號探測器完成深空機動 四個月後將與火星交會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琳、楊璐、李貴良):10月9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在距離地球約 2940 萬千米的深空順利完成機動,以使探測器在四個月後能夠與火星準確交會。「根據北京遙測數據監視判斷,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深空機動控制正常結束,後續工作按正常計劃實施(鼓掌)。」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點點滴滴
    根據目前的消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在7月23日於海南文昌發射。這次火星探測任務一旦成功,中國將是人類歷史是第二個成功將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的國家。1976年美國的「海盜號」火星探測器是人類第一次將探測器登陸火星表面。當然了,蘇聯也在1971年聲稱成功把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不過除了蘇聯以外,別的國家一般公認此次著陸是失敗的。
  • 「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200天後將到達火星
    人民網上海7月23日電 (唐小麗)今天中午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13時25分,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
  • 「天問一號」黑匣子僅重4公斤,南航團隊揭秘研製過程
    現代快報訊(記者 仲茜 阿里亞)中國 " 天問一號 " 項目背後,有不少江蘇元素、江蘇力量。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項目總設計師孫澤洲是南航 1987 級校友,項目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人民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也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此外,南航航天學院科研團隊承擔了 " 天問一號 " 探測器的信標科研工作,助力 " 天問一號 " 遠航火星。
  • 「合肥造」隨「天問一號」奔向蒼穹
    合肥日報訊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跨越2300多年的「向天之問」,邁出關鍵一步。多項「合肥造」高科技成果隨「天問一號」升空,將在接下來的探測之旅中完成相關任務。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上海智造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昨天成功發射升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院長張宏俊介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擔長徵五號助推器以及火星環繞器的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另外,「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的兩臺有效載荷也來自上海製造!
  • 安徽科技為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加裝一雙「透視眼」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7月23日12時41分,執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記者了解到,來自安徽的科技成果為火星探測加裝一雙「透視眼」。
  • 「天問一號」信標裝置僅重4公斤 南航團隊揭秘研製過程
    2300多年前,屈原仰望星空寫下名篇《天問》。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小衛星中心主任康國華告訴記者:「天問搭乘火箭,要進入到一個『地球火星轉移軌道』,到這個位置之後,下面那就需要天問在茫茫的太陽系裡面運動到火星。」「天問一號」探測的整個飛行過程包括發射、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和科學探測等六個階段。發射升空後,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長途跋涉」約7個月才能飛抵火星。
  • 預計明年5月著陸火星!天問一號的發射,陝西這所高校功不可沒
    10月28日,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8臺25N發動機同時點火工作,順利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並在軌標定了25N發動機的實際性能。而在天問一號順利奔向火星的背後,高校的科研力量功不可沒,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就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順利完成深空「變道」
    天問一號在軌道設計中,安排了一次深空機動和四到五次軌道修正。這次深空機動相當於唯一一次「變道」,意義重大。至此,探測器飛行軌道變為能夠準確被火星捕獲的與火星精確相交的軌道。也就是說,沿著變道後的軌道飛行,天問一號就能直接抵達火星附近。據國家航天局消息,天問一號將在當前軌道飛行約4個月後與火星交會,其間還將實施兩到三次軌道中途修正。
  • 火星,央企來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天問一號將實現對火星「繞」「著」「巡」三合一「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著陸巡視器包括進入艙和火星車。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國行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任務)將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實現針對火星的「繞」「著」「巡」三合一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