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仲茜 阿里亞)中國 " 天問一號 " 項目背後,有不少江蘇元素、江蘇力量。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項目總設計師孫澤洲是南航 1987 級校友,項目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人民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也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此外,南航航天學院科研團隊承擔了 " 天問一號 " 探測器的信標科研工作,助力 " 天問一號 " 遠航火星。
△ " 天問一號 " 信標裝置模型器
什麼是信標?信標起什麼作用?
7 月 23 日上午,南航舉辦了 " 火星探測器發射直播觀摩活動 ",邀請航天學院應急信標裝置團隊成員與學生面對面分享交流。簡單說,信標裝置就是 " 天問一號 " 的 " 黑匣子 ",記錄火星探測器的運行軌跡以及機電系統運行情況。" 有了這套信標系統,天問一號就可以保持與地面信號聯絡,同時記錄探測器著陸火星的行動軌道。" 參與項目科研的團隊成員、南航航天學院張子健副教授介紹說,與飛機的 " 黑匣子 " 不同,火星的 " 黑匣子 " 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對科研的要求很高。" 特別是對電子系統的控溫耐溫、性能兼容、通信功能等方面,具有很多挑戰。"
分享會現場,信標團隊還展示了 " 天問一號 " 信標系統的一個科研模型。整個信標系統裝置重量為 4 公斤,加上外部的整流罩只有一個小球大小,核心機電只有火柴盒大小。" 因為火星表面氣溫很低,信標系統需要在低溫下保持通電工作,整流罩採用了創新材料,具有控溫功能。" 張子健副教授介紹說,罩子外殼上下對立面隱藏了兩套天線,以確保探測器著陸後,一側遇到撞擊,天線受損,另一側天線依然可以保持與外界聯通。
【過程】克服疫情,團隊摸著石頭過河,啃下 " 硬骨頭 "
據介紹,2018 年 8 月," 天問一號 " 火星應急信標裝置研製團隊在南航正式成立,詳細設計方案於 2019 年 4 月評審通過,經過六個月的研製與技術攻關,航天學院團隊按計劃完成了電性能測試、力試驗、鑑定級產品投產、大過載摸底試驗、全時序模擬測試、熱平衡試驗、專項試驗研製技術流程,各項功能與性能滿足使用與設計要求。11 月底正樣產品順利投產,2020 年 4 月信標裝置正式交付。
信標裝置能夠在高強度衝擊、極寒等極端環境下開展數據通信保障,主要在火星探測器進行著陸時進行通信保障,在國內還是國外都稱得上是 " 首創 "。一個全新的產品,在沒有任何成功經驗可借鑑的情況下,6 個月左右的時間,開展信標的設計、製造、試驗、驗證等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團隊都是 " 摸著石頭過河 "。
更意外的是,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南京、北京的科研人員分在兩地,隔離交流、試驗檢測,也為項目進程加大難度。
【觀摩】南航師生圍觀發射直播,多位教授現場解說
△ 南航師生一起觀看 " 天問一號 " 發射,多位教授現場補充講解
" 如果把飛去火星比作一個長跑比賽,那麼今年這個賽道上會有四位運動員。第一個出發的,是阿聯的希望號,第二個出發的,就是中國的天問一號,接著還有歐美飛行器陸續發射。" 在觀看 " 天問一號 " 發射直播現場,南航航天學院康國華教授介紹說,目前火星探測的成功率很低,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是最大的難關。
今年也是航天大年,除了長徵五號、北鬥三號相繼發射成功,7 月 23 號 12:45,中國發射了 " 天問一號 " 火星探測器,下半年,中國還將計劃發射 " 嫦娥五號 "。
看著 " 天問一號 " 出發飛向火星,同學們紛紛起身歡呼," 中國航天創奇蹟,天問啟航振人心 "。觀摩會還現場連線了在海南文昌發射基地的南航航天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寅老師,他也是南航火星應急信標團隊總設計師。他介紹說,此次長達一年半的研製工作,經歷試驗失敗、克服疫情阻力,國家火星探測信標團隊克服重重困難,肩負著使命,從正樣產品總裝、單測、環境試驗、聯試,到模擬飛行測試、驗收和綜合測試,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服務 " 航天強國 " 戰略需求,推進中國航天事業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