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探火五大看點

2020-07-24 光明網
「天問一號」探火五大看點「天問一號」探火五大看點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表示,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科學目標,主要是實現對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質組成、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等的研究。

世界首次一步實現火星探測「繞、著、巡」,最遠距離達4億公裡如何實現超遠距離深空通信?火星探測器發射後將經歷怎樣的歷程到達火星?記者為您梳理出一份此次火星探測的「觀賞指南」。

世界首次 一步實現「繞、著、巡」

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目前,人類已對火星實施了44次探測任務,其中成功了24次。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憑藉火星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的超強陣容,可一步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這是其他國家在首次實施火星探測任務時從未實現過的。

相比月球探測,火星探測任務的難度更大。由於火星相對地球距離較為遙遠,對發射、軌道、控制、通信和電源等技術領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天問一號」探測器系統副總師兼環繞器總設計師王獻忠介紹,研製團隊不僅攻克了火星制動捕獲、長期自主管理等關鍵技術難點,更實現了地火間的超遠距離測控通信,並將通過環繞探測實現火星全球性、綜合性探測,完成火星表面重點地區高精度、高解析度精細詳查。

臨門一腳 制動捕獲「踩剎車」

在火星探測器從地球飛向火星的過程中,能夠被火星引力所捕獲的機會只有一次。利用火箭助推,探測器獲得了擺脫地球引力的能量,使用精心設計的轉移軌道,探測器能夠最終順利抵達火星附近。

然而,受限於攜帶的推進劑有限,環繞器在抵達火星後,必須把握住唯一的機會對火星進行制動捕獲。此次火星探測任務捕獲時探測器距離火星僅400公裡,而此時探測器相對火星的速度高達4到5公裡每秒,一不留神就會撞擊火星或飛離,捕獲的成功與否成為火星探測任務成敗的關鍵。

在這一制動捕獲過程中,火星環繞器面臨諸多挑戰。由於捕獲時探測器距離地球1.93億公裡,單向通信時延達到10.7分鐘,地面無法對這一制動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只能依靠探測器自主執行捕獲策略。此外,在制動過程中,環繞器需要在自身出現突發狀況時自主完成相應處理,最大限度保證火星捕獲成功。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介紹,捕獲過程中,火星環繞器需要準確地進行點火制動,如果制動點火時間過長,探測器速度下降過多,探測器就會一頭撞上火星,如果制動點火時間過短,探測器速度過快,就會飛離火星從而無法進入環繞軌道,這對環繞器的自主導航與控制提出了極高要求。

4億公裡 超遠距離深空通信

環火飛行階段,由於地球和火星的運行規律,探測器距離地球最遠達到4億公裡。為了解決超遠距離通信問題,火星環繞器裝備了測控數傳一體化系統,實現了系統重量輕、通信效率高、通信鏈路可靠的目標。

為補償空間衰減,火星環繞器配置了大功率行波管放大器以及大口徑可驅動的定向天線,大幅度提高探測器到地球通信能力。

自主管理 探測火星需要會思考的「大腦」

通常情況下,環繞地球運行的衛星都是由地面控制中心根據衛星的實時狀態和任務要求進行控制的。但火星環繞器由於探測器到地球的距離遠,通信延時大,無法完全依靠地面指令對星上出現的突發狀況進行實時處理。

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關鍵節點,自主管理同樣需要發揮巨大作用。在火星探測器進行環繞器與著陸巡視器分離時,環繞器需在短時間內完成3次調姿和2次變軌,對姿態及位置測量及控制精度要求非常高。正是依靠自主在軌管理系統,火星環繞器才能夠精準、及時地完成與著陸巡視器的分離。

多樣載荷 給火星拍個「中式定妝照」

此次火星環繞器上共搭載7種有效載荷,可對地火轉移空間、火星軌道空間、火星表面及其次表層開展科學探測,獲取行星際射電頻譜數據、火星表面圖像、火星地質構造和地形地貌、火星表層結構和地下水冰分布、火星礦物組成與分布、火星空間磁場環境、近火星空間環境和地火轉移軌道能量粒子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其中中解析度相機可對火星全球開展地形地貌普查,高解析度相機可對火星重點地區開展局部高解析度地形地貌詳查,將為火星拍下來自中國的「定妝照」。

綜合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

一個試驗,試了5種方案才過關

南航獨立研製探測器「黑匣子」

記者昨天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辦的火星探測器發射直播觀摩活動獲悉,本次發射任務,南航承擔了火星探測器信標裝置的研製工作,這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

國內外首創,在探測器著陸時進行通信保障

「火星探測器信標類似於飛機的『黑匣子』,在非設計的著陸條件下根據設計的通信窗口返回指定的信息。」火星探測器信標項目主任設計師張子建介紹。

2018年8月,火星應急信標裝置研製團隊在南航正式成立,詳細設計方案於2019年4月評審通過,經過6個月的研製與技術攻關,11月底正樣產品順利投產,2020年4月信標裝置正式交付。

信標裝置要求能夠在高強度衝擊、極寒等極端環境下開展數據通信保障,在火星探測器進行著陸時進行通信保障,這在國內外都是「首創」。

一個全新的產品,用6個月左右的時間開展設計、製造、試驗、驗證等一系列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在信標裝置通信能力測試的過程中,研製人員發現通信有丟幀的現象,原因一直無法定位,而交付進度沒有任何餘地,研製團隊承擔了巨大壓力。」南航火星應急信標團隊副總指揮、航天學院黨委書記季海群介紹,在此關鍵時刻,學院成立了臨時黨支部,為了查找和定位通信的故障,不帶問題上天,黨員們主動放棄假期,成立了技術突擊小隊,連續48小時對通信系統軟硬體排查,最終在出廠交付前解決了問題。

一個試驗,試了5種方案才過關

高過載衝擊試驗是考核信標裝置抗極端環境的重要驗證試驗,試驗過程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儘管在試驗前有專門關於技術安全的風險控制措施,確保試驗在安全前提下開展,但高衝擊試驗的危險性和不確定性還是讓團隊成員吃了不少苦頭。

回顧信標的研製經歷,南航火星應急信標團隊總設計師、航天學院常務副院長陳金寶介紹,為了讓高衝擊試驗可控、可測地進行,團隊採用了5種試驗驗證工作的衝擊方案。

「第一種方案需要近距離測量信標參數,但由於信標位置的不可預知性,團隊成員需要冒著被砸傷的風險,堅守在試驗場第一線,進行參數測量。信標距離成員的距離不足十米,稍微出現一點偏差,團隊成員可能就面臨生命危險。」他介紹,而這僅僅是開始,由於第一種方案無法滿足試驗的測試要求,團隊迅速調整後又開始驗證第二種、第三種方案,但都滿足不了指標要求。

經過無數次摸索,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第五種試驗方案達到了各種指標,試驗驗證工作圓滿完成。

多位南航校友參與發射任務

南航多位校友參與了本次發射任務。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家、南航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院士擔任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南航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航天學院的火星信標項目團隊則承接了火星探測器信標裝置的研製工作。

在此次火星探測器搭載的長徵五號系列火箭的研製工作中,也有許多「南航元素」。負責長徵五號系列主體結構製造、總裝和測試的是天津航天長徵火箭製造有限公司,南航85級飛機設計專業校友孟凡新擔任該公司總經理。去年底,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的成功復飛,也有郭萬林院士為代表的南航科研人員提供的「南航智慧」。

通訊員 王偉

南報融媒體記者 談潔

實習生 杜天舒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這四大看點請收好
    這麼重大的航天任務中,包含哪些重大技術看點,後續又有哪些不能錯過的關鍵節點呢?探測這個紅色星球的意義在哪裡,中國為什麼要探火呢?,但這只是「天問一號」一次性完成「繞、落、巡」系列任務的第一步。如果這一目標能夠在「天問一號」任務中順利實現,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獨立掌握火星著陸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
  • 述評:「天問」探火,解惑「熒惑」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電 題:「天問」探火 解惑「熒惑」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中午從南海邊的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啟程,奔向宇宙「星辰大海」中的火星,中國行星探測也由此邁出第一步。火星由於其肉眼可見的火紅顏色以及不斷變化的亮度和位置,在中國古代稱之為「熒惑」,被視為戰星、兇星。
  • 「天問一號」啟程「探火」朋友圈越來越熱鬧
    北京時間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 張高翔攝大約2167秒後,「天問一號」成功進入地火轉移軌道,標誌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順利完成發射任務。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升空在即,四季沐歌「探火見證官」全線徵集中
    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消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於2020年7月22日—25日擇機發射。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衛星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任務,這是我國第一次向火星發射的探測衛星,將正式拉開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
  • 探火到底難在哪?科普專家開講「天問一號火星徵途」
    在近日舉行的「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活動上,包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在內的多位航天、天文領域專家圍繞火星探測相關話題,共同打造了一場「探火」的科學傳播盛宴。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此次任務為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也是中國運載火箭首次執行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發射任務。
  • 天問一號打卡1億公裡 「探火」還要邁幾道坎?
    科學大爆炸天問一號打卡1億公裡—— 「探火」還要邁幾道坎8月28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累計飛行1億公裡。從7月23日成功發射算起,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約36天。相比環繞地球飛行、降落月球表面,飛向火星並非易事。
  • 「天問一號」開啟首次探火之旅 三型發動機全力「保駕護航」
    西部大開發訊(記者張靜)2020年7月23日,中國新一代綠色無汙染大推力火箭長徵五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刺破蒼穹,一飛沖天,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開啟中國首次探火之旅。未來,經過7個多月的在軌道運行,「天問一號」探測器將著陸火星,一次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
  • 中國探火出發!長五火箭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奔向火星,這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成功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不僅要孤身一人走過這段很長的路,還準備挑戰「一次三連」——一口氣搞定環繞、著陸、巡視,為我們帶來更多對火星的認識。那麼,要完成難度這麼高的任務,航天人和科學家一定是全程密切關注、坐在電腦旁,對天問一號下達各種指令,進行精密操作吧?然而,受制於通訊,天問一號在深空的大多情況下是無法被遠程協助的。
  •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為天問一號探火之旅保駕護航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為天問一號探火之旅保駕護航 央視新聞11月17日消息,近日,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啟用,並已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等深空探測任務中。
  • 「胖五」再出徵「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託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未來經過約7個月的在軌運行,「天問一號」探測器將著陸火星,一次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總部位於西安航天基地的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為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和「天問一號」探測器,研製交付了78臺各型發動機。可以說,始於地面發射,終於精準著陸,液體動力的貢獻將貫穿全程。
  • 天問一號中途修正的意義何在?天問探火,獨樹一幟。向科學家致敬
    8月2日7時0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之後繼續向火星駛去,這不是最後一中途修正。在這之後,天問一號還將進行三次中途修正,與一次深空機動修正。要知道,去火星的路並不容易。
  • 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約36天「探火」還要邁幾道坎?
    科學大爆炸天問一號打卡1億公裡——「探火」還要邁幾道坎8月28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累計飛行1億公裡。從7月23日成功發射算起,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約36天。相比環繞地球飛行、降落月球表面,飛向火星並非易事。
  • 天問一號,火星見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 託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我國首次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 正式啟航 開啟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 此次探測目的是 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 即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
  • 天問一號打卡1億公裡——「探火」還要邁幾道坎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累計飛行1億千米。視覺中國供圖8月28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累計飛行1億公裡。從7月23日成功發射算起,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約36天。相比環繞地球飛行、降落月球表面,飛向火星並非易事。
  •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探火之路要經歷什麼?
    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張高翔攝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天問一號」完成了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
    「天問一號」有話說丨完成了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謝謝我的「守護神」!大家好,我是「天問一號」昨天上午7點我實施了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順利完成,目前狀態很好!今天我完成了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佳木斯深空站說著一口流利的東北話給我傳達了指令讓我能保持在預定的軌道上飛行天問一號探測器
  • 石景山園區企業航天測控助力「天問一號」 開啟探火之旅 星辰大海 再鑄輝煌
    2020年7月23號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我國自主研發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園區企業航天測控在這次探火之旅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石景山園區企業航天測控助力「天問一號」開啟探火之旅
  • 天問一號深空機動「四大看點」詳解
    在距離地球大約2940萬千米的深空實施軌道機動,對於「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來說,此次變軌意義重大。未來,探測器將在當前軌道飛行約4個月後與火星交會,期間將實施兩到三次軌道中途修正。看點一:什麼是深空機動?與軌道修正區別在哪?在航天術語中,為了減小飛行偏差,使探測器沿著預定的軌道飛行而進行的軌道控制稱作「修正」。
  • 面壁十年圖破壁,「天問一號」成功發射,探火之旅比你想像的更難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自打20號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從日本發射升空,就一直在期待著我國的「天問一號沒能看見「天問一號」升空的首席科學家2016年,中國重啟火星探測任務計劃,背負這項國家重大使命和任務的「主帥」名叫萬衛星。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中國這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
  • 凝聚著無數科研心血的「天問一號」不負眾望
    長徵御天問,九州探穹宇!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點火升空,經歷半個多小時後,探測器與火箭在距離地面600多公裡的太空中分離,成功進入地火轉移軌道。此後,天問一號還要經過一段漫長的太空遨遊,直至火星著陸後成功完成我國首次自主探索火星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