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之間的科技角逐?凝聚著無數科研心血的「天問一號」不負眾望

2020-07-31 極客網

極客網·極客觀察7月29日(文/慕遠|編輯/水木)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長徵御天問,九州探穹宇!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點火升空,經歷半個多小時後,探測器與火箭在距離地面600多公裡的太空中分離,成功進入地火轉移軌道。此後,天問一號還要經過一段漫長的太空遨遊,直至火星著陸後成功完成我國首次自主探索火星的任務。

大國之間的科技角逐?凝聚著無數科研心血的「天問一號」不負眾望

天問一號如何探測火星?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分為環繞器與著陸巡視器兩部分,而著陸巡視器又由著陸平臺和火星車組成,天問一號的總重量接近5噸,是我國迄今為止發射的最重的深空探測器。雖然「胖五」長徵號火箭很給力,但天問一號除了火箭發射外,還要經歷地火轉移、火星捕獲、離軌著陸、中繼通信及科學探測五個階段,「跋涉」全程超過了4億公裡,期間還會面臨諸多考驗。

天問一號搭載有13個有效載荷,其中火星車攜帶6臺科學儀器、環繞器攜帶7臺,這些儀器包括太陽能電池板、全景相機、多光譜相機、探測雷達、磁場探測儀和氣象測量儀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擔負的五大任務目標是: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火星表面物質組成、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火星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

大國之間的科技角逐?凝聚著無數科研心血的「天問一號」不負眾望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把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後,大概明年2月初到達火星,天空一號探測器依託於地面測控系統的支持,會經過4-5次中途修正和1次深空機動修正飛行路徑,逐漸飛近火星,進入火星捕獲段。然後探測器會在停泊軌道運行約75天,期間,會開展數次預著陸區成像探測,得到的數據將傳送到地面,探測到滿足的著陸條件後,探測器會在適當時機進入火星進入軌道,作分離環繞器與著陸巡視器的最後準備。

分離結束後,著陸巡視器進行火星大氣進入段的飛行,著陸平臺載著火星車進入大氣,減速、下降、落在火星表面上,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展為期約90天的巡視探測。

環繞器與著陸巡視器分離後,返回到停泊軌道,在停泊軌道上,環繞器將再次進行軌道調整,進入中繼軌道,開始執行與著陸巡視器為期3個月的中繼通信任務,擔任地球與著陸巡視器之間溝通的橋梁。完成中繼通信任務後,環繞器在近火點進行制動降軌,進入科學探測軌道,並在該軌道上繼續運行1個火星年,執行火星全球遙感探測任務。

大國之間的科技角逐?凝聚著無數科研心血的「天問一號」不負眾望

按照計劃,」天問一號「倘若通過一次發射就成功實現火星的環繞、著陸和巡視任務,中國將成為除美國之外,世界上第二個獨立掌握此技術的國家,不得不提的是,雖然我國此次的火星探測任務經過了反覆的科學論證和複雜的技術考量,但探索途中仍然需要面對不少風險。

擔起重任的「天問一號」 勇闖難關

截止目前,有公開數據統計表明:人類探火的完全成功率約為42%,概率比難度極大的探月任務53%的成功率還要低。

火星捕獲是火星探測任務中技術風險最高的環節之一,之所以說風險高,不僅因為火星捕獲窗口的唯一性,還與探測器採取制動的時間早晚有關,制動偏早,探測器因降速過低可能會墜入大氣層撞擊火星,制動過晚,探測器就不能被火星引力捕獲,從而飛到更遠的深空,很難再回到火星。

所以探測器在近火捕獲前,需要由地面對其進行精確的無線電測軌,認真分析從探測器上光學自主導航儀器中獲得的導航信息,得到探測器和火星的精確位置後,再在恰當時機進行制動,確保探測器可以成功進入環火軌道,還有,除了靠地面合作外,火星探測器還應具備自主應對突發故障的能力,進一步為環火軌道捕獲過程保駕護航。

在整個任務中,「天問一號」的著陸器登陸火星表面是最讓人期待的環節之一,同樣也是難度最高的任務之一。要想成功著陸,著陸器要穿越火星稀薄的大氣層,將與火星的相對速度從每秒4.8公裡降至零。雖然該過程用時只有七八分鐘,可因為電磁信號被完全屏蔽,整個過程都要靠著陸器自主控制完成,著陸器需要根據速度、加速度、與火星表面的距離等情況,做出一系列自主正確的判斷。

大國之間的科技角逐?凝聚著無數科研心血的「天問一號」不負眾望

上文提到,天問一號將在明年2月初到達火星, 那時與地球間的距離將達到1.9億公裡,更遠的距離造成更大的信號衰減,兩邊的信號接收都會更加困難,還會產生10分鐘左右的延時,地面無法實時快速地給探測器的動作發出指令,測控通信系統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不過令人感到鼓舞的是,中國早前已基本建成了兼具S/X/Ka多頻段測控能力,集測控、數傳和長基線幹涉測量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深空測控網,對深空太空飛行器的測控覆蓋率提高到了90%以上,綜合水平處於世界前列。此次「探火」任務,在探測器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由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阿根廷深空站(中國海外首個深空站)組成的中國深空測控網成功得到了探測器地火轉移段首個圈次的測控信息。

負責運行管理三大深空站的是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此前它對三大深空站的對頻率綜合系統、多功能數字基帶、監視和控制系統設備軟硬體進行了非常科學細緻的優化升級,以便為執行探測任務提供更為穩定強大的測控保障。三大深空測控站點在各自測控弧段內會持續接收、記錄探測器遙測傳輸的數據,對探測器精確實施測軌和上行遙控。

大國之間的科技角逐?凝聚著無數科研心血的「天問一號」不負眾望

「探火」很難 為什麼一定要去?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的「血緣關係」最為接近,兩者都形成於約45億年前,有著相似的自轉周期,火星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39分鐘,它還和地球一樣有著四季更迭,兩者組成結構也大致相同,有核、幔、殼。以往探測資料表明,火星表面的土壤富含氧化鐵,而這種土壤的形成,是風與水雙重侵蝕作用產生的,據此可以推測,火星上應該存在過或者存在有大量的水和大氣,雖然尚未在火星上發現過真正的生命痕跡,但結論是火星確實有生命形成或存在的一些條件。此外,火星的表面溫度大約在零下133攝氏度到零上27攝氏度之間,還擁有高山、平原和峽谷等多種地形,種種現象促使人們生出了疑問和假想:火星是地球的過往,還是我們未來的歸宿?

縱使探測火星遠比探測月球複雜困難,我國還是義無反顧地借「天問一號」開啟了火星探測之旅,因為研究火星的環境變化可以對地球環境的保護帶來一定程度的指導意義,對太陽系起源及演化、甚至是生命起源及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也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中國再度成全球焦點,天問一號成功在軌飛行36天,美對此束手無策
    如今談起中國無一不是誇讚,從經濟、政治到軍事再到科研發展都位居世界前列。天問一號成功發射並堅持這麼久令人驚喜,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從未停歇,通過不斷努力現如今已經可以做到登陸月球。地球與月球合影據環球網報導,7月23日天文一號成功發射,它幾乎凝聚了中國頂尖科研人員的心血
  • 「天問一號」不負眾望,發射一周後傳來喜訊!令各國羨慕不已
    「天問一號」探測器2日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正按計劃飛往火星。】升空之後,運行正常中國的天問一號成功升空後,就展開了科研探測工作。搭載了我國航天最先進的天空探測技術的天問一號,在火星的探測工作不負眾望。首先在天問一號上年有著先進的光學設備,這次它就拍到了一張200萬公裡外的地球與月球的合影。
  • 天問一號升空!我國火星探測,西安2所「神仙」高校,居功至偉
    這是2000多年前,屈原仰望星空發出的《天問》,他好奇日月變換,星辰明暗之間的運行規律。2000多年後的2020年,我國將火星探測系列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這是對屈原「天問」的延續,表達了中華民族對追求真理的堅韌和執著,對宇宙深空探索的文化傳承。
  • 中國天問一號首發,為什麼目的地是火星?專家:有4大重要原因
    站在科學發展的戰略角度來講,天問一號出徵火星,不僅是中國航天科技的重大進步,同時,這也是無數科學家在為人類的未來作出重要規劃。由於星際航行能力的局限性,人類對宇宙文明的探索一直都處於「沉寂」狀態,雖然一直沒有得到新的突破,但依舊無法泯滅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決心,科學家們仍然在努力尋找外星生命特徵或適宜生命誕生條件的證據,為此,很多發達國家都在大力推動航空航天科技的發展。
  • 「天問一號」開啟首次探火之旅 三型發動機全力「保駕護航」
    西部大開發訊(記者張靜)2020年7月23日,中國新一代綠色無汙染大推力火箭長徵五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刺破蒼穹,一飛沖天,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開啟中國首次探火之旅。未來,經過7個多月的在軌道運行,「天問一號」探測器將著陸火星,一次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
  • 距地球800多萬公裡,天問一號又要修改軌道,為什麼老是修改?
    據了解,天問一號通過將近一個月的飛行,如今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已經超過了800萬公裡。前幾天它剛完成了第一次軌道修正,接下來它將進行第二次軌道修正。除此之外,天問一號還攜帶了礦物光譜分析儀,它將對火星地表的礦物成分和分布進行探測分析。天問一號為什麼要進行軌道修正?由於天問一號要想登陸火星,前期就必須有運載火箭的幫忙。而運載火箭在發射和飛行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幹擾,比如在發射時會受到發射地天氣的影響,進入太空後會受到地球引力、月球引力等多顆星球引力的影響。
  • 距離地球800多萬公裡,天問一號要修改軌道,為什麼老是修改?
    據了解,天問一號通過將近一個月的飛行,如今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已經超過了800萬公裡。前幾天它剛完成了第一次軌道修正,接下來它將進行第二次軌道修正。,它們將在天問一號逐漸靠近火星的不同階段進行成像。從天問一號的發射看出我國科技發展的特點
  • 距離地球800多萬公裡,天問一號又要修改軌道,為什麼老是修改?
    先是以色列成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希望號」,然後是中國發射了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最後是美國發射了新一代火星車「毅力號」。其中最受國人關注的莫過於我國的天問一號,它不僅是我國歷史上首顆火星探測器,同時也是我國進行地外行星探測的開山之作,接下來還會有天問系列的探測器問世。根據消息報導,通過國家航天局的確認,天問一號最新的情況穩定,它攜帶的所有設備都完成了自檢,檢查結果顯示正常運行。
  • 「天問一號」眾望所歸,僅發射一周就傳來喜訊,實現「彎道超車」
    這不近日就聽說,中國「天問一號」不負眾望,發射一周後傳來喜訊,首次實現了「彎道超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原來是前幾日,阿聯、美國與我國幾乎一個時期發射的火星探測器,而中國在7月23日12時41分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將我國自主研發的「天問一號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多語種版《大國工匠》帶你感受航天精神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基地成功發射升空!一場火星探測之旅已經開啟,我國也邁出了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那麼「天問一號」這個名字又是從何而來呢?
  • 「天問一號」發射,一起重溫令人激動不已的火星電影
    7月23日,對很多天文愛好者來說是一個特殊的並且激動人心的日子,因為這是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的發射日,這將極大的促進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同時也有很多人回想起了曾經關於火星題材的優秀電影。早在幾千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曾在《天問》裡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 求人不如靠己,從螢火一號到天問一號中國航天背後的英雄:感謝你
    在面對質疑和批評,他們的壓力可想而知,從螢火一號到天問一號中國航天背後的英雄:感謝你。,艱難探索火星在中國古代被稱為&34;,我國第一次探索火星是從2007年開始,由於我們當時缺少大運力火箭,還不能自己將&34;送入火星,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總負責研製&34;,原計劃2009年10月和俄羅斯的火衛一土壤衛星一起搭載,由&34;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 天問一號飛出一億公裡,航空航天承載大國夢
    important}據環球網報導,8月28日,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累計飛行一億千米。這是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正在不斷向前邁出堅實步伐的重要標誌。儘管,一億千米大概只佔天問一號預計行程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是從目前天問一號的良好運行來看,我們有理由祝福天問一號按計劃圓滿完成任務。
  • 國產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飛行路程達一億公裡
    據國家航天局報導,截至今天10時0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路程達到1億公裡,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確認設備狀態正常。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約36天,成功完成地月合影,距離地球約1075萬公裡。
  • 「天問一號」出徵,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天問一號」出徵,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這位黃石伢為「天問一號」護航
    ---------以下為正文部分--------- 7月23號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 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成功 點擊視頻看 ↓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全程視頻↓ 這是中國走向宇宙深空的重要一步消息一傳出來全國上下一片歡騰
  • 「青島造」為「天問一號」核心環節助力
    正如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所說,這次任務最核心、最難的地方,就是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後氣動外形和降落傘減速的過程,只有一次機會,必須確保成功。徐連龍介紹,「天問一號」著陸器降落傘的傘繩,採用的是海麗雅集團的發明專利——繩索插接技術。「採用傳統傘繩連接方式,在降落環節的強力損失可高達50%;而繩索插接技術的自鎖功能能夠最大限度提高傘繩強度、減少強力損失,確保著陸器安全。」徐連龍說。特種繩索為著陸火星「打好提前量」一次火星探測任務背後凝聚著無數心血,必須盡最大努力把每個環節的風險降到最低。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印度網友卻心態崩了,正在拼命「酸」中國
    火星探測已成全球各國科研的重要項目,是國家整體綜合實力的體現。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迅速。7月23日,中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它搭載著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飛向火星。「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彰顯了中國科技在近20年來取得的巨大進步。而此事卻讓印度網友心態崩了,正在拼命「酸」中國。
  • 航天六院執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的試驗隊凱旋
    7月25日下午,位於西安南郊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舉辦簡樸而熱烈的歡迎儀式,迎接在海南文昌執行長徵五號遙四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試驗隊員凱旋。鮮花、掌聲、擁抱表達誠摯問候和衷心祝賀在「造探火動力 鑄大國重器」的大型慶祝背景板前,院領導與隊員握手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