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註定是激動人心的日子,&34;不負眾望成功在窗口期發射,&34;即將登陸火星,進行為期90個火星日(相比地球日約為24小時40分鐘)的科學研究活動。然後這背後是我們航天人不懈的努力與堅持,長徵五號火箭總指揮王珏回憶研發的過程,幾次失利,感覺天都快塌了。
我們的航天人敢於&34;,他們咬緊牙關,不眠不休,付出的難以想像的艱辛和努力。在面對質疑和批評,他們的壓力可想而知,從螢火一號到天問一號中國航天背後的英雄:感謝你。
火星在中國古代被稱為&34;,我國第一次探索火星是從2007年開始,由於我們當時缺少大運力火箭,還不能自己將&34;送入火星,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總負責研製&34;,原計劃2009年10月和俄羅斯的火衛一土壤衛星一起搭載,由&34;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圖:螢火一號和火星的模擬圖
2年時間從無到有,任務十分艱巨,科研人員和時間賽跑。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個火星探測器體重僅110公斤,本體長75釐米、寬75釐米、高60釐米,將攜帶照相機、磁強計等八件神器,肩負中國首次地外行星空間環境探測的重任。
2年的星夜兼程,我們成功將探測器交付給俄方。2009年9月29日俄方因許多非技術原因決定將&34;火星探測器的發射時間推遲至2011年10月,這一延遲就是2年。俄羅斯&34;探測項目的推遲直接影響到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34;的發射,航天人的等待是多麼的漫長。
火星和地球每15到17年才有一次最近的機會,每26個月才會位於距地球最近的位置上。&34;探測器副總設計師、上海航天局研究員陳昌亞回憶道:
&34;螢火一號&34;
是的,我們航天人敢於&34;,&34;。
推遲發射並不是我們&34;的過錯,它在技術上已作好充分準備,既能適應火星上超過100℃的晝夜溫差,又能從休眠狀態中按時甦醒。
&34;在運行過程中將遭遇7次&34;(即火星運行至探測器與太陽之間,完全遮住陽光),零下200℃的冰冷&34;最長將持續8.8小時。此時,依靠太陽能供電的探測器不得不進入休眠狀態,待&34;時分,再將16臺單機加電喚醒。&34;面對的另一個難題是火星距離地球近則六七千萬公裡,遠則4億公裡,與地面測控站的往返&34;需44分鐘。因此大多數情況下,&34;必須&34;,這對其自控能力提出了極大挑戰。好在,所有地面模擬試驗證明,它已經準備好了。
當時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已經對火星的軌道、火星的引力場等各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在測控方面已具備堅實的基礎。深空探測除了測控能力以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需建立深空站。那時口徑最大的測控站是18米,沒有達到探測火星的要求。後續規劃建了35米、64米大口徑的深空站,有了這些深空站以後,我們就具備火星探測、測控的能力了。
可以說萬事俱備,就看俄方的&34;火箭如何將一箭雙星成功發射了。2011年11月8日,&34;與俄羅斯的&34;採樣返回探測器一起發射升空,&34;運載火箭升空後,&34;探測器上的主發動機將開始工作,並通過3次點火將兩個探測器送入環火星軌道。
但是2011年11月9號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波波夫金,在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向外界宣布,搭載有中國&34;火星探測器和&34;探測器未能按計劃變軌。
他說:&34;
這意味著,中國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發射以失敗告終。心血付之東流,產生的影響是中國航:受軌道距離影響,兩年內不能再有新動作。
中國航天人,帶著疲憊與壓力繼續前行……
《天問》本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一篇長詩,但是作為龍的傳人,那句&34;可能更加貼切。
2020年4月24日第五個&34;,中國首次建立了新的火星探測&34;任務。時隔三月,&34;帶著我們探索火星的決心一起飛行。
一次性進行&34;,對火星進行環繞探測,火星車在火星表面登陸,完成巡視探測任務。這個創舉背後是多少科學家日以繼夜的付出和努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次火星探測是作為開放性的科學探索平臺來實施的,包括港澳地區高校在內的全國多地研究機構積極參與了研製過程。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科學目標,主要是實現對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質組成、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等研究。
由於受緯度的影響,在&34;進入火星軌道的時候,我們的深空網絡受覆蓋角度範圍影響,有一定的時延,需要其他國家臺面站捕獲信號作為備用,我國與歐空局、法國、奧地利、阿根廷等國家和組織開展了監測等多項合作。
這是獨立自主的探索,這是科研人員辛苦的檢閱。而對於本次探測活動的看點,西瓜視頻創作人&34;都做了總結和盤點,七大看點你不容錯過,想要了解的朋友可以上西瓜視頻搜索,文末也會給大家提供快速傳送門。
長徵5號14火箭成功發射後,&34;從地球軌道轉移到火星軌道,需要用7個多月的時間。地球的遙測系統得不間斷地對探測器進行跟蹤,在這期間需要有幾次軌道修正的操作,以免探測器偏離軌道,錯過火星。這中間萬一發生極端事件,魔塊小石頭撞上了探測器,宇宙射線暴損壞了飛船的電子系統,甚至飛船自己的動力系統出現故障,任務都可能會失敗。
當遇見火星後減速,探測器的速度太快,地球的引力都抓不住它,火星想抓住它就更難了,必須把速度降下來,降到火星引力可以把它抓住的速度。這對發動機點火的時機和速度控制的要求都非常高,一旦出錯有可能跑丟或者直接撞到火星上。前面美蘇火星探測相當一部分發射失利,問題都出現在這個環節,一旦被火星引力抓住,就變成火星的衛星了。然後再進一步調整軌道,把軌道從類似印度探測器的橢圓軌道變成接近圓形的近火軌道進行探測。在完成這個階段後,甚至在這個過程中,探測器可能會拍攝一些火星的照片,或者還包括一些地球的照片,我們就可以很直觀的感受到探測器還很健康。
等到過五關斬六將,著落後就可以開始探測完成科學任務,火星車能否經受火星環境順利完成預期任務,並超額完成任務,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火星車一旦躲過了生存關,下面就是驚喜不斷的過程了,而這背後是無數個日日夜夜的中國航天人的辛苦與堅韌,從立項到到2020年的按既定目標發射任務,我們為中國航天感到自豪的同時,也要深深的感謝這些背後的英雄。
中國航天,自主創新
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錢學森擔任院長,中國的航天事業就此展開。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成功發射,11月29日衛星按原計劃成功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
1981年9月20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將&34;送入地球軌道,中國成為第四個獨立掌握&34;發射技術的國家。
2003年10月15日,&34;發射成功,航天員楊利偉在軌飛行14圈看到了&34;,圓滿完成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發射成功,費俊龍、聶海勝在軌飛行115小時,中國首次實現&34;載人飛行。
2007年10月24日,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首次獲得&34;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發射成功,首次搭載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中國實現了第一次太空漫步。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發射成功,與天宮一號完成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
2012年12月27日,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服務,這是繼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之後
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
太多太多的創舉,&34;離不開我們的繁榮富強,更因為背後的他們更加精彩。
他是任新民,他說:&34;;
他是黃緯祿,他說:&34;;
他是孫家棟,他說:&34;;
……
我們也知道,火星探測的成功率一直不高,至今也才一半左右,至於原因西瓜視頻都進行了盤點。
航天前輩錢學森、趙九章、陸元九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第一批教師,用骨幹力量支持航天事業隊伍,按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射鍵。
如今一代又一代學員接過航天前輩的接力棒,即將進入更廣闊的空間大舞臺開啟新的華麗篇章,再次為默默奉獻的你們真誠的說聲:&34;。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於西瓜視頻創作人&34;:
想了解更多火星探測知識,為自己增加航天方面的新技能,你可以登陸西瓜視頻搜索:&34;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