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於7月23日下午12點41分從中國東南沿海島嶼海南的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如果一切順利的話,軌道飛行器、著陸器和火星車將於明年2月抵達這顆紅色星球。該發射場在2016年發射了第一枚火箭,選擇它是為了利用其緯度相對中國其他發射場低的優勢。
如果成功的話,這項任務將進一步肯定中國在航天大國中的地位,顯示中國有能力獨自規劃和執行複雜的星際飛行任務。此前,只有美國和前蘇聯成功地在這個星球上降落過飛行器。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項目副指揮長吳彥生說:「天問一號飛行任務是中國航天強國建設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標誌性工程,也是中國航天向太空進一步深入發展的裡程碑工程。」
這是今年夏季窗口期全球三次火星任務的第二次火箭發射。幾天前,阿聯製造的希望號軌道飛行器從日本發射升空。每26個月左右,地球與火星的會達到最近距離,火星任務便會利用這一短暫的窗口進行火箭發射。
此外,第三項火星任務,NASA的毅力號火星車定於下周發射升空。如果這三個任務都成功發射,它們將於明年2月抵達火星。其中天問一號計劃進入橢圓軌道2至3個月,然後嘗試在行星表面著陸。
2011年,中國螢火一號曾作為第一次火星任務,通過俄羅斯火箭發射,但是火箭在發射後不久發生故障,無法逃脫地球的引力,太空飛行器最終在大氣層中燒毀。雖然螢火一號發射遇到挫折,但在過去20年裡,中國已經穩步進入航天大國之列。中國是少數幾個將自己的太空人和空間站送入軌道的國家之一,中國也曾兩次將漫遊者登陸月球。
天問一號的名稱是以屈原的詩命名,屈原在詩中從天地離分、陰陽變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一直問到神話傳說乃至聖賢兇頑和治亂興衰等歷史故事,表現了屈原對某些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這與航天科學家們對星際的探索精神非常契合。
天問一號包括一艘軌道飛行器,一個著陸器和一輛火星車。通常其他國家對火星的訪問採取了一種交錯的方式,即首先軌道飛行器,然後著陸器,最後才是火星車,而中國將首次嘗試同時操作所有這些部件。
據參與此次任務的四位科學家稱,軌道飛行器將對火星及其大氣層進行大約一年的研究,相當於地球上的687天。除了兩個攝像頭,它還攜帶了地下雷達、一個研究火星磁場的探測器和其他三個科學儀器。
軌道飛行器還將作為向地球回傳信息的中繼,與火星車組件進行通信。探測器還將攜帶攝像機、探地雷達和其他儀器,它的任務是在火星上持續大約90天。
火星車
火星車將降落在火星北緯中部的烏託邦平原地區。美國宇航局的「海盜2號」任務於1976年降落在那裡。除了1971年蘇聯的那次在不到兩分鐘後就失去聯繫的火星登陸任務外,目前只有美國成功地登陸了火星。
早期來自美國宇航局火星探測軌道器的數據顯示,烏託邦平原有一層水冰,相當於地球上蘇必利爾湖的冰層。天問一號任務的一個目標是更好地了解這些冰的分布,未來火星上的人類殖民者可以利用這些冰維持自己的生存。
中國已將太空探索列為未來幾十年中國發展的支柱之一,計劃在本世紀中葉完成一系列任務,其中涉及許多載人航天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