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熱議「天問一號」「奔火」: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2020-08-27 央視惠客廳

火星,中國來了!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引發了國內外網友的沸騰熱議。它不僅意味著中國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從此邁入了深空探測的時代。

SpaceX和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發文對「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表示祝賀。而在國內各大視頻平臺和網絡客戶端,不論是在央視新聞推送的發射視頻下面,還是CCTV-9紀錄頻道推送的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下面,網友們都寫下了激動的留

感慨中國航天成就 網友「激動到變形」

「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最終目的地,是地球在太陽系中的「近鄰」——最近距離5500多萬公裡、最遠距離4億公裡的火星。

幾乎是在人類剛剛有能力掙脫地球引力飛向太空的時候,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就開始了它的旅程。從1960年至今,人類已經進行了44次火星探測活動,這讓火星成為人類探測時間最長、次數最多、參與國家也最多的一顆行星。雖然探測任務的成功率只有43%左右,但目前在軌工作軌道器或火星車仍有8個。

百度搜索大數據顯示,火星是太陽系中除地球外搜索熱度最高的行星。2005年6月22日,網友「依稀水瓶座」在百度知道上提問:「美國火星探測好多年了,中國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這可能是中國網際網路上第一次出現和中國火星任務有關的提問。隨著「天問一號」 順利啟程「奔火」,這個問題跨越15年終於等到了答案。有網友自創文字說「淚目」不斷,被戲稱為「生動詮釋了什麼叫激動到變形」。

針對這次激動人心的發射,網友們「敲起了門」,說「火星人開一下門,我們來串門兒。」「火星人」則發了一段「火星文」表達歡迎:各位地球人,作為一名火星人,我向大家問好!歡迎地球的中國人來到我們的家鄉,火星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星球,也希望未來我們火星能和地球展開深度合作,一同邁向深空。

星河茫茫無盡夜,求索渺渺日月間。「地火」友誼就此滋生,銀河命運共同體的雛形有了模樣。

把火星探測器送上太空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接下來,探測器還要經歷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和科學探測等多個階段,面臨的挑戰可謂步步驚心。那如此艱難,我們還飛奔到火星去幹什麼?

有網友笑稱,火星救援刻不容緩,這當然是要去救人的。「天問一號」也許會在火星遇到會種土豆的馬特達蒙,就是腰裡斜插著一根天線,在黃沙和殘損的營地之間折騰的那位。

有的網友說話太過扎心,居然說「看馬特達蒙種土豆也就一樂,真火星種地還得看我們。」雖然中國人點亮了種菜的種族天賦,可這驕傲咋就不能藏住點呢?

「天問」:融中華文化於飛天理想 體現中國人的嚴謹浪漫

人類文明雖然滄海一粟,但對宇宙的探索之心從未黯淡。中國的行星探測工程,更承載著中國人航天強國的夢想。

火星工程叫做「天問」,名字來源於中國偉大詩人屈原的長詩,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

「天問」這個名字獲得了網友的集體點讚,很多人認為它體現了中國人的浪漫和嚴謹,是上下五千年夢幻般的聯動。更有網友認為,這個名字有種說不出的王者霸氣,第一次聽到甚至渾身起了雞皮疙瘩。而外國網友更是認為,「Questions to heaven」這個名字太酷了。

網友還稱,要說起名只服中國航天。探月工程叫「嫦娥」,中繼衛星叫「鵲橋」,月球車叫「玉兔」,火箭叫「長徵」,宇宙飛船叫「神舟」,空間站叫「天宮」,太陽探測器叫「夸父」,暗物質探測器叫「悟空」,量子衛星叫「墨子」,導航衛星叫「北鬥」。這些好聽的名字裡,藏著中國人的航天情懷。融中華文化於飛天理想,中國航天人正憑藉自己頑強的進取精神一步步把神話變為現實。

7月24日,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正式啟動中國第一輛火星車的全球徵名活動。網友們想出了「敢探號」、「祝融號」、「朱雀」、「火兔」等名字,簡直是要「上天」的節奏。不過,這「麻辣兔頭」是怎麼回事兒啊?

在CCTV-9紀錄片《Hi,火星》中,火星車總設計師賈陽面對火星車,那就是送女兒出嫁的心情。為保證行駛安全,他改動結構讓「孩子」以「蠕動」的方式前進。他還為火星車插上深藍色的翅膀,並在車身印上篆文「火」字,這個字形似「中國」二字,取自南宋官印「桓術火倉之印」。面對一個有著如此拳拳之心的「老父親」,大家還是好好給火星車起個名字吧,「螢寶」就很親切,當小名兒不錯。

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齊齊」的,中國航天給各項工程的命名既體現了飛行器的特徵和應用價值,又具有中國文化的底蘊,還有鮮明的探索寓意,這確實是專屬於中國人的浪漫。

回溯歷史見證奇蹟 目標仍是星辰大海

「天問一號」計劃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繞、著、巡」(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這樣的航天壯舉背後,有難以計數的航天人的託舉。中國60多年航天事業的積累,探月工程連戰連捷的經驗,大推力運載火箭、超1億公裡測控、探測器研製等技術的突破,都為火星探測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很多航天迷網友因此想起了「螢火一號」——中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在百度相關詞熱搜上,「螢火一號」一度居高不下。

2011年11月8日,「螢火1號」搭乘在俄羅斯的福布斯號採樣返回探測器上一起發射升空,開始對火星的探測研究。11月9日,俄方宣布福布斯號火星探測器變軌失敗。

一段充滿了哀怨的抱怨經由網友之口從深空傳來,「『螢火一號』:第一次有了喜歡的星球,第一次交到了一生的火箭,這兩件愉快的事情交織在了一起,這兩份喜悅又給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喜悅。我本應該獲得如夢一般的幸福時光才對,可是……」

如今,當年難住「螢火一號」的變軌技術已經取得突破。「天問一號」在地火轉移軌道上經歷約7個月的飛行後,在地面測控系統的支持下將逐漸飛近火星,在近火點實施制動,被火星捕獲,成為火星的人造衛星。正如網友所言,知道了「螢火一號」的前世今生,才發現航天事業真的是長路漫漫、道阻且艱啊。

「天問一號」到達後火星,要經歷驚心動魄的抵近和著陸動作,風險依然巨大,尤其是恐怖的盲降7分。網友們紛紛安慰道,「天問,你已經是個成熟的火星探測器了,要學會自己度過『恐怖七分鐘』哦,加油!」

回溯歷史,對宇宙千百年來的探索與追問,是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夢想。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偉大夢想也永不止步,中國航天人的目標仍是星辰大海。

網友「土間うまる」說,「也許有一天我們的詩歌都將不再僅僅是文人筆下的奇思妙想,而更像是千年之前描繪的科技藍圖。以前我們講的神話,如今由我們親手創造。」有人跟帖稱,「看了央9的《Hi,火星》,看到了研究人員如此奮不顧身,感覺一幅大的科技藍圖正在完成。不得不說,樓上的網友你真相了。」

火箭專家、宇宙航行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曾經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可以預計,浩渺深空,將留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印記,中國航天人正在為實現深空探索目標執著努力。就如紀錄片《Hi,火星》第一集中科學家所言,「我們不知道彼岸在哪裡,我們一直冒著生命危險在尋找別人,不管是這一次還是下一次,還是未來的很多次,探索是不會停止的。」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奔火滿月
    中新社北京8月23日電8月23日是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奔火滿月之日。記者從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截至23日12時,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飛行裡程8650萬公裡,距離地球927萬公裡,目前探測器飛行正常。
  • 今天,天問一號奔火滿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是天問一號奔火滿月的日子。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截至8月23日12時,天問一號飛行裡程達8650萬公裡,距離地球927萬公裡。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正常。
  • 「天問一號」奔火滿月啦
    8月23日是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奔火滿月之日。截至23日12時,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飛行裡程8650萬公裡,距離地球927萬公裡,目前探測器飛行正常。7月27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在飛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回望地球,利用光學導航敏感器對地球、月球成像,獲取了清晰地月合影。在這幅黑白合影圖像中,地球與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狀,在茫茫宇宙中交相輝映。
  •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天問一號」飛天記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該名稱源於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 天問一號「奔火」滿月 已飛離地球900多萬公裡
    原標題:天問一號「奔火」滿月 已飛離地球900多萬公裡 摘要 【天問一號「奔火」滿月 已飛離地球900多萬公裡】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 天問一號奔火滿月 已飛離地球900多萬公裡
    天問一號奔火滿月 已飛離地球900多萬公裡中國新聞網2020-08-23 17:318月23日是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奔火滿月之日。記者從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截至23日12時,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飛行裡程8650萬公裡,距離地球927萬公裡,目前探測器飛行正常。
  • 劍指蒼穹,中國「天問系列」始於火星目標卻是星辰大海
    長徵五號據新華社消息,7月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將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天問一號發射後,大約會經過7個月左右的時間飛抵火星,對這顆紅色星球進行探訪。天問一號只是我國行星探測計劃的第一步。在未來,我國還將展開對包括火星在內太陽系所有行星、小行星的探測,包括尋找外星文明信息,深空探測等。後續發射任務會根據編號依次類推:天問二號;天問三號;天問四號……等。
  • 天問一號探測器「奔火」滿月:距地球927萬公裡 飛行正常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於13時17分25秒器箭分離,準確進入預定地火轉移軌道。截至今天12時,天問一號飛行裡程8650萬公裡,距離地球927萬公裡。目前探測器飛行正常。
  • 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 綜述: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新華社記者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23日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升空,開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這引起海外科學界及媒體廣泛關注與熱議,一大焦點是此次探索火星任務計劃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
  • 送「天問一號」奔火,「長五人」還在奔跑
    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最新消息,10月9日23時,「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此次軌道機動在距離地球大約2940萬千米的深空實施。茫茫宇宙中, 「天問一號」還將飛行4個月才能抵達火星軌道,它孤獨嗎?
  • 天問一號探測器「奔火」滿月:距地球927萬公裡,飛行正常
    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探月工程」微信公眾號「中國探月工程」8月23日消息,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於13時17分25秒器箭分離,準確進入預定地火轉移軌道。
  • 麻辣財經:「奔火」飛行230小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別來無恙?
    「探測器在飛向火星的過程中,我們會設計一條理論軌道,但實際飛行中不會嚴格按照理論軌道來飛,多多少少會有些偏差。因此,在整個地火轉移軌道階段,我們會設計四到五次的中途修正。」耿言說。事實上,由於天問一號探測器的入軌精度很高,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需要調整的幅度非常小。在軌道修正的同時,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軌驗證探測器的3000N發動機。
  • 綜述: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綜述: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新華社記者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23日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升空,開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這引起海外科學界及媒體廣泛關注與熱議,一大焦點是此次探索火星任務計劃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
  • 奔火旅途中 天問一號的「闖關」還將繼續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此前,天問一號探測器進行了兩次軌道修正。那麼此次深空機動與軌道修正有何不同?
  •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印度網友酸,技術是偷我們的
    我國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胖五」成功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期間十分順利。「天問一號簡直把不要臉的技術發揮到淋漓盡致,印度這神奇的國度,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維解讀;不過「天問一號」會把印度網友的這股酸味一起帶入火星的。我們國家對浩瀚宇宙的探索,不會為了跳梁小蚤而止步,反而我們會更加大力度,因為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 天問一號傳新消息,美網友:中國探測器抵達火星後,我們的還在家
    在我國第五個「中國航天日」的時候,中國國家航天局就向外界宣布將我國的行星探測任務正式命名為「天問」,我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前不久,我國成功地向太空發射了「天問一號」,近日,「天問一號」再次傳來新的消息。
  •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對星辰大海的嚮往
    7月23日,隨著火星探測器進入太空,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拉開帷幕,中國航天正式開啟「攬星九天」的行星探測計劃,踏上探索星辰大海的雄偉徵程。中華民族對浩瀚星空的嚮往貫穿歷史長河。回望千年,再看今朝,「天問」啟航既是對古代先賢的最好回應,更是對探索真理、不懈追求民族精神的歷史傳承。邁向星辰大海,必要克服風浪。深空探測難度大、成功率低。「天問一號」將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需要解決太空飛行器長期自主管理、火星制動捕獲著陸、火星表面巡視、火星科學探測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風高浪急,是考驗更是鍛鍊。
  • 「天問一號」標誌著中國太空科技邁向新領域​
    作者:中國攝像師潘長宏2020年8月21日我從電視中看到,中國7月23日,在文昌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向太空發射了一顆具有時代意義的探測器,它叫「天問一號」,根據相關知識導讀,這「天問一號」探測器分為軌道器和著陸器兩部分,總重約
  •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對星辰大海的嚮往
    本報評論員7月23日,隨著火星探測器進入太空,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拉開帷幕,中國航天正式開啟「攬星九天」的行星探測計劃,踏上探索星辰大海的雄偉徵程。中華民族對浩瀚星空的嚮往貫穿歷史長河。早在春秋時期,火星就因形似熒熒之火、行蹤捉摸不定而被稱之為「熒惑」;戰國時代,屈原更是向天發出「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疑問。
  • 「天問一號」飛奔火星,國內網友發出「燒腦」十問
    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引發國內網友沸騰熱議。同日,百度發布的《「天問一號」搜索大數據報告》,記錄了由4月末以來,國民對中國首次火星之旅的好奇和最關注的內容,以及航天熱帶來的影響,並公布了對「天問一號」、對火星,國內網友們最好奇的10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