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
「我特別開心能看到這次發射!感謝學校給了我們這次機會來到現場看火箭發射。希望『天問一號』順利著陸火星,也希望祖國的航天事業越來越好!」人大附中三亞學校的陳濤旭同學開心地說道。7月23日,陳濤和同學們,以及眾多航天愛好者,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現場觀摩點,親眼所見巨大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承載著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點火升空一幕後,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7月23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現場觀摩點,人大附中三亞學校的同學們在看火箭發射
現場觀摩感受科技力量
「出發前往文昌發射場前,學校專門給我們上了『火星探測』課程,同學們自己動手製作了中國火星車。在發射現場,大家親眼見證火箭發射成功,我覺得我們特別幸運!」同學們難掩心中的激動,紛紛向記者描述。「在『火星探測』研學課堂,老師告訴我們,這次我們國家是將一個5噸重的大傢伙送到5500萬公裡之外的火星上去,而且還有一個落在火星上的火星車,要執行繪製火星地圖、火星表面成分的成分分析、火星南北極磁場探測以及火星氣象監測;這次飛行任務要求非常精確,需要很高的科技水平」「我還了解到,這幾天,不僅是文昌發射航天發射場,整個參與到這個巨大的火星探測工程的叔叔阿姨們,都在徹夜忙碌,因為航天的發射,容不得任何一點瑕疵和紕漏的,任何一個非常細小的忽略都可能造成非常大的事故。」同學們娓娓道來。
在課堂上,同學們動手製作火星車
人大附中三亞學校是一所航天特色學校,這一次組織學生前往文昌航天發射場觀摩探火火箭發射,切身感受國防科技力量。記者向航天科技教育研發團隊空天創客王金星了解到,學校引進了航天教科技育特色課程,同時利用時事熱點開設航天科普研學活動,讓同學們通過動手實踐與理論知識結合,認識祖國航天科技的成果,增強學生到國家榮譽感以及領會航天精神。
生動課堂讓「探火」故事走入心中
隨著中國進入新時代,科普迎來了最好時機。如何讓最新的科技走入課堂,讓科學家精神走入孩子們心中?人大附中三亞學校做為航天特色校,有針對性的進行特色研學活動,每次都讓學生們獲益匪淺。在課堂上,除了用淺顯易懂地方式和孩子們講解航天知識、航天發展史,王金星更傾向於從一個個的航天故事中,引導孩子們塑造全面健康的人格。
在課堂上,同學們動手製作火星車
這次活動的科普課堂中,老師給同學們這樣講述了火星探測的故事:「早在2011年11月8日,我國就發射過火星探測器,叫『螢火一號』,當時是搭載俄羅斯的『福布斯-土壤』號探測器一起發射的,但是火箭的發動機沒有按照計劃點火成功,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耗費了我們大量心血的『螢火一號』探測器墜落。『螢火一號』的失敗告訴我們,我們的航天發展決不能假手於人,決不能依賴外國,航天技術的進步必須要獨立自主,只有堅持自主創新,才能形成我們自己的東西,才能不受到人家的牽制,才能贏得尊重;今天,高高聳立在發射塔架上的長徵五號,幾乎全部使用的是我們自主創新的科技,可靠性、推進能力早就超過了發射『螢火一號』的俄羅斯天頂號火箭。」
「9年過去了,無數的叔叔阿姨們為中國的火星探測付出了心血,9年是什麼概念呢?同學們想一想,就是9年以後你多大了?在這段時間中,你總是在堅持做一件事,但是這件事,是值得的。」空天創客特派研學教師張老師說。
有趣的科學課堂
「我會告訴孩子們,航天要用到非常多的物理知識、材料知識、化學燃料、傳感器和通訊技術、空氣動力學等等,這些從小學的科學課程開始,到初中的物理、化學,都是用來武裝我們的頭腦,讓我們更加有能力去認識大自然、徵服大自然,造福人類,讓人類最終能夠飛出地球、飛出太陽……」
「等你們長大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們要在火星上建立中國的火星基地、要在火星上建立北鬥衛星導航網絡,可能還會改造火星成為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叔叔阿姨們都會老去,火星探測的接力棒會交給你們。」
編輯:張琦琪
審核: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