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成功發射!這四大看點請收好

2020-08-27 重慶華圖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按照計劃,中國將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這麼重大的航天任務中,包含哪些重大技術看點,後續又有哪些不能錯過的關鍵節點呢?探測這個紅色星球的意義在哪裡,中國為什麼要探火呢?

看點一:如何一次性完成「繞、落、巡」

當天發射圓滿成功,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但這只是「天問一號」一次性完成「繞、落、巡」系列任務的第一步。據介紹,火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具體來講,任務後續計劃分為以下幾個環節:一是器箭分離後,探測器太陽翼和定向天線相繼展開,在測控系統支持下,飛行約7個月抵達火星,其間進行深空機動和中途修正。二是探測器進入環火軌道並經過制動後,通過2至3個月的環繞飛行後首選進入窗口,其間在著陸區上空對著陸區開展探測。三是探測器擇機實施降軌機動,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環繞器升軌返回到停泊軌道,為著陸過程提供中繼通信。四是著陸巡視器進入火星大氣,依次完成配平翼展開、降落傘開傘、大底分離、背罩分離、動力減速、懸停、避障及緩速下降、著陸緩衝等動作,在火星烏託邦平原軟著陸。五是著陸巡視器安全著陸後,火星車與著陸平臺解鎖分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始巡視探測。環繞器進入中繼軌道,為火星車提供中繼通信,兼顧科學探測。六是火星車完成探測任務後,環繞器進入使命軌道,開展火星全球遙感探測,兼顧火星車擴展任務中繼通信。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起步雖晚,但起點高、跨越大,從立項伊始就明確提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如果這一目標能夠在「天問一號」任務中順利實現,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獨立掌握火星著陸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

據介紹,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一是突破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二是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包括設計、製造、試驗、飛行任務實施、科學研究、工程管理以及人才隊伍,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科學目標,主要是實現對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質組成、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等研究。

為了相關科學目標,火星環繞器攜帶7臺儀器,火星車攜帶6臺儀器,計劃通過一系列科學探測建立起對火星全面而基礎的認識。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在人類火星探測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採用這種「一舉三得」的探火方式,起點高,效益高,但挑戰大。如果成功,我國深空探測能力和水平將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世界第3個在火星著陸的國家,第2個在火星巡視的國家。此外,環繞器對火星進行普查,火星車可以在著陸區火星表面詳查,這樣就可以一次性獲得更多成果。

中國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次任務如果能「一氣呵成」完成三大火星探測任務,將創造一個人類探火的新紀錄,證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將是中國航天發展史的一個裡程碑。

看點二:「胖五」轉正後首次發射

此次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是長徵五號火箭第一次工程應用發射,標誌著長徵五號火箭關鍵技術已逐漸成熟,具備執行國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務的能力和條件。在此次「探火」任務中,「胖五」表現亮眼,在飛出中國火箭最快速度的同時,將5噸重的「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

在長徵五號火箭出現之前,我國火箭在不同軌道的最大運載能力分別為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約5.5噸(長徵三號乙火箭)和近地軌道(LEO)約13.5噸(長徵七號火箭),長徵五號火箭的出現極大提高了這些數字。長徵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介紹稱,「作為我國首型5米芯級直徑的大火箭,長徵五號火箭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4噸左右,為建設空間站而研製的長徵五號B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25噸」。

為了確保完成首次工程應用發射任務,「胖五」做了精心準備。根據發射任務要求,「胖五」需要託舉火星探測器加速到每秒11.2公裡以上的速度,將探測器直接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啟奔向火星的旅程。此次「胖五」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在國內首次達到並超過第二宇宙速度,飛出中國運載火箭的最快速度。

對於普通發射任務,1個發射窗口只需要設計1條火箭發射軌道。此次任務則不同。如果把發射比作打靶,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就是在打移動靶,因為地球和火星的相對位置在不斷變化,只有不斷調整發射軌道,才能讓探測器入軌更精確,在奔火過程中節約燃料。為此,研製團隊共設計42條發射軌道,這在中國航天史上絕無僅有。

據專家介紹,長徵五號系列火箭接下來會更加忙碌,比如,長徵五號將繼續深空探測之旅,在年內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實現對月球樣本的採用返回;長徵五號B火箭將作為空間站建設的「專屬列車」,在未來2-3年時間內相繼完成空間站核心艙和實驗艙的發射。

看點三:中國為何要去探火星

據公開數據統計,迄今為止,人類探火成功率很低。縱觀人類航天史,目前也僅有美國和蘇聯兩國曾成功實現登陸火星,其中美國的「海盜1號」和「海盜2號」火星探測器還是迄今為止唯一成功實現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探測和著陸探測的探測器。

然而,儘管探測火星是一項高風險的嘗試,卻依舊讓傳統航天大國,乃至非傳統航天大國「趨之若鶩」, 自1996年以來,幾乎每隔26個月的發射窗口都有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而在2020年夏,就有三個國家的探測器會前往火星,分別是阿聯「希望」號、美國「火星-2020」和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既然探測火星「勝算」不到一半,為何如此多的國家還甘願不計代價「放手一搏」呢?基於人類目前對於火星的認知,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前站。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火星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與地球最為相近。火星主要是由矽酸鹽巖石構成,有類似地球的巖石地表,火星擁有高山、平原和峽谷等多種地形,南方充滿隕石撞擊的高地和峽谷,北方則多是被熔巖填平的平原,由於自轉軸傾角和自轉周期與地球相近,火星的晝夜長短及四季變化與地球也幾乎一樣。

在以往探測中還發現,火星的表面似乎有液態水流過的痕跡,現有證據已表明有水冰存在於火星極地的冰蓋中。水的發現,引發人們對於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條件以及火星是地球過去還是地球未來的思考和探索,研究火星對認識地球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較意義。此次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就將對火星的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火星表面物質組成以及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展開研究。

此外,與地球類似的是,火星周圍也有大氣層。區別在於,火星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但是人類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對火星進行「改造」,從火星大氣的二氧化碳中提取出氧氣,這樣不僅可以供人類呼吸,還能製成燃料。

而基於人類現有的航天能力,飛行時間8-10個月即可抵達火星,相比更遠的行星和衛星,探索火星的任務周期更為合適。

因為火星與地球有著較為類似的環境和探火不超越人類技術能力的可行性,使得未來機器人或人類駐守火星成為可能。在載人登月之後,火星也被公認為是人類登陸行星的首選目標。

歐陽自遠院士認為,通過技術手段提高火星表面溫度、增加火星大氣濃度等,可以進一步建立火星表面生態環境。

不過,將火星改造成為一個適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綠色星球的遠景是美好的,但具體實施起來十分不易,工程之浩大、成本之巨、技術難度之高、科學實施步驟之複雜是可想而知的,可能需要人類通過幾個世紀艱苦卓絕的努力才能實現。

看點四:下個登陸火星的是誰

為了拓展第二家園,開發地外生存空間,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蘇聯、歐洲以及日本等都競相開始探索火星的歷程。而在火星表面登陸則是探索火星中難上加難的任務,目前只有極少數國家的著陸器與火星車曾登陸火星表面。

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之後,按照計劃,美國「火星-2020」探測器也將攜帶「毅力」號火星車開啟火星之旅。到底哪個火星車與著陸器將成為著陸在火星表面的下一個太空飛行器呢?根據中國官方日前發布的信息,中國首個火星車高度為1.85米,重約240公斤,設計壽命為3個火星月,相當於92個地球日。專家表示,美國「火星-2020」火星探測器中除了「毅力」號火星車,還攜帶了世界第一架小型無人駕駛直升機「機智」號,它將前往火星車無法到達的區域勘察。

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梳理了一下人類太空飛行器登陸火星的案例。1971年5月,蘇聯發射「火星3號」探測器,其釋放的著陸器由於遭遇火星沙塵暴,在開始照相掃描22秒後與地球失去聯繫。

1975年8月,美國「海盜1號」升空,其於次年7月釋放的著陸器順利落至火星表面,向地面傳回彩色照片。

1996年12月,美國「火星探路者」號發射。次年7月,其所攜帶著陸器順利落至火星,釋放出「索傑納」號火星車,實現漫遊考察並發現遠古水痕。

2003年,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分別於6月和7月發射升空。2010年「勇氣號」在服役6年後與地球失去聯繫,「機遇」號則於2019年2月14日正式停止工作,為15年探索火星表面之旅畫上完美句號。

2011年11月,美國「好奇」號火星車發射升空。2012年8月,「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著陸,這是人類迄今在其他星球登陸的最精密移動科學實驗室。

2018年5月5日,美國「洞察」號著陸器成功發射,攜帶可深入星表下5米的鑽頭對火星進行深度鑽巖,並進行樣品成分就位分析,實現人類首次探究火星「內心深處」的奧秘。

俄羅斯國家新聞社23日報導稱,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專家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讚賞中國在火星探索方面的成功時稱,此次中國發射火星探測器不是為了競爭,而是為了科學研究。熱列茲尼亞科夫稱,發射火星探測器對中國來說是裡程碑事件,證明中國在航天領域不斷發展,不斷佔據應有的地位。

來源:環球時報

點擊「了解更多」,查看更多資訊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深空機動「四大看點」詳解
    在距離地球大約2940萬千米的深空實施軌道機動,對於「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來說,此次變軌意義重大。未來,探測器將在當前軌道飛行約4個月後與火星交會,期間將實施兩到三次軌道中途修正。看點一:什麼是深空機動?與軌道修正區別在哪?在航天術語中,為了減小飛行偏差,使探測器沿著預定的軌道飛行而進行的軌道控制稱作「修正」。
  • 「胖五」再出徵「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託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據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最新消息,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這是人類航天史上的一次壯舉,是中國行星探測的首飛之戰,也是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徵五號首次應用性飛行。
  • 「天問一號」:向著火星,出發!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繞、落、尋」一步到位
    原創 信儀 智東西看點:十年磨一劍!「胖五」將火星探測器送上天!「繞、落、尋」一步到位。智東西7月23日消息,剛剛,12時41分,我國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這是我國完全自主實現火星探測的第一步!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的戰略意義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的意義非常重大。當然天問一號徹底成功,還需要到2021年的2月份,其環繞器穩定圍繞火星飛行;著陸器突破火星大氣層成功軟著陸,然後展開釋放巡視器,傳回第一批火星表面和一定深度土層的考察資料之後才能算徹底圓滿的成功。不過發射成功,達到第二宇宙速度,脫離地球的引力,進入地火轉移軌道是後面一系列成功的基礎。因此同樣值得祝賀。那麼天問一號成功的意義到底在哪裡?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可以分為遠期意義的近期意義兩大方面。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有人心態崩了
    如下圖所示,在推特上不少關於中國「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的資訊帖文下面,就都能看到這些印度網民在發表諸如「火星要被新冠病毒/中國病毒感染了」「別把新冠病毒帶到火星去」之類的言論。、以及前幾天剛剛也發射了一枚火星探測器的阿聯航天局,都已經給中國的「天問一號」發來賀電,並祝願「天問一號」接下來的任務一切順利。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有人心態崩了
    今天,咱們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搭乘著中國自己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從地球飛向了火星。雖然這也只是中國人探索火星萬裡長徵的一個開始,不少國家的宇航機構還是紛紛發來祝賀,並祝願我們的火星項目一切順利。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但是上面還有四個國家logo,「天問」成功之路
    引言就在昨天中午我國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相信關心這方面的事情的人也都看到了,但是在天問一號上面除了我們國家的logo以外還有其他四個logo,這時候就有很多的人有疑惑,這不是我們國家自主研製的麼,為什麼會有其他的logo,現在我們來探尋一下「天問」曲折的成功之路。
  • ...於雪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紀念郵票的設計
    繼今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以下簡稱《人造地球衛星》)紀念郵票順利「發射」之後,金秋時節,她又問鼎《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以下簡稱《「天問一號」》)紀念郵票設計。真是好戲連臺,身手不凡。     此前,筆者曾跟隨於雪的《人造地球衛星》,開啟了一趟「太空」之旅,此間,又與她相約《「天問一號」》,發起了又一輪「天宮」之問。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火星「競賽」美國迎來終極對手
    2020年7月23日12時42分,伴隨著長徵5號運載火箭(胖五)的點火起飛,備受全球矚目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全國人民迎來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意味著:在火星探測領域,美國將迎來終極對手!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但一些國家的反應很耐人尋味
    ​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於7月23日12:41成功發射,預計明年到達火星。現已成功進入預定的飛行軌道,這意味著「天問一號」已正式涉足。在前往火星的旅途中,許多國家航天局向中國的航天成就發出了賀電。
  • 火星探測器在文昌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成功發射意味著什麼?
    7月23日,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基地,由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升空,這是中國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落和巡視探測,可謂難度巨大,而這次「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對於人類來說,意義非凡。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23日12時41分,地點是海南島東北海岸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裝載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這是歷史性的一刻,也是我國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的第一步!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中國這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美國媒體卻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等待它的將是什麼?
    天問一號「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升空之後,「天問一號」將完成哪些任務呢?根據計劃,探測器將完成三大重要任務:環繞、著陸、巡視。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6個半月之後,「天問一號」將到達火星附近,接下去還將面臨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著陸等挑戰。完成著陸後將在火星表面進行巡視,進行火星土壤、氣體、重力等檢測。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沖天而起中國邁出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奔向火星這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成功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國行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任務)將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實現針對火星的「繞」「著」「巡」三合一壯舉。
  •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印度網友酸,技術是偷我們的
    我國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胖五」成功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期間十分順利。」將飛行約5500萬公裡,在七個月後將會登陸火星;這對於中國乃至世界來說,可謂是一件非常重大的好消息;此次探索火星計劃,開啟了我國航天科技事業的新徵程。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搜索熱度1小時增長1560%
    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瞬間引爆全民關注。百度發布《「天問一號」搜索大數據報告》,網民對中國首次火星之旅的好奇和最關注的內容,以及航天熱帶來的影響,在報告中一一得到呈現。
  • 中國歷史性一天: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領先美國
    智東西7月23日消息,12時41分,我國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這是我國完全自主實現火星探測的第一步! 我國此次火星探測任務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將首次實現火星探測器發射「繞、落、尋」一步到位,這是美國、俄羅斯,包括前蘇聯都沒有做到的。
  • 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領先美國
    搭載天問一號的長徵五號火箭發射火箭發射的威力之大,連攝像畫面都受到了波及。我國的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天問」的名稱取自屈原的長詩《天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此前,在這一窗口期已經公布了四大火星探測器的發射計劃,分別是中國天問一號、美國毅力號、阿聯希望號(由日本H-2A火箭發射),以及歐盟及俄羅斯的羅莎琳德·富蘭克林。但由於種種原因,歐盟及俄羅斯的ExoMars 2020已經於三月中旬決定推遲到2022年發射,從2020的火星探測器發射小組「退群」了,不得不說,這已經是ExoMars計劃第六次推遲了。
  • 天問時刻|我國成功發射「天問一號」,馬斯克:非常振奮人心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7月23日,我國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SpaceX創始人馬斯克發來祝賀:非常振奮人心。7月23日13時25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