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應急信標:為「天問一號」安裝「黑匣子」

2020-07-24 光明網

科技日報記者 金 鳳 實習生 雷浩然

應急信標,相當於「黑匣子」,在深空探測中,可以在緊急情況下,發送指定信號,分析探測器的狀態。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並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科技日報記者23日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悉,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該校研製的火星應急信標裝置,將搭載「天問一號」在火星著陸。科研團隊介紹,這套應急信標的防衝擊性比黑匣子高三四成,並將在火星的極端氣候下,接受遠距離通信的挑戰,南航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

應急信標防衝擊性比黑匣子高三四成

「天問一號」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我們研製的信標裝置安裝在探測器的著陸器上。應急信標裝置相當於飛機的黑匣子,在探測器著陸後,可在特定情況下,發送指定信號,分析探測器的著陸狀態。」南航火星探測器信標項目衝擊防護系統主任設計師張子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這意味著信標得有高衝擊防護能力。」張子建介紹,科研團隊建構了一種剛柔耦合系統,相當於給信標穿了一身剛柔相濟的「防護服」,防衝擊性比飛機的黑匣子要高30%—40%。「這種防護強度,相當於從高空扔一個雞蛋,不僅要保證雞蛋不破,而且蛋黃和蛋清還要不混。」

高過載衝擊試驗是考核信標裝置抗極端環境的重要驗證試驗,試驗過程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儘管在試驗前有專門關於技術安全的風險控制措施,但高衝擊試驗的危險性和不確定性,還是讓團隊成員吃了不少苦頭。

南航火星應急信標團隊總設計師、航天學院常務副院長陳金寶介紹,為了讓高衝擊試驗可控、可測地進行,團隊採用了5種試驗驗證工作的衝擊方案。第一種方案需要近距離測量信標的參數,但由於信標位置的不可預知性,團隊成員需要冒著被砸傷的風險,堅守在試驗場第一線測量參數。實際試驗工作中,信標距離成員的距離不足10米,若稍微出現一點偏差,團隊成員可能就面臨生命危險。

在火星的高溫極寒條件下挑戰遠距離通信

火星溫度高溫高寒,為了讓信標在零下130攝氏度至50攝氏度的極端溫度下工作,凍不著、熱不著,研究團隊實施了一種像疊被子一樣的工藝,進行精確的熱控分析,以更精確地減少材料、保存熱量,而這都是沒有經驗可循的。

實現遠距離通信是信標的又一功能,這需要複雜的無線電測控系統、電源系統等,而如何將這些複雜的系統都裝進4公斤重的信標裡,用張子建的話說,這相當於將大象裝進冰箱裡。對此,團隊要逐一攻克電磁兼容等問題。

在信標裝置通信能力測試的過程中,研製人員曾發現通信有丟幀的現象,一直找不到原因,為了查找和定位通訊的故障,不帶問題上天,大家主動放棄假期,成立技術突擊小隊,連續48小時對通信系統軟硬體排查,最終在出廠交付前定位和解決了問題。

「信標裝置能夠在高強度衝擊、極寒等極端環境下開展數據通信保障,主要在火星探測器著陸後進行應急通信保障,這在國內外都稱得上『首創』。」陳金寶說。

自2018年8月火星應急信標裝置研製團隊在南航成立,到詳細設計方案於2019年4月評審通過,經過6個月的研製與技術攻關,南航航天學院團隊按計劃完成了電性能測試、力試驗、鑑定級產品投產、大過載摸底試驗、全時序模擬測試、熱平衡試驗、專項試驗研製技術流程,各項功能與性能滿足使用與設計要求。2019年11月底,火星應急信標裝置正樣產品順利投產。2020年4月信標裝置正式交付。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黑匣子僅重4公斤,南航團隊揭秘研製過程
    現代快報訊(記者 仲茜 阿里亞)中國 " 天問一號 " 項目背後,有不少江蘇元素、江蘇力量。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項目總設計師孫澤洲是南航 1987 級校友,項目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人民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也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此外,南航航天學院科研團隊承擔了 " 天問一號 " 探測器的信標科研工作,助力 " 天問一號 " 遠航火星。
  • 天問一號的「黑匣子」可不一般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實習記者 雷浩然應急信標,相當於飛機的黑匣子,在深空探測中,可以在緊急情況下,發送指定信號,分析探測器的著陸狀態。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並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23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悉,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該校研製的火星應急信標裝置,將搭載「天問一號」在火星著陸。
  • 「天問一號」信標裝置僅重4公斤 南航團隊揭秘研製過程
    2300多年前,屈原仰望星空寫下名篇《天問》。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小衛星中心主任康國華告訴記者:「天問搭乘火箭,要進入到一個『地球火星轉移軌道』,到這個位置之後,下面那就需要天問在茫茫的太陽系裡面運動到火星。」「天問一號」探測的整個飛行過程包括發射、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和科學探測等六個階段。發射升空後,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長途跋涉」約7個月才能飛抵火星。
  • 南航元素助力「天問一號」問天
    記者了解到,「天問一號」項目背後,有不少江蘇科研力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承擔了火星應急信標裝置的研製任務,將搭載「天問一號」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院士是項目的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而南航19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
  • 南航專家分享「天問一號」信標研製:內部核心機電只有火柴盒大小
    據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360》報導:「天問一號」背後,有不少江蘇元素、江蘇力量。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1988級校友。火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中科院院士葉培建,則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此外,南航也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承擔了「 天問一號」探測器信標裝置研製工作。
  • 南航團隊講述「天問一號」信標研製過程
    7月23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南航承擔了火星應急信標裝置的研製任務,搭載「天問一號」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此外,在此次「天問一號」發射火星探測器任務中,依然出現了很多南航人的身影。
  • 「天問一號」登天!中國又站世界領先地位,還不服?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激動人心,預計七個月後將抵達火星,如果任務成功完成,將會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而就在這幾個月裡各國都在扎堆去火星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這一次天問一號要一次完成三個大目標,分別是「環繞、著陸、巡視」。這其中還有黑科技加持。
  • 火星探測任務檔案!
    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天問一號的「黑匣子」可不一般應急信標,相當於飛機的黑匣子,在深空探測中,可以在緊急情況下,發送指定信號,分析探測器的著陸狀態。
  • 信標、戰衣、慧眼……曬曬「天問一號」的中科院元素
    「天問一號」。做天問一號的信標相比月球探測,火星探測任務更像是「長跑」。火星距離地球的最遠距離為4億公裡,是地月距離的1000倍,更遠的距離對探測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各國都陸續發射了不少火星探測器。截至目前,只有美國NASA的「好奇」號成功發射並著陸。
  • 信標、戰衣、慧眼……看看天問一號的中科院元素
    做天問一號的信標相比月球探測,火星探測任務更像是「長跑」。火星距離地球的最遠距離為4億公裡,是地月距離的1000倍,更遠的距離對探測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各國都陸續發射了不少火星探測器。截至目前,只有美國NASA的「好奇」號成功發射並著陸。
  • 「天問一號」信標裝置僅重4公斤 南航團隊揭秘研製過程
    ,承擔了&34;探測器信標裝置研製工作。今天(7月23日)上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辦&34;,邀請應急信標裝置團隊成員與學生分享交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副教授張子建介紹:「信標裝置總結起來,其實有點像信標機和黑匣子的結合體。
  • 「天問一號」探火五大看點
    「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天問一號」探測器系統副總師兼環繞器總設計師王獻忠介紹,研製團隊不僅攻克了火星制動捕獲、長期自主管理等關鍵技術難點,更實現了地火間的超遠距離測控通信,並將通過環繞探測實現火星全球性、綜合性探測,完成火星表面重點地區高精度、高解析度精細詳查。
  • 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去火星的「徵程」中並不「寂寞」
    從1960年蘇聯發射「火星1號」探測器開始,截至目前,人類已對火星實施了44次探測任務。截止目前,成功登陸火星的探測器有八個:海盜一號、海盜二號,探路者、機遇號、勇氣號、鳳凰號、好奇號、洞察號,均為美國研製。
  • 天問一號登火星為何比國外多一分鐘?絕招陸續公開,難怪胸有成竹
    本月1日21時,天問一號火星飛船如期進入佳木斯深空站測控範圍,在經過長達十幾小時連續跟蹤測量後,深空站於本月2日上午7時整向天問一號進行上行指令加注,飛船環繞器軌道控制發動機順利點火工作20秒,圓滿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任務,繼續沿著正確軌道向火星飛去。
  • 「天問一號」奔向火星 佳木斯深空站保電「利劍出鞘」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黑龍江佳木斯供電公司以「零失誤、零跳閘、零缺陷」圓滿完成佳木斯深空站保電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
  • 守護火星探測器著陸!「青島造」為「天問一號」核心環節助力
    8月29日,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突破1億公裡之際,CCTV《對話》欄目以「來自火星的一場約會」為主題,解讀了這項任務背後的故事。徐連龍介紹,「天問一號」著陸器降落傘的傘繩,採用的是海麗雅集團的發明專利——繩索插接技術。「採用傳統傘繩連接方式,在降落環節的強力損失可高達50%;而繩索插接技術的自鎖功能能夠最大限度提高傘繩強度、減少強力損失,確保著陸器安全。」徐連龍說。特種繩索為著陸火星「打好提前量」一次火星探測任務背後凝聚著無數心血,必須盡最大努力把每個環節的風險降到最低。
  • 「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千錘百鍊破難關
    「天問一號」探測器拍攝的地月合影。 新華社發隨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中。作為火星探測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天問一號」探測器上的火星環繞器總裝、集成和試驗任務主要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812所負責。火星環繞器的研製突破了重重難關。火星環繞器在初樣研製階段,開展了多次滿載狀態下的振動試驗。實際發射時火星環繞器是與著陸巡視器連接在一起的,為了能夠儘量真實模擬發射時的力學環境,試驗人員專門製備了著陸巡視器配重件,實實在在的仿真演練與設計給定的環境條件分毫不差。
  • 青島製造護航「天問一號」火星著陸
    本報電近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飛行裡程突破1億公裡。在這一國家重大科研工程背後,有「青島元素」的鼎力支撐——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為「天問一號」提供著陸傘繩連接技術、研發並提供特種彈性繩索以用於著陸器耐衝擊試驗。這兩項工作都作用於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後安全著陸這一最核心環節。從這個角度說,海麗雅可謂火星探測器安全著陸的「守衛者」。
  • 為什麼找不到黑匣子
    當飛機失事時,黑匣子上有定位信標,相當於無線電發射機,在事故後可以自動發射出特定頻率,以便搜尋者溯波尋找。那為什麼這麼多飛機失事卻找不到黑匣子和飛機呢?不少媒體、甚至馬航商務總裁都將黑匣子與應急定位發射機(ELT)混為一談了。不知是翻譯問題、抑或理解問題,馬航商務總裁在回答記者時稱,&34;但實際上能輻射200-300公裡的是應急定位發射機(ELT)的無線電信號,黑匣子上是沒有無線電發送裝置的,它唯一能對外發出信號的部件是水下信標(ULB)。在陸上墜機的話,黑匣子提醒人們注意的只是它桔紅色的明亮外殼、以及外殼上的發光帶。
  • 「天問一號」如何到達火星
    我國即將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是我國太陽系行星探測的開端。我們就來聊一聊「天問一號」如何到達火星。根據消息「天問一號」會在7月20日至7月25日從海南文昌發射基地發射。「天問一號」將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進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