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標、戰衣、慧眼……曬曬「天問一號」的中科院元素

2020-07-24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卜葉 黃辛

信標、戰衣、慧眼……曬曬「天問一號」的中科院元素

信標、戰衣、慧眼……曬曬「天問一號」的中科院元素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作者 | 甘曉 楊璐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 7 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科學目標,主要是實現對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質組成、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等研究。

信標、戰衣、慧眼……曬曬「天問一號」的中科院元素

信標、戰衣、慧眼……曬曬「天問一號」的中科院元素


7月23日,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中國航天」四個字讓這個夏天倍加「熱情」。

火星被認為是全球最為熱門的行星「旅行地」。

今年七八月,短短幾周時間裡,太陽、地球和火星成一條直線,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最短,是火星探測器發射的最佳時機。

如果錯過,可能要再等26個月。

絕佳的發射時機也引發了全球新一輪火星探測的熱潮,美國、阿聯、中國、歐盟及俄羅斯不約而同公布了火星探測器發射計劃。

阿聯的「希望」號7月20日發射升空,而歐盟及俄羅斯的ExoMars 2020已於今年3月宣布推遲到 2022 年發射。

火星探測項目是我國繼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之後又一重大空間探索項目,也是我國首次開展的地外行星空間環境探測活動。

天問一號將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和巡視任務,分別由環繞器、著陸巡視器完成。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以下簡稱上海天文臺)、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有機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所(以下簡稱上海技物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光機所)等承擔了部分攻關工作。

做天問一號的信標

相比月球探測,火星探測任務更像是「長跑」。

火星距離地球的最遠距離為4億公裡,是地月距離的1000倍,更遠的距離對探測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各國都陸續發射了不少火星探測器。

截至目前,只有美國NASA的「好奇」號成功發射並著陸。

在火星探測過程中,甚長基線幹涉測量技術(VLBI)發揮著重要作用。簡單來說,VLBI就是把幾個小望遠鏡聯合起來,達到一架超大望遠鏡的觀測效果,保證足夠高的解析度,滿足地火轉移段、火星捕獲段、停泊段、離軌著落段、科學探測段等各個飛行段的測量和軌道計算等任務的需要。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劉慶會介紹,VLBI對與視線垂直方向上的探測器的位置變化有很高靈敏度,特別是在地火轉移段、近火制動段等測定軌難度較大的測控弧段的優勢明顯。

但遠距離也意味著信號傳輸時間更長,信號的衰減也愈發劇烈。「信號的衰減或導致時延,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他舉例,VLBI時延測量誤差1納秒(0.3米),在3000千米的基線長度上,對數億千米遠的火星探測器的與視線垂直方向的單點測軌誤差約為幾十千米,遠大於視線方向約5米的測距誤差。

VLBI時延測量精度的提高是火星探測器測定軌精度提高的關鍵。

上海天文臺迎難而上,承擔了VLBI測軌分系統研發任務,組建了一支由百餘位技術人員組成的試驗隊,並將火星探測VLBI測定軌定為今年的一號任務予以重點保障。

為了提高VLBI測定軌的精度,VLBI測軌分系統共新研發了數十臺套軟體和硬體,分別布置於全國4個測站和VLBI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洪曉瑜表示,這些軟體和硬體的研發,能夠進一步提高觀測裝置的測量精度和可靠性、大氣和電離層時延的改正精度,更好地完成火星探測器的VLBI測定軌任務。

作為天問一號的信標,VLBI測軌分系統的測角精度可以達到百分之幾角秒,甚至更高,實時任務將持續到2021年。

截至天問一號發射前,VLBI測軌分系統先後完成了各測站星地對接實驗、VLBI中心與各測站設備安裝與調試、測站巡檢等任務,具備了執行首次火星探測VLBI測定軌任務的能力。

設計一套能調控溫度的「戰衣」

太空飛行器在太空的作業環境非常極端。

太空飛行器進入軌道後,處於地球大氣層以外的超高真空空間環境,朝向太陽的表面溫度非常熱,背向太陽的表面則非常冷。

如果表面溫度超過合適的使用範圍,太空飛行器搭載的儀器設備容易損壞,或者直接停止工作,所以衛星的熱控制非常必要。

為了保證儀器設備表面溫度處於正常工作狀態,研究人員常通過在太空飛行器外表面使用不同的太陽吸收率和熱輻射率的塗層來調節其熱平衡溫度,以保證衛星在合適的使用溫度內工作。

有機熱控塗層就像能調控溫度的衣服穿在太空飛行器和儀器的外表面。

熱控制需要熱控材料來完成,目前太空飛行器上大多採用被動熱控材料——熱控塗層和熱包覆材料,也就是人們經常看到的衛星的外觀形態裡塗著的各種不同的顏色的「外衣」。

其中有一類塗層——有機熱控塗層,就是由上海有機所研製和生產的。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上海有機所有機熱控塗層研製組為滿足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研製應運而生。

幾十年來,幾代研製組科研人員克服了大量技術和裝備上的困難,團結協作,刻苦攻關,研製出幾十種不同用途的有機熱控塗層。

上海有機所的相關研究人員介紹,目前,黑色有機熱控塗層系列、白色有機熱控塗層系列和其它顏色有機熱控塗層系列產品,已應用於嫦娥系列衛星等各類衛星和太空飛行器上。

此次,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也承擔了耐高溫多層隔熱材料、導電型低吸輻比柔性薄膜二次表面鏡、防靜電低吸輻比柔性薄膜二次表面鏡等關鍵材料的研製工作,並為火星用關鍵材料開展了空間環境適應性(真空—紫外輻照)考核試驗,確保了關鍵材料在型號上的可靠應用。

為探測儀裝上一雙「慧眼」

進入火星軌道後,天問一號仍然面臨溫度難題。

火星表面溫差較大,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需滿足比較苛刻的存儲溫度和工作溫度條件。

上海技物所與上海光機所通力合作,負責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等的研製工作。

「高能、高光束質量脈衝雷射器是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的關鍵組件。但此前國際上並沒有類似雷射器的在軌報導。」

上海光機所研究員侯霞告訴《中國科學報》,上海光機所歷時3年刻苦攻關,研製出低溫敏、高光束質量全固態脈衝雷射器。

該雷射器是國際上輸出能量最高、工作溫度最寬的火星探測雷射器。經各項測試,雷射器的技術指標滿足火星巖石成分探測需求。

上海技物所負責研製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和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兩臺有效載荷,分別在著陸巡視和火星環繞兩個環節對火星表面元素與礦物成分開展科學探測,意在為天問一號打造一雙礦物成分分析的「慧眼」。

上海技物所副所長舒嶸研究員介紹,兩個有效載荷雖然原理不同,但科學目標一致,都是對火星表面礦物進行成分分析。

後續,礦物光譜分析儀與表面成分探測儀還有望開展天地協同實驗。

值得一提的是,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突破了紅外背景抑制、高效分光組件、器上組合定標等關鍵技術,集輕小型、低功耗、高性能於一身,以期實現探的更「精」、測的更「準」的科學探測目標。

上海技物所研究員何志平介紹說,通過對火星礦物的精密分析,可以初步了解火星的礦物資源分布,了解其演化過程,對火星的演化過程的研究將有助於預測地球演化進程。

接下來,在天問一號「集中精力」奔赴火星、釋放著陸巡視器、火星車作業等過程中,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的相關研究人員將持續跟蹤並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網)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信標、戰衣、慧眼……曬曬「天問一號」的中科院元素

相關焦點

  • 信標、戰衣、慧眼……看看天問一號的中科院元素
    做天問一號的信標相比月球探測,火星探測任務更像是「長跑」。火星距離地球的最遠距離為4億公裡,是地月距離的1000倍,更遠的距離對探測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各國都陸續發射了不少火星探測器。截至目前,只有美國NASA的「好奇」號成功發射並著陸。
  • 「天問一號」信標裝置僅重4公斤 南航團隊揭秘研製過程
    2300多年前,屈原仰望星空寫下名篇《天問》。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不過,火箭將天問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僅僅是第一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小衛星中心主任康國華告訴記者:「天問搭乘火箭,要進入到一個『地球火星轉移軌道』,到這個位置之後,下面那就需要天問在茫茫的太陽系裡面運動到火星。」「天問一號」探測的整個飛行過程包括發射、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和科學探測等六個階段。
  • 「天問一號」上13臺科學載荷詳解
    7月23日,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使中國躋身於國際深空探測第一梯隊。「天問一號」主要由一個火星環繞器和一個火星著陸巡視器構成,共配置13臺有效載荷。【中國科學報】曬曬「天問一號」的中科院元素http://www.cas.cn/cm/202007/t20200729_4754561.shtml?from=timeline4.
  • 火星應急信標:為「天問一號」安裝「黑匣子」
    科技日報記者 金 鳳 實習生 雷浩然應急信標,相當於「黑匣子」,在深空探測中,可以在緊急情況下,發送指定信號,分析探測器的狀態。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並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南航元素助力「天問一號」問天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記者了解到,「天問一號」項目背後,有不少江蘇科研力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承擔了火星應急信標裝置的研製任務,將搭載「天問一號」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院士是項目的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而南航19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
  • 南航專家分享「天問一號」信標研製:內部核心機電只有火柴盒大小
    據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360》報導:「天問一號」背後,有不少江蘇元素、江蘇力量。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1988級校友。火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中科院院士葉培建,則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此外,南航也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承擔了「 天問一號」探測器信標裝置研製工作。
  • 「天問一號」黑匣子僅重4公斤,南航團隊揭秘研製過程
    現代快報訊(記者 仲茜 阿里亞)中國 " 天問一號 " 項目背後,有不少江蘇元素、江蘇力量。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項目總設計師孫澤洲是南航 1987 級校友,項目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人民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也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此外,南航航天學院科研團隊承擔了 " 天問一號 " 探測器的信標科研工作,助力 " 天問一號 " 遠航火星。
  • 這些「天問一號」中的上海科創元素,棒極了!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正式開啟火星探測之旅!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員徐衛明告訴咖啡師,中國火星車採用的表面成分探測技術,與此前美國技術的不同,主要包括主動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探測和被動短波紅外光譜探測技術。它們都能對著陸區的火星表面元素、礦物和巖石開展高精度的科學探測,對研究火星的形成、地質的長期演變過程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天問一號」信標裝置僅重4公斤 南航團隊揭秘研製過程
    &34;背後,有不少江蘇元素、江蘇力量。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1988級校友。今天(7月23日)上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辦&34;,邀請應急信標裝置團隊成員與學生分享交流。  火星探測器信標項目主任設計師
  • 關注「天問一號」|總師又雙叒是「南航造」!這一次的火星探測器也不例外
    揚子晚報網7月23日訊(實習生 張紫略 記者 楊甜子)「天文一號」火星探測器,總師又是「南航造」!記者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了解到,南航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了此次火星探測器的總設計師。而中科院院士、南航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更是親歷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親手推動了中國衛星遙感、月球與深空探測及空間科學的快速發展。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 安徽科技保駕護航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技大學,中電博微16所、38所、43所及中電博微聖達科技都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之旅貢獻著安徽科技的力量。  環繞器探測雷達  「透視」火星地下都有啥物質  「天問一號」在「繞」的階段,要完成探測火星表層和次表層結構分層信息,尋找火星地下冰水存在的痕跡與證據,這個過程需要用到火星探測設備。在「天問一號」上,共搭載了7個火星探測設備,可環繞火星運轉並對火星次表面進行探測。
  • 南航團隊講述「天問一號」信標研製過程
    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南航承擔了火星應急信標裝置的研製任務,搭載「天問一號」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此外,在此次「天問一號」發射火星探測器任務中,依然出現了很多南航人的身影。南航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院士擔任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南航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什麼是信標?
  • 「天問一號」探火五大看點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天問一號」探測器系統副總師兼環繞器總設計師王獻忠介紹,研製團隊不僅攻克了火星制動捕獲、長期自主管理等關鍵技術難點,更實現了地火間的超遠距離測控通信,並將通過環繞探測實現火星全球性、綜合性探測,完成火星表面重點地區高精度、高解析度精細詳查。
  • 中科院多單位參與「天問一號」研製 突破地火數傳等關鍵技術
    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從海南文昌成功發射升空。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所屬13家單位作為主要研製單位參與「天問一號」相關任務研製,突破地火遠距離大數據量數傳等多項關鍵技術,為「天問一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 「天問一號」火星之旅中的更多上海元素
    圖說: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實驗室測試照片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供圖今天中午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奔赴火星的漫漫徵途,上海科創元素還真不少。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雷射器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緊密合作,負責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中雷射器的研製。其中,上海光機所負責研製的雷射發射光源,是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的關鍵組件。
  • 天問一號的「黑匣子」可不一般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並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23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悉,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該校研製的火星應急信標裝置,將搭載「天問一號」在火星著陸。
  • 「天問一號」登天!中國又站世界領先地位,還不服?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激動人心,預計七個月後將抵達火星,如果任務成功完成,將會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而就在這幾個月裡各國都在扎堆去火星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這一次天問一號要一次完成三個大目標,分別是「環繞、著陸、巡視」。這其中還有黑科技加持。
  • 「天問一號」探測火星的「神器」中有吉林元素
    來源:吉網23日12點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作為我國繼「嫦娥系列」月球探測任務後的又一大航天探測工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標誌著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正式拉開。「火星,我們來了!」
  • 「天問一號」有三門峽元素
    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讓三門峽人激動的是,此次「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應用了一項新型金屬結構材料,而該材料正是位於三門峽高新區的河南省西交輕質合金新材料研究院所研發的。據了解,2019年8月,「首屆陝西高校科技成果走進三門峽」活動在三門峽舉辦。
  •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製高分相機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製的火星高解析度相機作為火星環繞器上的有效載荷之一,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我國首次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一步實現「繞、著、巡」三大任務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