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師談嫦娥三號成功:越是難走的路越想走一走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月6日電 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的「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終於成為現實。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之後,中國航天又樹立了一座閃亮的裡程碑——太空飛行器在地球以外天體上軟著陸。難能可貴的是,在這項宏大的系統工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用中國自己的技術、設計、條件獨立完成的。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一太空奇蹟的締造者竟是一支平均年齡只有33歲的年輕隊伍。讓我們走近他們——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三號探測器研製團隊,悉心傾聽中國探月「夢之隊」創新成長的故事。

  有夢:創新放飛「嫦娥夢」

  2008年3月,探月工程二期立項,我院作為項目的主承制單位,及時召開了啟動會,任命了探測器系統兩總,嫦娥三號研製的大幕徐徐拉開。這是一項前人沒有做過的工作,是一次沒有退路、必須打贏的攻堅戰。使命因艱巨而光榮,人生因奮鬥而精彩,作為中國探月的國家隊,這項開創性的使命無可爭議地落在了年輕的嫦娥三號團隊的肩頭。

  雖然有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成功繞月的技術基礎和經驗,但嫦娥三號探測器要首次在月面實現軟著陸及巡視勘察,走進廣寒宮裡一探究竟,依然有許多新的技術難題需要攻克。與以往任何太空飛行器相比,嫦娥三號由於面臨月面特殊溫度、月塵、月壤、月面地形地貌、1/6g重力環境等新環境帶來的技術難題,要突破月球無大氣條件下的著陸減速、著陸段自主導航控制、著陸衝擊緩衝、月面生存、月面移動、月面巡視自主導航與遙操作控制等核心關鍵技術,技術跨度大,設計約束多。

  為適應任務的需要,必須為「實現月面軟著陸」量身定做一種全新的太空飛行器。讓中國「嫦娥」在月球上漫步的強烈使命,激勵著研製團隊,他們橫下一條心,開始了「向月球進軍」的艱辛跋涉。從方案論證開始,設計師們在孫澤洲總師的帶領下,不分晝夜地與數據和資料打起了交道,充電補課、調研、討論、分析、論證……日子在緊鎖的眉尖飛快地划過,成熟的方案逐漸清晰地鋪展在眼前。

  腳下有了路,心裡還要有數。嫦娥三號探測器由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兩者搭配,共赴月球。發射後經過發射段、地月轉移段、環月段和動力下降段等過程,以軟著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虹灣地區,著陸器釋放巡視器;分離後兩器各自獨立開展月面探測工作,技術難度非常大。全新的月面特殊環境使嫦娥三號從起步起就面臨「新、多、難、緊」的特點,新平臺、新載荷、新模式,新技術多,地面驗證難,進度要求緊……撲面而來的巨大挑戰,並沒有讓研製團隊退縮。為在月面上實現軟著陸,他們為著陸器專門配置了「四個腿」;為了實現虹灣地區的著陸,著陸器上首次使用了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光學成像敏感器、新型發動機等核心關鍵設備;為了在月面上走得穩,他們為巡視器安裝了「六個輪」;為了順利完成巡視勘察,他們為巡視器配備了多個「秘密武器」:導航相機、避障相機、雷射點陣器……敢為天下先的「嫦娥人」正以自己的能力,精心打造著「中國的嫦娥」:攜帶實現國際首次科學探測的月基天文望遠鏡、極紫外相機、測月雷達等;首次在我國太空飛行器上採用特殊「熱源」技術、新型變推力發動機技術,以及世界首創熱控兩相流體迴路控制技術;首次配備360度全景相機、紅外光譜儀和X射線譜儀;全新的著陸緩衝系統、全新的自主導航控制和遙作業系統……多個第一,不勝枚舉。

  創新,為嫦娥人插上了夢想的翅膀。嫦娥三號首次實現了我國太空飛行器在地外天體軟著陸及巡視勘察任務,首次獲得探測器降落和巡視區月球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等信息,還首次實現了月夜生存。中國航天人把濃墨重彩的畫卷永遠留在了月球上。

  築夢:創新鋪就踏月路

  與原本想像中婉約秀麗的淑女不同,嫦娥三號看起來更像是一位威風凜凜,身披黃金甲、腳踩風火輪的將軍,經過研製團隊5年9個月的精心打造,她以雷霆之姿,遠徵月宮。

  自2008年春立項以來,嫦娥三號先後經過20個月的方案設計及關鍵技術攻關、26個月的初樣研製和20個月的正樣研製,2013年12月,「三姑娘」迎來了最後的發射時刻。對於即將到來的「畢業大考」,葉培建院士說:「嫦娥三號面臨的最大難度是如何穩穩噹噹落在月球上。怎麼辦?必須是軟著陸!絕不能硬撞,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軟著陸是踏上地球以外另一個星球,進行實地科學探測的第一步,是所有探測活動中最為重要的環節。目前,軟著陸方式一般分為三類:降落傘式、緩衝氣墊式和反推式。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屬於真空狀態,所以研製團隊放棄了降落傘;而真空狀態會使氣墊極度膨脹,所以研製團隊也放棄了氣墊。唯一的選擇只有反推式,而要實現反推式軟著陸,嫦娥三號必須邁過「三道坎」:防翻、減速、緩衝。要求重心儘可能低,降落時速度儘可能低,要通過緩衝儘可能吸收掉衝擊載荷,確保器上設備安全可靠地工作。

  「不同於近地太空飛行器,嫦娥三號的資源有限,對重量要求非常苛刻,整器淨重1220千克,佔發射質量的比例不超過1/3。減重困難非常大。」孫澤洲總師介紹說。對此,研製團隊一方面精打細算,對每個設備的重量都「斤斤計較」,甚至「克克計較」;另一方面進行總體優化,通過合理的功能模塊劃分,實現優化配置,既讓探測器減重「瘦身」,又保證「嫦娥」的「含金量」不減。

  當嫦娥三號發射升空向月球急速飛行,速度一旦過猛來不及剎車,就會一頭撞上月球,摔的「粉身碎骨」。怎樣實現減速?大家的心一下懸了起來。經過多方諮詢,多次論證和大量試驗,研製團隊決定採用7500N發動機的變推力技術,突破著陸減速的難題。

  月球表面覆蓋著一層鬆軟且崎嶇不平的月壤,為安全著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此外,著陸器撞擊月面將形成巨大的衝擊力,不僅存在探測器出現翻倒的可能,還會激揚起月塵,對著陸器造成一定危害並影響任務成敗。對此,研製團隊充分考慮了月壤物理力學特性對著陸衝擊、穩定性的影響以及月塵的理化特性等,研製出全新的著陸緩衝系統,解決了著陸的難題,為軟著陸提供了牢固的支撐。

  一次次過關奪隘,開拓進取的嫦娥人,以無窮的智慧和無比的創新激情,鋪就了一條完美的踏月之路,確保了嫦娥三號探測器「出得去」、「剎得住」、「控得精」、「落得準」、「走得穩」!

  圓夢:創新打造「夢之隊」

  創新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面對重力是地球的1/6、隕石大坑遍布、土壤鬆軟且表面崎嶇不平、晝夜溫差超過300℃的月面特殊環境,如何確保嫦娥三號探測器「存活」下來並順利開展巡視勘查任務,是擺在研製團隊面前的又一隻攔路虎。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服輸的嫦娥三號研製團隊在張廷新總指揮和孫澤洲總師的率領下,向著夢中的月宮又一次發起了衝鋒。為了最大限度的激發年輕人的創新活力,張廷新總指揮大膽起用新人,有意識地給表現突出的年輕人壓擔子,營造寬鬆的創新環境;孫澤洲總師也常常跟年輕人強調,「不清楚的事情絕不能放過,一定要打破沙鍋問到底,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正是在兩位老總的言傳身教下,年輕的設計師們一心撲在創新攻關的道路上。

  經過兩千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辛跋涉,嫦娥三號團隊研製出全球首創的兩相流體迴路,啃下了熱控設計「硬骨頭」,解決了嫦娥三號月夜生存難題,為其最終安全的「活下來」打牢了基礎;為了驗證探測器著陸過程導航控制算法、GNC與推進協調工作能力及工作程序的正確性,建設了大型月球著陸試驗場,研製了跨度100米、高110米的著陸塔架,研製了著陸驗證器,成立了試驗隊,歷時7個月。首次在地面大氣條件下點火,開展了懸停、避障及緩速下降試驗;開展了著陸穩定性試驗,驗證了月球重力場下著陸面地形地貌和著陸面力學參數對著陸穩定性的影響;進行了著陸衝擊試驗,獲取了器上主要部位的衝擊響應,並對單機力學環境條件正確性進行了確認;進行了巡視器分離釋放試驗,驗證了多種惡劣工況下巡視器釋放分離的可靠性;首次建設了我國第一個規模最大、功能最強的巡視器室內試驗場,開展了巡視器內場試驗,系統驗證了巡視器爬坡、越障、轉向力、自主避障等性能;為了驗證在未知、複雜多變環境下巡視器完成任務的能力,在我國西部庫姆塔格沙漠無人區建立了巡視器外場,組建了試驗隊,歷時1個月很好的完成了系統級試驗;同時開發出滿足巡視任務的地面任務支持與遙作業系統,首次實現了對月面探測器的遙操作,為順利開展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地外天體巡視探測任務掃清了前進的道路。

  「越是難走的路,越想走一走」。孫澤洲總師的話,一語道破了嫦娥三號成功的源泉,也說出了年輕的嫦娥人共同的心聲。為了進行測控試驗,年輕的隊員們奔赴全國各地的測控點,模擬實戰演練;對接隊員手抬肩扛,帶著二十多個沉重的設備箱,沿途搬運裝卸,戰酷暑,鬥嚴寒,歷時兩個月,轉戰四萬裡,八地對接忙!忘不了遠徵沙漠無人區的酸甜苦辣,忘不了帶著防毒面具對抗內場試驗那些肉眼看不見的微塵,忘不了野外試驗中那炎炎的烈日、成群結隊的蚊蟲……

  在以技術難度「險峰」著稱的航天領域,年輕的嫦娥人,秉承著「以國家任務為己任」的錚錚誓言,以自主創新為團隊成長的驅動力,為嫦娥三號築就了一條完美的踏月之路,讓「中國製造」的「金子招牌」閃耀在茫茫太空。還記得有記者問:「對於從沒去過的月球,你們有信心嗎?」,葉培建院士回答:「我們靠黨心、良心、責任心幹出來的探測器,請祖國人民放心!」

  就是這樣一群年輕人,用青春堅守著使命,他們用創新追逐著夢想。仰望太空,腳踏實地,他們用創新鋪就了一條前往外太空之路,用創新樹立了中國航天一座新的裡程碑。(龐 丹)

相關焦點

  • 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落下去走起來」就是成功
    ,巡視器成功轉移到月面並行駛,著陸器和巡視器完成互拍並獲得圖像,即「落下去,走起來」。下降過程持續12分鐘左右,並最終實現嫦娥三號探測器的月面軟著陸。   探測器包括著陸器和巡視器(月球車)。著陸後,探測器將擇機釋放月球車,著陸器開展就位探測,月球車開展巡視勘察。   概括來說,任務成功的標誌是,探測器安全著陸月面,巡視器成功轉移到月面並行駛,著陸器和巡視器完成互拍並獲得圖像,即「落下去,走起來」。
  • 從北大荒走出來的「嫦娥二號」總設計師
    最終,嫦娥一號衛星成為自主創新的典範,並為嫦娥二號的技術路徑奠定了基礎。嫦娥一號於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從文化領域來看,嫦娥一號的發射成功具有重要的啟蒙意義。探月給人類本身帶來了社會發展理念的「顛覆性改變」。
  • 「三步走」「齊步走」:中國航天闖出自強路
    這意味著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即國際首次太空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3D列印實驗取得圓滿成功。熟悉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歷程的朋友知道,此項新突破是中國「太空製造」的一大步,但只是中國載人航天漫漫徵程中的一小步。
  • 嫦娥落月-祝賀嫦娥三號落月成功
    前面沒有路,但路是走出來的。三十多年過去了,中國科技隊伍發展壯大,他心中的願望更加強烈。中國也要探測月球!他不再一個人孤軍奮戰了。又過了十年,國家批准了月球探測計劃。2007年和2010年10月,嫦娥兩次飛向月球,對月球進行了探測,目標鎖定虹灣區,為實施落月奠定了基礎。2013年12月15日,是中國人民永遠值得記住的日子。因為嫦娥三號懷抱玉兔駕臨月宮,玉兔姑娘踏上了月球這片神秘的土地。一個人,幾十人,千萬人,一步一個腳印……中國的航天事業就是這樣走出來的。
  • 一段路走著走著花就開了
    生命是一場奇蹟,你愛上誰,誰愛上你,都是一種宿命,宿命中總有一盞燈,是為你而點亮人生沒有對錯,只有選擇後的堅持,不後悔,走下去,就是對的。我喜歡一句詩:一段路走著走著花就開了,一首歌聽著聽著心就醉了。就這麼遠遠觀望,如早春的枝頭,未綻放的花苞,一陣清涼的風拂面而來,有一絲細微的香息,飄進你的心,你的肺,鮮活了你身上的每一處細胞,
  • 為什麼在沙漠中迷路了,不能直著走?越走越出不去,看完全懂了
    說的啥毛三個小夥伴沒有去過,也曾經在電視或者某些雜誌上見到過吧,其實我們的地球上陸地只佔全球面積的29%左右,剩下的三分之一屬於沙漠,隨著現在環境的逐漸惡化,全球氣溫的不斷回升,以及南北極的融化、海洋面積的增加,未來適合人類居住的陸地面積也會隨之而減少。
  • 沒有盡頭的路:一個人的路,要走多遠才是盡頭
    一個人的路,要走多遠才是盡頭?一個人的路,我想永遠也沒有盡頭。一個人從出生之日起,就註定將孤獨一生。一個人活著,是活在別人的印象裡。沒有別人的印象,就沒有這個人的生活,也沒有這個人人生的意義。就像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晝夜飄蕩在茫茫宇宙間,不僅孤獨,而是無盡的寂寞,永無盡頭。然而,我卻感到,如果一個人養成了反觀自身的習慣,他註定將更加孤獨,孤獨得更無盡頭。反觀自身,是一種自省,更是一種內省。反觀自身,剖析的不僅僅是自我,更是剖析一個人類的個體,而由此透視整個人類。
  • 《天道》人格決定格局,性格決定命運,為什麼有些人路越走越窄
    丁元英的人脈圈子都願意無償為扶貧做一點事情,不為錢,就為了做好人好事的那點功德,讓自己可以講自己的力量注入到扶貧這件事當中,包括芮小丹神話故事說法之不過是引子,芮小丹內心也想表達類似的觀點,但觀點和理論一直都沒有現實意義,所以現身說法的故事就此拉開序幕。
  • 嫦娥四號登月數據被人動過手腳?總師氣得「攥緊拳頭」,道出實情
    從今年年初開始,繼鵲橋號成功發射後為嫦娥四號提供地月衝擊通信支持,嫦娥四號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帶著衝向月球,並成功在月球背面南極完成軟著陸,首次向人類展現了月背的真實影像。然而嫦娥四號的出現,讓世界各國對中國有了新的認識,這是一個喜歡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國家。
  • 安徽一三輪車被兩輛豪車夾住,想走也走不了,大媽手足無措
    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有些車就喜歡爭道搶行,本來挺寬敞的一條路,硬是被堵得水洩不通,無非就是你著急,我也著急,結果大家都走不了。搞不好還有被刮蹭、賠錢的風險,這麼算下來,浪費了太多時間,實在是得不償失。一時間堵塞了交通,想走也走不了,可真是急死人了。從現場的情況來看,三輪車上拉了滿滿的紙箱以及麻袋,它被夾在兩輛車中間,畫面顯得有些搞笑。發生這種事故,大家最關心的是由誰來承擔最後的責任,顯然大娘是不懂車的,否則看見這兩輛豪車必定繞道走,就算搭上十個三輪車也賠不起,不知者無畏,人一著急就喜歡搶,壓根沒有考慮到事情的後果和嚴重性。
  • "嫦娥一號"衛星研製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
    年輕人一進來就必須迅速頂上來。」長徵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控制系統副主任設計師孫嶽說,「2003年我承擔起設計工作,到這麼重要的崗位,自己心裡也沒譜兒,都是硬著頭皮做。」     每次火箭到靶場的時候,孫嶽都特別緊張,生怕出問題,不過他說,「壓力逼得你只能去想辦法解決,根本沒有時間想別的事情。」
  • 《月亮走我也走》兒時的月亮
    越是靜的夜越讓人思緒翩翩,抬頭望夜,竟也無月,一下就憶起這首歌。月亮走,我也走。拿起了手機,開啟杜比音效,家鄉的畫面一張張像幻燈片從眼前過了起來。很小的時候,鄉村都是土路,平時塵土多,下雨就變得泥濘起來,家門口的巷子也是如此。摘取浮現的第一幕與大家分享下,以舒鄉愁。
  • 大專辯論會:路為何越走越窄?
    然而,參加本次辯論會的不少專家附和了在決賽現場擔任點評嘉賓的學者餘秋雨的觀點:「大專辯論會的路子確實越走越窄,難以喚起觀眾的共鳴。」    其實,為使大專辯論會能夠推陳出新,本次大賽的主辦者可謂傷透腦筋。
  • 嫦娥三號突出貢獻者 這位溫嶺籍科學家是這樣成長的
    」成功研製我國首個空間用雷射高度計,成功研製「嫦娥三號」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使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在離月面100米高度進行行星軟著落自主避障。舒美冬回憶,學生時代的兒子一放學就鑽進實驗室,也常常拋出「奇怪」的問題,「難倒」所裡的叔叔伯伯們。而舒美冬更是一有空,就從旁指導,令其從小就種下科研種子。為了能當上科學家,舒嶸的學業一直很優異,即便是在參加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工作面試時,面對13個研究員的提問,他都能遊刃有餘、輕鬆應對。而這個功底也讓舒美冬倍感安慰。
  •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收官:「胖五」送「嫦娥」奔月,再從月球...
    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未來將能夠研究自己從月球帶回的樣本,也標誌著中國的探月工程,即「嫦娥工程」,規劃的環繞探測、落月探測和採樣返回探測(簡稱「繞、落、回」)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圓滿收官。與此同時,探月四期工程已開始實施,其第一個探測器嫦娥四號目前正在月面工作,這一期工程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也在計劃中。中國為何要探月?中國探月工程如何誕生?未來將如何走?
  • 越是層次高的女人,越具備這4種特質,人生也會越走越順
    在情感世界裡,每個女人都希望能夠找個更加優秀的異性成為生活伴侶,但是「門當戶對」的角度來看,女人想找一個層次高的男人,也就必須讓自己變得足夠優秀。因為,當男人真正愛上一個女人的時候,他愛的並不是女人的外表,而是優秀的內在。
  • 「李保田」絕對是演藝界的大咖,但為何他的路會越走越窄?
    李保田當初拍《宰相劉羅鍋》,說好是26集,結果一上映剪接的是40集,李保田覺得被張國立耍了,因為談片酬時是按26集給的,就起訴對方要求對方支付多出的14集片酬。李保田李寶田老師絕對是演藝界的大伽!也是德才兼備的優秀明星中頂尖的演員!可是象這樣耿真,藝術高超,視藝術為生命的人!
  • 一輩子走上坡路的3大屬相,成功指日可待,越老越富有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主題:一輩子走上坡路的屬相,成功指日可待,越老越富有。  屬虎的人對自己的未來一直充滿信心。無論面對什麼,都能保持良好的狀態。有時候生活並沒有別人想的那麼無聊,他們總有辦法找到幸福,生活往往很充實。總有一天,他們會得到好的結果,因為他們心中有希望。
  • 馮侖談王石退場:偉大都是熬出來的,只要人走茶一定會涼
    馮侖談王石退場:偉大都是熬出來的,只要人走茶一定會涼 馮侖/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2017-06-23 09:56
  • ...工程「三步走」收官:「胖五」送「嫦娥」奔月,再從月球帶土回地球
    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未來將能夠研究自己從月球帶回的樣本,也標誌著中國的探月工程,即「嫦娥工程」,規劃的環繞探測、落月探測和採樣返回探測(簡稱「繞、落、回」)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圓滿收官。與此同時,探月四期工程已開始實施,其第一個探測器嫦娥四號目前正在月面工作,這一期工程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也在計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