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飛向火星的第四天,「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距離地球120萬公裡的飛行途中按下了快門,向地球發回了第一張珍貴的地月合影。
天問在拍攝這張照片時,正處於地球和月亮都在夜晚的一側,但這側的地表和月表還有一部分處於白天的明亮部分,所以就拍成了新月狀,就像兩個笑臉,一遠一近。而天問這個5噸重的「小胖子」能在每天30萬公裡的飛行途中,改變姿勢拍照並傳輸,背後是高科技的支撐。
這張珍貴的地月合影背後,飽含著一位湖州人和她所帶領的科研團隊的不懈努力和默默付出。她叫張玉花,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張玉花告訴記者:「 為了拍攝這張照片,我們得事先計算好要調整多少角度,才能把地球和月球都拍攝進去。一是要算得正確;二是要控制得正確;三是控制到位的時候,要保證穩定;四是它自動的曝光數據必須正確。這一系列控制、測控、數據存儲,以及數據處理上的環節都要做到正確,才得到這麼完美的照片。」
張玉花,出生在湖州弁南鄉茅柴園村。1986年,她從湖州二中畢業後,考入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在參與火星探測任務之前,張玉花還是中國探月工程二期探測器的副總指揮和副總設計師,三期探測器系統的副總指揮。張玉花還參加過1999—2008年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的載人航天發射任務。一路走來,張玉花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在30年的航天生涯中,張玉花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鑽研精神,使自己成長為團隊的領頭人,並獲得無數榮譽。2003年獲得中國載人航天突出貢獻者獎章,2004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和「全國總工會先進女職工」稱號,2006年獲得「載人航天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09年被評為「新中國60年上海百位突出貢獻女性」,2019年榮獲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2019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此次「天問一號」發回首張地月合影,是中國太空飛行器拍過的距離最遠的合影照,但這只是天問四億公裡的遙遠徵程剛剛邁出的一小步。「天問一號」將在7個月後到達火星,飛行過程將包括發射、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和科學探測等六個階段。屆時將一次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張玉花說:「根據任務分工,我所在的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承擔了環繞器的總體設計與研製。」環繞器具備三大功能:飛行器、通信器和探測器。約七個月的飛行過程中,環繞器首先作為飛行器,將著陸巡視器送至火星著陸軌道;待成功釋放著陸巡視器後,環繞器作為通信器,為著陸器建立與地球之間中繼通信鏈路;通信工作結束後,環繞器作為科學探測器對火星進行遙感探測。
「天問一號」在抵達火星的途中需要進行多次精確的軌道修正,有航天工程師以「跨越太平洋的高爾夫」來形容任務的難度,因為如果在地火轉移軌道的近地點有1m/s的速度誤差,到火星附近時距離誤差將是10萬公裡。而目前全球火星探索失敗率高達50%,但也許就是因為有太多的未知和危險,才讓火星探測活動不僅成為重大科技事件,也代表著人類的勇氣、夢想和激情。
來源:南太湖號
記者:趙偉潔
編輯:姚佳麗 金臻瑤
鳥瞰龍溪港
南太湖號拍客:塗軍
南太湖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