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學文化論壇「SELF」首登廣州並將長期落戶羊城
文 金羊網 記者李鋼
瘧原蟲竟然可以作為治療癌症的有效方法、懸浮隧道將成為未來我國海底隧道建設的新技術、受鯨鬚啟發研發出抗斷裂和抗腐蝕新材料……23日,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動的科普品牌---「SELF」格致論道講壇「粵見未來」主題活動首次在廣州舉辦。本場講壇由廣州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簡稱:廣州網絡中心)主辦,邀請來自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宇宙天體、仿生材料、建築設計、戲曲藝術等領域的6位重量級嘉賓進行分享。
中國工程師團隊正致力研究懸浮隧道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高級工程師林巍在演講中介紹港珠澳大橋島隧的建設過程。
他說,在島隧工程建設中,長度達6.7公裡的海底沉管隧道,是大橋建設技術最複雜,建設難度最大的部分。要將33節長180米,重約8萬噸的沉管生產出來,在茫茫大海上拖行10多公裡,在40多米的深海依次完成釐米級精準對接,從設計到安裝,這每一個環節都極具挑戰的。
為了最終完成沉管的對接,工程師們還發明可摺疊沉管隧道,可在水下自由伸縮,在安裝的時候,可以沿著隧道自動展開,實現最終接頭。相較於以前派潛水員到海底澆築混凝土的方法,海底作業時間從大半年縮短到僅僅一天。
林巍說,他和團隊正致力於研究懸浮隧道---利用水的浮力來幫助承載隧道,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人建造這樣的隧道,他們希望世界第一座懸浮隧道是由中國工程師建造的。
瘧原蟲,成為抗癌生力軍
哪裡多瘧疾,哪裡的癌症死亡率就低?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陳小平講述他們是如何發現瘧原蟲可以抗癌的科研過程。
陳小平團隊與哈佛大學的統計學教授合作,分析全球50多年的縱向數據,剔除各種混雜因素如國家人均預期壽命、經濟發展水平等影響之後發現,瘧疾發病率與癌症死亡率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係。而瘧疾是由瘧原蟲感染引起的,也就是說,瘧原蟲可能是癌症的天敵。
經過14年一系列小鼠實驗,陳小平證實瘧原蟲感染確實對腫瘤有顯著的療效。2016年,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晚期癌症的臨床研究獲得批准,在最初10例患者的治療中,他們觀察到5例有效,其中2例可能已經被治癒。
這一現象背後的機理是怎樣的呢?科學家們發現,瘧原蟲感染能重新喚醒被癌細胞「催眠」的免疫細胞,從而殺滅癌細胞。同時,瘧原蟲感染非常顯著地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切斷來自腫瘤血管的營養供應,讓癌細胞「餓死」。
在神奇動物身上尋寶
而來自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副研究員王彬,則講述她在仿生材料領域的科研成果。
她發現,鬚鯨是世界上體積最大的哺乳動物,壽命長達上百年,它的鯨鬚在海水的長期浸泡下,既沒發生斷裂也沒發生腐蝕。受此啟發,王彬開始研究鯨鬚,從結構上發現,鯨鬚呈現多層級遞階結構,形成一圈一圈的包圍之勢,當受到外力時,力量沿著邊緣分散到每個圈,受力就大大減少,就算外圈有一處出現裂紋,也能有效抑制裂紋繼續變大。而這種特殊的結構,是不是也就是鯨鬚抗腐蝕的原因呢?從仿生材料角度研究鯨鬚結構,王彬團隊尚屬首例。
「SELF」將落戶廣州
據記者了解,「SELF格致論道」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致力於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已在北京、香港、上海、成都等城市舉辦34場。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內最大的科研機構,與廣州等城市通力合作,全力推進重大科研成果在粵港澳大灣區落地。
作為中科院SELF講壇的廣州首秀,「粵見未來」主題活動立足IAB產業,依託於中國科學院資源,聚集不同領域的科學文化傳播者,向世界講述這座「大灣區時代C位之城」的創新史。
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基於中科院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部署,作為中科院全力推動的科普品牌,「SELF」將確定在廣州長期落地舉辦。
編輯: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