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國產優質紀錄片告訴你:跳出現有貧窮階層的出路在哪?

2020-12-02 阿蘇觀影

隨著社會進步和網絡透明化,任何的新聞事件、個人觀點都隨時可能在網絡上引起一番熱議。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討論的事情越來越多、越來越細化,這也證明了這個社會文明的進步。而近年來由於多個社會事件的出現,引發了大家對於「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探討。去年高考期間,北京市一位考生的採訪火遍網絡,他說:我小學、初中、高中讀的都是北京最好的學校,我的父母也有能力為我提供資金支持去報各種補習班,所以,考上清華北大,這是理所當然的。聽著這話有些拉仇恨,但他的坦誠也迎來八方點讚。

電影海報

和天生幸運的他不同,我們大部分人都出生於普通的家庭,擁有普通的天分,只能上一般的大學,從事一般的工作。想要跳脫你本來的階層,我們的出路在哪裡?今天為大家分享這部紀錄片,也許你能從中找到答案。紀錄片《出路》講述的是2009年到2015年的六年間,三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從學校步入社會,在各自階層努力掙扎,尋找各自人生出口的故事。

劇照

說起為什麼要拍攝這樣一部紀錄片,導演鄭瓊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她是在和北京女孩袁晗寒的一次閒聊中決定拍攝該片的,她想知道是什麼原因促使本該備戰高考的女孩選擇退學。而作為對照,鄭瓊回到了湖北老家,在她曾就讀的高中找到了已經是第三年復讀的徐佳。此後,拍攝對象又加入了甘肅大山裡的12歲小女孩馬百娟。三個來自不同階層、不同地方、不同家庭環境的孩子,面對未來,面對出路都有著自己的抉擇,而這抉擇能否逃脫命運的束縛呢?

劇照

馬百娟,一個是來自甘肅大山深處的小女孩,餵豬、做飯、背穀子,在2009年,12歲的她躊躇滿志、勤奮刻苦。每天都是笑嘻嘻地走十幾裡盤山路,去當地只有5個學生的學校。那時她的夢想是走出大山,考上北京的大學。但是讓人無奈的是,12歲的她只能學習2年級的知識。徐佳,一個是來自湖北一個小城鎮的高三復讀生,2009年他在備戰他的第三次高考。父母都是打工階層,深知讀書改變命運這個道理,所以將所有的希望寄託於徐佳身上。袁晗寒,一個是嚮往自由的北京女孩,家庭優渥,父母開明。

海報

2009年,17歲的她臨高考之際選擇退學。退學後的她畫畫、寫詩,一邊準備申請留學,一邊自己做家具開咖啡廳。時間很快,六年過去了。2015年的馬百娟早在三年前就已經輟學了,並且和自己的表哥結婚了。馬百娟的父親說,女孩總是別人家的人,識點字就夠了,嫁人才是出路。2015年的徐佳從一所聽上去不錯但不是211的大學畢業,找工作,結婚生子,按部就班。袁晗寒在這期間去了德國留學,學習藝術。偶爾回到北京見見朋友,而她的生活,一直在和無聊對抗。問她,你想要什麼,她說不知道,只是無聊,反正不會餓死,這世上沒有人會餓死。

三位主人公

想來,晗寒天生擁有,所以她並不能體會想得卻不可得的無奈。她應該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馬百娟這群人的存在吧?在馬百娟的世界裡,閉塞、貧窮真的會鎖住你想要跳脫那個階層的腳步。我們中大多數人都是徐佳吧,不高不低。徐佳說,多年來他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好好學習、考上大學、結婚生子,沒有人要求,可冥冥中好像每一步他就該如此。他說馬百娟讓他心疼,袁晗寒讓他羨慕。他說他正在努力,讓自己的孩子在未來過上袁晗寒的生活。

相關焦點

  • 爆款紀錄片《出路》在揭露殘酷階層的同時,還告訴了我們什麼?
    英國有一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叫《56UP》,紀錄片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而導演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層是很難逾越的,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傳承到子女輩子,而結論就是: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 不同的起點 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A WAY OUT》),從2009年她跟蹤拍攝了農村女孩子
  • 你必須得上大學,但是…… 紀錄片《出路》中的「貧窮」
    製片人艾德金斯認為《出路》的重點應該放在王振祥身上,因為老師更能講述「體制」。 (Steps Internationa/圖)「在中國,你必須得上大學,因為人們告訴你:必須得這麼做。而當你真的去上大學了,你會發現,那裡什麼都沒有。」BBC紀錄片高級編輯尼克·弗雷澤在第67屆聯合國大會的講臺上,激動地說。
  • 《出路》導演交流實錄 | 這部爆款紀錄片背後你所不知道的細節
    如果你剛好錯過了這次活動,不知道這個片子講什麼,可以在往期的文章裡回顧影片內容:六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這部紀錄片扎了高考一刀電影放映結束之後,導演來到現場和觀眾們聊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話題,現場交流的氛圍非常好,以下是現場交流實錄:主理人小姐姐:鄭瓊導演原來是光線傳媒的創始人,她辭職之後做了一個紀錄片的論壇,叫【IDOCS
  • 為什麼貧窮?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發出靈魂拷問
    「為什麼貧窮?」「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開篇就拋出兩個看似簡單、實則難答的問題。「在中國,高考是每位學生命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它決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以2012年高考結束的考場外一幕開始,紀錄片《出路》講述了三個人的故事:民辦高校招生宣傳員王老師、高考結束的女孩王盼、大學應屆畢業生萬超。在2020年高考剛結束的這個季節,看看這部紀錄片,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 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階層流動焦慮:英美為何反思「素質教育」  很多看熱鬧的人不太了解的是,BBC 精心設計的這部紀錄片,有它深刻的英國背景。在英國,關於教育改革的爭論持續多年,已有兩任教育部部長對中國式教育模式頗有興趣。去年,英國政府還實施了一項計劃,把70多名小學數學老師派到上海,來學習中國同行的教學方式。
  • 6年跟蹤拍攝《出路》:揭露不同階層孩子的命運,真相很殘酷
    《出路》這部紀錄片是鄭瓊導演花了6年時間跟蹤記錄3個不同階層孩子的成長曆程。片中有三個主人公,分別來自甘肅農村、湖北小城鎮、北京繁華大都市。馬百娟從小就特別喜歡讀書,她知道只有努力讀書才能走出這座大山,窮人家的唯一出路就是讀書。她說:「長大後我想去北京讀大學。」馬百娟,是很多貧困家庭孩子的一個縮影,2012年她卻輟學了,很讓人出乎意料。因為還是未成年人,她找不到工作。人家問她那麼小為什麼不讀書了,她沉默了,尷尬地笑笑。她也想為自己努力一把,可是在封建、世俗面前,她退縮了。
  • 來論|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階層流動焦慮:英美為何反思「素質教育」 很多看熱鬧的人不太了解的是,BBC 精心設計的這部紀錄片,有它深刻的英國背景。在英國,關於教育改革的爭論持續多年,已有兩任教育部部長對中國式教育模式頗有興趣。去年,英國政府還實施了一項計劃,把70多名小學數學老師派到上海,來學習中國同行的教學方式。
  • 豆瓣8.9的華語紀錄片,值得寒門學子反思,上學真的是唯一出路嗎
    在中國,很多人都覺得考上大學就能擺脫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現狀,但有那麼一部紀錄片告訴我,教育真的是脫貧的途徑嗎?真正是那種看完有如《熔爐》一樣的沉重心情,歇斯底裡的想哭,想怒,卻不知道能怪誰?這恐怕是今年看過的「最恐怖,最壓抑」的紀錄片——《出路》!
  • 這部豆瓣評分8.8分的紀錄片,揭露了上大學的騙局
    《出路》是陳為軍導演的紀錄片,在豆瓣評分高達8.8。此片僅有40分鐘,通過3個主人公的故事。揭露了中國因讀致貧的現象。如此貧窮的家庭,一年2萬的學費,王盼的媽媽還是想盡一切辦法到處籌錢,選擇讓她去讀書。因為她的父母,就盼望著知識能夠改變以後的命運,靠讀書讓這個家庭走出貧窮。 對於這些本來就貧窮給的農民來說,仿佛上大學是他們唯一的出路,試圖不放棄任何機會讓孩子學習。
  • 紀錄片《出路》帶給了父母怎樣的思考?父母不努力,孩子沒出路!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火了,它叫《出路》。該部紀錄片的震撼之處在於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記錄了3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在社會中的掙扎。紀錄片記錄了三個小孩,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擁有不同的家庭,每個人都要去找自己的出路。因為導演的鏡頭,三個本不可能有交集的孩子有了交集。第一個孩子叫馬百娟,是一個山溝溝的小姑娘,來自甘肅會寧,第一次拍攝的時候她12歲,在一個只有5個學生2個老師的小學上小學二年級,家裡住著窯洞,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
  • 這部豆瓣評分9.1的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他們總是在做錯誤的選擇,很大原因是他們看不到自己的生活有改善的可能,無論自己怎麼努力,似乎都不會有任何的改變,所以也就不會去想怎麼充分地利用自己現有的資源擺脫困境。 可能很多家長也無法清楚地為孩子解惑,與其直接和孩子解釋,不如通過紀錄片,讓孩子直觀地了解貧富不均這種社會現象。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探討21世紀貧窮問題的紀錄片——《為什麼貧窮?(Why Poverty?)》,豆瓣評分高達9.1分。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現實: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新華字典》1998年修訂本P673最近有部片子很火,鄭瓊導演的《出路》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三個出身不同,階層不同的青少年從學校到步入社會的成長經歷,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都用自己的方式尋找自己「出路」。
  • 普通青年如何實現階層跨越?
    紀錄片《為什麼貧窮》片頭這部紀錄片一共八集。紀錄片《出路》畫面截取你進入不同層次的大學,所獲得的資源,所能擁有的平臺是大不相同的,大概率畢業後求職乃至整個職業和人生都可能會因此而不同。紀錄片《出路》畫面截取如果到這就結束,那我和目前的最高贊也沒啥兩樣,還是沒能提供方法或思路參考。所以:問題來了,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如何跨越階層?
  • 鄭瓊《出路》每一種生命都在尋找自己的出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去參加城市讀書會組織的一個電影點映活動,所以有機會看到了鄭瓊導演的這部紀錄片《出路》——關於三個不同生長環境裡的小孩,在6年時間裡的變化和成長的記錄,影片結束後的第一感受就是心情比較複雜,同時也會有一絲慶幸。
  • 貧窮的本質是什麼?如何打破束縛,實現階層躍遷呢
    他們說:你傻啊,有錢人的錢那麼好騙嗎?窮人之所以窮,是他們不但愚蠢,還貪婪。 其實貪婪是人類的本性,窮人被騙是因為他們的認知無法區分陷阱與機會。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貧窮的本質》一書的作者。他們花了15年的時間,深入到五大州的貧困地區做深入研究。
  • 打工人,你為什麼貧窮?諾獎得主用15年的研究告訴你4個真相!
    在體驗了幾天的底層民眾的生活後,他仰天長嘆:「光是為了生活我已經用盡了全力,每天筋疲力盡地應付工作,哪有時間規劃未來、思考長遠?所謂的富人思維,其實只是有錢人成功之後的廢話。」那麼,打工人貧窮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 《出路》三個孩子的十年:這部高分紀錄片,揭露了人生最大的騙局
    《出路》這部電影看的我很難受,我很贊同評論區的一句話:「貧窮不能剝奪人的才能,貧窮卻能剝奪人施展才華的機會。」導演鄭瓊用將近十年的時間,去記錄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逐漸長大成人之路。片子裡記錄了農村女孩馬百娟、都市女孩袁晗寒、小鎮青年徐佳從學習到就業,跨度十年的生活歷程。農村女孩馬百娟,是影片中最刺痛人心的一個人物。
  • 豆瓣私信連結後,獨立電影又找到了新的「出路」
    山村輟學女孩,小鎮高考復讀生,都市叛逆少女,三個階段,三種人生,三個階層的縮影。導演鄭瓊花了 6 年時間,從 2009 到 2015 年,跟拍了三個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最終完成了紀錄片《出·路》。當時顧茲曼的一句話對她觸動很大,「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她希望藉由這部影片表達一種「融合」,告訴觀眾,唯一的出路是「打破成功學、社會、權力文化帶給你的所有枷鎖」。由於資金緊張、題材敏感、難在院線上映,《礦民、馬夫和塵肺病》的拍攝素材曾擱置了一年;和蔣能傑遇到的困境相似,由於缺少發行渠道,《出·路》成片後擱置了兩年。
  • 不是寒門再難出貴子,而是這4種打雞血方式,會讓貧窮代代相傳
    但不可否認,儘管競爭如此激烈,仍然有不少寒門出身的父母,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孩子跳出了階層限制,成就了孩子精彩的人生。這兩本書不僅可以作為提升自己的輔導書,還能作為父母指導孩子學習的實用指南,爸媽可以把書中優質的理念,高效的學習方式傳授給孩子,讓孩子從小學階段,就掌握該有的能力,能少走許多彎路。
  • 《出·路》三個階層,三種人生,高考是唯一的出路
    導演鄭瓊用6年的時間拍攝了一本紀錄片,給出了她的答案。不過與其說是答案,更像是把這個問題具象化後丟給了大眾。《出路》跟蹤拍攝了三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歷時六年追隨三位主人公,記錄下他們的夢想與當代中國現實的碰撞,這是不同地區的中國年輕人從學校步入社會的成長故事。北京學生袁晗寒從央美附中退學,在南鑼鼓巷開咖啡廳,同時準備申請國外的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