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進步和網絡透明化,任何的新聞事件、個人觀點都隨時可能在網絡上引起一番熱議。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討論的事情越來越多、越來越細化,這也證明了這個社會文明的進步。而近年來由於多個社會事件的出現,引發了大家對於「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探討。去年高考期間,北京市一位考生的採訪火遍網絡,他說:我小學、初中、高中讀的都是北京最好的學校,我的父母也有能力為我提供資金支持去報各種補習班,所以,考上清華北大,這是理所當然的。聽著這話有些拉仇恨,但他的坦誠也迎來八方點讚。

和天生幸運的他不同,我們大部分人都出生於普通的家庭,擁有普通的天分,只能上一般的大學,從事一般的工作。想要跳脫你本來的階層,我們的出路在哪裡?今天為大家分享這部紀錄片,也許你能從中找到答案。紀錄片《出路》講述的是2009年到2015年的六年間,三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從學校步入社會,在各自階層努力掙扎,尋找各自人生出口的故事。

說起為什麼要拍攝這樣一部紀錄片,導演鄭瓊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她是在和北京女孩袁晗寒的一次閒聊中決定拍攝該片的,她想知道是什麼原因促使本該備戰高考的女孩選擇退學。而作為對照,鄭瓊回到了湖北老家,在她曾就讀的高中找到了已經是第三年復讀的徐佳。此後,拍攝對象又加入了甘肅大山裡的12歲小女孩馬百娟。三個來自不同階層、不同地方、不同家庭環境的孩子,面對未來,面對出路都有著自己的抉擇,而這抉擇能否逃脫命運的束縛呢?

馬百娟,一個是來自甘肅大山深處的小女孩,餵豬、做飯、背穀子,在2009年,12歲的她躊躇滿志、勤奮刻苦。每天都是笑嘻嘻地走十幾裡盤山路,去當地只有5個學生的學校。那時她的夢想是走出大山,考上北京的大學。但是讓人無奈的是,12歲的她只能學習2年級的知識。徐佳,一個是來自湖北一個小城鎮的高三復讀生,2009年他在備戰他的第三次高考。父母都是打工階層,深知讀書改變命運這個道理,所以將所有的希望寄託於徐佳身上。袁晗寒,一個是嚮往自由的北京女孩,家庭優渥,父母開明。

2009年,17歲的她臨高考之際選擇退學。退學後的她畫畫、寫詩,一邊準備申請留學,一邊自己做家具開咖啡廳。時間很快,六年過去了。2015年的馬百娟早在三年前就已經輟學了,並且和自己的表哥結婚了。馬百娟的父親說,女孩總是別人家的人,識點字就夠了,嫁人才是出路。2015年的徐佳從一所聽上去不錯但不是211的大學畢業,找工作,結婚生子,按部就班。袁晗寒在這期間去了德國留學,學習藝術。偶爾回到北京見見朋友,而她的生活,一直在和無聊對抗。問她,你想要什麼,她說不知道,只是無聊,反正不會餓死,這世上沒有人會餓死。

想來,晗寒天生擁有,所以她並不能體會想得卻不可得的無奈。她應該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馬百娟這群人的存在吧?在馬百娟的世界裡,閉塞、貧窮真的會鎖住你想要跳脫那個階層的腳步。我們中大多數人都是徐佳吧,不高不低。徐佳說,多年來他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好好學習、考上大學、結婚生子,沒有人要求,可冥冥中好像每一步他就該如此。他說馬百娟讓他心疼,袁晗寒讓他羨慕。他說他正在努力,讓自己的孩子在未來過上袁晗寒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