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談了紀錄片《出路》,描述了三個階層、三個孩子的故事。
但我卻想起了很久之前的另一部紀錄片:《為什麼貧窮》
這部紀錄片一共八集。
關於中國的第8集講的是教育問題。
開篇就是高考,家長在外焦急等待,時間是2012年,但8年過去了,情形當然還是一樣的。
這其實很好理解,高考的重要性肯定大家都懂。
在中國,高考是幾乎每個學生命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它決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尤其是普通家庭普通年輕人。
在這場考試中發揮最好的學生將進入由國家財政支持的重點大學,剩下的大多數進入普通大學,還有不少則需要支付高額的學費,進入私立高校。
你進入不同層次的大學,所獲得的資源,所能擁有的平臺是大不相同的,大概率畢業後求職乃至整個職業和人生都可能會因此而不同。
鏡頭一轉,學校招生老師開始到各地招生了。
武漢某學校,所有老師都出去,男老師出去搞講座,女老師打邀約電話讓學生來聽講座。
讀書,是我們當今社會最好的出路。讀書讓我們擁有一個體面的工作和高品質的生活。
這個老師雖然有點坑蒙拐騙,但還算有點良心,也說了很多大實話。
教育產業化實行了這麼多年,基本上所有的優勢資源都集中在城市裡面,農村的小孩沒有良好的教師團隊,他們沒有辦法,進不了重點大學,所以只能選擇我們這種對於你的分數沒什麼要求,但最終會給你發一個文憑的商業性質大學。
我們是一個公司,嚴格來說是一個公司,把學生弄進來,交了錢,再弄走。
小紅(化名)是武漢農村地區一個高考生,考了388分,知道成績後,和自己的同學相擁而泣,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
父母都是農民工,主要工作就是搬磚,裝了3車的磚,兩個6000,一個5000,一天能賺43塊錢。
與之相對的是學校老闆,一年招了大概5000人,每人學費12500,一年賺了五六千萬。學生則是壓力大呀,甚至有些賣牛賣羊。而且,恰恰上這些學校的,不少都是農村孩子。因為城市孩子不上當呀,資訊發達,知道是怎麼回事。
其中有點幽默又略帶心酸的內心告白:
我一個教平面設計的老師,都要跑到村子裡面去招生,不能說像民工吧,就像傳銷一樣。到時候我的學生出來會是什麼樣子。
當然,在現實面前,為了生計,還是要繼續忽悠:
「鴻博軟體教育已經擁有了自己的一個專業的人力資源團隊,與43000家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實際上呢,是把學生強制安排在外地……」。
除了報考學校外,讀什麼專業也是個非常惱火的事情:
父母只知道醫生是可以終生不失業,你愛什麼就選什麼,反正我什麼也不懂。
(萬超)是武漢大學珞珈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畢業生。
在自我鑑定中略帶自信地寫道,「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教會了我很多,……」
但現實很快打臉了。
招聘會現場人山人海
萬超請求招聘官把自己的簡歷放在最底下,放在上面看一下,也不要求專業對口,「面試官表示我們和貿易沒啥關係」,也不妨礙他一再推銷自己。到最後,連沒有接觸過的清算專員也跑去應聘了。
萬超覺得,自己要工作,而別人不要自己,其中一個原因是自己不是985、211.
後來終於有了一個公司願意要他,當談及自己的短期目標。
萬超表示,「就是讓自己能夠在武漢生存下來」。
可惜後來因為自己原因(技術不過關)連續兩天加班,但最終還是沒能通過考核,因為別人只需要半個小時就能搞定的工作,他做了那麼久。
於是他發現自己工作又沒了,但是房子也租了,還借了朋友的錢,還借了姐姐的錢,用了這麼多家裡的錢,又要重新開始。
諷刺的是,招生老師還在那裡繼續忽悠,
我們學校就業明星還沒畢業就被提前錄用,年薪10萬元,還有很多進入微軟、IBM、華為,但其實這些都是假的,拍視頻的時候臺詞都沒背好,自己都差點說不下去了。
萬超的同事們聚一起,談論工作、薪資和生活,當中有些話放到現在可能會有更深的感觸:
租房都是個問題,這種結婚、買房……現在簡直就是一種奢望。
如果到這就結束,那我和目前的最高贊也沒啥兩樣,還是沒能提供方法或思路參考。
所以:
問題來了,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如何跨越階層?
答案是:
「分析終點,評估起點,漸進式高效迭代」。
1.分析終點,探索適合自己的方向和領域
終點是哪裡?
就是我們賴以謀生的棲息地。
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職業。
我們國家已有明確的職業類別劃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收錄了1800多個職業,並且對他們進行了分類和梳理,見下圖:
這個職業分類還是很有中國特色的,非常符合我們國家的國情。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各級單位領導和負責人,權力地位、聲望肯定是第一梯隊的,這其中,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都屬於體制內的,其他企業則是體制外的;
接下來是各種專業技術人才,程序猿、醫生、律師,等等,這裡面;
以上兩種(尤其是第二種)也是最初大學培養的目標和方向!
第三類可以把它理解為是體制內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最後還一類比較特殊的,軍人;剩下的其他其實差距在我上一篇文章中,我從中又做了梳理和提煉:
賺錢的五大模式與十大層次
詳情參考:
以上賺錢的方式與高考分別有著怎樣的關聯呢?
首先,大多數人都是「打雜」和「搬磚」,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本質上就是擺脫「打雜」和「搬磚」的宿命,很多家長也是希望孩子通過高考進入大學從而不再走自己的老路。
最符合這種設想與規劃的就是「砌牆式」裡頭的高技能、門檻高的專業,所以,對於窮人家孩子來說,如果能考上一個名校的技術型專業的確是最靠譜的上升通道,基本上後面不要瞎折騰就可以沿著可預期的通道上升,成為一個技術型的「砌牆」派,而一旦情商也高、頭腦還靈活,還可能繼續往上走。
倘若家庭關係和個人綜合能力不錯,選擇一個非技術門檻要求高的專業也未嘗不可,後面進入一個還不錯的單位做另一種類型的「砌牆」派。
如果你是個家裡沒有任何背景與關係的六七線城市或者鄉鎮普通青年,那麼,我的第一個建議非常平淡無奇,那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爭取考一個好大學。
相信我,這麼一個平淡無奇、樸素無華的建議,其實是經歷了那麼多的人事,以及綜合考量之後最良心且靠譜的建議!!
高考之前你只需謹記這一條就可以,並不是說讀大學是唯一出路,也不是唯學歷論,只不過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條最穩妥、性價比最高的道路。
因為當一個人身處一個狹小圈子的時候,機會、資源和眼界都很狹窄,你是很難跳脫出去。要實現所謂階層跨越,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進入新的更好的圈子,接觸更多優秀的人群、機會和資源,在這個新的平臺之上,你的潛力才能有更好的發揮。
2.分析起點:認清你自己的現狀和真實情況,不迴避、不放棄。
如果考不上名校,其實也沒關係。
哪怕是普通院校,我覺得仍然值得一讀,只不過,你需要真切地認清你自己的現狀和真實情況,付出額外的努力。如果本身學校不太好,專業也沒啥技術門檻,自己心裡也沒點b數,隨波逐流一心娛樂玩耍,那不好意思,畢業後遭受社會毒打真的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真的想改變,就從認識和了解自己開始,拿出紙和筆,列出下面幾個問題:
家庭和父母:爸媽是什麼職業?文化程度如何?家庭資產有多少?有否能拉你一把的人脈?是否有養老和醫療保險?
學校和專業:是否(能考上)985或211?是否市場急需熱門專業?有否硬技能?
成績和過往經歷:獎學金有拿過嗎?成績排名如何?學習能力咋樣?有意向職業相關實習經歷嗎?
動力和韌性如何?能否吃苦耐勞、持續學習?別騙自己。舉個例子,當初我讀大學的時候,根本沒有接觸電腦,連打字都不會,我愣是一個多月的時間,天天跑去學校機房練習盲打,打字打到手臂連續幾天酸痛。兩個月後,之前我寢室老早接觸電腦的室友,再也沒有我打字快了。
思考分析能力怎樣?網際網路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很多職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真的如果你會有效拆分和構建,不懈進行信息搜集與整理,同時投入一點點小錢,幾乎都不再是問題了。
知識技能含量:很簡單一個判斷,你平時時間都花在哪去了?追星娛樂、吃喝遊戲、抖音快手……記錄一個禮拜,一切都瞭然了。
以上問題,大致涵蓋了一個人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方面,包括父母資源、家庭背景、外在學歷專業、內在動機、思維和關鍵特質,可以做個自我評估。
你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思維燈泡),我給你發個職業準備度的測評,測完之後就基本知曉了。
說真的,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但是,機會總是存在的。任何一個年代,階層上升的通道都不可能完全關閉、徹底堵死。
3.分步驟推進,且務必注重方法和技巧。
很多人迷茫,其實不是不努力,是找不到有效的方法,看不到正向反饋和希望。
一些父母受過良好教育的的孩子一直有父母的指導,甚至在成長的過程中就跟隨父母見識過很大的世界,知道自己想要的啥、該往什麼方向走,差不多就能實現目標。
可是很多家境不好的孩子真的是見識和閱歷太有限了,完全找不到方向。你努力考高數、學馬原或者理化生,看起來似乎也沒多大用處(其實只是沒有直接的反饋),久而久之心生懈怠,甚至放棄。或者有時候感覺自己和周圍人的差距實在太大了,怎麼努力都追趕不上。
條條大路通羅馬,可人家就出生在羅馬呀!
還有些呢,真的很努力,曾經多少次暗暗發誓要努力奮鬥改變命運。可是,或許是資質有些欠缺,或者是頭腦還沒開竅,或許是方法有些欠妥。
總之,就是沒什麼用,很努力地在做著看似徒勞的無用功。
空談意志力是行不通的,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沒有正向的反饋和刺激,真的沒幾個人能堅持下去。
打個比方吧,我在知乎上也發了很多文章,現實中也堅持寫作、思考和開發課程。很多人可能覺得我超有意志力。
實際上這是一種假象和誤解:意志力固然是一方面,可是正向的反饋和刺激可能更為重要。學習/工作的成就感、勝任感、自主感以及外部的反饋和認可是影響動機非常重要的因素。
認真寫一篇文章,講一個觀點,把它寫好、講清楚,自己有勝任感;
別人的點讚、評論,關注,讓自己有成就感;
我偶爾會接一些個體付費諮詢,這種外部激勵也不可忽視。
要是沒有這些反饋,肯定過不了多久就放棄了。
我有個朋友,最開始他也在知乎回答問題、寫文章,天天堅持。後來堅持了一個月,最終還是堅持不了,因為沒有反饋呀!
很多人的減肥不也是一樣嗎?一開始躊躇滿志,發誓要減肥健身,最開始每天堅持,可後來沒有反饋呀,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怎麼辦呢?自然有對策來解決!
建議一:如果你原有圈子太low,跳出來,與優秀的人為伍。
見識與經歷,是獲得動力的重要途徑。
動力是最難培養的,沒有任何一個學校或老師可以教你,世界上也沒有這樣一門課程。有的話也是成功學,現場激昂,三分鐘熱情,下臺後了無蹤影。
你必須親自去經歷、去參與、去感受、去體悟,如此你才可能產生強烈的震撼或是認同,才能觸動內心深處的靈魂,真正激發你持久的熱情。
二:方法不奏效,缺乏良性反饋
對策:慢下來,分析過程,找到正確的方法,取得正向的反饋
整天打雞血,其實沒什麼用。找到正確的方法,分析其中的邏輯和規律,取得好的效果與反饋,這才是關鍵。
首先,目標要合適,稍微跳一跳就能達到
你要是跳起來還摸不到目標,那是很令人沮喪的。就類似減肥,200近胖子一下要減30斤,太困難了,還不如先保持體重就行。
其次,對事情本身分析,把握規律,取得好的效果
比如,你想做新媒體,想在知乎吸粉,那就得去分析和琢磨:
點讚的一般是引起共鳴,表示別人認可。
關注和收藏的一般是價值傳遞,別人覺得關注你能夠獲得一些價值。我的收藏量少遠超過贊同數的,收藏量在知乎全網排180多名吧。
像撥洋蔥一樣層層深入分析:
怎樣才能引起別人的共鳴?是追熱點、煽動情緒、講故事、還是抖機靈?
怎樣才能傳遞價值?看美女是一種價值、愉悅身心,所以你長得很好看爆照就可以吸粉,好文章是一種價值,但你最好能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嘛,那就要去提升寫作技巧咯。(就不展開講寫作技巧了)
這裡只是舉個例子,想說的是,做什麼事情,不要光靠努力或是所謂的意志力。
找到方法和技巧,獲得好的成果與反饋,興趣和動機才能激發和持續。
最後說一下,
真正努力過後,結果就沒那麼重要了,盡人事,聽天命。
有關專業和職業的問題,後面我也會繼續深入挖掘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