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用自己幾十年的奮鬥,幫孩子跨越階層,「含淚活著」成標籤

2021-01-08 騰訊網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雖然很多人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來激勵著自己奮鬥,努力追求著更高的人生目標。但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人而言,窮盡一生,也很難跳出自己原來的階層。

於是,有些人在對自己人生不抱過高希望的時候,會把自己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並願意為了孩子拼儘自己的所有。

父母用自己幾十年的奮鬥,幫孩子跨越階層,「含淚活著」成標籤

人們常說成年人的世界中沒有「容易」二字,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是在負重前,特別是已經做了父母的人

有一部名叫《含淚活著》的紀錄片讓無數人淚目,它將父母在生活中的艱苦與堅韌詮釋得淋漓盡致,道出了成年人在家庭生活中是如何為了孩子而「含淚活著」。

這是一部講述個人奮鬥的紀錄片,更是講述一個家庭奮鬥的紀錄片。

主人公丁尚彪曾也對人生有著美好的期待,對自己的未來也曾有著細緻的規劃。但在特殊的年代背景下,他因為「上山下鄉」錯過了高考,也錯失了改變命運的機會。於是乎,他在不甘與苦悶中過了半輩子。

隨著女兒漸漸長大,丁尚彪愈發感到不安,他不願自己的女兒因為自己的平庸也變得平庸。無意間,他聽聞出國到日本能夠有,更多賺錢的機會,在和妻子商量之後,他東拼西湊攢足了費用,毅然踏上了異國的土地。

理想和現實往往有著很大的差距,當丁尚彪到達日本之後,他發現此處並非是想像中遍地黃金的樣子!但他很快就振作起來,因為他有一個信念:要讓女兒過上不一樣的生活

從此,丁尚彪開始了自己在日本的打工生活,餐廳、工廠、超市都曾留下他的足跡。

在出國前丁尚彪就和妻子合計過,以後一定要送女兒出國留學,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最快的幫孩子跨越階層的方式

為了這個目標,老丁在日本拼了命的掙錢,然後往國內寄,只為能早日幫女兒存夠出國的錢。

這樣的生活老丁整整堅持了15年,15年裡老丁沒回過一次家,只是通過信件和電話和妻子女兒保持著聯絡

這15年的艱辛實在難以想像,其中滋味只有老丁自己才能體會,他真的是為了女兒在「含淚活著」。

丁尚彪到日本的第十五年,他的生活終於有了撥雲見日的變化。因為在這一年,老丁的女兒成功被美國的一所高校錄取,成為了一名醫學博士,一家人也在15年之後在美國團圓

在老丁看來,女兒的成功讓他之前的努力都有了意義,但在旁人看來,這種為了孩子奮鬥一生,為了改變孩子階層而「含淚活著」的方式未免太過殘忍。

老丁的想和我們大部分父母的想法一樣:只要能夠幫助孩子跨越現有的階層,能夠擁有更好、更高大上的生活。作為父母,我們願意用自己幾十年的人生和歲月為之而拼搏奮鬥,哪怕是「含淚活著」成為標籤,也無所畏懼。

為什麼丁尚彪「含淚活著」也想要改變女兒的階層呢?

1、更高階層代表著更好的生活條件

階層的劃分,一定程度上就是資本的劃分。只有家庭的資產達到一定等級之後,才有可能上升到另一個階級。

所以,丁尚彪努力幫助女兒改變階級的初衷就是想讓女兒的生活品質更高,不會再像自己一樣受盡磨難。而這也是很多父母努力奮鬥的原因。

2、不同階層的「圈子」不一樣

不同階層的人結交的「圈子」也不一樣,越高的階層所接觸的「圈子」內的人能力越強,影響力也越大,圈子裡的人脈資源能夠帶來的機會也會越多。當孩子處於一個較高階層時,圈子內的人能給予孩子的幫助是遠非底層人士所能比擬的。

3、階層越高,人的眼界越高

階層越高的人,眼界往往就會越高。同樣的問題,他們總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更高的眼界不僅能夠有助於個人的成功,更能為一個家庭的長遠興旺做好規劃,也能夠讓自己的子女從小就佔據著領先的位置。

所以對於丁尚彪的選擇,雖然有很多人都表示無法理解,會認為這是一種瘋狂的舉動。但更多的人還是對這個高瞻遠矚並且堅韌不拔的父親充滿了敬意。因為他真的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讓女兒有了一次跨越階層的機會。

今日互動話題:你有努力改變過自己的階層嗎?你如何看待丁尚彪做的事呢?歡迎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我們這一代父母的迷茫:孩子通過考試來劃分人的階層,合理嗎?
    另一位教授演講的題目是:《教育,我們這一代父母的迷茫》,指出教育的功能是劃分社會階層。相比於資本,相比於身份,相比於關係……通過考試來劃分人的階層是最合理的事情!一個向左,一個向右,一個試圖用道理安撫人心,一個在用行動詮釋焦慮本身……
  • 「救不了自己孩子,就救別人孩子」 沭陽六歲男童患病去世,父母含淚...
    一位年僅6歲的小男孩因為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不幸離逝,男孩的父母毅然決定將孩子身上有用的器官都捐獻出來,這個決定不僅給6個病人帶來了生的希望,而且讓他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得以延續。   當天下午3點,在沭陽縣人民醫院ICU病房內,小圓的父母在孩子即將離去之際靜靜坐在他的身邊,陪伴他走完生命中最後的一段時光。
  • 普通青年如何實現階層跨越?
    如何跨越階層?答案是:「分析終點,評估起點,漸進式高效迭代」。1.分析終點,探索適合自己的方向和領域終點是哪裡?就是我們賴以謀生的棲息地。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職業。首先,大多數人都是「打雜」和「搬磚」,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本質上就是擺脫「打雜」和「搬磚」的宿命,很多家長也是希望孩子通過高考進入大學從而不再走自己的老路。
  • 階層躍遷,你知道的越多越好
    ,就不會滿足於活著了。不管怎麼說,兩人都為家中獨生子女,即便是農村,也還有些積蓄,在雙方父母的支持下,幫著小欣兩人在該城市按揭買下房子,算是安了家,隨後結婚生子,奶奶姥姥都能幫著管孩子,兩人的收入能夠支撐開支,但沒有什麼結餘(是不是很多家庭目前都是這樣子)。
  • 紀錄片:從「含淚活著」到「含笑活著」
    前言:《含淚活著》是一部在日本引起極大反響的紀錄片。導演張麗華用平鋪直敘的鏡頭,將在日華人的生活細緻生動地展現在日本和中國觀眾的面前。有這樣一群中國人,他們忍辱負重,奮鬥在陌生的國度,面對艱難的困境也不輕易放棄,與當時自殺率居高不下的日本社會形成鮮明反差。這部紀錄片播出後,鼓舞了許多當時對生活感到迷茫的人。
  • 妹妹靠兩段婚姻跨越階層,姐姐承父業不為人知,鄧文迪姐妹大不同
    她僅僅靠著兩段跨國婚姻就實現了階層的跨越,從普通女生躋身為上流社會貴婦,人生贏家無疑。但身為鄧文迪一母同胞的大姐,鄧大姐卻遠遠沒有妹妹的野心和魄力,她從小在父母的安排下按部就班的生活,平淡一生不為人知,真是與鄧文迪同父不同命。【一】鄧文迪的原生家庭並不幸福,作為家中的第三個孩子,她上有兩個姐姐,下有一個弟弟,既不如姐姐乖巧聽話,又沒有弟弟受寵。
  • 人生的意義很簡單,就是讓自己活著
    人生的意義很簡單,就是讓自己活著,讓自己活著就得掙錢養活自己,掙錢的過程就是給社會做貢獻、為別人服務的過程。簡單說就是養活自己,貢獻社會服務他人。就這麼簡單,千萬別複雜啦,千萬別弄太高尚啦。人沒有差別的只要生死,那麼人生的意義也就是生死了,活也是意義,死也是意義,你活這幾十年就是意義,如果你不活著的話,那根本無意義可談,因為活著,死也是有意義,死的意義就是終結你的一生。如同一部戲,少了主角不可以,少了某一名群演也無所謂。
  • 永遠用奮鬥定義自己
    80年來,華潤之所以能造就傳奇,最關鍵、最重要的就是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作為中國共產黨這個中國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創業團隊親手創辦的機構,華潤永遠用奮鬥定義自己。   永不停歇再出徵,永不懈怠再創業。
  • 左腦父母遇右腦孩子的教育對訣,認識固有個性標籤,值得父母了解
    從古到今,賺錢解決生存問題,都是父母們代為兒女生存條件提前思考,並為其提前鋪路的一件事。然而,越長越大,父母們會發現孩子有屬於自己的大腦和思想,在他們的時代裡固有的社會背景與愛好。不同人物大腦基於時代生存經驗,環境背景,以及某個大腦方面有著獨特優勢,呈現出了一定的個性特徵與固定思維行為習慣,也容易給人留下固有的個性標籤。
  • 普通人如何向上跨越階層?
    有些人總喜歡說,我沒有天分,父母也不行,怎麼跟那些拼父母的人競爭?這其實是一個錯覺,因為你從來也不需要跟他們競爭,怎麼理解呢?因為你還沒到那個高度。社會肯定是分層的,比如美國,不管它怎樣號稱平等,其實大家心裡也都明白,紐約的那幾百個家族都富貴了兩三百年,他們的孩子自然不會跟普通人家的孩子處於相同的起跑線。
  • 30平米宿舍養出兩個名校博士:哪有什麼階層固化,不過是你教育無能
    李國安、李國平兩兄弟的父母在他們3歲時,就成了下崗工人。一家四口擠在李父原單位的一間30平米的宿舍裡,一住就是16年。在這間宿舍裡,養出兩個名校博士的父母可他們從沒有因為眼前的困局,而選擇退縮。為了養家,李父去開計程車,每天在路上奔波近10個小時。
  • 父母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太依賴別人
    家長總喜歡對孩子進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教育,無論大事小事都讓孩子嘗試自己處理,家長從來不會插手,也不會幫孩子的忙。或者這樣的方式會漸漸地培養出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父母有什麼秘訣讓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減少對父母的依靠和別人的依賴1、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適當提供一份幫助當孩子處於求助狀態的時候,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只是在對自己開戰,並非孩子不會處理,只是想用手段讓家長折服然後幫忙
  • 做一個強者活著,生命的價值在於使用生命
    此女張某四十二歲,在銀行上班,丈夫是一名信用社主任,家裡過得順風順水,兒女雙全,事業有成,是什麼原因讓她走向自殺。據她丈夫講,她自殺前一晚,和丈夫吵過架,就因為丈夫出去應酬回來的晚,以前她們也曾為此吵過,他也不覺著是多大事,所以自己該上班照樣上班,他怎麼也沒想到她會走這條路。張某自己開車出的門 ,別人還以為她去上班 ,或是遊玩了。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有很多父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無意當中傷害自己的孩子。有這樣幾種父母,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並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子女,卻口口聲聲說完全知道怎麼愛孩子。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孩子。
  • 692篇「扶貧日記」記錄奮鬥青春
    駱胤成回憶,當時自己很想請假回家送外公最後一程,可是他知道工作隊時間緊任務重,缺不了人手。那夜,他久久無法入眠,含淚在日記中寫道,「回憶,思念,著急,難受,心裡五味雜陳」,但他又給自己鼓勁兒,「既然選擇,就要義無反顧!」遍訪農家後,駱胤成和隊員們收集了大量珍貴的數據,可填寫表格時他卻發現工作隊統計信息和報送材料,都存在不少問題。
  • 山西近七成孩子拒絕父母生二孩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深入省城學校、社區、網絡走訪了部分家長和孩子,並採訪了有關專家。1二胎弟妹「來襲」,微調查中有近七成大寶拒絕接受二寶隨著「單獨二孩」政策的放開,很多符合政策的年輕父母或者他們周圍的人,總會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問大寶:「爸爸媽媽給你生個弟弟或妹妹,好不好?」
  • 天才少女18歲讀麻省理工,26歲當哈佛博士,父母眼界決定孩子階層
    天才少女18歲讀麻省理工,26歲當哈佛博士,父母眼界決定孩子階層1977年6月,蔡天西出生於溫州瑞安一個有名的書香世家,父親是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蔡笑晚。雖然父親有名,但是蔡天西依舊和當時的大多數孩子一樣,逃不過貧窮二字。要知道蔡天西來到這個家庭的時候,上面已經有5個孩子了,蔡天西最為家裡的小六也是在跟著吃貧窮的苦。
  • 孩子還沒嘗試就放棄,「焦點效應」在作祟,父母該如何幫孩子擺脫
    這樣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責任心,父母交代的事情,一旦孩子覺得沒辦法勝任,有可能接了下來後,會做到一半就放棄掉。他們更多的就是在想著自己,如果自己覺得難受了,那麼他就會想辦法去逃脫。如何幫助孩子擺脫「焦點效應」1、引導孩子不要被情緒左右,回歸到事情本身想要讓孩子不要被情緒左右,就需要父母幫助孩子去認識情緒。
  • 辛苦養大的孩子,卻成了白眼狼,只怪父母用了「養狼」的教育方式
    想必大家在網上或者是電視上,經常會看到類似的新聞;那就是父母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撫養長大,本想著孩子能夠孝敬自己。但是他們這群「白眼狼」卻只惦記著父母的錢,等到了該贍養的老人的時候,卻巴不得父母早點進養老院,或者乾脆置之不理。
  • 學音樂的孩子是讓父母驕傲的孩子
    這點已經不用再多說,音樂長期帶來心靈上的陶冶,讓孩子氣質逐漸升華,即使有個普通的外表在人群中也不會泯然於眾。學音樂的孩子樂觀豁達。開心了,可以用音樂表達;難過了,可以用音樂傾訴。音樂是很好的情感宣洩方式,可以讓人心態更加平和樂觀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