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瓊《出路》每一種生命都在尋找自己的出路

2021-01-09 淑女成長記

一次偶然的機會,去參加城市讀書會組織的一個電影點映活動,所以有機會看到了鄭瓊導演的這部紀錄片《出路》——關於三個不同生長環境裡的小孩,在6年時間裡的變化和成長的記錄,影片結束後的第一感受就是心情比較複雜,同時也會有一絲慶幸。

圖片選自網絡

複雜的原因是因為看到,不管是生活優越的袁晗寒還是備戰高考的徐佳,又或者困在大山裡的馬百娟,站在不同的人生角色裡,他們也都在主動又或者被動的尋找著人生的「出路」,而看得見又或者看不見的出路哪一種才是最好的,對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而慶幸的是,有些人的出路已經成為我們的來路,回頭望著那些也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迷茫與掙扎,慶幸的是那些已經成為過去,再回頭時卻充滿了感恩——感恩你不曾放棄自己,不曾放棄努力!

圖片選自網絡

沒有選擇的選擇

馬百娟,是一個甘肅大山深處的小女孩,很小的時候就學會幫助家裡做家務農活,影片中不管是餵豬、做飯還是背穀子,那看似小巧羸弱的模樣,忙起這些事情來卻是乾淨利索。她拿著零錢去小賣部買算術本和筆,然後沿著盤山的土路去只有5個學生的小學讀書,一路上的憨笑,那應該是她最快樂的時候吧,她用不標準的普通話讀著課本,掰著指頭算算術題,在不算大的院子裡和其他幾個小朋友玩耍。這就是她所有的童年,和門口的院子一樣顯得空曠而荒蕪。

圖片選自網絡

可能很多人都無法想像,在如今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以為被鋼筋水泥圍住的生活就是世界的全部。可是在偏遠的大山的深處,有些人的生活還處在30年前的樣子,像是被遺忘了的地方。如果沒有鄭瓊導演的這部紀錄片,如果沒有見證馬百娟一生中短短6年的生活,我們可能不太相信,時間在某些人的生活裡是停滯了的。

他們為了生存而活著,沒有零食,沒有花衣服,沒有童話書——沒有選擇就是他們的選擇。

人生是場馬拉松

徐佳,是一個湖北的高三復讀生,頂著全家人的希望,備戰第三次高考,精神也曾因扛不住壓力而一度崩潰,每天天不亮就從出租屋起床,扎進被書本摞起的課桌上,重複著題海戰術,溫習記憶。不同於馬百娟的放棄讀書,徐佳的堅持也終於換來了大學錄取通知書,6年時間裡他畢業參加工作,成家立業終於走出了農村的原生家庭。相信很多人都在徐佳身上看到了曾經的自己,高考確實改變了千千萬萬個「徐佳」的命運。

圖片選自網絡

在去看那樣的一個小城,高考幾乎是可以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但不是每個人都抓住了這個機會,徐佳考了三次才擁有了這個機會。而巧合的是,本片的導演鄭瓊女士,也有過三次高考的經歷,從今天鄭瓊導演的成就來看,她曾為了抓住高考這次機會,也曾經歷過不為人知的痛苦,而真正成就她的,我想應該是她身上那種不輕易放棄的精神,還有就是把這種精神一直貫徹在她的人生裡,而不是短暫的。

我們不需要爭論高考是否能改變命運,或者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人的一生是場馬拉松,不是一場短跑,持續奮鬥是一生的事,也是我們真正的出路。

自由的能力

袁晗寒,是一個有點散漫,有點才華,又比較嚮往自由的北京女孩,高中退學後,並沒有影響她繼續畫畫、寫詩,一時興起還跑去開咖啡廳,隨便考考就去了德國念書,她的生活沒有任何的關於生存的掙扎,在我們看來她只要按照她的想法去生活就可以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片中,袁晗寒被問到是否回國時,她說,應該會,問為什麼,按照她的意思一個發達的國家可能更適合養老,而她想做點什麼,發展中的國家可能更適合她。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袁晗寒在思考自己的生活時,是有著自己的想法,在袁晗寒看來,自由就是做想做的事,然後承擔後果。自由的能力不應該是隨心所欲,而是有說「不」的能力。你可以不買LV,不參加同學聚會,不學開車,甚至不願被鼓勵,這就是你的自由。

鄭瓊女士

「這3個人物面對的問題,其實也是中國各種群體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他們要找到各自的出路,包括這些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毫無交流交集的隔離,也需要找到溝通的途徑。」導演鄭瓊認為,這正是這部紀錄片《出路》的意義。 而筆者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這部紀錄片,可以從中有自己的啟發,也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人可以幫助那些大山裡的「馬百娟」,可以讓他們和其他人一樣有一個彩色的童年,非常感謝鄭瓊導演拍出這樣的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人生,也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生活!

相關焦點

  • 當今這個社會,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兒?
    「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兒?」這是知乎上的一個熱門問題。作為當今社會當中普通年輕人中的一員,我很想看看大家的「出路」都在哪兒。有很多人在問題下面分享自己的成長曆程,我看到了很多人的逆襲之路、坎坷經歷。我驚奇的發現,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有意識地在尋找「出路」。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現實: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新華字典》1998年修訂本P673最近有部片子很火,鄭瓊導演的《出路》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三個出身不同,階層不同的青少年從學校到步入社會的成長經歷,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都用自己的方式尋找自己「出路」。
  • 《出路》導演交流實錄 | 這部爆款紀錄片背後你所不知道的細節
    他們要面對的挑戰不一樣,但是他們其實都在尋找各自那個背景下能夠找到的出路。觀眾5:導演您好,感謝您帶給我們的這部片子,我主要想提三個問題,就是我怕我記不住,您可以我提一個問題,您就回答一個問題,可以嗎?
  • 紀錄片《出路》帶給了父母怎樣的思考?父母不努力,孩子沒出路!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火了,它叫《出路》。該部紀錄片的震撼之處在於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記錄了3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在社會中的掙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總會有不同階層,不同階層過著不同的生活,都在為自己尋找著出路。影片直白地向我們展示著一種社會現實,一種可以刺痛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的沉重。再來看一看影片的結局。
  • 這部國產優質紀錄片告訴你:跳出現有貧窮階層的出路在哪?
    想要跳脫你本來的階層,我們的出路在哪裡?今天為大家分享這部紀錄片,也許你能從中找到答案。紀錄片《出路》講述的是2009年到2015年的六年間,三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從學校步入社會,在各自階層努力掙扎,尋找各自人生出口的故事。
  • 豆瓣私信連結後,獨立電影又找到了新的「出路」
    為《出·路》尋找出路甘肅會寧,山村女孩馬百娟坐在山包上讀作文,說長大要去北京上大學,下課後,她要走很遠的盤山路,牽著毛驢翻山越嶺去收糜谷;湖北鹹寧,小鎮復讀生徐佳坐在複習資料堆成的書山後面,他帶著已故父親的遺願,準備迎接第三次高考;首都北京, 17 歲的袁晗寒從央美附中退學了,她想做藝術裝置、排話劇、後來還開了一間酒吧,剩下的時間,她用來準備國外藝術學校的申請
  • 6年跟蹤拍攝《出路》:揭露不同階層孩子的命運,真相很殘酷
    《出路》這部紀錄片是鄭瓊導演花了6年時間跟蹤記錄3個不同階層孩子的成長曆程。片中有三個主人公,分別來自甘肅農村、湖北小城鎮、北京繁華大都市。2009年,來自甘肅山溝溝的馬百娟12歲,才上二年級,她家住在窯洞裡,父母都是農民,沒什麼文化,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她們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馬百娟從小就特別喜歡讀書,她知道只有努力讀書才能走出這座大山,窮人家的唯一出路就是讀書。她說:「長大後我想去北京讀大學。」馬百娟,是很多貧困家庭孩子的一個縮影,2012年她卻輟學了,很讓人出乎意料。
  • 爆款紀錄片《出路》在揭露殘酷階層的同時,還告訴了我們什麼?
    而導演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層是很難逾越的,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傳承到子女輩子,而結論就是: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 不同的起點 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A WAY OUT》),從2009年她跟蹤拍攝了農村女孩子
  • 睡豬圈、撿破爛的劉秀祥,成了副校長:讀書,真是窮孩子的好出路
    孩子最好的出路,還是上學讀書,劉秀祥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實了這點。劉秀祥不平凡的人生劉秀祥是一個非常令人心疼的男孩,小小年紀的他,經歷了父親離世、哥哥出走、姐姐走失一系列的變故,非常的可憐。或許又有人會套用那句老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是,沒有條件去尋找、培養、發揮孩子的一技之長,孩子憑什麼靠這個出人頭地?只有讀書,是成功的最佳捷徑,也是成本最低的奮鬥方式。
  • 《出·路》三個階層,三種人生,高考是唯一的出路
    是選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還是便於找工作的?讀的書到底有沒有用?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嗎?導演鄭瓊用6年的時間拍攝了一本紀錄片,給出了她的答案。不過與其說是答案,更像是把這個問題具象化後丟給了大眾。《出路》跟蹤拍攝了三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歷時六年追隨三位主人公,記錄下他們的夢想與當代中國現實的碰撞,這是不同地區的中國年輕人從學校步入社會的成長故事。
  • 《出路》三個孩子的十年:這部高分紀錄片,揭露了人生最大的騙局
    《出路》這部電影看的我很難受,我很贊同評論區的一句話:「貧窮不能剝奪人的才能,貧窮卻能剝奪人施展才華的機會。」導演鄭瓊用將近十年的時間,去記錄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逐漸長大成人之路。片子裡記錄了農村女孩馬百娟、都市女孩袁晗寒、小鎮青年徐佳從學習到就業,跨度十年的生活歷程。農村女孩馬百娟,是影片中最刺痛人心的一個人物。
  •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發出靈魂拷問
    從那時候起,高等教育成為了一種商品。在高考這場考試中,發揮最好的那部分學生,將會進入由國家財政支持的重點大學。大多數人則需要支付高額的學費,進入民辦高校。以2012年高考結束的考場外一幕開始,紀錄片《出路》講述了三個人的故事:民辦高校招生宣傳員王老師、高考結束的女孩王盼、大學應屆畢業生萬超。
  • 在三線城市讀二本院校,畢業後有出路嗎?出路在哪裡?
    在此背景下,無論是剛入校的在校學生還是即將實習的畢業生,都應該仔細思考並認真準備,以應對今後嚴峻的就業形勢。從歷年來高校就業情況來看,就業最充分的當屬「雙一流」建設高校的畢業生,這其中位於一二線城市的「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就業率在整個就業群體中屬於最高水平。
  • 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的出路其實在父母手裡,逆襲談何容易
    總拍攝歷經六年,分別記錄了中國不同階級小人物心裡的矛盾,在節目播出後,引發了巨大的反響,不少網友說,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真正的出路其實是掌握在父母手裡,逆襲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字眼。一、農民工家庭的孩子我國除了老齡化問題外,留守兒童的數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對比80年代生活條件已經好多了,因為袁老發明的高產量雜交水稻,溫飽問題大部分已經解決。
  • 馮友蘭怎樣尋找民族脫困出路
    具體來說,就是為全民族的一致抗戰提供一種理論的說明。比如,《新理學》重視共相,就是當時民族至上、一致抗日心理的反映。  馮友蘭在《懷念金嶽霖先生》一文中,回憶盧溝橋事變後隨清華遷至南嶽時的心情說:「金先生的《論道》和我的《新理學》都是在那裡形成的。從表面上看,我們好像是不顧國難,躲入了『象牙之塔』,其實我們都是懷著滿腔悲憤,無處發洩。
  • 轉型發展是山西發展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
    《山西日報》刊發評論員文章《轉型發展是山西發展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二論深入學習貫徹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精神》7月2日出版的《山西日報》刊發評論員文章《轉型發展是山西發展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二論深入學習貫徹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精神》文章說,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號召全省上下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金光大道奮勇前進,強調轉型發展是山西發展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舍此別無他途。
  • 大四了,化工專業女生的出路在何方?
    出國當然出國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是並不是只要出國就一定會有好的出路,當今社會,只要有錢基本也就可以出國了,所以注意重點一定是去學東西,而不是去感受異國風情。多了解一下回國之後的發展前景,看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然後再決定是否出國。3.
  • 20棵不想死的樹,或許這就是生命,總會自己找到出路
    生命之樹:華府,奧林匹克國家公園。當周遭的樹木都暗淡無色時,這棵樹因為有了燈光照射,葉子生長得燦爛奪目。生命會自尋出路。強韌的生命會找到出口。另類的生命奇蹟。
  • 陀思妥耶夫斯基為拉氏尋找的出路是愛情,是生活,那理想呢
    「愛情使他們獲得了再生,對那一顆心來說,這一顆心蘊藏著無窮盡的生命的源泉。……生活代替了理論,一個完全不同的東西應該在意識裡形成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為拉氏尋找的出路是愛情,是生活,那理想呢?理想從此讓位於愛情與生活了嗎?我們無法從拉斯柯爾尼科夫身上找到直接答案,他八年流放生涯結束後的生活,並不在小說的敘述範圍之內。最準確的答案,需要從書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身上尋找,那就是拉祖米興。
  • 要相信生命終會找到出路,看完太震撼了!!!
    當年日本海嘯,這片區域7000多棵樹都死了,就剩它一棵,如今仍然堅強的站立著。              這棵樹幾乎懸空生長,大部分樹根都暴露在外面,只有少數幾根依附在堅硬的懸崖巖石上,頑強的維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