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機會,去參加城市讀書會組織的一個電影點映活動,所以有機會看到了鄭瓊導演的這部紀錄片《出路》——關於三個不同生長環境裡的小孩,在6年時間裡的變化和成長的記錄,影片結束後的第一感受就是心情比較複雜,同時也會有一絲慶幸。
複雜的原因是因為看到,不管是生活優越的袁晗寒還是備戰高考的徐佳,又或者困在大山裡的馬百娟,站在不同的人生角色裡,他們也都在主動又或者被動的尋找著人生的「出路」,而看得見又或者看不見的出路哪一種才是最好的,對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而慶幸的是,有些人的出路已經成為我們的來路,回頭望著那些也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迷茫與掙扎,慶幸的是那些已經成為過去,再回頭時卻充滿了感恩——感恩你不曾放棄自己,不曾放棄努力!
沒有選擇的選擇
馬百娟,是一個甘肅大山深處的小女孩,很小的時候就學會幫助家裡做家務農活,影片中不管是餵豬、做飯還是背穀子,那看似小巧羸弱的模樣,忙起這些事情來卻是乾淨利索。她拿著零錢去小賣部買算術本和筆,然後沿著盤山的土路去只有5個學生的小學讀書,一路上的憨笑,那應該是她最快樂的時候吧,她用不標準的普通話讀著課本,掰著指頭算算術題,在不算大的院子裡和其他幾個小朋友玩耍。這就是她所有的童年,和門口的院子一樣顯得空曠而荒蕪。
可能很多人都無法想像,在如今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以為被鋼筋水泥圍住的生活就是世界的全部。可是在偏遠的大山的深處,有些人的生活還處在30年前的樣子,像是被遺忘了的地方。如果沒有鄭瓊導演的這部紀錄片,如果沒有見證馬百娟一生中短短6年的生活,我們可能不太相信,時間在某些人的生活裡是停滯了的。
他們為了生存而活著,沒有零食,沒有花衣服,沒有童話書——沒有選擇就是他們的選擇。
人生是場馬拉松
徐佳,是一個湖北的高三復讀生,頂著全家人的希望,備戰第三次高考,精神也曾因扛不住壓力而一度崩潰,每天天不亮就從出租屋起床,扎進被書本摞起的課桌上,重複著題海戰術,溫習記憶。不同於馬百娟的放棄讀書,徐佳的堅持也終於換來了大學錄取通知書,6年時間裡他畢業參加工作,成家立業終於走出了農村的原生家庭。相信很多人都在徐佳身上看到了曾經的自己,高考確實改變了千千萬萬個「徐佳」的命運。
在去看那樣的一個小城,高考幾乎是可以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但不是每個人都抓住了這個機會,徐佳考了三次才擁有了這個機會。而巧合的是,本片的導演鄭瓊女士,也有過三次高考的經歷,從今天鄭瓊導演的成就來看,她曾為了抓住高考這次機會,也曾經歷過不為人知的痛苦,而真正成就她的,我想應該是她身上那種不輕易放棄的精神,還有就是把這種精神一直貫徹在她的人生裡,而不是短暫的。
我們不需要爭論高考是否能改變命運,或者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人的一生是場馬拉松,不是一場短跑,持續奮鬥是一生的事,也是我們真正的出路。
自由的能力
袁晗寒,是一個有點散漫,有點才華,又比較嚮往自由的北京女孩,高中退學後,並沒有影響她繼續畫畫、寫詩,一時興起還跑去開咖啡廳,隨便考考就去了德國念書,她的生活沒有任何的關於生存的掙扎,在我們看來她只要按照她的想法去生活就可以了。
在片中,袁晗寒被問到是否回國時,她說,應該會,問為什麼,按照她的意思一個發達的國家可能更適合養老,而她想做點什麼,發展中的國家可能更適合她。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袁晗寒在思考自己的生活時,是有著自己的想法,在袁晗寒看來,自由就是做想做的事,然後承擔後果。自由的能力不應該是隨心所欲,而是有說「不」的能力。你可以不買LV,不參加同學聚會,不學開車,甚至不願被鼓勵,這就是你的自由。
「這3個人物面對的問題,其實也是中國各種群體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他們要找到各自的出路,包括這些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毫無交流交集的隔離,也需要找到溝通的途徑。」導演鄭瓊認為,這正是這部紀錄片《出路》的意義。 而筆者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這部紀錄片,可以從中有自己的啟發,也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人可以幫助那些大山裡的「馬百娟」,可以讓他們和其他人一樣有一個彩色的童年,非常感謝鄭瓊導演拍出這樣的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人生,也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