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這個社會,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兒?

2021-01-09 穎子夜話

「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兒?」這是知乎上的一個熱門問題。作為當今社會當中普通年輕人中的一員,我很想看看大家的「出路」都在哪兒。

有很多人在問題下面分享自己的成長曆程,我看到了很多人的逆襲之路、坎坷經歷。我驚奇的發現,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有意識地在尋找「出路」。可是生活在當今社會的很多人,其實並沒有這樣一種觀念,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出路」,為什麼要找「出路」,而是日復一日的活著,掙扎著。

有一條回答帶出了一部紀錄片《出·路》,雖然多年前聽說過這部紀錄片,但這番回味下,讓我作為一個很普通的年輕人多了些許思考。

2009-2015年,6年間,一個叫做鄭瓊的導演,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出·路》。這部電影跟拍了3個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一個是甘肅山溝溝裡的小女孩兒,馬百娟;一個是在湖北高三復讀的學生,徐佳;還有一個是家境優渥的北京女孩,袁晗寒。在導演鄭瓊看來,這三個人物儘管生活天差地別,但他們都在自己的困境裡尋找著自己的出路。

拍這部紀錄片的緣由

2008年的某一天,導演鄭瓊的一個北京的朋友,來到她的辦公室,跟她講起女兒的故事。17歲,高一留級之後就退學不想念了。而她所在的央美附中是很多人擠破腦袋都想進去的,她就這麼輕鬆的放棄了這樣一個難得的教育機會。然而在她所在的學校當中,竟然有不止她一個人有著退學的想法。就是這件事情,對鄭瓊的影響非常大,打小生活在湖北農村,高考三次落榜,她知道從一出生就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就像黃金一樣的珍貴。當鄭瓊高考再次落榜,來到北京打工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北京的高考分數要比湖北的低那麼多。這個給鄭瓊帶來巨大刺激的這位朋友的女兒,就是紀錄片的三位主人公之一:袁晗寒。

也是因為這件事情,鄭瓊決定想拍袁晗寒的紀錄片,她對這樣的人的這樣的選擇之後,未來的生活狀態,充滿了好奇。但如果只拍她一個人,沒有對比,就會顯得非常的單薄。因為鄭瓊知道,袁晗寒只能代表中國的一個階層中的一類人,所以她需要尋找其他不同的生活背景的人物,來探討「出路」的問題。

另外兩位主人公的敲定基於什麼機緣巧合

第二個湖北高考復讀生的選擇,多半是因為鄭瓊學生時代的經歷。徐佳,19歲,是農民工的一代,爸爸意外去世,帶著父親的意願努力考上一所大學,渴望讓母親過上好的生活。而找到徐佳的那年,剛好是他準備第三次高考的一年。

比徐佳的生活狀態還要差一些的,第三位主人公,馬百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溝溝裡的女娃。這是鄭瓊通過公益組織找到的,當時她所在的學校又矮又破,只有2個老師、5個學生。馬百娟每天放學都要回家餵豬、做飯、幹農活,乾乾農活的時候就要來回走一個非常陡而長的坡。跟拍的時候鄭瓊直觀地感受到這裡的山那麼大、有一條條的溝壑,人在上面行走會顯得那麼渺小,就想螞蟻一樣。

三個孩子在自己的物質世界當中,分別構建了怎樣的精神世界

馬百娟雖然生活在一個很艱苦的環境裡,但她所呈現的狀態卻是最喜悅的那種。她每天穿著同樣一件衣服,要走十幾裡的山路才能買到學習用品,但她還是很喜歡笑,而且笑得很真誠很燦爛。她說她的夢想是考北京的大學,要每個月賺1000塊,要給家裡買米買面。她沒有很遠大的報復和理想,但她的夢想是最簡樸最明確,也是看似最容易實現的。

徐佳,能想像到他出現在鏡頭裡最多的,應該是在教室裡。高高的書摞在一起,個子高的露個頭頂,個子小的被書樓淹沒。這個場景對每一個為高考奮鬥過的人來說都太熟悉了,徐佳有著所有高中生的焦慮和壓力,但同時他也承擔著另外一份心理壓力,就是父親的遺願。

袁晗寒,一個看似最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北京姑娘,她任性,我行我素,不愛學習,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玩什麼玩什麼,感覺她是一個完全沒有目標的人。在三個孩子當中,跟拍她,就好像真的只是在記錄一個輟學女孩的生活而已。但是慢慢的我們總結她的行為,會發現,其實她也在背負著一個目標,她在對抗「無聊」。這就是那個時候、那個階段、那個階級下生活的孩子的真實的寫照。而她卻又恰恰是那個最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可以清晰的明確表達自我夙願的人。

這三個主人公最後都選擇了什麼樣的「出路」?

先說馬百娟,在2015年鄭瓊結束拍攝的時候,已經聯繫不上她了,打電話也不接。後來才從別人那裡得知,她在16歲的時候就嫁給了自己的表哥。聽來有些心痛,因為這個山溝溝裡的孩子並沒有走上所謂的「逆襲」的道路,而是早早的結了婚,過上了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生活和日子。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內心是希望她能走出來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後再來選擇,是不是要在自己16歲花季的時候選擇嫁人。

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遠不僅僅是影片所呈現的結果,而是應該試著去理解,她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因為學習跟不上,看不到學習上的出路,所以選擇了輟學。又因為年齡太小,或者家裡有人需要照顧、有農活和家禽需要有人來餵養而不能到外面找工作。而最最最讓人無法忽視的,是生長環境給她灌輸的「女人長大了就是要靠男人的」的思想。當所有的路都走不通的時候,早早嫁人,對於馬百娟來講,也許就是一個好的出路了。

而徐佳呢,走了一條最常規、最多人都會走的路,高考、找工作,結婚。在徐佳的世界裡,沒有「我的」這種概念,因為他的身上肩負了太多的責任,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為別人活著,他做不到灑脫,也做不到墮落。他要為了父親的遺願而努力考上大學,他要為了讓母親過上好的生活而努力找到一個好的工作,他要為了給女友一個交代而努力賺錢買房結婚。看過之後你會覺得無奈、憤怒,但這就是大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真實的生活寫照。

相比前面兩位主人公,袁晗寒要自由很多。她先是退學,然後去國外讀了自己喜歡的藝術,她開酒吧、做售貨員,她非常灑脫,又很有魄力,在2015年的時候還開了一家藝術投資公司。

那麼總結下來說,這三個人最後的選擇,就等於他們的出路嗎?

試想一下,如果馬百娟努力成了徐佳,徐佳奮鬥成了袁晗寒,這是成功學的套路,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脫去一些身份和金錢的外套,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使命和價值。就像鄭瓊本人一樣,她不是按照成功學的模式找到「出路」的那個人,而她的出路就是經歷過馬百娟在苦中作樂的樣子,也熬過了3次高考落榜的焦灼與屈辱,最後到北京打拼10年後,一步一步走出了屬於自己的出路。這是她的出路。

很多時候我們不理解一些人的做法,沒有辦法去包容他人。但看了這三個生活差異很大的人的6年來的經歷以後,我會發現,的確,不同的人群之間是不了解的,他們沒有交集,但是當我去了解另外一群人的生活背景的時候,知道他們究竟是為何走到今天這樣的境地的時候,就會理解他們的想法和行為,就會嘗試著去包容和他們。所以當我們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在哪?」其實還是在遵循一個大眾熟悉的成功學的思維,該如何努力獲得自由,財務自由和人身自由,想看到和聽到更多的逆襲的故事來激勵自己。可對有些人來講,早點嫁人,相夫教子是一生最好的出路,但這可能是另一些人所嗤之以鼻的生活。

最後引用鄭瓊導演非常欣賞的袁枚的一首小詩結尾:「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相關焦點

  • 當今社會是什麼原因導致年輕人負債纍纍呢!
    當今社會在主力軍是90後,然而據2019年的,一份調查研究報告,現代年輕人人均負債12萬,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年輕人負債這麼高呢,是個人原因還是社會原因呢,下面由小編來分析下。工作不穩定,生活檔次提高了,消費慣性思維對於一些剛剛畢業參加工作或者說剛剛離職的年輕人來說,房租、水電、基本的生活開支等都已經很難負擔,沒工資或者工資往往也是比較低的,導致很多年輕人入不敷出。
  • 考上普通二本院校,畢業後有出路嗎?做好這5點,不怕沒前途!
    這個吐槽雖然有點無奈,但也是真實的情況,二本分數線的考生越來越難選擇學校了,能夠選擇的學校要麼辦學實力不強,要麼所處地域不佳,要麼是專業沒有特色。於是有些考上了普通二本院校的學生,還沒有開學就開始擔心畢業後的出路問題了,反覆在思考「畢業後到底有沒有出路?出路在哪裡?」的問題。
  • 當今社會經濟到底實體重要還是網絡重要
    在當今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人們可以獲取的商品信息被最大化的深入到各個行業。在方便了消費者的同時,實體店經營者們卻是苦不堪言。那到底網絡是帶給了我們利呢還是弊呢?而現在這個年代,逛街仿佛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取而代之的是網購。其實平心而論,網購帶給我們的確實是很便利,但是在便利的同時生活似乎沒有了那麼多歡樂。現在的80後90後中間出現了一個新名詞「低頭族」,無論是我們坐地鐵或是等公交亦或是去銀行辦業務,都會發現很多人或者說所有人都在低著頭。在網上很多人都在討論低頭族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 「社會人」群體心態與當今的時代氣質格格不入
    導讀:讓「讀書人」鄙視又好奇的「社會人」來了!「紋身喊麥社會搖,一日三頓小燒烤」「浪漫不如紅鈔票,感情都為性需要」……明明啥也不懂,偏以「社會人」為榮,這種群體心態與當今的時代氣質格格不入,卻又真實地存在著。他們是被放棄、放任和放縱的年輕人嗎?當「鄉村非主流」在犄角旮旯的地方野蠻生長,誰來播撒理想與崇高?
  • 「騙子」很像專家,專家卻很像「騙子」······這個社會,到底是誰愚弄了誰?
    普通大眾,最難得的就是有能力區分真相。那是一份可貴的心靈。今夜住在北京,一家非常好的酒店裡,正好看到了關於劉謙的宣傳。劉謙的名字,如果讀成諧音,就是劉千,千術既是騙術!當今中國社會,在人的健康這個領域裡,好像人人都不應該明白如何才能真正的獲得健康的秘密,只有那些讀過博士,碩士等等高學歷的人才有資格談健康,他們講的就是真理,就是經典,並且愚弄了一大批不用腦袋思考的人。很多人不明白身體的疾病症狀是一天一天的、一月一月的、一年一年的自己用心製造出來的,身體表現的外表症狀,一定是與內臟的損害有關係!
  • 90後打工人的猝死成為社會新時尚!年輕人就要拿命換錢嗎?
    「你們看看底層的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我一直不以為是資本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的問題,這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你可以選擇安逸的日子,但你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我們都可以。」 很多網友看到表示,可怕的不是加班猝死,而是拼多多竟可以如此冷漠!雖然社會現狀很現實,但拼多多也不該將「拼命」講的理所當然。
  • 紀錄片《出路》帶給了父母怎樣的思考?父母不努力,孩子沒出路!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火了,它叫《出路》。該部紀錄片的震撼之處在於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記錄了3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在社會中的掙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總會有不同階層,不同階層過著不同的生活,都在為自己尋找著出路。影片直白地向我們展示著一種社會現實,一種可以刺痛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的沉重。再來看一看影片的結局。
  • 《令人心動的offer2》,普通二本沒有出路?只能聽天由命?
    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國際經濟法專業,法學碩士學位。1991年至1992年,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及司力達律師事務所進修。199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學位。要不說這個是綜藝節目呢,按照正常君合的選人標準,這幾個實習生好幾位都不符合標準,特別像丁輝這樣的,能夠進節目,也是為了增加看點吧。丁輝在紅圈是處在鄙視鏈的底層,無論你承認不承認,這個就是社會現實。
  • 普通青年如何實現階層跨越?
    在中國,高考是幾乎每個學生命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它決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尤其是普通家庭普通年輕人。紀錄片《出路》畫面截取鏡頭一轉,學校招生老師開始到各地招生了。武漢某學校,所有老師都出去,男老師出去搞講座,女老師打邀約電話讓學生來聽講座。讀書,是我們當今社會最好的出路。
  • 年輕人學鑄造到底有沒有發展前途?
    知乎上有一個瀏覽了2.2萬次的問題,問的是「年輕人學鑄造到底有沒有發展?」回答欄裡的答案各不相同。 這個問題的實質其實是鑄造行業的發展前景如何。那麼,年輕人學鑄造到底有沒有發展前途呢? 答案是:有的。
  • 211畢業找工作都難,那普通師範生出路在哪裡?聽聽學長的看法
    而只有那些分數特別高的,才有機會進入985,211大學學習,剩餘就只能選擇一本,二本,在我國,名校和普通大學之間確實存在很大的差距,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復讀生越來越多。那是不是二本生就沒有出路了呢?能力不足可以提升,學歷不夠也可以提升,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一件永遠不晚是事,而如今被我們社會需要的就是學習力,因為有了學習力,我們才可以有創新,有突破,只要你願意學習,你並不比別人差。這是一個有專業技能,才有出路的時代,所以,不管是重點大學畢業生,還是普通大學生,選擇對口的專業才是關鍵。
  • 把月入過萬當成普通生活:以為賺錢很簡單,是年輕人最大的錯覺
    02 以為錢好賺,是年輕人最大的錯覺中年人經過社會和生活的洗禮,知道錢不是那麼好掙的。但是年輕人看多了網絡上的視頻,可能會產生一種認知偏差,覺得月收入過萬是很容易的。什麼叫做認知偏差呢?就是人們因為自己或者環境的原因產生了錯覺,導致知覺結果失真。
  • 不要被B站視頻《後浪》打雞血,現在的年輕人哪兒有什麼選擇權?
    近日,B站(嗶哩嗶哩)2020年五四青年節宣傳短片《後浪》刷屏網絡,國家一級演員何冰走上舞臺,在UP主們的青春混剪中,讚美,寄語年輕一代;這是一部很好的短片,何冰老師的演講很勵志,視頻結尾的「奔湧吧,後浪」是那麼的振奮人心;然而,我看完以後內心卻毫無波瀾,視頻中所說的年輕人跟自己毫無關係。
  • 普通家庭的孩子,長大當醫生和教師是最好的出路?解釋讓人服氣
    文|秘籍君談到孩子的學習,就不得不說說孩子未來的出路。因為,我們讓孩子上興趣班,培養他們的愛好也罷,還是讓孩子高中分文理、大學選專業也罷,其實都是從孩子的未來出路考慮的。有人說,作為普通家庭的孩子,長大當醫生和教師是最好的出路。
  • 中國90後買房真相,道出的是社會現實的無奈還是年輕人的未來?
    當我們還在吐槽80後的各種槽點時,90後不知不覺已經到了而立之年,在成為社會關注點時已經成為我們必須考慮的社會未來重要因素。90後對買房到底如何看待?他們面對怎樣的壓力?90後到底應該不應該買房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 知乎熱門:老一輩給年輕人挖的最大的坑是什麼?
    前兩天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老一輩給年輕人挖的最大的坑是什麼?老實說,這個問題戳到我的痛點。我大學之所以選擇工科,和老一輩的影響密不可分。在老一輩看來,只要是「吃苦」,就會有出路,人生就會有希望。他們不管你現在做的事有沒有價值,假如你不能有始有終的做一件事,那就是吃不了苦,他們又會給你講一堆大道理。這種把自虐當上進,把「吃苦」這一行為本身當成出路的想法,真的坑苦了很多年輕人。
  • 《出·路》三個階層,三種人生,高考是唯一的出路
    很多人有這樣的困惑或吐槽到底該選擇什麼學校什麼專業?是選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還是便於找工作的?讀的書到底有沒有用?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嗎?導演鄭瓊用6年的時間拍攝了一本紀錄片,給出了她的答案。不過與其說是答案,更像是把這個問題具象化後丟給了大眾。
  • 指責年輕人「未富先懶」,是對社會異化的最大反諷
    現如今,指責年輕人「未富先懶」的言論又甚囂塵上。有人擔憂中國本已有老齡化社會的趨勢,年輕人緊缺,更需要以吃苦耐勞、勤於拼搏的精神投身於工作之中,努力推動國家的發展進程,這才能完成社會的自我維繫。
  • 指責年輕人「未富先懶」, 是對社會異化的最大反諷
    有人擔憂中國本已有老齡化社會的趨勢,年輕人緊缺,更需要以吃苦耐勞、勤於拼搏的精神投身於工作之中,努力推動國家的發展進程,這才能完成社會的自我維繫。然而現在卻有相當一部分的年輕人並不願意激流勇進,而是選擇追求閒散安逸的生活,他們放棄對於更高物質生活的追求,甘心「墮落」於樸素的生活之中,因而被旁人指責為好吃懶做。
  • 這個高分紀錄片,將當下社會比「毒品」還暴利的行業,拉出來暴曬
    而在他背後屏幕上,赫然出現了一個慷慨激昂的中國面孔,這個中國人叫做王振祥,他是湖北一家成人自考學院的招生老師。他在臺上慷慨演講:「讀書才是我們當今社會最好的出路」「讀書能讓我們獲得一個體面的工作和高品質的生活」等等,他的目的就是不停地向面前這些家長和學生灌輸這種思想,好讓這些家長自願從口袋中掏出「入學報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