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人」群體心態與當今的時代氣質格格不入

2021-01-10 環球網

導讀:

讓「讀書人」鄙視又好奇的「社會人」來了!「紋身喊麥社會搖,一日三頓小燒烤」「浪漫不如紅鈔票,感情都為性需要」……

明明啥也不懂,偏以「社會人」為榮,這種群體心態與當今的時代氣質格格不入,卻又真實地存在著。他們是被放棄、放任和放縱的年輕人嗎?當「鄉村非主流」在犄角旮旯的地方野蠻生長,誰來播撒理想與崇高?

同九義,汝何秀

最近學了一個新詞,叫「同九義,汝何秀」。完整的表達,是「同樣九年義務教育培養的人,為什麼你這麼優秀?」然而「優秀」一詞,評價標準相當多元。

其中有一種「優秀」是諷刺。明明是乳臭未乾,卻帶著很濃的社會氣。類似「佩服,佩服」未必是真的佩服,說你「社會,社會」,也未必全是褒獎。

從頻繁出沒於某短視頻平臺的群像來分析,這類「社會人」土味中帶點魔幻現實主義:穿著九塊九包郵的豆豆鞋、緊身褲,頂著五顏六色的鍋蓋頭,打架要叫一幫「兄弟」來捧場,單挑尤喜打撞球,「一個黑8定勝負」。

認真學習了一下某平臺上被稱為最牛社會哥的「寒王」視頻,那些段子真不是一般人的操作——「被獅子寵過的女人,怎麼會看上野狗呢」「刀不鋒利馬太瘦,我還不想和你鬥」……

這些所謂「社會人」拍攝的視頻內容低俗,演技尷尬,居然還就被捧成了潮流,更有模仿者渴望一夜成網紅——蹲在廁所門口抽菸,紋上左青龍、右白虎,邁著「社會步」,跳著「社會搖」,壓著嗓子唱「一人我飲酒醉」。網友「起名一時爽」說:「據我了解,我的學校就有90%以上學生迷戀這種操作。」

因為不羈的靈魂、年輕的熱血和躁動的心,這種「社會人」的走紅,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讀書人」的枯燥,滿足了「書本黨」的獵奇。然而,稍有辨識能力的年輕人並不會喜歡這種套路,因為他們深知這種炫耀式、鬥狠式的「社會人」本質上是一種叛逆、自卑、宣洩或者表演,層次有點low。

如果說這種社會人只是「小弟」,那麼還有一種社會人就是「大佬」。作為「大佬」的社會人,有一種男女通吃、左右逢源的智慧和能力,看上去仿佛懂得許多殘酷而真實的社會規則。當然,穿上西裝能賺錢、脫下西裝能揍人的本事和氣場,一般人不敢惹也惹不起的那種「修為」,也是必不可少的。

當許多年輕人、甚至中年人面對這種「大佬」社會人,「同九義,汝何秀」所表達的意味就要複雜許多。畢竟,看著周圍人所面臨的「中年危機」,十幾歲出來打拼,從一無所有到身無分文,再到負債纍纍……聽著他們感嘆走了多少彎路、吸取了多少教訓,那麼,如果自己能早一點成為擁有權力、掌控規則的「社會人」,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

「讀書人」與「社會人」的對立

當人們在追捧「社會人」的時候,往往把「讀書人」與「社會人」的身份對立起來,貶「書生氣」而揚「世俗氣」。

說到這種天真與世俗的對立,不得不提「小豬佩奇」。畢竟「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的「造梗」運動,稱得上是過去一年來十分突出的社會亞文化現象,甚至助長了所謂「鄉村非主流」的再度興起。

小豬佩奇,這個動畫片中的主人公,因為成人化解讀和二次創作,變成標榜「社會人」的表情包、段子和短視頻主角,成為處事手段成熟老練的標誌。此前,抖音上「小豬佩奇」話題下的視頻一度超過3萬個。在小豬佩奇身上,天真與世俗並存,反差之下的矛盾統一,折射出社會的荒誕與躁動。

在「讀書人」與「社會人」的對立中,「社會人」的含義被異化,從一個相對於「經濟人」的社會學概念,變成一種流行的網絡意識形態。

在社會學中,社會人指的是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的完整意義上的人。社會人是自然人在適應社會環境、參與社會生活、學習社會規範、履行社會角色的過程中,逐漸認識自我,並獲得社會認可,取得社會成員資格的過程。

社會人的顯著特徵是交往性,即不斷處理人和人、人和事之間的關係。但這種交往性本身並不帶有價值批判色彩。而與「讀書人」相對的「社會人」,那種價值和審美取捨變得十分鮮明——深諳各種攻略、段子、套路,崇拜特權,動輒「陰謀論」等。

象牙塔中的天真,本該是內心的淨土。「書生氣」何嘗不是一種可貴的品質?然而,「傻白甜」日日上演,社會大染缸的同化能力總是超出我們的想像。

當社會的大部分精神生產都浸淫在功利主義中,當理想化的信仰價值體系無法落地為現實的認同和個人需求的滿足時,那些庸俗的、媚俗的東西倒是更有生命力,甚至以一種反叛的姿態來消解社會戾氣。如此一來,還怎麼讓年輕人相信「社會人」並不是社會人該有的姿態呢?

以道相交才是成熟的社會人

導演賈樟柯寫過一篇散文,名為《我的夜奔》,提到了他在高中時也曾經很「社會」地與兄弟們打架。當他站在講臺上,以為可以用眼神來震懾對手的時候,怎麼也沒有想到,對手直接伸出了捅人的刀。

「我決定把今天的事情忘記,從此以柔軟面對世界。是啊,少年無知的強硬,怎麼也敵不過刀的鋒利」;「少年的血多少源於荷爾蒙的分泌、多少有種可以理解的天性中的衝動,而現代社會瀰漫開來的暴力氛圍卻讓我不安」。

賈樟柯的感慨,自然讓我聯想到:當今追捧「社會人」的那些年輕人,他們扎堆在二三流學校,混跡在城鄉接合部,回家見不到父母,只有手機來傾訴……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強要找準「短板」,而青少年教育的一大「短板」便是人文教育。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說,人文教育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善待生命,包括善待一草一木的教育。我們在這樣一個時代,應該崇尚什麼,追尋什麼,都是很值得研究的。我們常常用培養知性的方法來養成德行——德育大綱化、德育課程化、德育系統化,講的是條條框框,言之成理,但收效甚微。

人文教育的另一個維度,是對成熟社會人的正解。不能只求自然人的生理需求、經濟人的純粹理性,而忽視作為「社會存在」的人本身。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負責人邢海晶等專家指出,讀書人成長為成熟社會人的必然要求是其社會責任感的養成和維持。而一些不良社會思潮的泛濫,已成為制約其社會責任感養成的主要因素。

成熟社會人的理想姿態,應當是一種「人道」:擁有博大厚重的人文積澱,自知自覺的崇高情感,從心所欲不逾矩。當然,作為成熟的社會人,在社會交往中自然需要長袖善舞、左右逢源,但不能讓猥猥瑣瑣、蠅營狗苟的東西成為社會交往的主題乃至全部。

成熟的社會人交往,可以以利相交,可以以情相交,但更應該提倡以道相交。「道不同不相為謀」,古人誠不我欺。

(原題為《一不小心,社會了》)

相關焦點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許燕:後災難時代的社會心理應對
    綜上,當今世界複合型災難特徵所產生的漣漪效應,讓我們看到了災難治理的社會經濟成本越來越巨大。因此,把握複合型災難的漣漪效應是有效防控社會危機的關鍵所在。2.由心態平穩向心理危機轉化相對於非災難時代的平穩心態,重大災難之中和之後,對心理的衝擊會涉及到每個人。由災難之初的生命救援階段轉入之後的心理救援階段。
  • 人之八大心態——學習和歸零的心態
    人之八大心態--學習和歸零的心態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虛榮心理,在一個工作或者說是一個領域取得一定的成就的時候都會又飄飄然的心情。既是對自我虛榮心的一種滿足,也是對自我肯定的一種回報。但是人終究還是需要自我的修養,和不斷地前行。虔誠的心才能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 新書《近代山東城市下層社會群體研究》簡介
    在中國近代城市近代化的進程中,城市下層社會群體發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作為人數眾多,生活貧困的群體,他們的生活卻真實記錄和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轉型和城市社會近代化進程所帶來的影響,能夠全面反映中國社會的歷史面貌。店員、學徒、人力車夫、碼頭工人、攤販、妓女、乞丐等群體在近代中國城市中普遍存在,山東城市也不例外。
  • 印度的種姓制度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兩者,為何能長期並存
    同時,針對最底層的兩個種姓——首陀羅和達利特人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照顧政策。比如,按照政府要求,印度各航空公司都必須招滿一定比例的低種姓空姐,才算完成任務。還有公務員招考和國有企業招聘,也均屬於相關政策傾斜的主要實施領域。在當今的印度,公開場合直接問對方的種姓,又會被看作一種非常失禮的行為。
  • 第五人格:「老虎鉗」在手孽蜥秒變「電工」,惡徒氣質格格不入
    如果沒有玩過第五人格的玩家一定不會想到這是一款恐怖遊戲的存在,畢竟太多了暖暖風格邪獵時裝以及道具出現在遊戲中,而且隨著對於遊戲把控的越來越嚴格,那些曾經讓玩家或者角色引以為傲的道具都統統化為烏有,進而代替的是一些連玩家都感覺格格不入稀奇古怪的東西,不得不說第五人格在恐怖遊戲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孽蜥就是最近的一個受害者。
  • 專訪:「當今科研群體更加多元化」——訪《自然》雜誌首位女性總...
    新華社倫敦11月4日電專訪:「當今科研群體更加多元化」——訪《自然》雜誌首位女性總編輯瑪格達萊娜·斯基珀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彭茜「大自然的演出總是推陳出新,因為她無時無刻不吸納著新的觀點。」正如1869年的這段創刊詞所寫,今年邁入150歲「高齡」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見證了百年來科學革故鼎新的變化——科研體系變革、更多民眾參與科學以及資訊時代科研成果迅速跨國傳播……這一知名科學傳播平臺本身也隨時代不斷「進化」,其中就包括第一次由女性擔任雜誌總編輯一職。「《自然》一直在適應這些變化,或許讓我出任總編輯也能說明這點。
  • 復興時代的大國胸襟與氣概
    縱觀歷史,大國復興無不伴隨著整個民族共同的期待與奮鬥,由此塑造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在波瀾壯闊的尋夢追夢徵程中,「復興」始終是中華民族形成的最為廣泛、最為普遍、最為深沉的價值共識。穿過時代洪流,我們已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行至民族復興的關鍵一程。
  • 人民日報: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國民心態?
    也就是說,如何培育認識和處理當今國際國內各種問題的健康心態?  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課題。  解決好這個課題,我們才能在複雜多變的形勢面前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採取正確行動,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能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健康的國民心態什麼時候都需要,在社會深刻轉型、蓬勃發展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 構建社會心態感知洞察機制
    現狀 社會心態趨向引發關注  當前是我國社會轉型期,也是矛盾凸顯期。伴隨著新舊觀念交替,政策體制變動,加之人們對公平正義的心理預期提高,部分群眾出現失衡、迷惘焦慮的負面心態,不安全感從生。譬如貧富分化導致部分群眾產生相對剝奪心理,「弱勢心態」、「邊緣心態」開始蔓延;價值斷裂導致精神懈怠、職業倦怠、冷漠渙散,拜金主義、急功近利心態明顯;「激憤絕望」導致系列惡性事件發生;社會競爭加劇也導致抑鬱、焦慮、失眠等心理問題滋生等,如不注意疏導化解和良性幹預,將引發更多的社會失範行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 「網際網路+」時代 實體服裝店別有鴕鳥心態
    「網際網路+」時代 實體服裝店別有鴕鳥心態 2015-05-28 08:41:24 來源:甘肅農民報     在眾多的市場調研中發現
  • 從「空巢」心態到「集群」行為:「空巢青年」現象透視與網絡映射
    文章通過需要、認知、情緒、價值、行動的社會心態指數描摹呈現青年群體的「空巢」心態特徵,結合網絡輿情事件中集群行為的規律呈現,從技術、政治經濟、社會心態三個維度對網絡集群行為進行歸因分析。文章認為,「空巢」心態隱現的相對剝奪感、底層社會認同、群體情緒感染、群體非理性信念、去個體化集體宣洩等特徵,極易誘發青年群體從心態「空巢」到行為「集群」的演變。
  • 崔永元:寧願和社會格格不入 也不願匯入那個洪流
    他會在網上與人對罵、叫板、飈糙話。他更自在、更自由、更自我。  他說,自己寧願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也不願匯入那個洪流  本刊記者/劉子倩  離開了央視,崔永元還是喜歡「病人」這個稱呼,儘管他的抑鬱症早已痊癒多年。  從央視離職半年多,崔永元的曝光率似乎比之前更高。
  • 幹部要不得「鴕鳥心態」
    有的領導幹部不敢抓不敢管,抱著「鴕鳥心態」,唯恐得罪人、丟選票。各級黨委要加強幹部日常管理,及時了解所管幹部的思想、工作、生活狀況,抓早抓小,敦促領導幹部按本色做人、按角色辦事。(選自《習近平關於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 何為「鴕鳥心態」?
  • 叢林法則:人是社會的動物
    前些日子,印度獵殺了一隻惡貫滿盈的老虎,據說它只吃人,而且吃了許多人。當人們看到被獵人捕殺的老虎時,發現這隻老虎老態盡顯,牙齒也掉的不剩幾個了。按獵人的說法,這隻老虎也不是刻意要吃人,只是這個身體條件實在吃不到別的動物了,只好捕殺最容易捕獲的動物,人類。
  • 當今社會經濟到底實體重要還是網絡重要
    在當今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人們可以獲取的商品信息被最大化的深入到各個行業。在方便了消費者的同時,實體店經營者們卻是苦不堪言。那到底網絡是帶給了我們利呢還是弊呢?現在的80後90後中間出現了一個新名詞「低頭族」,無論是我們坐地鐵或是等公交亦或是去銀行辦業務,都會發現很多人或者說所有人都在低著頭。在網上很多人都在討論低頭族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地球變成了地球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距離越來越近,可是我們會發現真正的溝通卻是越來越遠。
  • 網絡社會學|塞奇·莫斯科維奇:《群氓的時代》
    大眾社會主要是一個民眾社會,家庭內部成員之間、朋友與鄰居之間的聯繫具有不穩定性,基於這一認知的前提,群體心理學認為處於大眾社會的個體,他們的情感、利益的實現都取決於大量其他的人,即群體中的人,因此他們被迫接受集體的模式並與之保持一致。在工業化和社會分工的巨大影響下,人與人之間的紐帶被切斷了。
  • 《太空救援》背後的中國電影「極客影迷」群體
    (嚴蓬)自曝「從幼兒園開始看科幻」的陳楸帆進一步解讀極客精神:「我覺得『極客精神』指的是對新世界始終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在認知上永遠處於一種不安分的狀態,並時刻準備學新的東西,不斷去鑽研這種東西,最後才可能會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東西;極客做這些是為得到最純粹的個人滿足感、而不是名利和被社會認同。」
  • 你有受害者心態嗎?
    因此,研究結果不一定適用於群體層面。但有文獻表明,在集體層面上,兩種受害者心態有一些驚人的相似之處(我將在下文指出)。說完了這些注意事項,我們再來深入了解一下永久受害心態的主要特徵。(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533316414545843)雖然把世界分成「聖人」與「惡魔」的人,可能會保護自己不受痛苦,避免損害自我形象,但這種心態終會阻礙成長和發展,並忽略了洞悉自我和社會複雜性的能力。
  • 當代社會思潮對青年群體的影響研究
    【摘要】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普及,當代青年能夠接觸到的各種思潮不斷增多,社會思潮對青年思想和行為的塑造也愈加深刻。當前,泛娛樂主義、新消費主義、新愛國主義和積極的民族主義是對青年群體影響較大的社會思潮。這些思潮有著明顯的時代特色,也存在著和資本、技術相互交融的特點,引導青年健康成長的關鍵在於準確把握青年思潮的影響。
  •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會心態調查報告
    社會心態就像一個無形的能量場,影響著個人和全社會的心理和行為。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民眾的個人心理普遍處於應激的憂慮和恐懼狀態,相應地,社會心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對於疫情防控來說,積極社會心態至關重要。為了解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社會心態,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在春節前開始進行社會心態的持續調查。